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挑食偏食不良习惯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幼儿挑食偏食不良习惯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期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小班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但是现在许多幼儿存在着不良的挑食偏食习惯,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作为我们小班教师,首先就要学会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采取有趣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做到因人而异,如:①树立榜样作用,时刻给幼儿以正确的示范;②通过有计划的主题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良好用餐的重要;③通过对不同幼儿个性的分析因材施教,通过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氛围,感染幼儿;④通过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循序渐进、共同培养。基于不良挑食偏食习惯对小班幼儿生长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深入分析了形成小班幼儿挑食偏食形成的原因,并尝试从①②③④来纠正幼儿的偏食、挑食及不良的进餐习惯,从小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通过一年的实践和探究,逐步提炼形成了机应的培养良好吃饭习惯的有效策略。

(二)幼儿挑食、偏食习惯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由于国家实行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

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许多家庭的教育真像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它的著名教育诗中写到的一样。“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日本心理学家山下俊郎把这种“可怕的礼物”称之为“过度教育”,并指出:这是孩子意志薄弱和依附心理的根源。

(2)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使现在的孩子缺乏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由于现在许多家庭爸爸妈妈为了生计在外打工,许多幼儿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是一切听之任之,只恨不能满足于孩子的一切愿望,教育、良好习惯更是无从谈起,他们关心的仅仅是孩子有没有饿着,冻着、其他也不知道怎么做,只要孩子不生气就一切满足。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各种习惯不好的根源。

为此,我园经过听取征求多方意见,根据《纲要》精神、根据《十二五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通过课题研究来推进我园教育内涵的发展,根据我班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拟以本课题为突破口,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幼儿挑食偏食的现状,探索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如何改变家长观念,通过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与家庭的需要,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心理素质的发展。

(二)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具体目标: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

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家园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等生活习惯。

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偏食、挑食被定义是一种不良的进食习惯中而不是一种疾病,挑食、偏食是幼儿常见的坏毛病,是非常不良的习惯,对生长发育极不利。在幼儿小班阶段表现的尤为突出。挑食、偏食是指儿童对食物的品种的偏好,对自己喜爱的食物毫无节制,而对自己不喜爱的食物一概拒绝。对幼儿的一般定义是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挑食容易造成维生素缺乏,一旦缺乏任何一种维生素,就会造成维生素的缺乏症,影响身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康复。 挑食会导致某些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或过量,造成体质虚弱抵抗力差,容易生病或是过度肥胖,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四、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本课题主要遵循幼儿认知发展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以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致性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纠正幼儿挑食、偏食不良习惯,保证幼儿营养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了解幼儿挑食、偏食的成因。

(二)让家长和幼儿知道挑食、偏食的危害。

(三)家园配合共同纠正幼儿挑食、偏食不良习惯。

七、研究对象

幼儿园在园幼儿。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统计法、游戏法、开展家长讲座、榜样激励法、行为尝试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抽样研究调查和谈话法。具体如下:

(一)幼儿挑食偏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调查。(调查法)

(二)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方法和手段。(观察法、榜样激励法、个案研究法)

(三)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方法和手段。(谈话法、行动研究法)

九、本课题研究计划

(一)准备阶段年月

(1)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开展理论学习和交流活动,明确幼儿挑食偏食不良行为习惯相等关概念。

(2)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聘请科研人员对课题进行指导和可行性论证。

(二)实施阶段年月-年月

(1)方案具体细化,由本人负责执行。

(2)落实课题,设计各种调查、记录表格。

(3)进行幼儿挑食偏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幼儿的饮食习惯现状,寻找问题的根源。

(4)探索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家园共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创

造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实施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

(5)积累汇总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估。

(三)总结阶段:年月—年月

(1)分析调查问卷,进一步细化幼儿挑食偏食问题。

(2)归纳、整理研究资料。

(3)形成《小班幼儿挑食偏食不良行为成因调查及干预对策的研究》优秀案例、论文。

(4)撰写课题的总结报告和研究报告。

(5)聘请专家论证、结题。

十、成果形式

(一)《小班幼儿挑食偏食不良行为成因调查及干预对策的研究》结题报告。

(二)结合课题实施的教育活动方案设计、随笔、个案集。

(三)开题报告报告、调查报告。

(四)家长会交流稿、课题研究论文。

 

第二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一、研究的意义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行高效学习,获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它可以让幼儿自由地进出各个区域,开展游戏活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二、研究目标

1、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发展和活动空间,不断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幼儿的综合智能、创新意识及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幼儿在认知、艺术、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同时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得到缓解,幼儿的智力长项得到肯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增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整体素质得到发展。

