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报告

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现状

近xx年来,全国各地先后对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客观需要来看,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陈旧。尽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强,但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方式,许多事情习惯于老套套,“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有些权力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这种思想观念影响和制约着社区管理的发展。

二是社区类型单一。政府作为行政核心,拥有对社区主要的管理权。也就是已成型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社区管理体制。所谓两级政府是指市级政府、区级政府。街道办事处是区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内含于“两级政府”之中,它既是政府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又是调节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中枢。三级管理是指市级政府、区级政府、街道办事处三者至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街道办事处管理着居委会,并通过它来处理大部分具体的社区事务。19xx年,宪法中首次明确指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社会治安,并向政府反映民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意见等。但除了这种政治性的社区组织之外,几乎还未形成其它成熟的社会组织。

三是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现行社区组织除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之外,就是指驻地单位。而驻地单位按照行政区划或行政系统被划入不同层次的政府各主管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政府行政指令成了这些单位的活动宗旨。条条块块的行政关系割裂了社区生活的有机联系,并且政府职能与社区组织职能错位,从而造成了这些单位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半封闭状况,产生所谓的“单位办社会”现象:一方面这些单位负担过重,它们必须承担建造、维持自己的后勤服务和福利设施的责任和经费,并且要支付给相当数量后勤服务人员的工资;另一方面重复建造同类服务设施又不对外开放造成利用率低,社会资源浪费,并导致专业的社区服务组织难以形成。由此看来,现实中社区组织的小社会是大政府直接管理下的,社区组织基本不具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实体进行活动的能力,在被动状态下,它很难关心自我改造、自我发展;此外,政府插手各项社区组织的事务,如他们的成员须经过政府认可等,造成了政府管了许多管不好的事,造成了政府机构庞大、人际关系复杂等。

四是体制方面的问题。街道、居委会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基层组织。从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看,尽管这类基层组织继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管理功能,但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概括起来说,主要是建制散、权力小、服务少、参与差。

建制散,主要是街道、居委会体制没有变化,但管理规模扩大,在城市社区人口激增和

流动的情况下,与相当多的居民失去联系。在xx年代,大中城市一般街道规模1万人左右,居委会规模为100户至600户,其组织参照公安户籍段的管辖区域设立。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目前,大中城市街道的平均规模已达3—4万人,居委会的平均户数则达一千户左右。尤其是由于新居民区的大量兴建,出现城市居民的市内大流动,再加上户口除了儿童入学对外居民生活并无多大影响,因而出现城市内的户籍与居住地脱离的现象。同时,由于城市的发展,市区划调整,农转非即农民转为居民,城市社区中农居混杂的现象日益增多,开始出现街道、居委会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权力小,主要是街道、居委会与市和区政府的各个条条部门之间矛盾交叉,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出现“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情况,街道、居委会没有执法的职能但要管理城市的基本生活秩序,各个执行部门有权执法却又没有力量直接把法律落实到基层,结果条块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经常出现。

服务少,主要是街道、居委会对于居民缺乏服务手段。现阶段城市的社区服务,已经从单纯物质扶助的福利和救助发展到对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当然,这种全面并非是包罗万象,其基本特征是,围绕如何提高社区居民在社区中的生活质量问题,组织和指导社区居民运用自助和互助的方式,解决社区居民中的各种生活难题和公共福利,以及提高和完善救助性的社会福利服务。具体说,当今社区服务的内容一是面向传统福利和救助对象的社区服务。这主要是针对民政工作对象的社区服务,这方面的服务对象越来越少。二是为社区居民中有困难者提供便利、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改善生活的服务,即便民利民的服务。三是对整个社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服务,主要是改善社区居住环境、人文环境的服务。在这方面尤其缺少服务。因为各街道和居委会同普通市民联系不太密切,缺少集教育、服务、生活、娱乐、保障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

参与差,是说居民几乎不参与社区的活动。居委会的选举,虽然有法律明文规定,但由于可以实行居民代表选举,许多地方都把居民代表选举居委会作为普遍通行的制度。这样,组织选举者可以随意确定居民代表因而省掉许多麻烦,选举有时成了走过场,居民对居委会缺乏认同。因为,居民对社区的参与是双向的。

五是社区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基本设施与所承担的职责任务不适应。有些工作区政府缺乏相应的机构,管理职责无法履行,有的虽然设置了机构,但由于人员或设备等力量较弱,而影响到任务的完成。作为社区管理的主体——街道办事处,是人民政府的基层组织,为本辖区人民群众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理应发挥“上为国家分忧,下为人民解愁”的作用。但街道只能行使部分政府职能,在城市管理、经济建设、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不能实行责、权、利相统一,进而造成执法的政出多头,相互配合不够和整体工作成效不高的现状。加上办事处、居委会还缺少年富力强,文化层次高,懂得现代社区管理,熟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层政权运作与广大居民之间互动规律的干部;相反,干部年龄老化,专业、文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不高相当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社区管理和服务作用的发挥。

