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农业科技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业科技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6月x日下午,市政协提案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在副主席陶承德、周继安的带领下,对我市农业科技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实地察看了部分镇农业科技示范片、专家大院、科技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农委关于我市农业科技工作开展情况的通报。在实地察看和听取通报的基础上,委员们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农业主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确保农业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为主线,不断加大农技推广服务力度,不断完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全市现有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员186名,15个镇(街道)分别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在3个重点渔业镇设立了水产站,农技推广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发展。20xx年,我市粮食生产实现“八连丰”,产量达14亿斤,蔬菜、畜禽、水产等产品产量达12万吨, 5次被评为全国发展粮食生产先进县。主要做法有:

1、健全农技服务网络,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初步显现。一是按照“五个结对”的要求搭建农技服务网络。即要求农技干部与新农村示范户、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农产品生产大户、生产基地结对,送农业科技到户、到点、到片、到基地、到田间地头。据统计,全市目前共有示范户1200户,示范点200多个,农产品生产大户400多户,

生产基地30多个。二是建立“天长稻麦丰产科技专家大院”, 加强稻麦高产科技攻关和示范,推进产学研结合。三是设立“农民田间学校”。在农业部、中国农科院和省农委的指导下,将先后在仁和集、大通、杨村、新街等镇设立12所农民田间学校示范校,以学校为载体引导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知识向农村聚集。

2、探索农技推广新途径,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积极支持农技人员领办合作社,探索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如,平安农技站成立稻业合作社与康盈米业合作,达成优质水稻生产和销售协议,合作社负责推广水稻良种、技术指导、生产优质原粮,康盈米业负责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04-0.1元收购农民粮食。合作社在农民、科技和龙头企业间架起了桥梁,既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又将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技人员待遇提高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农技推广新途径。目前,全市共有此种类型的合作组织430家。

3、全面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不断拓宽农技服务领域和范围。成立了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实行“三电合一”,农户拨打1608888,就可以咨询产前、产中、产后和营销等技术和信息服务。在电视台开设了“致富金桥”专栏、电台开设了“乡村大视野”专栏,建立了“天长农业信息网”,通过媒体平台将农业政策、技术信息、营销信息等及时送达千家万户,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存在问题

1、科技服务体系有待改善。由于政策原因,农业科技的投入尚显不足。加上技术人员待遇偏低,培训机会较少,专业知识不能得到

及时更新,视野不够开阔,对新形势下如何提供更好的农技服务办法不多,能力不足,少数农技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不高。

2、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一是土地分散,制约农业集约生产。全市86万亩耕地,农民人均1.8亩,户均7.2亩,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加上土地不能充分流转,规模化种植和集约生产水平不高。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入会农户少,涉及面窄,生产大多缺乏信息指导,与大市场缺乏有效对接,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

3、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我市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虽初具规模,但深加工企业少,产业链条短,知名品牌少,没有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农民难以从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获取利益。

三、意见与建议

1、加大对上争取项目支持的力度。根据中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规划》,农业部已会同财政部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我市作为首批示范县项目实施单位,项目的实施必然对基层农技推广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可以预见,随着农技科技创新力度和推广力度不断加大,类似的项目必然越来越多,相关部门必须高度关注类似项目实施的动态,准确把握国家新的投资重点,完善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更多对农业发展具有支撑性的项目落户我市。

2、加强领导,制定规划,逐步解决农业科技工作中的困难。针对我市农业科技面临的现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议尽早出台具有中长期规划性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

从增加投入、完善体系、整合资源、建设队伍、培养人才、政策扶持、扩大主体等多方面入手,分步骤解决农技推广过程中的基础实施相对落后、推广网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农技人员待遇偏低、农技推广办公条件相对较差、农技人才相对较少、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服务手段有待增强、试验示范基地相对偏少等一系列问题。

3、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把农业科技工作落到实处。近几年来,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主管部门努力工作,我市的农业科技工作一直走在全省、滁州市前列。尤其是农业科技工作与农业产业相结合,使得我市农业产业显示出一定的特色,其中,种植业、养殖业、菜篮子工程等都有相应的发展,但都缺乏规划和品牌。因此,为了进一步把农业科技工作落到实处,让农业科技工作的成果体现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以此带动广大农户加快致富的步伐。建议以建立粮食标准化示范基地,养殖业标准化示范小区,蔬菜标准化示范园(三类基地)为抓手,着力从种植业、养殖业、菜篮子工程三方面入手,整合资源、壮大产业规划,打响产业品牌,推进新一轮农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篇:关于我市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

