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生自学的指导策略研究与实验心得体会

“高中化学学生自学的指导策略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的体会

1、教学思想的真正转变其实是在教学中从一种旧的习惯转变为一种新的习惯。

在课题实施刚开始,我们课题组也曾有过顾虑,就是如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的在课堂上把很多时间交给学生的话,那教学任务能完成吗?实际教学效果能达到要求吗?而在实际中,通过我们的探索和实践,发现是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现在我们上课时,再不可能是以前的那种所谓的“满堂灌”教学了,而是让学生通过借助导学提纲自学教材,自己去解决教材中大部分学习内容,教师则只是主要发挥了引导的作用。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我们课题组已经进行的探索和尝试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当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发现:原来,我们自己的教学思想真的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了,而且也是不得不的转变。

2、教学工作及教堂改革只有立足学生方能显示其生机与活力。

我们课题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导学-探索教学法。预习案、导学案、教学案、练习案、一周复习案是我们结合课题思想确定出来的,它首先应用于高三化学复习中,它是针对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如何解决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而出现的,事实证明,学生导学提纲对我们的教学起了很重要的辅助作用,成了我们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而渐渐地,我们也发现,我们的导学提纲和现在越来越倡导和运用的学案不是如出一辙吗?立足学生,因材施教,不断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这必将使我们的工作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这也必将符合教育教学的科学发展规律。

3、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

在我们的课题实施中,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是很值得我们化学组老师们欣慰的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化学组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高一至高三年级每章每节每课时的教师电子教案;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高三预习复习的学生自学提纲;已经建立了一套统一的导学-探索法课堂教学模式。所有这些都是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秉着顾全大局、务实勤恳的优良作风,去完成了我们共同的任务。 解读高考案例

附表2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时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一、学习导航

1、通过实验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与氧气、水等物质的反应。

2、提高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创新精神

3、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自学评价

思考:我们知道,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在海水中储量极为丰富,却都是以化合态存在,如NaCl,Na2CO3,Na2SO4等。为什么自然界中不存在钠单质?怎样才能获得单质钠?

三、自主课堂

(一).钠的物理性质

[实验1]观察盛钠的试剂瓶,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将吸干煤油后的钠放在滤纸(下面垫玻璃片)上,用小刀切3块绿豆大小的钠,观察其切开断面的色泽变化(每1

分钟观察一次,共观察3次)。

现象与结论:金属钠为 色的金属,硬度 ,密度 ;

(二).钠的化学性质

已知结构决定性质,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预测钠的化学性质

从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看,其最外层上只有 个电子,易 电子,从而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形成Na,化合价为 。因此钠的化学性质很 ,在反应中被 ,表现出强的 性(填“氧化”或“还原”),作 剂。

1、

2、 与非金属的反应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金属钠在空气中变暗的原

因:

[实验2]取一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放于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对其进行加热。

现象与结论:

反应方程式:

钠与其他非金属的反应

2、与水的反应

[实验3]取一块绿豆大小的钠,放在容积为100mL,盛有40mL水(滴3—4滴酚酞)的烧杯

中,观察。

现 象

原 因

实验中发生的反应的方程式:

反应中,氧化剂是 ,1mol钠与水反应失去的电子总数是

3、与酸溶液的反应

钠与盐酸反应的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与盐的反应

①与盐溶液的反应

【实验4】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

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

②与熔融盐的反应

结论:

(三)、钠的存在和用途

钠在自然界里没有 态,只能以 态存在,如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等。

金属钠保存在 中。

钠的用途:

(四)、 钠的工业制法

电解熔融NaCl:

四、随堂检测

例1、如果一块钠长期露置于空气,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试写出各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例2、把一小块钠加入到水和苯的混合液中会有什么现象?(已知ρ苯 <ρ钠< ρ水)

例3、将钠投入到下列物质的稀溶液中,溶液质量增重的是 ( )

A. FeCl3 B. NaOH C. MgCl2 D. H2SO4

例4、金属钠与下列溶液反应时,既有沉淀析出,又有气体放出的是( )

A.BaCl2溶液 B.K2SO4溶液 C.FeCl3溶液 D.NH4NO3溶液

[巩固练习]

