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心得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心得

作者:孙建凯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xx年第32期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要远远大于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交通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近几年,城市道路拥挤,交通环境恶化,也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的发展通病,甚至成了制约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市政瓶颈。“要想富,先修路”,简单的一句话准确的说明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系统对促进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在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发展到今天,车辆虽然很多,但依然能基本做到交通设施供给满足社会需求,人车和谐、秩序井然,高效运行。其规划和建设经验,很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关键词:国外 国内 道路交通 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在迅猛发展,各级政府都意识到道路建设的重要性,我国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建设及大力改造,道路交通设施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城市道路宽阔、平直,标识完备;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虽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我们在建设速度、质量上可用“后来居上”形容。比较而言,国外一些城市道路普遍偏窄,且常有一至两个车道被路边停车占用。高速公路一般也仅为双向四车道,车道宽3.5米,甚至个别路段3米宽,小于我国的3.75米,两大型车超车时,会让国内走惯了国内高速路的人感到“恐惧”。但在设计理念上,在处理人与车,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处理手法上,我们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近几年在国内最时髦的设计理念,可是在道路建设上却几乎得不到任何的体现,甚至不惜牺牲步行环境去改善车行交通。现实中常看到的是占用路边绿化带、人行道去拓宽机动车道。高速行驶的汽车剥夺了行人、尤其是老人、儿童的过街权利,即使在道路交叉口处,也缺少对行人过街安全性的充分考虑。街道环境单调、冷漠,缺少对行人心理及活动的照顾,新建商业街交通状况也不近如人意。如某市最繁华的一条商业步行街,道路两侧商家林立,经营种类齐全,花样繁多,日均客流量约在几十万人。就是这样一条商业步行街,在近1公里长的范围内,无任何人行天桥、过街连廊、地下通道等设施,行人与车辆经常是“怒目而视,互不相让”。街边零星几棵大树耸立着,即不遮阴,也不挡雨,树底下仅有的一点灌木丛也因不便于卫生打扫而被砖头盖平了。而在国外,城市道路横断面尺度适宜、功能明确,环境友善。有行人过街需求的地方就设人行横道,并配置相应的信号灯及必要的安全设施,甚至在行人过街需求量大的地方,直接将道路下沉,行人走正常标高过街,体现出的是以人为本,车让人。我们不妨就简单的学习一下,在城市主要人流聚集区,以人的需要作为道

路设计的出发点,为行车制造一点“小麻烦”。实现人、车合理使用道路资源,并兼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一切以人为中心,更不是倡导人对自然的征服与占有。可我们在修建道路时,常常是起伏的地形被削平,丰富多彩的地貌变成了一张白纸;完整的山系被几条高等级道路切割的枝零破碎,挡土墙成了公路两侧的主要风景;密布的水系也被切断,河流成了一个一个的死水塘,甚至永远的消失。让人还感到一点可喜的是,近些年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些失误,实践中也在逐步的改进,但采取的措施不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如美化公路两侧的裸岩,通过注入含有草籽、养料的泥浆,实现了表面绿化,景观效果不错,但造价昂贵。而在国外,针对不同地形、地貌,鼓励新的设计形式出现,失误之处逐步改进,合理之处加以推广,逐步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道路交通体系各等级道路建设应协调统一

我国的道路交通规范将城市道路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个等级。一般认为快速路、主干路比较重要,政府将主要资金投入到这一层级的路网建设上。次干路标准低,不成系统,支路因封闭式物业管理、路边停车等原因而无法承担所要求的交通量,道路系统变的越来越脆弱。在旧城改造中,对原有高密度、低等级的现状道路视而不见,硬是大量拆房子建宽马路,破坏了原有建设肌理,交通状况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主干路长度占整个道路系统的30%以上,次干路约占60%,支路不到10%。

