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繁星》《春水》: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

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这两作品

是在受到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如“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

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

母爱对诗人的浸润,二是诗人对母爱的深情颂赞。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作者认为: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

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如“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称为“哲理诗”。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作品的艺术成就表现在:

①采取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诗的优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

②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③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万千的天使,要

起来歌颂孩子;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 这首诗表现了

诗人对童真、童趣、童心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珍爱,在诗人的眼里,充满纯真童趣

的世界,才是人间最美的世界

《繁星?春水》简介

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我国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繁星》是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

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

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

弟弟。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

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

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

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同样是在《晨报副镌》上

最先发表,不过《春水》的问世要比《繁星》晚三个月。

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

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

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

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诗集的主要内容是以爱的哲学为核心,赞美母爱、赞美童心、赞美自然,探

索人生。

练习:

1、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

“ ”著称。《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 《飞鸟集》的

影响下写成的。总的说来,《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 的歌颂;二是对 的崇拜和赞颂。三是 。

答案:爱的哲学;泰戈尔;母爱与童真;大自然;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冰心原名________,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谢婉莹、繁星格、春水体

3、① 冰心,原名 。她在印度著名诗人 (人名)《飞鸟集》的影响下创作的《 》《春水》,集中体现了 、童真、自然三大主题,是人们公认的小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答案:谢婉莹;泰戈尔;繁星;母爱

1、请用一句话评价《繁星》《春水》

参考答案:一部蕴含“母爱、童真、自然”的书。

2、请默写《繁星》《春水》中的一首小诗。(不能出现错别字)

答案: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

3、仿写“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

答案:田里的谷穗,你弯腰俯首时,心里便踏实了。

4、赏析“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

答案: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

5、读了“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做一个视野开阔的人,不能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自我满足。时刻牢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6、读了“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我们不要只看到和惊羡别人成功所获得的荣誉,应该了解成功背后所蕴含的艰苦努力,要学花的奋斗和牺牲精神,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功。

7、请简介《繁星》《春水》的内容并推荐给你的朋友。

答案:内容——大致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推荐语——《繁星》《春水》形式短小却意味深长;语言清新淡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一读!

8、《繁星》《春水》作者是谁?原名什么?受谁的影响写成的?本学期我们学过她的哪篇课文?

答案:冰心——谢婉莹——印度泰戈尔《飞鸟集》——《荷叶母亲》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如:《狼和小羊》、《猫和鸡》

二是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如:《农夫和蛇》、《狐狸和山羊》 三是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如《蚯蚓和狐狸》、《蚂蚁和蝉》

作品的艺术特色是:一是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二是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 《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

作者:相传是公元前六世纪后半叶伊索所作 讽刺了具有“酸葡萄”心理的人们,他们因为没有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借口为自己开脱 1、《狐狸与葡萄》写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是酸的故事 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

人们做好事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 2、《狐狸和山羊》,写的是掉在井里的狐狸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背跳出井底,却扔下山羊不管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 3、《乌龟与老鹰》写乌龟非要学飞翔不可,结果却被摔死

强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4、《蚊子和狮子》写的是微不足道的蚊子虽然机智地战胜了百兽之王,而它沉醉于胜利时却撞上蛛网

有些人邪恶、残毒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即使对他十分仁善,人们要分清善恶,明辨是非,对待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5、《农夫与冻僵的蛇》写农夫救了一条冻僵的蛇,而蛇却本性难改,咬死了农夫

《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基本概述

《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作者伊索。相传其中故事是一名埃塞俄比亚黑人奴隶所作,“伊索”即是“埃塞俄”的谐音。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奴隶,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而精炼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富有哲理。不但读者众多,而且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中得到过启发和乐趣。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童话集之一。阅读量仅次于《圣经》。

写作特点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刺与人的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伊索寓言》意为“伊索的寓言集”,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一小部分是后人创作,寄在伊索这位大师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人们常常忽略它,然而它的价值并不亚于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和悲剧。寓言主体以拟人化的动物.普通人以及神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生动的小故事,或揭示早期人类生活状态,或隐喻抽象的道理,或暗示人类的种种秉性和品行,多维的凸显了古希腊民族本真的性格

伊索寓言,来自民间,所以社会低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鞑;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好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

《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蚊子和狮子》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这是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它对西方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影响最大。东西方民间文学的精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

《伊索寓言》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欧洲寓言发展史上,古希腊寓言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欧洲寓言发展的先河,并且影响到其后欧洲寓言发展的全过程,寓言本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生活智慧,包括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现传的《伊索寓言》根据各种传世抄本编集而成,包括寓言300多则,其中有些寓言脍炙人口。《伊索寓言》中的动物除了有些动物外,一般尚无固定的性格特征,例如狐狸、狼等,有时被赋予反面性格,有时则受到肯定,通过把动物拟人化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这些动物故事无疑是虚构的,然而又很自然、逼真。这与后代寓言形成的基本定型的性格特征是不一样的。