------------------------

来源:决策咨询委 作者:日期:20xx-12-24 15:23:05

一、全市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基本情况

1、人力资源状况及特点

——全市总人口为353.12万,其中城镇人口64.68万,占18.3%;农村人口288.44万,占81.7%。按照我国法定劳动力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5周岁的规定,全市劳动适龄人口为218万人,剔除在校学生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实际劳动力资源为176.5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30.7万人,占17.4%;农村劳动力145.8万人,占82.6%。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141.1万人,占79.9%;高中及中专25.6万人,占14.5%;大专以上9.8万人,占5.6%。

——劳动力技能水平为:初级技能15.8万人,占8.9%;中级技能5.5万人,占3.1%;高级技能1.5万人,占0.9%;没有技能等级的153.7万人,占87.1%。

从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市人力资源的三个特点:一是基数相对较大。二是城镇人口仅占18.3%,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三是人口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低,没有技能等级的高达87.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劳动力就业情况

——全市城乡劳动力稳定和未稳定就业总数为173.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91.6万人,占52.7%;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25.8万人,占14.9%;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56.3万人,占32.4%。

——从近几年从业人员数量看,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呈下降之势,第二、第三产业呈上升之势。 ——第二、第三产业从业的人员在几个重点行业的分布是:采矿业5.1万人,制造业5.3万人,电力、燃气业0.9万人,建筑业13.4万人,交通运输业5.7万人,批发零售业14.7万人,金融业0.5万人,七个行业合计45.6万人,占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5.6%。

——在国家单位就业的有20.9万人,其中,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4.8万人,占23%;教育单位4.9万人,占23.4%;其他国有单位就业11.2万人,占53.6%。

3、金融危机对就业工作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冲击对我市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影响比较严重,特别是对神木、府谷的高耗能企业的影响更为严重。去年底到今年初,府谷县63家高耗能企业,有61家被迫停产,加上该县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停产,先后造成近4万人失业;神木县有企业1690户,其中1000户以上停产,亦造成4万余人的失业;榆阳、米脂、吴堡、绥德先后有2.5万搞运输的人员失业,同时还导致3万外出务工人员失业返乡。

4、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和效果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市委、市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有关文件的同时,结合榆林的实际情况即时出台了《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采取十条有力措施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其中之一是减轻企业负担,稳定职工队伍。市政府首先对市属规模最大的地方工业企业榆天化给予一亿元流动资金借款,并批准该公司请求:适当缓缴税费。使这个在金融危机前每天赢利百万元,而在金融危机后每天亏损数十万元,面临停产和职工放假的企业度过了难关,目前随着产品价格的逐渐回升,企业开始走出困境。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或稳定就业,市政府今年还出台了《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充

分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除贯彻落实中、省就业政策外,结合我市实际提出4条具体政策措施:一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稳定吸纳高校毕业生,凡接收人数达到规定比例的,可享受200万元以内担保贷款。二是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创业资金不足的,可给10万元担保贷款扶持。三是建立就业见习基地,给见习生生活补贴。四是对就业特别困难的,援助到公益性岗位就业。同时通过搭建平台、强化服务、举办招聘会、开通市县区人才信息网等办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先后落实到企业、事业就业的有9000余人,见习培训的有1000余人,交通协管岗位就业的有100余名。目前未就业和未稳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已降到2.5万人。

应对金融危机,神木县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沉着应对,多元施策,多策并举,制定了10项措施,形成了党委、政府总揽、人劳部门主管,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促就业工作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神木县20xx年前的高校毕业生已全部安置。20xx年以后的毕业生也通过政府公开考试招聘,每年在事业单位安置350到400人。另外通过派村官、通过“政府买单,企业用人”向民营企业选派、通过与中、省驻神企业协调安置,大学生的总体就业形势较好。该县还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以及其他就业困难人员。一是每吸纳一人,并与其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政府给予5000元岗位补贴。二是吸纳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政府给予一至三年50%社会保险费补贴,三是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数量较大的民营企业,政府给予5到20万元的奖励。该县民营经济就业人数已超过总就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县就业情况的基本好转。 应对金融危机,府谷县在采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全方位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该县把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和城镇“零就业家庭”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免费培训、推荐就业等办法,在1000个公益岗位上得到安置。另外该县还通过劳务输出等办法使就业再就业情况有了好转。

