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必要性和意义

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必要性和意义

【摘 要】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必修课的比例占到绝大部分,但是设置大学英语选修课的高校却是少之又少。而从诸多方面考虑,为教育长远计,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设置也是很有必要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课堂上兼顾学生的英语的输入和输出,使英语选修课程能够和大学英语必修,乃至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以后所进行的自身英语修为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选修课;必要性

当今世界正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革新时期,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无形中变革。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化以使自身的教育体系能够适应社会的变革大潮。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出,这次变革在教育上的特点是,受到社会和学科演变的双重制约。从社会制约上看,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素质教育的内涵很多。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自身能够将所学知识自我更新,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信息进行社会效益化和知识再造,使教育过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学科内部演变的制约上来看,现在的新兴学科逐渐成为新兴产业的基础,而新兴学科中很多是交叉学科。这就需要受教育者必须开阔眼界,汲取信息。在当前社会中,英语已经不言而喻地成为知识信息传递的重要的桥梁和纽带。而在英语被设置为必修科目的大学中,增设英语选修课也成趋势。

一、选修课制度的含义

要想让教育朝着量身定制式的个性化方向发展,个性化课程的依托就变得尤为重要。选修制度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是支撑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个性化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生活中双管齐下,做到相辅相成。教师一方面尽可能发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动力,另一方面又承担起塑造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学会怎样选择、学会选择什么,学会为什么选择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基本宗旨。学生根据自己的动机、兴趣和个性特征选修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课程,构筑个性化教育。因此可以说,个性化课程体系符合个性化教育的要求与趋势,是选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容许个人去进行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必修课程的单一性,有利于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在课程价值观上,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二、必修英语课的现状与背景

第一,从教学资料上看,我国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还是以书本为主。书本是有形的,固定的,学生不可变更的教学材料,这实际上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思维。教科书之上的思维惯性已经影响到学生英语学习的实践,往往造成理论性质大于实践性知识,应试能力大于实践能力的被动局面。

其次,很多大专院校近年来为了突出学科群的专业特征,压缩英语课程的比例。很多学校的英语课程从三年压缩到两年,甚至有些学校将英语课程进一步压缩到一年。除了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想要达到听说读写基本上真正能够付诸社会实践的水平的话,其难度可想而知。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程也并非像专业英语学生那样,能够获得专业英语知识,并且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充足的学习时间。正相反,他们只能将考试作为学习目标,进行单一的英语学习。这样,他们也就无法得到多元多层面的英语知识。

第三,近年来在各高校中,学生英语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日趋明显。不同英语基础,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英语,即便拥有同等的教学软件和硬件,接受英语知识的程度势必会千差万别。因此他们需要的是适合自身程度的英语学习,而不是互相牵制的一刀切式英语学习。国家教育部高教司20xx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规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学生应该能够“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因此也要在符合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英语自主学习的个性化一面。

三、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设置方式及意义

1.外延型选修课。外延型选修课即授课的内容从课本向外延文化做辐射式的扩展。让学生通过对英语语言外延文化环境的了解来增加其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具体的课程设置方式可以为文化比较课程和文化概况介绍课程。这种课程以介绍文化为主,其特点是趣味性强,开放性强,课程内容不单一,不枯燥。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语言文化,可以开阔其眼界,提高其兴趣,增加其动力。

2.模块型选修课。模块型选修课即将英语习得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译五个模块设置成独立的选修课。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各英语模块的掌握情况来权衡选修不同的英语选修课程。这种选修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对自身英语掌握情况的判断可以具体化,课程本身针对性很强。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学习来提高英语成绩。

3.提高型选修课。提高型选修课,即由于必修课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相对于必修课来说更高难度或层次的英语课程。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会对英语的掌握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生可以通过此类选修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此类选修课的特点是,使基础好的学生将自己的英语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尤其对那些希望报考超出必修课难度的英语考试的同学来说,此类选修课将使他们受益匪浅。

四、英语选修课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而且也是应用性、工具性课程。应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样重要。英语不仅仅是门学科,也是一座连接不同思想和传递信息的桥梁。大学英语所教

