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角活动的若干问题

幼儿园区角活动的若干问题——华爱华

一、 活动区的功能定位

(一) 活动区的产生

活动区源自欧美;?

活动区源自英国的开放教育——非正式的学习形式;

我国活动区产生的指导思想?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改变小学化、学科化倾向;

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富有个性地发展;

创设与发展相适应的环境——让幼儿自主学习。

我国幼儿园活动室的变化?

课程改革前后的幼儿园活动室环境

改革前——我国传统的幼儿园活动室(教室)

目前——倡导的幼儿园活动室(活动区)——试图与集体教学、个别化学习和游戏相融合的课程相适应。

(二) 活动区材料准备已使教室感到重负

一项自制玩教具的研究结果:

一问:教室为什么会感到重负?

二问:这样的重负是否值得?

三问:玩教具需要那么多自制吗?

活动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让幼儿在游戏中和对周围环境的探索中自主学习。

教师的困惑:

——什么样的活动区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

——什么样的活动区导致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反思:目前的活动区引发了幼儿怎样的活动?

理解几个关键概念——

学习

接受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 自发性学习

探索 游戏

自主学习(设置活动区的目的) 纲要精神

环境创设的原则:“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核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思考:我们要改变什么?

目前,接受式学习的比重大。

改变现状的关键是:提高行为的有效性(非盲目性)——尽可能减少无用功; 提高材料投放的专业素养——在反思实践中提高

二、活动区材料的投放

目前活动区存在的问题:

1、材料限制了活动区的游戏与自主探索:

操练性的材料是教师“自制”的主要作品,活动区自制材料中,投放的学具大于玩具。 认识:多功能性——指向与幼儿。 能够玩出不同花样;

多层次性——指向与幼儿。 能够适合不同年龄幼儿;

原因:教学目标即时达成的功利化思想;

低估了幼儿生活游戏中的自然学习能力;

教育性大于可玩性。

当前活动区的三种材料投放方式——

(1)、高结构材料:目标导向式投放——诱发特定性学习行为——教学

材料中预设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活动方法由设计者限定;?

结果固定;?

(2)、低结构材料——探索发现式的投放方式——诱发多样性探索与表现——游戏 材料中隐含着学习目标;?

操作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结果具有多样性的发现;?

(3)、非结构材料——自由开放式投放方式——诱发多样性表现行为——游戏 材料不设学习目标;?

活动方式有无限多种可能性;?

活动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高结构投放中的问题——

虚假的情景性;

辨识标记比任务更难;

目标的可替代性;

2、对材料投放原则的误解

材料的多能性——把开放性材料复杂化;

材料的多层次性——限定材料的操作方法;

材料的教育性——用外显教学目标的达成削弱可玩性;

如何实现教育性与可玩性的矛盾统一性?

可玩性——对幼儿具有持续的吸引力;

教育性——所承载的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

总之,教育性是以可玩性为前提的。

3、活动区自制玩教具普遍存在低效现象

问题的原因:自制玩具缺乏对成本与效用的考虑。

低成本高质量的环境创设

问题的根本原因:对游戏与学习的关系理解有误。

三、国外幼儿园活动室环境的启示:

活动区更多是积木、装扮玩具、各类表现性材料、图书、益智玩具

类似高结构的学习材料更多在特殊学校

高质量的互动:支持游戏中的学习

善于发现幼儿的学习?

幼儿在游戏中充满着学习,教师的专业性表现为善于对幼儿发展进行表现性评价,专业知识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熟悉。

适时介入幼儿的游戏? 巧妙运用介入的策略?

