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急诊护士能力和素质

浅谈急诊护士能力和素质

甘肃省中医院 急诊科 张丽娟

急诊科是一个医院的缩影,急救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一个医院的服务文化。因此,急诊护士更是重中之重。在血腥和危重中,敏捷娴熟的是我们急诊护士;在突发和混乱中,沉着冷静的也是我们急诊护士。急诊护士必备的能力和素质,是从事急诊工作的最基本条件。为抢救赢得时间,畅通一起急救绿色通道。不但提高医院的信誉,而且能更好得为健康服务。

一. 必备能力

1 敏锐的应急能力 抢救患者就像一场战役,争分夺秒的战役。作为一名急诊护士首先要忙而不乱,随机应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在严格操作规程的情况下,要求急诊护士向病人以及家属做出解释,说明操作的必要性和危险性,争取他们的理解,并签名支持。这样既为抢救病人解除顾虑,同时也保护了自己。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护士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对突变的病情,具有强烈的紧急处理能力,并根据瞬息万变的病情,及时调整思路,作出正确的判断。心的观察与准确的判断力是护士获得临床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也是医生诊断疾病与采取抢救措施的重要依据。

2 过硬的技术能力 急诊护士基本上就是全能护士,要面对的是各科室患者,各种急诊急救的操作和技能。因此,急诊护士要熟练掌握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抢救设备的使用和保管;

熟练掌握常用抢救药品的作用、用法和注意事项。操作技术要娴熟、过硬,娴熟的操作技术和过硬的基本功,对抢救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急诊护理人员要不断完善抢救程序及新的抢救设备的技术操作的训练,加强专业技术操作的培训,继续教育及专科知识的学习,鼓励进修深造,不断拓展理论水平以获得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更好的为成功抢救每一例患者,而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

3 有效地沟通能力 微笑是护士最好的语言,从微笑中,病人可以感受到护士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沟通的先决条件,也是护士的良好修养的体现。急诊护士在很大程度上的一种奉献,有“忍”性和豁达的胸怀,体谅病人和家属的心情.恰当的使用安慰性、礼貌性、治疗性、保护性语言,可以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其产生安抚作用、激励作用、慰籍作用、使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积极配合抢救工作。另外,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以科学的态度、恰当的方式进行调解,使患者及家属满意。以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形象,赢得一个又一个的抢救胜利。

二 必备素质

1 强健的身体素质 健康是一切生活的保障,更是急诊护士有效为患者服务的最基本条件。出现突发事件,急诊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急诊护士的各项工作都必须“稳、准、快”,以争分夺秒的势态,力求提高医疗质量和抢救水平。对于急救长时间精力高度集中和迅速参与抢救的劳累都能从容应对,才急诊护士应具备的身体素质。

2 高尚的道德素质 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满意为核心,以病人需求为目标,是急诊护士对患者的承诺。用我们的爱心和真情去善待周围每一个患者,全程微笑优质服务,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生命是美丽的,感受到自己的生命的价值。崇高的道德风尚引领一切正义的品质,急诊护士用爱心用奉献书写自己的丰碑。

3 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危急中,急诊护士具备冷静;在突发中,急诊护士应显沉着。保持头脑清醒,才能快速准确地实施抢救方案和措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把紧张的抢救变得得心应手,稳固心理防线,这样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正常发挥。遇事不慌,有条不紊、沉着冷静、准确迅速地配合抢救工作。健康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高度的自觉性,快速的思维反应能力,是急诊护士抢救成功的秘诀。 总之,南丁格尔说:“护士其实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急诊护士要不断对自身内在的、外在的各个方面进行历练和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为病人抢救争取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急诊的工作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篇:浅谈急诊护士的素质

浅谈急诊护士的素质

摘要: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抢救危重病人的第一线,急救质量直接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而急诊科护士的道德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更关系到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效果。这就给从事急救、护理工作的护士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关键字:急诊 护士 素质 毕业论文

一、急诊护士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急诊科是收治急、危、重症病人的场所,患者起病急,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并且急诊患者病种急,心态各异,这要求急诊护士应具备以下一些素质要求。

(一) 要有全面专业知识和技术

急诊患者病情重而复杂,如心急性消化道出血、休克、药物中毒等,护士必须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抢救要点、抢救程序及各种抢救药品摆放剂量、方法、不良反应及作用原理、配伍禁忌等,过硬的专业知识是做好急诊工作的重要前提。在掌握护理专业理论基础上对各种抢救器械熟练操作,掌握各种抢救程序及技能,如心脏按压法、呼吸机、心电监护及危象鉴别等,主动做好吸氧、止血、测量生命体征。动作要娴熟敏捷、正确、忙而不乱,以赢得抢救生命的宝贵时间。