六是对社区管理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1、监督的主客体错位。 本应居民是监督主体监督社区权力的使用,但往往不尽人意。如在城市违章搭建这个问题上,19xx年南京市政府的统计指出,居委会的违章搭建数占总数的40%。因为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即使防碍居民日常生活也不予理睬。2、监督运行方式单一,主要是由上而下,上行监督较少。3、监督缺乏必要的协调。社区内有各种监督组织,但因职权不明,协调不力容易造成多方插手或相互推诿现象。4、监督制裁软弱。 监督组织没有仲裁权力或仲裁权力很小,往往只能做一些督促、调解工作。5、 监督法规不健全、监督制度不完备、缺乏可操作性。总之,社区内由于监督体系不完备、机制乏力,很难保证社区权力的正确行使。

城市社区管理亟待改革和加强:

首先,观念更新与培养新型社区干部同步。必须更新现有街道、居委会干部的观念,请专家和有丰富经验的领导讲课,加强培训工作,使街道和居委会干部学习社区管理,熟悉现代社区工作,扩大服务。另一方面,要着手培养新型社区级干部,将年富力强,有能力、有经验、有知识的干部放在基层,壮大基层的组织力量。或面向社会招聘基层干部,在街道、居委会锻炼,学习新知识,逐渐将这些人培养成为社区干部主干,将来街道、区级干部以此为基础,形成中国新一代城市管理干部群体,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

其次,调整建制,下放权力。要对街道、居委会的建制进行调整,使基层组织能够真正对居民管理到位。同时要从各地实际出发,针对中心城区和城郊结合地区、老城区和新建居民区的不同特点,调整街道和居委会的设置规模,建立和健全居民小组,使城市居民能够在新的体制下重新组织起来。特别是要依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和法律法规的授权及城市中区一级政府的委托,使街道办事处行使相应的政府管理职能。街道应该对辖区内的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街道经济发展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执法监督检查等行政管理职能,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的工作负全面责任。要改善和健全街道行政执法体制,要使街道能够行使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市容市貌、路政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执法职能。要按照财随事转、费随事转的原则扩大、充实街道的财力。

第三,加强居委会自身建设,提高其社区服务水平。居委会作为最基层的城市社区组织,对城市社区管理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一是满足社区成员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的功能;二是社区内全体成员的参与功能;三是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功能;四是社会控制功能;五是对社区成员的社会化功能。而要想完成社区组织的功能,必须要从加强居委会自身建设做起。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既不是一级政权,也不是行政性的单位,就它本身而言,没有一种强有力的行政性的指挥和制约手段。它开展工作不能采取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而只能靠自己组织的凝聚力和居民群众的自觉参与。对与居民委员会这样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来说,其凝聚力的强与弱,群众自觉参与的程度如何,是至关重要的。实践证明,搞好社区服务和建设是增强居委会凝聚力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要注意关心和解决广大居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困难,解决那些一家一户解决不了、居委会通过努力却能够解决的问题。

要使居委会真正履行其功能,还必须使居委会工作得到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健全居委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运行机制,包括:(1 )强化居委会制度化、规范化的导向机制;(2)完善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3)加强居委会制度化、规范化的整体调控机制;(4)健全民主监督的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协商对话、信访、举报、民意测验以及大众传媒等监督渠道和手段的作用;(5)建立法规的保障机制。 二是完善居委会选举制度、依照《居委会组织法》让群众民主选举产生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也就是做到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三是坚持开好居民和居民代表会议,健全居民会议制度,加强与广大居民的经常性联系。四是抓好居委会基础制度建设,加强和完善居委会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建档体系,改变过去凭脑子、一本帐做工作的传统方式,注意各种资料的收集,建立起居委会业务档案。

 

第二篇: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x月x日至15日

调查范围:公务员,工人,村干部,一般党员

调查人数: 20人

调查原因:了解当地党员的精神面貌和建设情况

调查方式: 随机访问,争取涵盖社会的各个阶层,以增加调查的准

确性

调查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 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作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国共 产 党一直以来都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根据本国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坚持与时俱进。 通过全党同志的共同努力,全党同志在政治立场,思想意识都有显著提高。现将当地党员的精神面貌做一个详细的社会调查报告,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够对党的建设有更深,更准确的把握。

一 当地党员的分布结构

全镇共有党员607名,其中农村党员412名,占全镇党员总数的67%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呈现“四多四少”:一是老党员多,年轻党员少。五十岁以上的是198名,占32%,三十五岁以下的

占28%。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多,文化水平高的少。大专以上的党员117人,占19%,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党员435人,占69%。三是无职党员多,在职党员少,在职党员103人,占16%。无职党员504人,占84%。四是外出流动党员多,外出流动党员少。

