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复习计划

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初二(5) 方永祥

20xx年x月x日本学期授课将结束,开始进行复习。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特制定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内容:

第一章:轴对称

第二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

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一)

第四章:数量和位置的变化

第五章:一次函数

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

二、复习目标:

八年级数学本学期知识点多,复习时间又比较短,只有两周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应该完成如下目标:

(一)、整理本学期学过的知识与方法:

1.第一、二章。这两章的重点是勾股定理与平方根和轴对称的性质及其判定定理。所以记住性质是关键,学会判定是重点,灵活应用是目的。要学会判定方法的选择,不同图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要非常熟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常见的证明题要多练多总结。

2.第三、四章主要是中心对称图形、数量和位置的变化,对这两章的考试题型学生可能都不熟悉,所以要以与课本同步的训练题型为主,要列表或作图的,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并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讲评,尽量是精讲多练,该动手的要多动手,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论证几何问题的常用分析方法。

3.第五主要是一次函数,教师提前先把概念、性质、方法综合复习,加入适当的练习,在练习计算。课堂上逐一对易错题的讲解,多强调解题方法的针对性。最后针对平时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

(二)、在自己经历过的解决问题活动中,选择一个最具有挑战问题性的问题,写下解决它的过程:包括遇到的困难、克服困难的方法与过程及所获得的体会,并选择这个问题的原因。

(三)、通过本学期的数学学习,让同学们总结自己有哪些收获;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复习方法:

1、强化训练,这个学期计算类和证明类的题目较多,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特别是一次函数,在复习过程中要分类型练习,重点是解题方法的正确选择同时使学生养成检查计算结果的习惯。还有几何证明题,要通过针对性练习力争达到少失分,达到证明简练又严谨的效果。

2、加强管理严格要求,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情况、学习水平严格要求,对应知应会的内容要反复讲解、练习,必须做到学一点会一点,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后要加强辅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平时多小测多检查。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做课外习题,适当提高做题难度。

3、加强证明题的训练,通过近阶段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对证明题掌握不牢,不会找合适的分析方法,部分学生看不懂题意,没有思路。在今后的复习中我准备拿出一定的时间来专项练习证明题,引导学生如何弄懂题意、怎样分析、怎样写证明过程。力争让学生把各种类型题做全并抓住其特点。

4、加强成绩不理想学生的辅导,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对他们要多表扬多鼓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辅导时要有耐心,要心平气和,对不会的知识要多讲几遍,不怕麻烦,直至弄懂弄会。

四、课时安排:

本次复习共三周时间,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 1课时

第二章 1课时

第三章 2课时

第四章 2课时

第五章 2课时

模拟测试 3课时

五、复习阶段采取的措施:

1. 精心备课上课,针对班级学生出现的错题及所涉及到的重点问题认真挑选试题。

2. 对于复习阶段作业的布置,少而精,有针对性,并且很抓订正及改错。

3. 在试题的选择上作到面面俱到,重点难点突出,不重不漏。

4. 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减缓他们学习中的坡度,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5. 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教师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同时要指导学生预习,提出预习要求,并布置与课本内容相关、难度适中的尝试题材由学生课前完成,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的知识,指出重点和易错点,解答学生复习时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调动学习积极性。

6. 改革作业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层次,分别布置难、中、易三档作业,使每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第二篇:中考数学复习计划

20xx年中考数学复习计划

一、第一轮复习(7-8周)

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理解为主,做题为辅

2、第一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扎扎实实夯实基础

中考试题按难:中:易=1:2:7的比例,基础分占总分的70%,因此必须对基础数学知识做到“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必须深钻教材,不能脱离课本

按中考试卷的设计原则,基础题都是送分的题,有不少基础题都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

(3)掌握基础知识,一定要从理解角度出发

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建立逻辑思维能力,基础知识只有理解透了,才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相对而言,“题海战术”在这个阶段是不适用的。