(二)要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

急诊工作非常大,且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又紧张、劳苦,随时清理呕吐物、痰液、脓血、大小便等,是非一般人所能承担的艰巨工作,因此,护士应不怕脏、不怕累,以高度的责任感了解和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从繁重的护理工作中得到自身价值和成就感,满怀同情心,为抢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而努力工作。

(三)急诊护士要有团队精神

急诊科是风险最高的科室,患者及其家属多有情绪激动,甚至医护人员的安全受到威胁。在危急时刻,急诊护士要与医生配合,齐心协力抢救患者,及时沟通,分工合作。护士应作为一个整体,积极做家属工作,说明利弊,说明病情的危险性和重要性,使家属和患者情绪得到控制,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脱离危险。

(四)要有急救意识

急救意识是护士对患者所特有的病情时刻保持警惕和对患者抢救过程时间性的一种特殊反映。面对种种急诊病人,急诊护士必须敏锐准确判断,及时施行适当的救治措施。

(五)良好的沟通技巧

在急诊科,因为病情急、危、重,发病突然,变化迅速,家属表现的很不冷静,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护士掌握了良好的沟通技巧,护理工作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急诊护士是体力劳动者,又是脑力劳动者,扶、抬、拉、背患者,常需护士辅助或独立完成,并且护士除完成日常轮班工作外,遇有重大抢救或意外事故还要加班加点,没有健康的体魄,无法胜任急诊工作。急诊护士面对的危,急,重症患者及家属,家属常常心情焦躁,护士要沉着、冷静应变,处变不惊,忙而不乱。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处理。

(七)高度的法律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病人的法律观念日益增强,对医疗服务质量、护理安全要求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病人的不满和投诉,甚至医疗纠纷。因此,急诊护理工作应严格遵循各项操作常规,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增强法律、法规意识,依法执业。

二、提高急诊护士素质的建议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急诊医学的发展越来越显得重要,对急诊护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提高急诊护士的素质越来越迫切。

(一)加强急救知识和技能学习

由于年轻护士占多数,工作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科主任及护士长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急救理论知识的学习计划,制定了系统规范的急救护理技能培训标准,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每月学习培训及组织抢救技能演练,由资深护师及医生讲课,学习时间相对固定。每周进行理论考核及操作考核,要求每人达标过关。

(二)加强医疗道德教育

可以定期组织学习《医德医风的建设》、《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全面了解作为一名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护士应遵守的社会公德和医疗道德等个人行为准则,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急病之所急,一切为患者着想,了解急诊科室工作制定和岗位职责。

(三) 团结协作,避免发生纠纷

这要求医护人员在病情的诊断及处理上,尽可能达到共识。医护之间、护护之间团结协作,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解释医师与护士要保持一致。

(四)提高急救意识应急能力

医务人员必须有迅速、稳定的急救意识,对急、危、重症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抢救,熟悉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程序,熟练准确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同时加强新技术,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能力。

(五) 加强护士和患者的沟通

对患者某些过激的言行和无理要求应耐心解释,安慰劝导,用实际行动赢得支持和理解。如愤怒的患者:此类患者如稍有不满意就会发脾气,有时会无端地仇视周围的人,甚至拒绝治疗与护理。面对此类患者,要有耐心,不要回避或使用过激言辞及行为,要用倾听技巧了解患者的感受及愤怒的原因,对患者所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及时做出理性反应,并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减轻患者的愤怒情绪,使其身心恢复平静。

(六)强化急诊科护士的心理素质

急诊科室是时间紧,病情重、意外情况多发的地方,现代医学要求急诊护士对危重病人能够做到快速评估,果断决策,用最短时间完成各种抢救治疗工作,通过经常培训学习,急诊护士很熟炼地掌握了各种危重症的抢救护理技术,具有较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保证了在实际抢救工作的紧张环境中技术能力的发挥。

(七)增强法律意识健

严格执行各种卫生法规以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时记录救护,用药情况,谨慎执行口头医嘱,工作中相互监督,注意沟通,及时发现隐患,并妥善处理,以严谨的态度,充沛的精力,默契的配合投入到工作中。

三、毕业论文总结

总之,急诊护士的素质是知识、能力、道德的综合体现,而良好的素质并非天生具备,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钻研、训练提高。急诊护士良好的素质,可以优化护理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也使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取得双赢。

参考文献

[1] 丁英杰.护士素质的要求.当代护士,20xx,1

[2]孙秀文;急诊护士如何观察病情[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x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