二 农村党员思想状况

近年来全镇各级党组织始终把党员思想教育放在突出地位,特别是在农村通过深入开展以“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为主线的党员教育以及广泛开展“三级联创”,“双培双带”,“双建双带”等活动绝大多数党员的理想信念比较坚定,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党员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比较强,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更加强烈,这是农村党员思想状况的主流特征。而且农村党员教育的乏力,少数党员党性意识淡薄,素质偏低 思想观念落后,双待能力较差,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难以发挥,具体表现“三化”

(一) 理想信念淡化,积极性受挫

受社会变革引发的利益格局多元化影响,目前在少数党员中存在“理想淡化”。有的党员不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认为理想太遥远。在调查走访的对象中,认为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坚定和比较坚定的占65%,认为不坚定的占5%,还有30%的 说不清楚。一是由于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党员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变化,少数对党的整体利益关心度下降神志淡漠。不少老党员沉迷于怀旧情绪中,时常发出“世风日下,今不如昔”的感叹,思想上困惑迷茫。二是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只注重要求

党员履行义务,要求他们在税收上缴,计划生育,义务出工,抗洪抢险等多项工作中带好头,却忽略了党员的民主权利,忽视了党员的民主权利,忽视了对年纪较大,生活困难党员的关心照顾,使部分农村党员荣誉感消失,挫伤了广大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出现有困难不找组织找亲朋。三是税收改革及配套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转变乡村职能的同时,乡村干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受到挑战,加之村级集体经济的脆弱,债务难以化解,与村级组织所负担的繁重工作量极不相称。四是受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一部分农村党员长期在外打工,求利心里比较迫切。

(二) 思想观念僵化,素质差异大

一是相当部分党员文化素质低,掌握新知识不够,缺乏家与现代化农业新技术。少数党员在经济转型期间学习不够,思想观念滞后,部分党员缺乏商品意识,还停留在小农经济圈中。二是由于诸多原因,党员组织生活常年“搁置”,导致不少农民特别是入党时间长的老党员,适应不了新形势,观念陈旧思想僵化意志衰退,丧失先进性。三是少数地方党组织片面追求农村经济建设,忽略了对农村党员的思想教育,对当前农村党员的思想变化的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对形成的障碍缺乏适时的疏导办法不多,措施不力,导致一些正面的思想意识得不到弘扬。四是少数基层组织一般采取读读报纸,念念文件,传达会议精神等灌输式方式,缺乏互动和交流,党员的经营形势比较单一,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三) 党员作用发挥弱化,双待能力较差

(一)年老多病,不能发挥作用

(二) 常年在外经商武侠发挥作用

(三) 部分富起来的个体老板,不愿发挥作用

(四) 生活困难,能力有限,无法发挥作用

(五) 少数党员,素质较差,自律不严,在群众中无威信,甚至起

了负面作用

三 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

(一) 标准不统一,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涉及范围广,党员结

构复杂,党员的素质有高有低。

(二) 对象难组织。流动党员的去想不好掌握,“双找”工作难度

(三) 活动难开展。思想情绪有抵触,学习实践难保证,工学矛盾

突出

四 体会和建议

(一) 整体安排要科学。建议农村党员集中学习教育,利用年前冬

季农闲的时间进行,同时,建议集中学习教育适当缩短,中间有些环节可以合并,做到时间紧凑,安排科学,部署得当,确实有效。

(二) 教育内容要突出,方法要灵活。根据农村实际和农村党员的

特点,一是在学习内容上突出重点。坚持以党章为主,适当增加农业科技知识和致富本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二是在学习上突出科学性,三是在方式方法上突出多样性,四

是在活动效果上突出时效性。

(三) 消除教育盲点,扩大教育覆盖面。对农村流动党员参加先进

性教育活动,应坚持以党组织关系为主,但不唯党组织关系,对开展教育活动期间流动,交换工作单位,其参学情况以《学习登记卡》为准。活动结束后,将登记卡存入党员个人档案,作为证明党员是否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四) 切实抓好组织整顿和培训工作。对党组织设置不合理的,加

紧进行调整,对党员组织关系不利顺的,抓紧进行理顺。

(五) 切实解决活动场所和经费问题。对少数无办公场所的村,应

该适当整合资源,解决无活动场所问题。

(六) 要把解决党员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七) 要建立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从教育活动一开始,就要结合农村实际,创新的精神,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1 村级党组织要建立学习制度,每年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政策和科技培训,长期坚持,形成制度。

2 农民发家致富,促进经济发展机制。通过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和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职业技能,掌握发家致富的科技本领。

3 党员作用发挥和农村关爱机制。搭建一些活动载体,强化为农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4 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工作机制。通过民主管理,民主决策,

建立完善村民小组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经常听清群众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监督。

5 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党员先锋模仿作用,不断巩固和扩大农村党员先进性建设的成果。

这是我的这学期的社会报告,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报告,也提升了自 己的实践能力,锻炼了自己的心智。如有不足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