 

第二篇: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指导研究

为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我市积极倡导各幼儿园因地制宜开展区角活动。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已初显成效,今天有机会参观了市第一幼儿园的区角活动现场,感触颇深。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并通过一系列相关的培训、现场观摩、案例分析、交流展评等措施,为全体教师提供学习、研讨、展示的平台,以推动全市区角活动的深入开展,让孩子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发展。一园的做法无疑是成功的。首先,区角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在快乐中获得了发展。其次,区角活动的开展让教师在探索中获得了素质的提高。

在和各市县教研员交流中谈到日常的区角活动中还存在着几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教师的认识不到位,观察指导技能缺乏。

幼儿的自主活动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技能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区角活动的氛围及效果。部分教师对区角活动的指导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幼儿尊重不够。有的教师在指导幼儿区角活动时,很少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总是习惯于用直接指导的方式把现成的知识及答案告诉幼儿,要求幼儿达到某种水平。另一种是放任自由。区角活动一开始教师就进入某个区角和幼儿一块儿玩,成为几个幼儿纯粹的玩伴,忘记了教师多重角色的身份,忽视对其他区角的观察指导。

其次区角利用率低,材料投放盲目

有的教研员反映班级的班额大,没有设置区角活动的场地,并且区角缺少开放性,教师们花了很多的精力收集、制作,为区角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然而,有的幼儿园却限制幼儿每周只玩2—3次,没有把区角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再者,教师在区角材料的投放上很多是盲无目的、无层次性的。这就需要我们为孩子所提供的材料能随着他们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这些材料又能够适应孩子不断提出的新要求的,孩子就不会对区角活动没有兴趣了

一园的区角活动给我们起到了示范与导向作用,针对我们探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强化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区角活动的价值。同时增强开展区角活动的自信心,提高区角活动的效益。并通过各地教师的合作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研究空间,并应充分利用区角活动这一载

体,引导教师不断总结反思,深入实践研究,把新《纲要》的先进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让孩子在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中,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让教师在研究、探索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使用较多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形式,它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活动区的开展,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的选择、操作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

在区域活动教学实践中,我在区角划分、材料投放、教师指导等方面感受很深,愿和大家共同交流。

一、区角的划分

(一)、动静相隔,让孩子们更专心

为了避免幼儿活动时相互之间的影响,我把室内安排为“静”,设置了图书角、益智区等相对安静的桌面游戏。孩子们在各个区角都能较为安静的游戏,情绪稳定,心情愉快,也便于孩子独立思考。

在另外的区域则相对的安排“动”,如:娃娃家、小医院、建筑区、美工区还有休闲娱乐的套圈、滚球等。在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孩子们可以相互交流,说说、做做、玩玩,非常开心,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更大的帮助。

(二)、 时尚的区域名称,让孩子们更喜欢。

为了让孩子们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我和孩子们一起为每个区角起了好听的名字。如:图书角叫“宝贝书吧”,美工区叫“巧手作坊”,还有“爱心加油站”,“蓝天气象站”,我们的作品展也有一个时尚的名字“丫丫艺术展”。孩子们会自豪的说:“我在‘巧手作坊’工作呢!”;也会甜甜的告诉你:“今天早上我在‘宝贝书吧’听了一个很好听的故事”。

(三)、自我参与,让孩子们更开心

我们班里的每个区角,处处都体现了孩子们的自主参与。“全家福”上有孩子们开心的照片;“巧手作坊”里,孩子自己来装饰相框,你来剪,我来贴,大家一起合作来完成一幅大画;“小鱼游游”里本来只有一艘船和一条大鱼,大家一起动手来做小鱼。涂色、折叠、画画、剪贴,看着大海里的朋友越来越多,墙面内容越来越丰富,孩子们的成功感得到充分展现;“宝贝书吧”里有他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书,他们会和好朋友一起看看、说说,这叫做“资源共享”!

(四)、区域游戏牌,让孩子们更耐心

一进活动室,就会看到门右侧的一块“区域牌”,一面有每个人的名字和

照片。知道怎样使用吗?孩子们早上进入教室后就拿好自己的区域牌,插到想去参加的区域的“笑脸娃娃”上。如果笑脸娃娃没有了,就是在提醒“对不起,人太多了,请你下次再来玩吧!”。区域游戏牌的使用也更方便于老师的观察与指导。谁这几天一直都在娃娃家,谁和谁今天学会了下飞行棋,谁一个星期里都没有在计算角动脑筋。我很清楚的了解后,也会及时地做好指导工作。

