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简史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简史心得体会

—浅谈中国古代文化主流产生的原因

莫良维20xx011161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生与传播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老师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对于各个时期流行的艺术主流思想的解读和课上播放的相关纪录片,让我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学习,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

从物质生产方式看: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社会组织结构看,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特点。

1、读书是少数人的专利,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最终能够读书的只占了极少数。

2、书以经史为主,经是讲如何做人、做事的。史是记载前人如何做人、做事的。经史内容虽然很广博,但还是有着鲜明的主题,要以成己利物为归。

3、学以成圣,成圣可以分内圣、外王。内圣是做人的极致,外王是做事的极致。内圣以立德、礼乐教化为主,起到的是改变风气、树立社会正气的功能。外王以刑、政为主,起到的维护社会秩序、惩恶扬善的作用。

4、学而优则仕学人中的优秀者,将被授与官职,进入官的队伍。如何来选取优秀者成为中国政治中的一件大事,最终选择了科举制。只有皇族是世袭的。其他各级官、僚均来自学人。 没能当上官的学人也将大有用武之地,去当幕僚、教书先生、郎中??。 中国文化主要以儒家文化为骨干,儒在古代几乎成为读书人的代名词。

古代各个历史阶段,因不同的经济政治发展水平,造就了各具时代特征的文化成就。

1、春秋战国:伴随着社会大变革,科技繁荣,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世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思想上“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取代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造纸术发明,天文、历法、医学成就显著。 特点:①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③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④气势恢弘

3、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流行,石窟艺术发展,范缜《神灭论》、北方《齐民要术》和少数民族的民歌都体现了这一阶段的特征。

4、隋唐:封建经济繁荣,科技文化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许多方面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如赵州桥、雕版印刷术、测量子午线、唐本草等等。不仅影响到亚洲的文化发展,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中华文化圈”。

5、宋元: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三大发明开始运用,科技文化继续领先世界。

6、明清:传统科技继续发展,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停滞。伴随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诞生了。 议定时期的文化成就就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政策法律、政治统治、国家体制等也属于上层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因此,一定时期的文化成就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反映当时的政治状况。

通过各阶段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

1、 思想家是各个时期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游说帝王传播自己派系的思想,

通过这一途径死的这一思想在特定的时期成为主流。

2、 中国以皇帝为首的庞大的官僚系统,为了维护其统治对正规信息通道之外的各种传

播渠道及异类的意识形态,则采取贬抑甚至强硬的排斥态度。

3、 由于中国文化长期以来的同化性,使得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发展的更加丰富,

而皇帝也刻意制造的天下一统的思想,所以说我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没看到的是儒家独大的局面。

所以说这样的一个局面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出现所谓“人微言轻”、“人贵言重”的普遍现象,像皇帝的旨意,各级官府衙门的政令,尊长贤者的观念,往往能便利地通达四方,畅行无阻,而由下至上的信息,包括士农工商的言论,臣僚属下的意见,则往往隐省变形,难于通达。

总结:中国文化的发展,在秦以后两千余年,却一直笼罩在经学的气氛之中。 经本来是孔子所整理的古代文化的典籍。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立私学的伟大教育家,他对古代文献搜集整理,成为他进行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延续和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到了汉代,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的地位大大提高了使得儒家学说成为了学术文化领域中压倒一切的学问。于是称霸历史20xx余年的儒家思想便形成了

 

第二篇: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心得体会

儒学之花

20xx级政管03班-----陈志意

政治思想史,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政治思想发展及其规律的历史。谈及中国政治思想,作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学就必不可少。通过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学习,我感触最深的莫过儒学。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文化-儒学也走过了它沉浮不定的一生,走过了儒学之花的萌芽新绿、严霜返青、育蕾花开的充满绚丽色彩的生命历程。

萌芽新绿期,即儒学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在奴隶制社会瓦解、礼乐制度败坏之时,儒学的种子也在悄悄的孕育着。伟大的孔子提出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德治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儒学就此萌芽产生。亚圣孟子的“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和荀子“天行有常”的天命思想、“性恶论”的人性学说的提出,使儒学之花萌发绿叶。

严霜返青期,即儒学的低潮和复苏为主流期。统一的专制主义秦王朝的“焚书坑儒”之举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进入低迷状态。然而,董仲舒加强中央集权的“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加强君权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主张、维护统治秩序的“三纲五常”之论使儒学走向复苏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思想之路。

育蕾花开期,即儒学的高度繁荣期。北宋五子尤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天理学说”、世界观-认识论、“存天理,灭人欲”、“人性学说”及陆王尤其王守仁“致良知”、“知行合一”、心理学说的提出,使儒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孕育花蕾、绽放鲜花、异彩纷呈。

而后儒学之花经历明清之际李贽“异端学说”、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民主思想、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等反正统思想的批判及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民族虚无主义的斗争后仍不凋谢。当代儒学之研究络绎不绝,儒学之花永不凋谢,绽放出它所独有的色彩,在中华大地嫣然盛开。

时至今日,儒学之花依旧在绽放,它在中国的社会建构、伦理共识、族群认同、终极信仰方面至关重要,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而我们,则应批判地继承儒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推陈出新,推动儒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繁荣,儒学之花更加绚丽的绽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