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题7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语文界对新课标和课堂教学的研究有不少新的成果,但对于课堂实效的研究仍然局限于旧有领域,至于对情感因素、高初中课堂教学比较和语文实践与课堂教学的互生效应等的研究急需深入。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下新课程业已实行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届,还存在着许多不合时宜的老观念、旧做法,一些教师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教学上无动于衷,对提高课堂实效更是手足无措,或者“旧瓶装新酒”,或者“老年拉破车——慢慢来”,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阻碍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亟需予以匡正。本课题就是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而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力求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大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各领域(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必修课教学、选修课教学等)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全新的观照,在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质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前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基础上找出提高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将高中语文新课程和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概念界定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课题包括“新课程背景”、“课堂教学”“实效性”三个核心概念。

所谓“新课程背景”指的是教育部20xx年颁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广东省20xx年开始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以来,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随之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

所谓“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这一特定平台上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科学的学法指导、师生互动来实施教学的活动。

本课题所说的“实效性”不是简单狭隘的分数量化,而是以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素养的生成量为主要参照,以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语言等与学生的情感要求、思维状况、活动方式及强度、接受能力的和谐性和一致性为旨归,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思想素养、思维素质的同步协调发展。

三、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教学目标设计及其作用,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等。而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多数集中在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特点、理念、利弊和与以前的区别等方面。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是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xx、12)中提出“表现与存在说”和钱梦龙提出的“导读说”。前者从接受学的角度界定了语文与人的内在思维与情感的关系,为本课题寻求提高语文课效的途径奠定基础。后者的导读艺术是提高课效的方法基础,为本课题的深入探讨提供启示。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力求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大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各领域(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必修课教学、选修课教学等)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全新的观照,在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质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前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基础上找出提高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将高中语文新课程和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取得突出的 实践效果。

课题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课堂教学为基地,系统实施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目标是通过开课评课、讨论座谈、经验总结(撰写论文)等手段,加强大范围交流,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阅读、作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我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2、研究内容(子课题):

(1)高中语文新旧课堂教学比较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广东省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嬗变;新旧课堂教学的目标性比较;新旧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比较。

(2)高中语文分领域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

主要包括作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阅读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达成途径研究。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a、思维度与情感度研究

b、预设与生成研究

c、诱导与激发研究

e、美文赏读作文教学法研究

五、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对新旧课堂教学从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找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比较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研究。

(2)分析研究法。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挖掘其实质,总结其特点;分析国内同领域研究的得失,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分类研究法。将总课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分阶段进行研究;对不同类别的研究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和比较,并互相借鉴。

(4)实践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以课堂为阵地,大力开展优质课评选和观摩活动,并进行认真讨论研究,撰写教学心得。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三年时间完成。研究分为申报阶段、比较研究阶段、分领域研究阶段、达成方法研究阶段和总结鉴定阶段。

申报阶段(20xx年x月—20xx年9):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比较研究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重点研究新旧课堂教学在目标、理念、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等方面的不同。

分领域研究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开题论证会。展开阅读、作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工作;进行实效性达成途径研究。完成中期各子课题研究报告。

达成方法研究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包括思维度与情感度研究

、预设与生成研究、诱导与激发研究。

总结鉴定阶段(20xx年x月—20xx年10):召开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七、研究成果

理论成果

1、思维度与情感度决定课堂教学实效度

思维度和情感度是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和内动力,当然也是教学效果的最根本保证。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为此;要让学生快乐学习,体现学生“自主、参与、互助、合作”,开发激活学生的个性、智力、创造力,注重“创新教学”,让课堂闪耀着个性光芒。

课堂上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给学生预留适时适量的思维时间;提高思维的自由度和有效性,学生的思考应该是开放性的,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同时,要优化教学内容,提升点拨技巧,增加学生的有效思维。大胆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注重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是疏浚课堂活水的良方。

2、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性是提高课效的关键

追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却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没有充分“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生成”;不做足“预设”功课,即使“生成”来临,也会被无知扼杀;惟有充分“预设”,方敢直面“生成”;“预设”做得越充分,“生成”得才会越精彩,当然,这里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智慧,也离不开教师的“非预设性”理念。“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反过来讲道理相同,再充分的预设,也没有课堂生成得精彩。

