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

刘世华/吴绍禹

【专题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专 题 号】G2

【复印期号】20xx年08期

【原文出处】《教学与研究》(京)20xx年4期第87~90页

【英文标题】Limitations and Options of Field Work for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刘世华,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吴绍禹,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长春 130024)

【内容提要】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围绕着“走出去,请进

来”的社会实践模式开展,缺乏实施的持久性和普遍性。本文认为,这是由于我们的认识局限造成的,克服局限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并以创新的精神实现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日期】20xx-09-12

【关 键 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xx)04-0087-04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围绕着“走出去,请进来”的社会实践模式开展,缺乏实施的持久性和普遍性,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造成的,克服这一局限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并以创新的精神去实现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及认识局限

上个世纪xx年代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包括: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农村、市场进行调研考察;到爱国主义基地学习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的事迹;结合假期“三下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到教学实践基地实地参加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或社会工作。此外,还请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到学校给学生介绍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谈工作、人生的体会,并与师生开展直接交流和研讨。总的来说,这些形式都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无论哪一种形式都从不同侧面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也体现了广大理论课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创造的成就。

但是,这些形式缺乏实施的持久性和普遍性,缺乏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虽然一定程度地关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殊要求,却忽略了大学公共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不能普遍地、持久地落实下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实践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局限。

1.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特殊化,即当做政治任务或放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抓,忽略了其作为一门课程所应体现的一般性,反而使其在特殊化中虚化了。

由于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地位,从教育部到中央都对这门课程非常重视,要求学校党委书记亲自过问课程和学科的建设,并不时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和检查。但是,由于这一重视是从政治需要而来,也极容易由政治冷淡而止。往往是遇到评估或检查就行动起来,活动一过又回归原样。在这种大前提下,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不是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教学环节持续

不断地坚持下去,而是上级有号召、有检查、有领导要求、有经费支持就象征性地搞一搞,随意性很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里的必修课,应该按照大学教育的规律实现它的职能,脱离了正常的教育教学轨道必然违背规律,造成欲求不得、欲速不达的结果。因而,越提倡重视越说明它不被重视,越要它特殊化越使它脱离了大学教育教学的本体,反而在重视的特殊化中被虚化了。

2.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仅仅定位在社会实践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使实践教学的方式停留在“走出去,请进来”,局限了学生广泛参与的空间。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联系历史现实和社会现实讲解理论、阐明问题,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说明问题、理解问题,从而增强思想理论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正是从这一基本要求出发,许多学校通过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企业事业单位、乡村、革命纪念地等,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这些活动无疑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方式,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感和实效性。但是,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仅仅局限在社会实践上,甚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就必须离开课堂、离开学校到社会中去联系实际,就极大地限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就限制了学生通过其他方式参与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式没有超越“走出去,请进来”模式的根本原因。

3.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问题认识不足,没有找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适应的、学生可广泛参与的实践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正常教学环节,应该是每个学生都参加,也必须都参加的。但是,由于多数高校在认识上仅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定位在社会实践上,其实现的形式也只是社会调查和外出参观,因而这样的实践教学不可能在全校学生中普遍展开,要么虚置于教学计划上,要么以点带面,只由部分学生代表参与。有的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划出一部分作为实践教学学时,并拿出相应的课时费作为实践教学资金,下拨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至于这些资金是否够支持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部是否组织实践教学、或组织怎样的社会实践教学就不再过问。有的学校则以点带面,将假期的社会实践小分队活动搞得热火朝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的社会调查或参观活动也由班派代表参加,但大多数学生却没有机会参与。这些问题的存在,归结起来根本上还是由于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方式缺乏规范性和实际操作性。面对全校乃至全国的大学生,有多少个参观点或教学基地能够容纳得下?国家和学校又有多少经费拿来支持这样的实践教学?任课教师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情况下还有多少精力来承担这样的实践教学?如果完全脱离教师、脱离课程本身,实践教学的实际意义必然缩水。显然,不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可行性操作问题,所谓的实践教学只能是空话。

二、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克服局限的关键

我们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的、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它的具体形式应该是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一切教学方式。从这一内涵出发,我们应该能够澄清这样几个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思考人生这一实践能力的一个环节,它与其他大学课程一样需要科学的计划和系统的培养。