3、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有观察、指导、创设、组织、设计活动的技巧,通过创造——学习——再创造,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良好环境,使教育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三、研究内容

(一)探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记录方法。

(二)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活动效果。

注意运用分离式、插入式、整合式三种方式,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不断提升活动效果。一般来说,小班前期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差,因以游戏活动为主,运用“插入式”(同一目标分出许多活动穿插进行)的活动为多。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小班后期,中班大班初期,运用“整合式”(各种目标整合在同一活动中)为主,教师就要运用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引导孩子们,主动的去参与活动。大班后期运用“分离式”为主,教师在抛给孩子的指导语要趋于理性,使幼儿从中能悟出一定的道理。

(三)针对幼儿个性化特征指导的策略。

首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对较特殊的幼儿进行跟踪指导。对兴趣单一的幼儿进行个别交谈。其次,注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在同一活动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不但应考虑到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还应考虑区域设置的教育目标,做到材料提供的层层递进。再次,根据小中大班的年龄特征,适当的安排游戏内容和教学内容。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幼儿园小四班、中四班、大四班共105名幼儿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观察记录法、个案追踪法、行动研究法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提炼的循环研究过程中改进我们的科研实践和教育实践。

五、研究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教师要考虑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有要与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紧密联系,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二)层次性原则。在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中,他们发展的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既要考虑发展快的幼儿,又要照顾发展慢的幼儿,也要兼顾特殊需要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三)教育性原则。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蕴涵的其他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成功。

六、阶段性小结

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区域活动比较自由,属于低结构化的活动,有利于教师的观察分析,在实践中,教师们会通过幼儿的行为,寻找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反思自己的教育,然后调整区域材料及指导策略等。在提高区域活动的效率方面,教师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

1、充分利用时间开展区域活动。以往我们把区域活动等同于晨区活动,仅仅限于在早操前的时间段开展,有的幼儿入园迟,几乎没参加,现在,老师们意识到区域活动的意义,利用各种时间进行区域活动,如做操

时不收玩具,做操后继续玩;下午用餐后的时间、自由活动时间也开展区域活动。

2、合理利用空间设置区域。如活动墙用透明塑料袋做成插袋,屋顶充分利用,材料放置尽量方便幼儿取放,静区与闹区分开等。

3、一段时间的区域活动形成系列。材料投放要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不能一刀切,应该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直观到形象、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如:在“串珠”中,一开始老师提供了颜色、形状各异的珠,让幼儿自定规律串项链,发现幼儿并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第二次,老师改变策略,只投放红、蓝两种颜色,幼儿就会了。对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做出调整与推进,使区域活动内容具延续性。如:本案例中提供新材料螺丝时老师什么也没有说,而是给孩子提供了充分、安全的探究空间。使他们在探索中有了自己的发现:螺丝能搭建、螺丝能分类、螺丝能串......真正做到了:在孩子探究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真正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4、多方收集材料,挖掘材料的多功能性,以往老师总抱怨区域活动缺少材料,其实自然界、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拿到幼儿园,如在自然角,有许多孩子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叶子,有嫩嫩的柳树叶、杨树叶、菜叶、桑树叶等,孩子们都急着拿自己的叶子喂“小虫子”。一会儿“小虫子”身上盖满了叶子。中四班在出游时拣来了许多松果放在科学区,小朋友叫它“小刺果”拿它排图形,进而用它们做美食,大四班收集各种瓶子,

探究了“瓶宝宝”的各种玩法:配对、排序、装豆豆(探索哪种装法又快又巧)、装不同的东西声音不同、沉浮不同、小朋友做各种实验,忙得不亦乐乎。

5、及时调整材料,防止材料单一。如:在音乐区,对许铭锟等小朋友来说自由摆弄音块很轻易,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失去活动的爱好,所以他就不愿意再玩了。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爱好时,便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爱好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而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又是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游戏也是如此时.

6、师生共同制定活动区规则。大四班的活动区比较多,很多材料都可跨区使用,一开始比较乱,后来老师想了一个办法,采用孩子说,老师记,大家画的方法制定各个活动区规则。

七、存在的问题和下阶段的研究重点:

由于我园条件所限,活动室狭小,不利于活动区的设置和材料的摆放,只好把材料放到走廊,寝室,桌面玩,各活动区经常发生互相影响和干扰,因此,不容易形成良好的活动区规则。另外,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有力的专家指导,教师做了很多工作,不知道哪些是高价值的东西,哪些是低价值的,在如何总结,如何提升到理论,如何把理念转化为实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

从本学期的研讨来看,全园大部分教师们对区域活动课题研究都有兴趣,已经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有信心完成任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