3、巧妙的诱导和激发是提高课效的有效手段

巧妙的诱导和点拨是疏浚课堂活水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教”的真正的含义就是使学生真正的学。在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要以平等、民主、开放、合作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向着全面发展转化。有人把教师比作引领学生寻幽探胜的向导。时而似在峰回路转的迷途中探寻胜景,时而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那娓娓动听、饱含激情的诱导,使学生消除了登山时的疲劳;那要言不烦、说理透彻的点拨,使学生排除了路途上的迷障。教师一路的引导,最终使学生克服重重障碍,登上峰顶,神清气爽,一览众山风光。

4、“美文赏读作文教学法”课型实践

所谓“美文赏读作文教学法”,就是在作文教学现场(课堂),师生就文质兼美的高品味美文(尤其是名家美文)从写作的角度进行当堂研读、品悟,让学生深入把握美文的思想内容,感受其艺术魅力,从而摄取其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以此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实质性影响。 从思维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文赏读法”的实质是深入学生的灵魂和心里,从内质入手解决内质问题,这无疑是最科学、最有效的。“美文赏读法”更重要的核心价值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情绪思维”。所谓情感思维,“是一种以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相结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的思维。”i这种思维是学生写作灵感的触媒。现场赏读的方式有利于提高阅读美文的效度,唤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激情,让学生对美文有更深入、直接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八、研究后的思考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比如作文教学的初高中衔接和系统化问题;阅读教学的“量”与“质”的关系问题;课堂语文实践

活动与语文教学成绩的“转化”问题;如何利用情感因素提高课效的问题;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某些矛盾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度问题;课题组研究人员的力量统整问题;研究成果(论文、心得、公开课)向校外的推广问题等。

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将把一下几个方向作为重点:

第一,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方式和效果研究。学生在作文和阅读课堂如何才能真正动起来,实现思维度的最大化。

第二,如何现代化先进教学设备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有利。目前教学先进手段的使用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已经流于形式,对提高课效起反作用。

第三,对内涵型子课题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比如对教学环节、课效优化途径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年以来,本课题研究已经拓展到更深更广的领域,几乎涉及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各个方面。课题组也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和珍贵的研究心得。以后我们将把研究进一步推进,力争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九、主要参考文献及著作目录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广东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0) 语文:表现与存在(潘新和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xx、12)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钱梦龙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4)

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0)

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周成平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6)

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林华民著,华语教学出版社,20xx、6)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xx、8)

听袁卫星老师讲课(袁卫星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xx、2)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张天宝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6)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韩军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4)

课题组

20xx年x月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探究

摘要:自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以来,作为一线教师切实感受到了

新课程给历史教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竭尽所能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借

以来确保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历史学科承载着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受高考的导向以及应试教

育的影响,高中历史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完全受到重视,限制了历史

课程教育功能的展示。全国新的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

展示机会,进而追求有效教学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此,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

教学实践。

一、设置有效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试图通过知

识与能力、态度的结合,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总体目标。与旧

课程相比,目标设置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过程

中学会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学习品质,从而为学生的终生

学习、主动发展奠定基础,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

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以此为出发点,牢牢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合

理设置三维目标。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时,三维目标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比较

容易设置,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就要注意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可以将此目标设置为选择自己探究的主体,从网上、课本或是

其他途径有侧重点的收集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百家争鸣

的相关信息,加以分析,整合;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方式深

入探讨各家思想的核心要旨,从而理解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在当

时的影响。这个目标就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调动了学生自主动

手、探究的积极性,可以说是比较可行的教学目标。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所谓教学手段是指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认知历史、再现历史、感

