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 名著导读重点习题 人教新课标版 1、《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________集。全书十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我们学过其中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2、《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_》,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旧事重提》;示例:《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7、《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 ”,“ ”。

答案: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8、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 》 。 答案:天演论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xx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 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 4、《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 鉴略 ),让我感到痛苦。

5、《二十四孝图》中(子路负米)、( 敦巨埋儿 )、(老菜娱亲 )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6.“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活无常 )。

7、 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________。(江南水师学堂)

8、“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 》篇。(《琐记》)

9 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____________”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乌烟瘴气)

10 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____________。(强烈欲望)

11《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_________。(生活片段)

12《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_________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弃医从文)

13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14《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_________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迎神赛会)

15 鲁迅在《 》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藤野先生)

16 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之类。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17 作者在文中用“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妨害白话者”的愤怒之情。

18 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19 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无常》,《五猖会》。

20 在《琐记》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新学堂与旧学堂的区别。

21 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__________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无常)

22 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

23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范爱农。 二、 选择

1“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D ) A、形象好看 B、活泼诙谐 C、能勾摄恶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C )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3《琐记》一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对衍太太的不满(C ) A.一件 B.两件 C.三件 D.四件

4《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个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 C )

A.迷信 B.不拘小节 C.马虎 D.朴实

5阿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什么(B ) A.一对蚂蚁 B.一对蟋蟀 C.一包苦菜 D.都不是

6《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件后,她有没有散布流言( A ) A.有 B.没有

7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D)

A、 鲁迅写《范》只为了回忆过去,记住以及想念范爱农。

B、 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C、 鲁迅记忆中的范爱农很坏。

《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8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A)

A、《风筝》 B、《无常》 C、《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

9《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 B

A《五猖会》 B《琐记》 C《父亲的病》 D《无常》 10鲁迅早年留学学习医学的国家是( A ) A、日本 B、美国 C、苏联 D、英国

11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 C ) A、东京 B、北平 C、横滨 D、绍兴

12《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哪篇文章?(B)

A《琐记》 B《无常》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13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D ) A狗猫鼠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14“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B ) A孔乙己 B范爱农 C藤野先生 D寿镜吾老先生

三、 判断

1《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狗“尽情玩弄”弱者、对人又是一副媚态的憎恶。( × )

2《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

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 √ )

3《父亲的病》中为父亲看病的第二个医生是叶天士。 ( × ) 4 鲁迅不喜欢《天演论》 ( × ) 5藤野先生是一个有偏见的人 ( × )

6藤野先生为人诚恳公正; (√)

7藤野先生对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 (√) 8藤野先生对学术有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 ╳╳ (√)

9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对中国人的轻视。(×) 10范爱农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 (×) 11范爱农常常从乡下搭船进城,是因为他向往城市生活; (×) 12范爱农对辛亥革命是非常欢迎的; (√) 13范爱农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受到重视和重用。 (×) 14《琐记》中有“肚子疼”绰号的是衍太太。(×) 15陈莲河是《琐记》中的人物。(×) 16《无常》是对保姆阿长的回忆。(×)

17鲁迅是借《狗、猫、鼠》一文来表明他为什么那么讨厌猫的。(╳)

 

第二篇:名著导读

亚当斯密在对“重商主义”的批判?结合中国实际分析“重商主义”和“自由贸易”那一个更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始于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金银)是最好的财富,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金银,并把货币的多寡视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斯密认为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即财富在于货币或金银的观点是一种荒谬的观点。他认为货币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其作用仅仅在于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或者#货币是 流动的大车轮,是商业的大工具?。第二,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易主要利益是金银的输入,因而外贸是国富的主要源泉。斯密则指出,各国通商的利益在于商品的互通有无,从而使各国的剩余物品有了价值。第三,斯密对重商主义的各种政策和措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批判。这包括:限制进口的两种方法(即凡能由本国生产的供国内消费的外国商品,无论从什么国家输入,一律禁止;对贸易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本国的货物,一律加以限制);鼓励出口的各种方法(即对某些商品退税,颁发奖励金,通过通商条约赋予某些货物和商人以特权,建立殖民地等)。在分别详细考察了重商主义学说和政策体系的利弊得失之后,斯密得出结论说:#这种学说,就其实质与性质说,就是一种限制与管理的学说。斯密认为: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而生产者的利益,只能在促进消费者的利益时,才应当加以注意。这原则完全是自明的,简直用不着证明,但是在重商主义下,消费者的利益,几乎都是为着生产者的利益而被牺牲了;这种主义似乎不把消费者看作一切工商业的终极目的,而把生产看作工商业的终极目的。在斯密看来,矫正和克服这种弊端的出路在于实现自由放任。