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切教学目标、教学方式都必须适合或不超越大学教育规律、教育体制本身,它的政治功能必然是在规范的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得

以实现。如同各个专业有一个课程体系一样,思想政治理论的各门课程也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课程体系,共同实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那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就像专业学生的实验、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一样,是检验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要实现这一环节,必须与专业课程一样拥有大学课程的待遇,而不是被特殊化。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实践形式是广义上的,它不仅包括社会实践更应当包括课堂实践、科研实践等多种形式。

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顺序、时间分配等方面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和相关课程相匹配。一方面,相对于一般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课程集合体,是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其最主要的特点:一是面对的人数多,包括所有专业的大学本科生;二是涉及的内容广,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这就使得经常性的、有教师指导的外出实践极其困难。从另一方面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实践的内容并不是某一专业操作或实践技能,需要特定的环境、专业的场所,它所要联系的历史实际、社会实际、学生思想实际,通过报刊、网络、专业书刊等途径也能得到,而不需要一定到社会中去、到某一特定基地去。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社会调查、实地参观等社会实践形式不好,而是说在无法真正落实这一形式的前提下,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完全可以替代它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因而,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来说,它更适合课堂实践教学,或者说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体,以社会实践教学为辅助。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教学形式都应当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来,课堂讨论、主题论文、自学作业、自学自讲、调研报告等等,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学生参与形式都应当被运用和被创造出来,从而突破“走出去,请进来”的局限。

三、创造多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克服局限的根本途径

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其实践教学形式应包括社会实践、课堂实践、科研实践三种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其中,社会实践贴近社会生活,课堂实践方便学生参与,科研实践训练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大系统。

1.开展以假期社会调查为主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实际,思考社会问题。 假期社会调查是一项学生可以普遍参与而又经济实用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不必占用有计划的教学时间;学生因回家、旅行或打工而回归社会,不用支出专门的路途、参观费用;学生分散进入城乡和社会各界,不会带来某一景点或基地的压力;学生自主调研,不会增加教师的压力。同时,学生可因此免修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分,节省教学周的时间用于专业课的学习;教师则通过阅读学生的调查报告,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产生的疑惑及由此产生的思想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的重点、难点,使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但是,要切实发挥假期学生社会调查的实效性,必须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选好调研题目。这些题目由任课老师给出,必须与本年度国内外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相关联,必须相对宏观,以便于学生再从中选题。题目可以与开设过的课程相关,也可以与即将开出的课程相关。前者检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后者则使学生带着问题开始理论学习;为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和老师的针对性教学准备条件。第二,调研报告评分记入考核成绩。把学生调研报告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考核的总成绩,以约束和促进学生尽可能认真地对待和完成调研任务。学生社会实践的成绩应当至少占课程总成绩的20%,

由任课老师批阅并记入期末总成绩。学生利用假期完成社会调查并达到要求应当免修部分学分,老师批阅学生的调查报告则获得这一部分学分的工作量,从而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在正常教学秩序下完成。第三,搞好评优和总结。认真评选出优秀调查报告,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开展课堂讨论,使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的社会问题汇总到课堂这一平台上来,开阔学生的视界,引发学生深入广泛的探讨。教师则通过总结用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达到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了解社会的目的。

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多种多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辅之以参观、考察、走访等形式会更有效地发挥社会实践教学的作用。

2.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使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的环节中来。

长期以来,课堂实践教学一直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所忽视,但这一实践教学形式在时空选择的灵活性上、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上以及教师的跟踪指导上都优于其他实践教学形式,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适合于实行课堂实践教学。总结起来,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最基本、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讨论。讨论是课堂实践教学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有益于调动学生动脑思考、主动表达,还不受参与人数和时间的限制。一般有两种讨论。一种是命题、有准备的讨论,表现形式为讨论课;另一种是随讲授内容随堂讨论,形式很多。比如,看录像后的讨论、有争议内容的讨论、提出问题导引的讨论等。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后一种讨论应反映在每一节课程中。

第二,自学作业。根据新课程方案的规定学分和教学大纲,用课堂教学时间讲完所有内容是不可能的,必须有计划地划出一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这是自学作业这一课堂实践教学形式的必要性,而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这一形式具备了可行性。一般地,完成自学作业这一实践教学环节,还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选择的内容不能太难,通过阅读即可理解;二是要指定或提供相当的资料,以补充教材的不足;三是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四是要检查作业并作为平时成绩,以保证学生能够认真完成这一环节。