悟历史而采取的具体方法。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粉笔、黑板、教

科书,现如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手

段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的需求,因此,历史教师应与时俱进,

积极学习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语言、图片、实

物、模型、音频、视频等来丰富历史课堂,合理利用各种手段,有

效达成教学目标,下面以《抗日战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运用

来说明。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安全的环境下,对战争造成的

灾难和痛苦根本没有感受;仅从教材中的叙述,也不足以让他们去

理解国人所蒙受的苦难与屈辱,也就无法真正认识和平与幸福的可

贵。笔者在教学导入时,运用《南京大屠杀》及《黑太阳731》的

视频片断创设情境。日军的兽行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们震

惊了,对战争的残酷尤其是日本军人的残忍有了直接的认识。很自

然地笔者设计的问题就成为了学生迫切想了解的问题,日军在中国

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中华民族又是怎样抗战的?从中我们应当

吸取哪些教训?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后面的学习状

态可想而知。这样除了引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外,还达成了

情感目标之一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学生最熟悉的是自己的家乡,

恰当选用运用乡土教材或是身边的例子较容易让学生身临其境,加

深情感体验,从而“神入”历史。教学《抗日战争》时,笔者就选

用了《松滋县志》中的史料来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19xx年,侵

华日军在笔者工作的学校所在地——刘家场镇残忍屠杀1031人,

特别是把一个五十余岁的男子刘万祥的四肢砍下后,又吊起来用柴

火活活烤死的史实,在用ppt展示后,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再让学生说他们收集的关于日军暴行的事件,分析日军人性沦为兽

性的历程,正是他们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更深入的

思考,如何认识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危害性?这一思想在今天还有

哪些体现?我们应该怎样防范日本右翼势力沉渣泛起?怎样维护

区域及世界和平?

有感染力的语言,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在教学总结时,笔者

使用了有感情的激励性的语言。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

八年的英勇斗争,保卫了祖国的领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表

现出了中华儿女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生活在和平时期,虽然

没有经历那战火、那屈辱、那苦痛,但是我们要居安思危,努力学

习,自强不息,只有强大的祖国才不会让历史悲剧重演,同学们我

们应该怎么样雪国耻?学生们说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振兴中华!

这样比较好的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更难得的是,

一些同学的学习态度真正转变了,实现了教育的价值。

三、开展有效的多元课堂教学

1.讲授引导式教学。所谓讲授引导式教学指的是教师运用语言来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突出了专题性,内容线

索明显,但忽视了知识的完整性,跳跃性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需

要补充大量的材料,老师的讲授是学生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可以

运用学科本身的特点,采取讲授法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

中形成一定的历史概念、总结历史规律,深化学生的想象力、创造

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如:在学习《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

课时,对于教材中关于古希腊文明材料提及甚少的现象,笔者则以

讲述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古希腊文明的深入认知,即古希腊文明以

海洋为依托,在长期的海外贸易中,形成了平等互利的观念,为民

主政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要求用民主充

分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来保卫城邦、对外掠夺,为民主政治的

产生有了必要性。强化了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的认识和了解。

2.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而具有思维含量的

问题是启发学生心智、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最佳途径。所谓探究式

教学,即通过创设历史问题来制造玄机,诱发学生自主深入探究,

进而形成双向互动、交流的教学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等。如:再学习《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时,笔者首先提

出问题:①什么是“冷战”政策?美国为什么推行“冷战”政策?

②美国的“冷战”政策具体有何表现?③如何认识“马歇尔计划”

与“杜鲁门主义”的相互关系及其实质?④社会主义阵营中主要有

哪些国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中国加入产生

何影响?⑤欧亚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⑥苏

联等国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

抗?⑦“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有哪些?⑧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和“冷战”三者的关系是什么等,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寻

找问题的答案。

3.活动式教学。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中每个模块都添加了一

个探究活动课,可以说他是以一种创新课堂形式出现的。历史活动

课属于学科活动课,本着“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来渗入到课堂教

学中来的,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开放性等,对培

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历史课堂教学来说是

一种升华。如在教《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时,笔者

拓展教材中提出的历史小论文形式,而是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

选择模式,可以是报纸、幻灯片、诗歌、故事等形式来展示。丰富

了课堂教学资源,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总之,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效教学也必须不断的

深入研究,作为历史教师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转变传统的教学观,

改变落后的教学手法,树立创新意识,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

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究有效教学新途径,借以来推动高中历史有效教

学的不断延续。

参考文献:

[1]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320-335.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xx:

6-14.

[3]管向群.中国班主任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20xx:124-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