中国目前的情况,通过对外贸易的顺差得到财富,和建立或者升级完善本国工业体系,而且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提供了足够劳动力,使中国能够成为世界工厂,令到中国的低级工业产品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而在这一个时期,中国为吸引国外资本流入中国,和让本国的资本不流出国外,最现实和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本国的生产成本,例如货币价值,荼地成本,还有劳动成本。但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后发的工业国家,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的话,只会造成国外产品在中国的泛滥,反而造成本国的工业体系被完全破坏,在开放初期的中国,缺乏资金,另外一个就是技术方面的不成熟,甚至是落后,而造成中国的高级技术产品几乎没有任何的竞争力,很多方面的技术都不成熟,甚至是没有,资金方面不足,人才方面缺乏.提倡保护本国的弱小产业,一旦这种弱小产业在政策保护下得到发展,成长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时,就主张国家立即放弃保护政策,以利于国内资源的有效配制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既重商主义与自由贸易并存。

解释一下何为“看不见的手”?并分析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主导经济这只“看得见的手”哪个更重要? “看不见的手”是一个隐喻,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 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 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市场机制就是依据经济人理性原则而运行的。市场就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这时的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各自的决策。在此同时“看不见的手”也会给市场经济带来一定的危机,所以在此同时也需要“看得见的手”来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市场价格是衡量生产者绝对优势的一个指标,而且随着价格变动,生产者的优势也在变动,有时增强,有时减弱,有时也会从优势变为劣势。生产者就会根据市场价格来改变自己的生产结构和生产要素的流向与变动。也就是说生产要素会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改变流向,这就是要素的重新配置。生产要素怎么流动,完全受制于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市场价格机制。斯密就把这种机制叫做“看不见的手”。

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不知道還有只“看不見的手”,處于市場經濟轉型過程的中國明白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但却不知如何調動它的力量,讓人們感知它的律動。因爲一直以來我們太信任那只“看得見的手”,認爲它無所不能。正因爲它看得見,有真實感,人們才重視它,甚至于怕它;也因爲它看得見,能够體現一種意志和力量的象徵,所以它才越來越有力。不僅如此,在其麾下又派生出越來越多的小手在搖旗呐喊,因此這只手就更加力大無比了,而那些小手更加肆無忌憚。也因爲這只手用得太久,我們已經習以爲常,所以,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要用到它,不用它似乎就失去了主心骨。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站在明處的是人,躲在暗處的是鬼”。其實在中國,“看得見的手”就是人,“看不見的手”就像是“鬼”。“鬼”雖然聽起來令人心驚肉跳,但人從來沒有怕過鬼,人的力量是非凡的。于是這“看不見的手”說到底也不是“看得見的手”的對手。所以,在我們國家,“看得見的手”到處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也就不足爲奇了。而“看不見的手”也只能呆在角落裏,偶爾嚇一嚇人罷了,始終顯得底氣不足。要保證中國經濟持續、健康和穩定發展,“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必須結合起來,它們正如指揮家的左右手,只有正確、協調地指揮,才能奏出和諧、美妙的旋律。

解释一下“萨伊定律”的主要内容以及凯恩斯对其的批判?并结合中国当前实际分析“萨伊定律”和凯恩斯的主张哪一个更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和需要?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包含三个要点:

(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

(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凯恩斯本人对新古典经济学和萨伊定律的批判,是从市场的总体分析开始的,通过自己另立逻辑论证的起点——