在国外的城市道路中,次干路、支路在整个路网系统中占有绝对比例,承担着重要的交通职能。城市街区划分普遍小于我国,路网呈现出高密度、低等级、微循环状态。居民出行,通常不会直接进入主干路实现点到点的交通,短距离交通完全可以依赖次干路及支路解决。这种形态路网适应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也适应了行人对生活尺度的要求。高密度、微循环路网,车流分布更均匀,增强了系统抗堵塞的能力,使得交通系统整体效率最大化发挥。除此之外,这种形态路网,尤其在城市商业区,增加了地块临街面,土地收益更大。 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应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以法国为例,二次世界大战后,迫于汽车工业财团的压力,以及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需求,法国政府采取了鼓励私人交通的政策,提出“要使每个职工拥有一辆小汽车”的口号,于是私家车急剧发展,公共交通相对萎缩。近而造成城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增多和城市空气、噪声等污染日趋严重。到xx年代初,城市交通几近瘫痪。经过反思,政府重新转向发展公共交通,致力于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目前,巴黎的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比例在70%以上,可以说居民日常出行完全可依靠公共交通系统解决。公共交通以轨道交通为主,常规公共交通为辅,轨道交通主要有地铁(METRO)、轻轨铁路和市郊铁路(RER)。轨道交通承担巴黎公共交通70%的运量,市内和郊区汽车承担30%。地铁网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有15条线,共199公里,近300个车站,是内城公共交通的骨干,乘客步行5分钟就可到达最近的地铁战。

市郊铁路有16条线,长760公里。票务系统也十分的发达,允许乘客一票在限定的时间内乘坐不同的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轻轨、公共汽车等。

在我国,公共交通在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对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的统计显示,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比例在30%左右。到19xx年代后期,也呈现出公共交通衰退,私人交通迅猛发展的趋势。主要原因有:①私人轿车的迅速发展以及错误的用车观念,使得部分有车一族日常出行不再依靠公共交通。②城市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公交优先政策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误点率高,车厢拥挤,换乘困难,降低了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失去市场竞争力。③公共交通网络还不完善,城市新区、城郊旅游区等区域公共交通未能及时跟上,私人交通被迫发展。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平均水平约39%,根据发展规律,我们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时期,未来的二、三十年,城市数量、城市规模都将得到大规模提高,是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黄金时期。国际经验表明,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就可以发展公共交通,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就要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阶段我们解决交通问题的重点应扩大到建立一个以社会化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体,多层次及多元化交通方式协调运行的公共交通系统。大城市尤其要建成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电汽车相配合的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使城市客运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化。小城市以常规公共交通为主,完善公交网络,提高服务质量,适当预留发展大运量交通的可能。

 

第二篇: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心得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心得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要远远大于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交通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近几年,城市道路拥挤,交通环境恶化,也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的发展通病,甚至成了制约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市政瓶颈。“要想富,先修路”,简单的一句话准确的说明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系统对促进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在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发展到今天,车辆虽然很多,但依然能基本做到交通设施供给满足社会需求,人车和谐、秩序井然,高效运行。其规划和建设经验,很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关键词:国外 国内 道路交通 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在迅猛发展,各级政府都意识到道路建设的重要性,我国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建设及大力改造,道路交通设施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城市道路宽阔、平直,标识完备;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虽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我们在建设速度、质量上可用“后来居上”形容。比较而言,国外一些城市道路普遍偏窄,且常有一至两个车道被路边停车占用。高速公路一般也仅为双向四车道,车道宽

3.5米,甚至个别路段3米宽,小于我国的3.75米,两大型车超车时,会让国内走惯了国内高速路的人感到“恐惧”。但在设计理念上,在处理人与车,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处理手法上,我们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近几年在国内最时髦的设计理念,可是在道路建设上却几乎得不到任何的体现,甚至不惜牺牲步行环境去改善车行交通。现实中常看到的是占用路边绿化带、人行道去拓宽机动车道。高速行驶的汽车剥夺了行人、尤其是老人、儿童的过街权利,即使在道路交叉口处,也缺少对行人过街安全性的充分考虑。街道环境单调、冷漠,缺少对行人心理及活动的照顾,新建商业街交通状况也不近如人意。如某市最繁华的一条商业步行街,道路两侧商家林立,经营种类齐全,花样繁多,日均客流量约在几十万人。就是这样一条商业步行街,在近1公里长的范围内,无任何人行天桥、过街连廊、地下通道等设施,行人与车辆经常是“怒目而视,互不相让”。街边零星几棵大树耸立着,即不遮阴,也不挡雨,树底下仅有的一点灌木丛也因不便于卫生打扫而被砖头盖平了。而在国外,城市道路横断面尺度适宜、功能明确,环境友善。有行人过街需求的地方就设人行横道,并配置相应的信号灯及必要的安全设施,甚至在行人过街需求量大的地方,直接将道路下沉,行人走正常标高过街,体现出的是以人为本,车让人。我们不妨就简单的学习一下,在城市主要人流聚集区,以人的需要作为道路设计的出发点,为行车制造一点“小麻烦”。实现人、车合理使用道路资源,并兼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一切以人为中心,更不是倡导人对自然的征服与占有。可我们在修建道路时,常常是起伏的地形被削平,丰富