1.取一块金属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①金属先熔化;②燃烧后得白色固体;③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④燃烧后生成浅黄固体。描述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 ③④

2.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和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 )

A.钠的熔点低 B.钠的密度比水小

C.钠的硬度小 D.钠的强还原性

3.一小块钠投入盛有5mL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里,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

A.钠熔成小球在液面上游动 B.有气体产生

C.钠沉到溶液底部 D.溶液变浑浊

4.下列有关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可以把钠保存在汽油或四氯化碳

B.大量钠着火时,可以用水浇灭

C. 钠是种很活泼的金属,原因是其原子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

D.不能用手直接拿金属钠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钠原子有强还原性,钠离子有弱氧化性

B.若电解熔融的氯化钠,则钠离子被氧化成钠原子

C.由于钠很活泼,所以它能从溶液中置换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后面的金属

D.钠是电和热的良导体

6.一小块金属钠投入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既能产生气体,又能生成沉淀的是 ( )

A.MgSO4 B.BaCl2 C.H2SO4 D.CuCl2

7.在钠的下列主要用途中,利用钠的物理性质的是 ( ) ①制取过氧化钠等化合物 ②制钠钾合金,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③还原钛等金

属 ④制高压钠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④

8.将2.3g钠放入97.7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

A.小于2.3% B.等于2.3% C.等于4% D.大于4%

9.欲使每10个水分子中溶有一个钠离子,则90mL水中应投入金属钠的质量是 ( )

A.10.5g B.11.5g C.21g D.23g

10.将一小块钠投入到NH4Cl溶液中,产生的气体是 ( )

A.O2和H2 B.只有H2 C.只有NH3 D.H2和NH3

11.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实验后剩余的钠可放回原试剂瓶

B.用一般的化学还原法不能制取钠

C.自然界中无游离态的钠

D.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钠

12.9.2g 金属钠投入足量重水中,则产生的气体中含有( )

A.0.2mol中子 B.0.4mol电子 C.0.2mol质子 D.0.4mol分子

13.2.3g钠的物质的量为 ,共含有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可 (填得或失) mol电子,与97.7g水反应可生成 molNaOH,可得 g

溶液,w(NaOH)= 。

14.将2.3g Na投入到10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分数是多少?

15.有一块表面被氧化乘氧化钠的金属钠,质量为0.584g,放入9.436g水中,当反应结束时,生成H2 0.020g,此金属钠中有多少克钠在与水反应前已被氧化?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

少?

参考文献

1.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论。

2. “三三六模式”教学理论。

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3.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第二篇:初中化学新课程学习方法研究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新课程学习方法研究心得体会

张维一中 周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同对教材中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究”。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在使用新教材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尤其是初中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喜欢那门课程,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二、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彩色胶片的发明联系照相及电影、电视;塑料联系许多家庭用具;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酒、醋等;在学习水资源污染与保护这一课题的时候,让学生思考导致巴河水污染的可能原因是否是巴河两岸的居民、医院及南江上游的农村、工厂等;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除去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介绍酸碱盐时,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生共同学习。

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学生对水污染这一内容较熟悉,但对水资源的缺乏体会不深,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巴中市河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巴河水污染与我市的经济发展;③给区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

水资源短缺则用多媒体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引导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化学不同于语文、外语,不要求死记硬背,强调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所以,在化学概念的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抓住关键词,培养理解能力。如,催化剂的概念中:“改变”、“质量”和“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的概念中:“生成其他物质”,氧化反应概念中:“氧”,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中:“一种元素”、“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纯净物”,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化学反应”、“各”、“质量”、“等于”等。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可以透彻的理解每一个化学概念。

五、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制取氧气的时候,做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时,设计了两种方案。一是让一部分学生先握住试管,再将导管放入水中,没有看到气泡的冒出。二是让另一部分学生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住试管,很快看到有气泡冒出。得出操作方法不同,结果不同。即在读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形容词”、“副词”等,例如,“浓”、“稀”、“先”、“后”、“逐滴”、“洁净”、“干燥”、“冷”、“热”等。 总之,本人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真正领会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转化,不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应本着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努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