二、第二轮复习(3-4周)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突出重点,综合提高”----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

2、第二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1)专题的划分要合理

(2)保证一定的习题量

(3)注重多思考,并及时总结规律

三、第三轮复习(3-4周)

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2、第三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1)通过做模拟题进行查缺补漏

(2)克服不良的考试习惯

(3)总结适当的应试技巧

中考数学考点分布

第一章 实数(8课时)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3分)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3分)

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3—10分) 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 (3—6分)

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 (3分)

考点六、实数的运算 (做题的基础,分值相当大)

第二章 代数式(8课时)

考点一、整式的有关概念 (3分)

考点二、多项式 (11分)

考点三、因式分解 (11分)

考点四、分式 (8~10分)

考点五、二次根式 (初中数学基础,分值很大)

第三章 方程(组)(10课时)

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6分)

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 (6分)

考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0分)

考点四、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3分)

考点五、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3分)

考点六、分式方程 (8分)

考点七、二元一次方程组 (8~10分)

第四章 不等式(组)(8课时)

考点一、不等式的概念 (3分)

考点二、不等式基本性质 (3~5分)

考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 (6~8分)

考点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8分)

第五章 统计初步与概率初步(8课时)

考点一、平均数 (3分)

考点二、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4分)

考点三、众数、中位数 (3~5分)

考点四、方差 (3分)

考点五、频率分布 (6分)

考点六、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3分)

考点七、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分)

考点八、概率的意义与表示方法 (5~6分)

考点九、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3分) 考点十、古典概型 (3分)

考点十二、树状图法求概率 (10分)

考点十三、利用频率估计概率(8分)

第六章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10课时)

考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3分)

考点二、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3分)

考点三、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3~8分)

考点四、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3~10分)

考点五、反比例函数 (3~10分)

第七章 二次函数(12课时)

考点一、二次函数的概念和图像 (3~8分)

考点二、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0~16分)

考点三、二次函数的最值 (10分)

考点四、二次函数的性质 (6~14分)

第八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8课时)

考点一、直线、射线和线段 (3分)

考点二、角 (3分)

考点三、相交线 (3分)

考点四、平行线 (3~8分)

考点五、命题、定理、证明 (3~8分)

考点六、投影与视图 (3分)

第九章 三角形(8课时)

考点一、三角形 (3~8分)

考点二、全等三角形 (3~8分)

考点三、等腰三角形 (8~10分)

第十章 四边形(10课时)

考点一、四边形的相关概念 (3分)。

考点二、平行四边形 (3~10分)

考点三、矩形 (3~10分)

考点四、菱形 (3~10分)

考点五、正方形 (3~10分)

考点六、梯形 (3~10分)

第十一章 解直角三角形(8课时)

考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3~5分)

考点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3~5分)

考点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3~8分)

考点四、解直角三角形 (3~5)

第十二章 圆(12课时)

考点一、圆的相关概念 (3分)

考点二、弦、弧等与圆有关的定义 (3分)

考点三、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3分)

考点四、圆的对称性 (3分)

考点五、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 (3分) 考点六、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3~8分)

考点七、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3分)

考点八、过三点的圆 (3分)

考点九、反证法 (3分)

考点十、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5分)

考点十一、切线的判定和性质 (3~8分)

考点十二、切线长定理 (3分)

考点十三、三角形的内切圆 (3~8分)

考点十四、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3分)

考点十五、正多边形和圆 (3分)

考点十六、与正多边形有关的概念 (3分)

考点十七、正多边形的对称性 (3分)

考点十八、弧长和扇形面积 (3~8分)

第十三章 图形的变换(8课时)

考点一、平移 (3~5分)

考点二、轴对称 (3~5分)

考点三、旋转 (3~8分)

考点四、中心对称 (3分)

考点五、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征 (3分)

第十四章 图形的相似(8课时)

考点一、比例线段 (3分)

考点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3~5分)

考点三、相似三角形 (3~8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