应对金融危机,杨伙盘煤矿、南梁煤矿等都通过扩大三产等办法稳定了职工队伍。南梁煤矿还为府谷县新提供了60个就业岗位。

经全市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加上经济的回暖、企业的复产,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截止8月底,金融危机造成的10余万下岗人员已基本实现了再就业。与此同时还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3105人,完成省上下达年计划1.8万人的73%,登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18人,完成年任务5300人的69%,“4050”人员就业904人,完成年任务800人的113%,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为4%,低于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全市农村可转移富余劳动力70万人,已转移52万人,完成年计划56万人的93%。

二、目前就业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人口基数相对大导致劳动力的供应远大于需求。从劳动力的供给来看,一是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我市有农村劳动力146万人,占全市总劳动力的82.7%。其中目前可转移的就有70万人,虽然已转移52万人,但剩余18万人仍非小数,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转移劳动力的数量还在增加;二是我市劳动适龄人口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每年新增劳动力约3万人;三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化,有4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需要重新就业;四是大中专毕业生求职人数以每年5000人以上的数量增加;五是外省市来榆务工人员每年约2.8万人,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劳动力的需求增长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企业越来越多,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越来越少。因此,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矛盾在短期内相当突出。

2、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岗位的增长远慢于劳动力的增长。在工业结构中,我市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处于以轻工业为主导地位,毛纺、皮革、服装、地毯等行业吸纳了大量的人员就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轻工业越来越轻、重工业越来越重。轻工业越来越轻的结果是不但不能吸纳新的劳动力,反而使大量原有劳动力下岗失业。重工业越来越重的结果是并未吸纳过多的劳动力,特别是中、省属企业中当地籍员工所占比例很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在一、

二、三产业结构中,最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三产发展滞后,比例太小。我市第三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8%,比全省32.9%低18.1%,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只见经济快速增长,不见就业形势好转。我市从20xx到20xx年,两年经济总量从437亿元增长到1008亿元,增长了1.3倍,而在人才中心登记要求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长了1.1倍,净增18526人。我市轻工业改制的结果主要是破产,使大量人员失业,轻工业的产值少到在统计公报中已经见不到了。同时我市三产发展滞后,20xx年产值仅为149亿元,产业结构不合理,轻工业和三产发展慢是就业压力大的一个关键因素。

3、就业观念的陈旧和养老保险以及福利待遇的差异严重影响着人们择业。在未就业的人群中,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和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观念陈旧,认为只有在党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才算就业,不吃“公饭”就不视为“就业”。因此存在着就业靠政府,依恋“铁饭碗”、重国有轻民营的心理,更缺乏干个体自主创业的积极性。有的为了进党政事业单位,千方百计寻找各种社会关系;有的为进国有大企业,不惜花重金开道。同时,有的大中专毕业生还不愿到基层去就业,怕吃苦丢面子,只想在城里谋份工作。去年我市在实施农村人才队伍振兴计划时,原计划招聘512名,实际报名参加考试的只有167人,最终招聘的仅有73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市综合执法局计划招聘3O名工作人员,结果报名参加考试的竟有1606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就业观念的陈旧,不仅影响整体就业的好转,同时高素质人才不愿去民营企业,也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另外,不正当手段的运用和蔓延还正在败坏着社会风气。

目前退休制度不尽合理,退休待遇在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差异很大。党政单位的最高,事业单位正在搞统筹试点,可能要次之,国有企业的低,民营企业则大都不交养老金,故无退休有待遇之说。

目前福利待遇差异较大,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中小民营企业大都不交,国有企业大都不欠;民营企业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党政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工作环境好而福利待遇高,这些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

4、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矛盾突出。我市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对滞后,培训机构不足、规模不大、层次较低,而非农产业就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却越来越高,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越小,致使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劳动力素质和就业岗位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分析在市人才中心登记的求职者,高学历的研究生没有,本科生特别是我市急需的采矿、化工类本科生亦几乎没有。多的是专业较冷的专科生,几乎都是医疗护理、农林水利、中外语言、教育经济类的。“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在,既影响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劳动力的就业和就业稳定率的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导致就业难度加大。由于劳动力供给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文盲、半文盲人员、“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这部分人员大多只能从事一般的劳动,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建议

1、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拓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再就业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就业岗位。我市在坚持实施矿产资源“三个转化”(深度转化)的同时,应积极倡导和实施“三个发展”,即发展轻工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实现轻工业不轻、重工业相对不重,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来实现就业再就业的根本好转。如只强调和实施“三个转化”而没有“三个发展”,能源化工经济再大再强只是畸形的跛腿经济,只能短期富政,而不能有效富民,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富政要靠大企业的税收,富民要靠全民的就业。没有全民的就业,靠财政救助是永远富不起来的。榆天化凯越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年产60万吨甲醇项目投资38亿元,占地1280余亩,建设期三年,列为省重点项目,年税利可达11亿元,