第三,自学自讲。自学自讲是自学作业的一种变化形式,即在自学作业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到课堂上讲授。一般要求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自学内容,再选出完成好的同学上台讲授。这样可以给优秀的学生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使其他同学看到在认识和把握某个问题上的多种程度和角度,从而扩大单位时间内的信息获取量。

当然,课堂实践教学还应该有其他的形式,比如,回答问题式、课堂辩论式、启发推导式,等等。它会因讲授的内容,教师的知识结构、兴奋点,学生的年级、专业而创造和设计出不同的形式。这种形式越新颖越灵活越受学生欢迎。

3.结合社会实践、课堂实践的具体内容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也是促使理论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结合学生撰写调研报告、自学讲稿、命题论文、讨论提纲等形式完成。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写作要求、规定评分标准等方式指导学生进入研究的状态和研究领域。一是老师给出的题目要宽泛,以使学生能够再选题,选题是一个评分点;二是运用理论准确,分析问题深入,有个人观点的可以得到加分;三是符合论文规范,包括格式、结构、行文等;四是字数一般不少于3000字;五是要求学生上交的文本必须是手写稿,以防止学生过分借助网络。从技术层面上说,这些要求可以训练学生以学术论文的方式,独立研究问题,而研

究的过程中,又促使理论进入学生的头脑,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第二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分析

[摘 要]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薄弱环节。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从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现实中遭遇的困境和难题来思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现实困境

1、对于实践教学认识不深刻,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教学认识的影响,高校思政课长期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倾向。自“05方案”实施以来这种错误得到了一定的纠正和改变,但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正,把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这使得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多浮于形式而很难得到彻底的落实。

2、实践教学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

实践教学的时间难以保障、经费短缺已经成为当前困扰实践教学的重大问题。

目前,普遍来看思政课的教学工作任务就已经足够繁重,而致使教师无力顾及社会实践,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即便有机会统一带学生外出,又由于各个班级时间不统一等各种因素而无法进行,这造成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仅是偶尔为之的尴尬现象。到目前为止,一些院校仍然没有实践教学的专项资金,实践教学活动需要一次活动申报一次经费,这些都会挫伤师生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3、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没能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使实践教学不能做到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而长期以来形式陈旧、单一、缺乏新意的实践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实践教学活动往往以一篇调查报告完事,结果缺乏点评,过程缺乏交流,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形势而忽略了结果。

另一方面由于经费匮乏、时间不好协调等原因,很多实践只能选择学生代表参与,如此实在难达实践教学的初衷。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思政课实践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在短期内很难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有所改进。如何克服种种困难走出困境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全国高校都在积极的探索新的形式和方法。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一些改善实践教学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确立一种新的教学思维模式

实践教学作为思治课的重要教学环节,应该得到全体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需要我们改变过去对那种片面的、狭隘的认识,建立一种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适应的思维模式,科学认识、合理发掘实践教学的内涵,最大限度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打造一支理论素养高、思维灵活、有高超授课技艺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让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设计贴合社会、学生关心的热点、

难点问题。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2.不能把实践课当成单纯的旅游课、参观课,要明确实践课的教学目标,科学的制定实践课的教学计划,做好实践课的长期规划工作。

3.突出学生的实践教学主体地位,创建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团队,以专业教师为指导,设计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当中来。也可根据学生的申请课题,来指导学生主动地参于到实践教学当中。

2、建立和完善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各项制度

制度的完善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和保障制度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总要保证。

1.要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在经费上保障实践教学的实施。更要鼓励社会参与,去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服务。

2.构建一个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一是对教师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二是对学校各职能部门工作考核评价。三是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将思政课实践成绩纳入到平常教学管理的范围,计入日常成绩。

3.积极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

三、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深入研究和分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现实中遇到的困境和各种问题,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所诉的困境和问题,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在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思政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不断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利用潜在和隐性的资源,不断加强制度和政策建设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保障,各方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一定会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杨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思考[j].河南教育,20xx(9):22-23.

[2]郑洁,代金平.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xx(2): 45-47.

[3]王学俭.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教学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xx(4):65.

[4]李松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xx(7):53-57.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作者简介:宋新波(1985—),河南延津人,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