—三大心理定律来论证市场的总需求不足进而导致资源的闲置和失业的产生,从而构成对市场作用的完美性和萨伊定律的直接否定①。显然,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批判并不是在萨伊的逻辑基础上展开的。凯恩斯的后继者们的分析则更深入一步,从市场作用的内在机制和内在过程分析市场作用的缺陷,相机抉择、微调政策、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等说法或理论就是在凯恩斯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这种分析方法和分析视角而得出的结论。萨伊定律的致命缺陷在于忽视了人们的需求或需要的特性分析,这就是即使我们从需要而不是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来看,人们对任一某种具体产品的需要在某一时期内都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无限的。那种简单地认为资本积累越多就越有利于就业的观点是没有考虑需求和收入制约作用的片面性正确的观点,已经完全忽视或忘记了市场存在的供求互动性特征,忘记了收入分配水平和结构或均平化程度对需求进而对供给的制约作用,单纯考虑供给或单纯考虑需求都不是对市场经济的考虑,因为有供有求才叫市场。萨伊定律对需要或需求问题的忽略,还表现在如下方面:这就是他忽略了政治、军事事件的冲击、经济结构调整,还有如中国社会的转型等对消费需求的冲击以及对消费预期的影响,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使供给的发生而没有相应的需求与之对应。

从以上我们对萨伊定律的批判中,我们知道,无论供给和资本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有多重要,但它们始终只是手段,是为需求和需要服务的。需求和需要也有它们自己的特性,并不是空洞到以至于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的东西和概念。既然需求和需要有它们自己的特性和规律,作为为需求和需要服务的供给也就必然会受到这些特性和规律的约束。在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供给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要重视需求和需要方面的问题,使得两者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共同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才是供求形成市场以及市场发展的本义所在。

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其主要的政策主张?分析在中国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凯恩斯主义理论是否适用于当前的中国经济? 凯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向私人垄断过渡的英国。当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作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典范的英国,开始染上今天人们所说的“英国病”。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国运的转折点。由于大战中政府开支剧增,英国被迫中止实行多年的金本位制。在摆脱金锁链之后,通货出现迅速的膨胀。大战之后,英国开始从殖民帝国、世界工厂的峰顶一步步衰退了下来。

凯恩斯主义者主张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而不是对其放任不管,这样才能使经济运行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而且凯恩斯主义者主张政府应该多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的运行,因为在利率较低且投资对利率的反应又不是很灵敏时只有财政政策才能对克服萧条,增加就业和收入产生效果,货币政策效果很小。

凯恩斯主义者还主张政府应该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来消除经济的波动,也就是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政策。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集中地体现在“需求管理”上,也就是说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水平进而影响产出水平。大萧条使凯恩斯经济学登上了历史舞台,《通论》为治愈危机开出了一剂良方,那就是通过扩大政府开支、赤字预算为内容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改变因三大心理规律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从而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汉森、萨缪尔森等新古典综合派针对战后的经济情况,提出了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即“逆经济风向”调节。在经济衰退时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在繁荣时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用繁荣时的盈余来弥补萧条时的赤字,这样就可以熨平经济周期,维持经济长期发展。海勒等人提出的增长性财政政策更进一步主张,在经济增长时仍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用减税、赤字预算等方式刺激总需求,挖掘生产潜力,减少产量缺口。

在论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问题上凯恩斯主义仅仅假设价格刚性,但却不能解释其原因,价格在此被作为外生变量。而新凯恩斯则更加深入。他们一方面从微观经济运行上说明价格刚性或粘性的原因;一方面通过分析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财政政策对收入水平和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从而得出财政政策是有效的结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加有效需求能够长期地稳定经济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能显著地增加有效需求,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更大,主动的财政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是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财政政策,尤其是政府任意地决定的财政政策,会干扰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在全球化和各国经济开放的背景下,各类市场中的经济人,尤其是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上的经济人,能够对经济政策的可持续性做出充分信息的判断,获得较为完备的政策变化的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