而提供就业岗位却不到800个。即每亿元投资只能提供不到21个就业岗位。据我们所知其他大项目也类似。而榆林七只羊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不大的民营企业,租用羊毛衫厂的部分车间,增添了部分设备组织生产“七只羊”牌羊毛防寒服,投资不到凯越公司的千分之一,而给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却高达600个,与凯越相近。另榆林喜洋洋公司亦没有多少投资,却提供了580个就业岗位。榆林精华假日酒店也给社会提供了290个就业岗位。创办特色农业的一些企业亦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我市有发展轻工业的基础和条件,也有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特色农业的较好条件,如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达到100亿元和600亿元以上,我市的就业状况将会有显著的好转。

2、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就业理念的转变,实现多渠道就业。择业观念的错误,有的是因“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等陈旧的封建思想作梗;有的是因依赖思想作怪,依赖父母、依赖政府,缺乏自立精神;也有的是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制度不合理、不配套、环境存在问题所致。因此,一要大力倡导择业新观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中专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正视社会现实,适应市场需求,树立“处处可建业,行行出状元”、“先就业、再择业”的科学就业理念和不怕吃苦、从基层干起、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人生观。要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社会是大社会,政府是小政府,就业的主流在社会而不在政府”。二是要真正实行公开、公证、公平的用人机制。党政机关的用人应严格按公务员录用条例执行,严肃查处“空中飞人”。事业单位的用人必须公开面向社会招聘,择优录用,杜绝靠关系、开“钱门”、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国有大企业的用人也应有明确的制度和用人标准以及录用办法,党委和政府要进行监管,不能因维护企业自主权而放弃监管,任不正之风泛滥。三是要统一社会养老保障以及福利待遇标准。这个问题牵涉面大,比较复杂,不是一级地方政府能完全做到的事情。但是,本着改革的精神,应根据本地的情况和条件努力去推进。针对目前多数民企不给就业者缴纳养老保险等“五金”的问题,政府应区别对待,对有能力缴而不缴的,要采取强制措施。对无能力缴的,政府应参照外省市一些地方的做法,财政部分或全额代缴,消除劳动者就业的差别,实行平等就业。对吸纳就业较多的民企,可推广神木县的做法,每就业一个,财政给予一定金额的岗位补贴或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吸纳就业数量较大的企业,还可给予一次性重奖。四是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不和谐民企较突出,必须认真实施工时、休息休假、最低工资、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同时要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特别是解决好非法用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差等问题,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民企与国企的平等统一。

3、强化技能教育,有效拓宽就业渠道。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解决“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问题,是促进城乡就业的必然要求。我市是目前全省唯一没有建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地级市,与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地位极不相称,市委市政府应高度关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进度,尽快建立起自己培养“两高”人才的基地。要充分发挥各县区职业中学、就业训练中心以及乡镇培训机构的作用,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技能培训,要充实师资、增加设备、扩大规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办学能力,加快培养榆林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招工难”的问题。府谷县制定了《促进劳动就业、提升劳动技能培训实施方案》,县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资助未就业的初高中毕业生到技工学校学习,并对未就业人员进行免费创业培训,学员学习期间,县财政给每生每年1000—20xx元资助。目前已落实2100人的培训计划,其中600人是定单式培训,效果不错,建议市政府推广该县的做法。

4、认真落实政策,加快高校毕业生的稳定就业。目前尽管尚未就业和稳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只有2.5万余人,但大都学历偏低、专业偏冷,就业和稳定就业难度较大。为此,要认真贯彻已出台的政策。市政府今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工作的

实施意见》,很有针对性,也很有实用性。需认真贯彻落实。一要坚定不移把工作重点放在县、乡以及企业、事业单位,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协调各类单位吸纳就业。二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到基层就业。重点宣传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报道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典型事例,用典型引路。三要积极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四要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包括开展招聘活动、收集发布就业信息以及人事代理、咨询服务等。面对榆林目前党政事业单位干部老化的状况,采取增加党政事业单位编制,或采取临聘的办法,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一批人才,一方面扩大了就业,另一方面为党政事业单位增添了新的血液。

5、开展援助活动,实现弱势群体的有效就业。帮扶就业困难的弱势群体人员就业是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针对我市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各级政府应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按照“产生一户、援助一户”的管理原则,可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援助,也可通过税费减免、培训补贴、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政策手段,援助下岗职工中的“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