二、区角活动的材料投放

合理提供操作材料对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既能巩固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真正起到面向个别,共同提高的作用。

(一)、材料的提供要遵循目的性的原则

目标是材料投放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的依据。既要把握好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材料对本班幼儿的适宜性,又要以本班幼儿的阶段目标为依据,才能使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教育材料之中。例如,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让幼儿在生活区中通过给娃娃穿衣、扣纽扣,梳辫子等,采用帮助娃娃的形式参与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同时,在为娃娃打扮的过程中,小肌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要把握材料的操作性原则,充分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并不只受教于成人,而是自己独立进行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由于幼儿主要依靠直觉行动思维,因此,更需要操作物体,对物体施加动作,经过反复摆弄和探索,将外部动作转化为内部智力的操作,才使问题一一解决。例如:美工区中的玩泥,孩子们在捏、搓、团、压中大胆想象,制作出各色点心,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进行了美的体验和感受。

(三)、把握材料的层次性原则,促进幼儿的不同水平的发展。

层次性原则是根据个体差异,把应掌握的内容分成不同的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使不同能力的幼儿能够有兴趣的进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有效地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作为教师,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避免幼儿“吃不饱”或“吃不好”。在设计材料时,应注重高、中、低三种水平,同样一个学习内容,让不同水平的幼儿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四)、把握材料的功能性原则,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

我们提供的材料应尽可能有多种功能,材料应赋予变化性,挑战性,材料种类之间应没有固定搭配,材料的投放应不受教师局限在某个区角使用,也不应设定统一玩法。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大胆选择、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并用自己的理解、想象、愿望去操作材料,通过自己与材料的互动获得发展。如:建构区中

“围墙”材料可有多种类型,同一类型可有不同建构方法,一种建构方法可有不同难度。

三、区角活动中,教师如何指导

(一)、实施教育,观察先行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她把这一教育过程概括为——大胆地放手、小心地观察、耐心地等待、适时地引导。这一观点启发我们:区角活动中,应改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职能,教师不应只是在教室中忙碌地穿梭,不应成为施令的权威者,不该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而应站在幼儿的背后,沉静、慈爱而耐心的观察,真正的从观察中获取幼儿个体与群体、环境与材料等的准确信息。

1.在观察的基础上,调整对不同层次幼儿的指导行为。

幼儿在区角活动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幼儿是否对所提供的材料有兴趣;材料所呈现的坡度是否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层次;材料的数量、大小是否合适,可玩性是否比较强。

2.有效的观察必须学会忍耐和少干预。

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或发生冲突时,我常常是多一份观察,少一份干预,根据冲突程度来决定是否介入,给孩子创设了一个无形的自我体验的空间,使孩子冲突中获得一些必要的经验,或学会保护自己,或学会调节自己过度的行为,学习以适合的方式与人相处。

(二)、尊重孩子,倾听孩子

教师应真正尊重每一个幼儿的需要、愿望,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当你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理解接受孩子的情感、想法时,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是异常的精彩,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一次,我在进行大班“我们共同的世界”为主题的区域活动。当时我已经给幼儿介绍过各国的各种人种和世界五大洲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外貌性。孩子们已经知道黑人生活在非洲、白人生活在美洲和欧洲、黄皮肤的人生活在亚洲的常识。但是,在做人种与陆地配对区域活动的游戏时,陈磊却把黑皮肤的人放在了欧洲,把白皮肤的人放在了亚洲。我见了情景后,没有马上表态,而是俯下身,问他为什么这样放?孩子闪着智慧的双眼,回答说:“黑人是到欧洲去学习和工作的,白人到非洲去旅游,红头发的人其实也是黄皮肤,只不过她的头发染过了,因此放在亚洲。”听到孩子理直气壮的解释,我不由得从心里发出了欣慰的微笑。

总之,在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当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应当从幼儿学习内容的计划者,变为幼儿发展环境的提供者;从幼儿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从幼儿活动的直接知道者,变为幼儿活动的辅导者;从幼儿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变为幼儿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合作者;从幼儿学习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幼儿学习潜能的发掘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