多彩的地貌变成了一张白纸;完整的山系被几条高等级道路切割的枝零破碎,挡土墙成了公路两侧的主要风景;密布的水系也被切断,河流成了一个一个的死水塘,甚至永远的消失。让人还感到一点可喜的是,近些年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些失误,实践中也在逐步的改进,但采取的措施不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如美化公路两侧的裸岩,通过注入含有草籽、养料的泥浆,实现了表面绿化,景观效果不错,但造价昂贵。而在国外,针对不同地形、地貌,鼓励新的设计形式出现,失误之处逐步改进,合理之处加以推广,逐步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道路交通体系各等级道路建设应协调统一

我国的道路交通规范将城市道路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个等级。一般认为快速路、主干路比较重要,政府将主要资金投入到这一层级的路网建设上。次干路标准低,不成系统,支路因封闭式物业管理、路边停车等原因而无法承担所要求的交通量,道路系统变的越来越脆弱。在旧城改造中,对原有高密度、低等级的现状道路视而不见,硬是大量拆房子建宽马路,破坏了原有建设肌理,交通状况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主干路长度占整个道路系统的30%以上,次干路约占60%,支路不到10%。

在国外的城市道路中,次干路、支路在整个路网系统中占有绝对比例,承担着重要的交通职能。城市街区划分普遍小于我国,路网呈现出高密度、低等级、微循环状态。居民出行,通常不会直接进

入主干路实现点到点的交通,短距离交通完全可以依赖次干路及支路解决。这种形态路网适应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也适应了行人对生活尺度的要求。高密度、微循环路网,车流分布更均匀,增强了系统抗堵塞的能力,使得交通系统整体效率最大化发挥。除此之外,这种形态路网,尤其在城市商业区,增加了地块临街面,土地收益更大。

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应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以法国为例,二次世界大战后,迫于汽车工业财团的压力,以及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需求,法国政府采取了鼓励私人交通的政策,提出“要使每个职工拥有一辆小汽车”的口号,于是私家车急剧发展,公共交通相对萎缩。近而造成城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增多和城市空气、噪声等污染日趋严重。到xx年代初,城市交通几近瘫痪。经过反思,政府重新转向发展公共交通,致力于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目前,巴黎的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比例在70%以上,可以说居民日常出行完全可依靠公共交通系统解决。公共交通以轨道交通为主,常规公共交通为辅,轨道交通主要有地铁(metro)、轻轨铁路和市郊铁路(rer)。轨道交通承担巴黎公共交通70%的运量,市内和郊区汽车承担30%。地铁网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有15条线,共199公里,近300个车站,是内城公共交通的骨干,乘客步行5分钟就可到达最近的地铁战。市郊铁路有16条线,长760公里。票务系统也十分的发达,允许乘客一票在限定的时间内乘坐不同的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轻轨、公共汽车等。

在我国,公共交通在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对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的统计显示,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比例在30%左右。到19xx年代后期,也呈现出公共交通衰退,私人交通迅猛发展的趋势。主要原因有:①私人轿车的迅速发展以及错误的用车观念,使得部分有车一族日常出行不再依靠公共交通。②城市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公交优先政策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误点率高,车厢拥挤,换乘困难,降低了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失去市场竞争力。③公共交通网络还不完善,城市新区、城郊旅游区等区域公共交通未能及时跟上,私人交通被迫发展。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平均水平约39%,根据发展规律,我们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时期,未来的二、三十年,城市数量、城市规模都将得到大规模提高,是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黄金时期。国际经验表明,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就可以发展公共交通,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就要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阶段我们解决交通问题的重点应扩大到建立一个以社会化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体,多层次及多元化交通方式协调运行的公共交通系统。大城市尤其要建成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电汽车相配合的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使城市客运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化。小城市以常规公共交通为主,完善公交网络,提高服务质量,适当预留发展大运量交通的可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