授的知识,不仅是语言知识,而且还有多样的外延知识体系,比如文化方面的知识、文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对比方面的知识等等。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以及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设置,则恰恰能够弥补英语学科在仅限于必修课程设置上的缺陷。首先,设置了大学英语选修课以后,从学术课程上来看,可以使学生对必修课英语中所学的内容有所巩固,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丰富对英语的了解。在必修课英语中,学生所学的知识由于必修英语课程的学时数限制,使有些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所学内容迅速消化,更不用提将其巩固。因此大学英语选修课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消化所学知识的缓冲平台。这样,使那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或者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巩固所学的知识,温故知新。其次,大学英语选修课也可以为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提供一个扩大知识面的扩容平台。在大学英语必修课中,学生的基础水平由于各种原因总要存在一些差距。而这些差距是在短期之内无法消除的。因此,在均衡教学的现行教育方法中,成绩比较突出的英语学生会渴望获得一些课堂之外的知识来充实和提高自己。而知识拓展方面的大学英语选修课,比如文化类和文学类选修课,又能够丰富这些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多方位提高自身的英语修为。第三,大学英语的选修课程设置是在单一的英语必修课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突破,并且是在教学理念和手段中找到突破。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实现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模块教学。使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课程。在教学方针上也可以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从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入手,也可以从激发更大的兴趣入手,起到一个英语学习的辅助作用。

以上证明,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设置可以在校方的统一教学规划下使学生能够在个性发展的同时学到英语知识,扩充英语容量,积攒英语底蕴,接触英语文化。还可以使教师改善教学,使其做到大学英语必修课与选修课“交相生,还相用”。因此要达到以上要求,仅靠大学英语基础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相关选修课的开设势在必行。开设并统筹设置英语选修课对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亚杰.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xx

(15).

[2]周红民.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开办的理据和计划[J].株洲工学院学报,20xx

(5).

[3]袁秀娟.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与科技翻译人才培养[J].考试周刊,20xx(18).

[4]陈俊.论大学英语教学开设选修课的必要性[J].考试周刊,20xx(26).

本文是课题成果,课题负责人:王艳萍,课题名称:“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被批准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一般课题。编号为:WYYB110093(参见辽高教会通字【20xx年14号

文件】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 20xx年x月)

 

第二篇:研究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研究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每个大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据专家们估计,人类知识的总量每隔7~xx年就要翻上一番,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大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必然会遇到不熟悉的新知识与新技术。那时他们便不得不独立地、迅速地理解它、掌握它、运用它。因此,大学生从现在起就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一、大学学习方法与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差别

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与高考的历练后,怀揣梦想的高中生终于步入了大学校园,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即将从这里开始。初入大学校园的同学很快就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大学里没有了高中时唠唠叨叨督促自己学习的班主任;很多同学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奋斗目标感到模糊;没有人给他们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地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许多大学生入校之初,都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甚至是挫折。在这个阶段,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大学的学习方法又与初高中的学习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许多同学一时难以适应。例如,一些学生反映,觉得自己上课有些听不懂,一些知识不容易消化,做作业也会遇到问题,学习成绩总上不去,尤其是对一些专业基础课感到难于理解。过去在读高中时,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能控制、掌握自己,通过努力,将学习成绩提高上去,但是上了大学,这种方法就很难发挥其以前的功效和作用了。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沿用过去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即使勤奋用功可能也难以获得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在大学新生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在这里很多同学可能会有少许疑问,高中的学习方法是自己从小学到初中直至高中的学习生活中积累总结出来的,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己曾多次在考试中获得不错的成绩,怎么到了大学这种学习方法就不灵了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初高中的教学目标来入手分析。在传统的初高中教学中,考试是检验同学们学习效果的最主要标准,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和一个班级排名对同学们来说是在熟悉不过的了,这也就决定了初高中学习的最主要目的便是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所提起的“应试教育”。虽然近年来教育改革逐步深入,但总体来说,应试教育的模式并没有实质改变。导致其十几年的学习,是在外界强大压力下的一种被动的、非自主的学习。如此,同学们长期以来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便也烙印上了“应试”的印迹。说到这里,很多同学的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在初高中我们常常是为了提高成绩而去大量做题的情景。以“应试”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并非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法,它的存在是有其特殊必然性的,但进入了大学之后,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学习环境、教学模式等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过去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则无法应对大学的学习了。