《伊索寓言》曾对其后的欧洲寓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寓言作家费德鲁斯直接继承了伊索寓言传统,借用了《伊索寓言》中的许多故事,并称自己的寓言是“伊索式寓言”。公元2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巴布里乌斯则更多地采用了伊索的寓言故事。这种传统为晚期古希腊罗马寓言创作所继承。文艺复兴以后,对伊索寓言抄稿的重新整理和印行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寓言创作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少出色的寓言作家,如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等。

随着“西学东渐”,《伊索寓言》在明朝传入我国。第一个来我国的西方传教士利马窦在中国生活期间撰《畸人十篇》,其中便介绍过伊索,对《伊索寓言》做过称引。他之后的传教士庞迪我也在《七克》中介绍、引用过《伊索寓言》。我国第一个《伊索寓言》译本是16xx年西安刊印的《况义》。清代之后,出现了许多种《伊索寓言》译本。上述情况表明《伊索寓言》在我国流传之久,它至今仍令人喜闻乐见,爱不释手。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与抒情诗主要反映贵族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不同,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与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例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第二篇:名著导读

亚当斯密在对“重商主义”的批判?结合中国实际分析“重商主义”和“自由贸易”那一个更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始于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金银)是最好的财富,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金银,并把货币的多寡视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斯密认为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即财富在于货币或金银的观点是一种荒谬的观点。他认为货币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其作用仅仅在于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或者#货币是 流动的大车轮,是商业的大工具?。第二,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易主要利益是金银的输入,因而外贸是国富的主要源泉。斯密则指出,各国通商的利益在于商品的互通有无,从而使各国的剩余物品有了价值。第三,斯密对重商主义的各种政策和措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批判。这包括:限制进口的两种方法(即凡能由本国生产的供国内消费的外国商品,无论从什么国家输入,一律禁止;对贸易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本国的货物,一律加以限制);鼓励出口的各种方法(即对某些商品退税,颁发奖励金,通过通商条约赋予某些货物和商人以特权,建立殖民地等)。在分别详细考察了重商主义学说和政策体系的利弊得失之后,斯密得出结论说:#这种学说,就其实质与性质说,就是一种限制与管理的学说。斯密认为: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而生产者的利益,只能在促进消费者的利益时,才应当加以注意。这原则完全是自明的,简直用不着证明,但是在重商主义下,消费者的利益,几乎都是为着生产者的利益而被牺牲了;这种主义似乎不把消费者看作一切工商业的终极目的,而把生产看作工商业的终极目的。在斯密看来,矫正和克服这种弊端的出路在于实现自由放任。

中国目前的情况,通过对外贸易的顺差得到财富,和建立或者升级完善本国工业体系,而且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提供了足够劳动力,使中国能够成为世界工厂,令到中国的低级工业产品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而在这一个时期,中国为吸引国外资本流入中国,和让本国的资本不流出国外,最现实和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本国的生产成本,例如货币价值,荼地成本,还有劳动成本。但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后发的工业国家,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的话,只会造成国外产品在中国的泛滥,反而造成本国的工业体系被完全破坏,在开放初期的中国,缺乏资金,另外一个就是技术方面的不成熟,甚至是落后,而造成中国的高级技术产品几乎没有任何的竞争力,很多方面的技术都不成熟,甚至是没有,资金方面不足,人才方面缺乏.提倡保护本国的弱小产业,一旦这种弱小产业在政策保护下得到发展,成长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时,就主张国家立即放弃保护政策,以利于国内资源的有效配制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既重商主义与自由贸易并存。

解释一下何为“看不见的手”?并分析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主导经济这只“看得见的手”哪个更重要? “看不见的手”是一个隐喻,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 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 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市场机制就是依据经济人理性原则而运行的。市场就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这时的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各自的决策。在此同时“看不见的手”也会给市场经济带来一定的危机,所以在此同时也需要“看得见的手”来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市场价格是衡量生产者绝对优势的一个指标,而且随着价格变动,生产者的优势也在变动,有时增强,有时减弱,有时也会从优势变为劣势。生产者就会根据市场价格来改变自己的生产结构和生产要素的流向与变动。也就是说生产要素会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改变流向,这就是要素的重新配置。生产要素怎么流动,完全受制于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市场价格机制。斯密就把这种机制叫做“看不见的手”。

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不知道還有只“看不見的手”,處于市場經濟轉型過程的中國明白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但却不知如何調動它的力量,讓人們感知它的律動。因爲一直以來我們太信任那只“看得見的手”,認爲它無所不能。正因爲它看得見,有真實感,人們才重視它,甚至于怕它;也因爲它看得見,能够體現一種意志和力量的象徵,所以它才越來越有力。不僅如此,在其麾下又派生出越來越多的小手在搖旗呐喊,因此這只手就更加力大無比了,而那些小手更加肆無忌憚。也因爲這只手用得太久,我們已經習以爲常,所以,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要用到它,不用它似乎就失去了主心骨。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站在明處的是人,躲在暗處的是鬼”。其實在中國,“看得見的手”就是人,“看不見的手”就像是“鬼”。“鬼”雖然聽起來令人心驚肉跳,但人從來沒有怕過鬼,人的力量是非凡的。于是這“看不見的手”說到底也不是“看得見的手”的對手。所以,在我們國家,“看得見的手”到處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也就不足爲奇了。而“看不見的手”也只能呆在角落裏,偶爾嚇一嚇人罷了,始終顯得底氣不足。要保證中國經濟持續、健康和穩定發展,“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必須結合起來,它們正如指揮家的左右手,只有正確、協調地指揮,才能奏出和諧、美妙的旋律。