大学的学习与初高中学习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学习目的的不同,大学学习的是一种能力,培养的是一种素质,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提起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大学学习效果检验的重要标准,是同学们能否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是同学们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这其中没有人会给你出一套试卷或一道题来考你,也不会有什么“分数”来评判你,因此在大学里继续沿用初高中的学习方法

就不合适了,同学们需要更新自己传统的学习观念,需要寻找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大学的学习。

二、确立自主学习观,从根本上认识和理解大学学习

大学生若想改变入校初期在学习上的被动情况,则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成功的进行角色转换,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开放式教育的背景下,一些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办学思想的大学正在提倡和鼓励,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方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自主学习的内涵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主宰学习生活,积极主动参与每一个过程,积极主动探求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自主、自觉、自律、自强的习惯。其内涵可理解为学生必须主动地、有主见、有见解的学习;教师引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良好结合,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与学生自己因材施学的良好结合;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又是指导者、咨询者和鼓励者,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习的管理者,学习活动的最终受益者。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在学习时间方面,应当有相当多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其次是在学习的效果方面,学生知识的获得应当主要依靠自己“自主地”学,并能从事一定的研究工作以期获得某些第一手知识;其三是学生的学习还不是完

全自主的学习,必须与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习方法指导结合起来。因此,自主学习与“自学”、“自我学习”是有区别的,与“自由学习”、“自流学习”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同学们进入大学后,由于大学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更多的自主权,一个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学习上是非常容易滑坡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有的学生以为上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有的人整天忙于看小说、交朋友和各种个人生活琐事;有的人受“经商热”的影响,表现出一种“厌学”情绪,满脑子的创业想法,似乎只要弃学从商,就可以在商海中独占一角。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既便头脑聪明,基础不错,在学习上也不可能有进展和收获。因此,大学阶段如能排除对学习的种种干扰,掌握学习主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就能循我会学、我学会、我学好的方面发展。

2、自主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关于自主学习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了最好的说明,实践出真知。一个人的成才,其主要因素在后天。因为才干不是天生的东西,也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品。成就的取得,要靠后天学习,特别要靠自主学习。例如我国数学界的后起之秀,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刚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的时候第一次数学分析测验仅得了个“两分”,但他毫不气馁,下决心要改变学习上的被动局面。他每天坚持学习和演算12个小时,有时一道难题要憋一两个星期才能做出来。在一年里,仅数学分析题就作了3000多道。经过刻苦努力,坚持自主学习,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出类

拔萃的高材生。可见,早慧未必都能成才,而大器晚成也大有人在,关键在于有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有没有掌握好学习的自主原则和方法。

由于学习者在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统一目标、进度、内容、方法的班级教学又无法照顾到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因此,人们提出用自主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在大学生的学习中,不少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许多学习上的事情让老师包办代替,被动应付老师的教学,不会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以外主动追求知识、发展兴趣、培养能力、进行科学研究,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它将会成为同学们成才路上的绊脚石和拦路虎。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知识爆炸”,知识更新节奏加快,信息量猛增,要求每个人在学习化社会进行终身学习,善于不断更新知识。同时,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进入教学领域,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完善,扩展了人们自学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了自学的活动范围,提高了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自主学习在学习者的学习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

三、我校的教学改革与自主学习

近年来,为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和社会要求的信息化人才,我校开展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可以终身受益的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毕业之后,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仍然可以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

谈到教学改革,很多学生可能会认为与自己无关,既然是教学改革,学校和老师是主体,学生只要跟着参与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错误观点。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教学改革确实由学校来组织,由任课教师来具体执行,但我校目前所进行的教学改革,真正的主体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热情的参与,我们的教学改革将会黯然失色,因为学校教学改革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我校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将由主讲转变为穿针引线式的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学生也要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中解放出来,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尤其是能够主动的发现问题,主动的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终上所述,学会学习可以说是现代学习的一种新观点,对大学生更是如此。所谓学会,不仅仅指学习者要善于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方式,也指学习者要使自身的学习活动符合自己的个性,构造趋向于目标的步骤,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自如地开展学习,并能及时反馈,进行自我调控。学会学习对大学生来说,其实质性含义就是在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形成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即不管是在学校还是走出校门,都能自主、自觉学习。因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只有确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才能让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让自己始终立于人才竞争的不败之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