解释一下“萨伊定律”的主要内容以及凯恩斯对其的批判?并结合中国当前实际分析“萨伊定律”和凯恩斯的主张哪一个更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和需要?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包含三个要点:

(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

(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凯恩斯本人对新古典经济学和萨伊定律的批判,是从市场的总体分析开始的,通过自己另立逻辑论证的起点——

—三大心理定律来论证市场的总需求不足进而导致资源的闲置和失业的产生,从而构成对市场作用的完美性和萨伊定律的直接否定①。显然,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批判并不是在萨伊的逻辑基础上展开的。凯恩斯的后继者们的分析则更深入一步,从市场作用的内在机制和内在过程分析市场作用的缺陷,相机抉择、微调政策、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等说法或理论就是在凯恩斯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这种分析方法和分析视角而得出的结论。萨伊定律的致命缺陷在于忽视了人们的需求或需要的特性分析,这就是即使我们从需要而不是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来看,人们对任一某种具体产品的需要在某一时期内都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无限的。那种简单地认为资本积累越多就越有利于就业的观点是没有考虑需求和收入制约作用的片面性正确的观点,已经完全忽视或忘记了市场存在的供求互动性特征,忘记了收入分配水平和结构或均平化程度对需求进而对供给的制约作用,单纯考虑供给或单纯考虑需求都不是对市场经济的考虑,因为有供有求才叫市场。萨伊定律对需要或需求问题的忽略,还表现在如下方面:这就是他忽略了政治、军事事件的冲击、经济结构调整,还有如中国社会的转型等对消费需求的冲击以及对消费预期的影响,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使供给的发生而没有相应的需求与之对应。

从以上我们对萨伊定律的批判中,我们知道,无论供给和资本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有多重要,但它们始终只是手段,是为需求和需要服务的。需求和需要也有它们自己的特性,并不是空洞到以至于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的东西和概念。既然需求和需要有它们自己的特性和规律,作为为需求和需要服务的供给也就必然会受到这些特性和规律的约束。在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供给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要重视需求和需要方面的问题,使得两者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共同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才是供求形成市场以及市场发展的本义所在。

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其主要的政策主张?分析在中国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凯恩斯主义理论是否适用于当前的中国经济? 凯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向私人垄断过渡的英国。当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作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典范的英国,开始染上今天人们所说的“英国病”。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国运的转折点。由于大战中政府开支剧增,英国被迫中止实行多年的金本位制。在摆脱金锁链之后,通货出现迅速的膨胀。大战之后,英国开始从殖民帝国、世界工厂的峰顶一步步衰退了下来。

凯恩斯主义者主张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而不是对其放任不管,这样才能使经济运行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而且凯恩斯主义者主张政府应该多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的运行,因为在利率较低且投资对利率的反应又不是很灵敏时只有财政政策才能对克服萧条,增加就业和收入产生效果,货币政策效果很小。

凯恩斯主义者还主张政府应该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来消除经济的波动,也就是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政策。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集中地体现在“需求管理”上,也就是说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水平进而影响产出水平。大萧条使凯恩斯经济学登上了历史舞台,《通论》为治愈危机开出了一剂良方,那就是通过扩大政府开支、赤字预算为内容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改变因三大心理规律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从而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汉森、萨缪尔森等新古典综合派针对战后的经济情况,提出了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即“逆经济风向”调节。在经济衰退时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在繁荣时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用繁荣时的盈余来弥补萧条时的赤字,这样就可以熨平经济周期,维持经济长期发展。海勒等人提出的增长性财政政策更进一步主张,在经济增长时仍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用减税、赤字预算等方式刺激总需求,挖掘生产潜力,减少产量缺口。

在论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问题上凯恩斯主义仅仅假设价格刚性,但却不能解释其原因,价格在此被作为外生变量。而新凯恩斯则更加深入。他们一方面从微观经济运行上说明价格刚性或粘性的原因;一方面通过分析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财政政策对收入水平和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从而得出财政政策是有效的结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加有效需求能够长期地稳定经济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能显著地增加有效需求,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更大,主动的财政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是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财政政策,尤其是政府任意地决定的财政政策,会干扰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在全球化和各国经济开放的背景下,各类市场中的经济人,尤其是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上的经济人,能够对经济政策的可持续性做出充分信息的判断,获得较为完备的政策变化的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