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

如何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

这些年来我们很多的学校升格,专科学校升成学院,学院升成大学,所以很多大学随着规模扩大的过程中,系就消失了,都变成了学院,据说我们大学里面有的校长在总结大学改革发展的显著成绩的时候,我们学校全部变成了学院,没“系”了。

所以教育大学改革的发展,一个显著的成绩是中国所有的大学基本上都没“系”了,据说现在全中国还有两所大学有“系”,一个是北京大学,还有中国语言文学系,一个是中山大学,还保存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其他大学全都没“系”,当然这是一个笑话。本人学了七年中国语言文学,但是我觉得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比较起来,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仍然还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今天我的主题是紧扣时代脉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

首先,我介绍一下成都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成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起步较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国学经典诵读在全市的中小学、幼儿园的覆盖面已经达到了85%,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覆盖面达到了百分之百,经典诵读教育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学生的思想行为我们感觉在不断的发生一些变化,教师的素质在不断的提升,我们这三个阶段大致的时间经历是这样的。

第一个阶段是探索,大约是20xx至20xx年,xx年的时候我们市的草堂小学、红牌楼小学、东升小学、玉林中学的附属小学等他们自发的探索以经典诵读为主的国学教育,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只认识诵读,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迎诵表演,通过在校内全面开设国学课

程,开展国学教研,开发校文教材,创设国学经典诵读环节,有计划,有系统的开展国学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个阶段是推广阶段,大约是09—20xx年,xx年市委市政府发出了诵读国学经典,传统民族精神,提升内蕴风帆,再造成城市风貌的这样一个号召,我们市教育局就印发了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教行动的实施纲要,并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的教育活动,20xx年,我市参加了教育部在苏州举行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启动仪式,并在大会上作了一个交流,与大家分享。

第三个阶段是从20xx年至今,我们对传统文化进校园在不断进行深化。从xx年起,我市结合成都丰富的地域文化,重点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两千多年的建城史给成都留下了104项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共104项,我们这些年把这104项有条件的逐步的送进了校园。20xx年以来我市陆续开展了太极、空竹等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和领悟成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给嘉宾介绍一下我们这这些这些年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要几点做法。一是建立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断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每年我们在教育经费里面都要预算大约投入两百万专项经费,为全市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国学教材,教育、文化、体育、光新等部门联动形成了推广机制,共同主办经典诵读大学,写经典,画经典,汉字听写大会等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将经典诵读活动纳入课程体系,

学校考评和学生学业水平评估,构建起了市、县、校三级一体的运行机制,各个方面有机配合,逐层推进,为企业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供一个工作的机制的保障。

二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和教材,在课程中不断融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精髓,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弘扬仁义礼信等内容,其中国学启蒙校园教材、小学生国学经典、经典伴着我行等小本教材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20xx年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由四川师大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市的中小学校投入使用,20xx年我们还受教育部的委托,编写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诵读诗文淀积职场,20xx年我们也与语文出版社合作,编写出了我市中职学校创新的的教材,有语文教材,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三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和活动,我们结合语文教学、校本课程,办团队活动开展诵读课,或者利用朝会、午会时间安排课程,保证学生每周诵读经典不少于一个小时,连续举办了三届写经典,话经典的活动,引导全市学生熟悉经典,亲近经典,在第三届活动中一千多所学校,占全市学校总数的90%以上,有一千多所学校110多万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一共就110万,高中150多万,占全市70%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建设一批经典诵读的示范学校,打造书香校园,我市已经形成诗歌校园,书法校园,太极校园等特色校园,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全面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国学知识培训,将经典诵读培训纳入教师的继续教育,成立了四级国学研究室,建立以市教科院和四川示大文学院为

主的经典诵读指导中心,研讨、交流、指导经典诵读活动持续开展,组织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专题培训,每年开展八百多名国学骨干教师的培训。

第三是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点思考。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有效的推进有效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我个人觉得我们应该注意在三个方面着力,第一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体现了对现代人类文明的认同,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种是三个层面的倡导,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一个是个人层面,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法治、公正,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看这三个层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都体现出来了,而爱国、诚信、友善、和谐这恰恰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自由、民主、平等、法治我个人觉得这恰恰又是现代文明的标尺,而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当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社会转型升级的镇痛对我们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振动,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再加之趋向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现代人类文明紧密的结合起来,传递正能量,争强民族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养一代又一代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胸襟的知礼守法的现代共鸣。

二要坚持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发觉与当代转换,要坚持推陈出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明相融相通,达到以文化人,以

文育人的时代要求,要主动遵循依法治国的目标,着力推进法治文化、法治校园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的法治精神。第三是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物华天宝的四川连带文人墨客,对大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吟咏数不胜数,自古人才辈出,司马相如、巴金等都是成都人的优秀代表,我们将充分开发经典诗文的体验课、兴趣课等课程,打造川西特色成都魅力的文化品牌,不断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

 

第二篇:如何推进法制化建设

如何推进法制化建设

公务员,研究生考试都会遇到不少政治思想方面的考题,现就如何推进法制化建设作简要的总结。

一、转型发展中国面临社会管理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国家现在处于转型发展的进程当中,我们的社会管理也在加强和改善的过程当中,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重大的机遇。那么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提升一些认识,来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那就是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在新的形势下来加以认识,那就是过去的狭义的、传统的社会管理观,那么要变成现在的广义的社会管理观,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工作有所推进。那这方面我们中央领导、国务院的领导有很多的指示,有新的方针。

二、深化认识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前提

最主要是要认识到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面临的任务,那就是我们现在提出社会管理创新,它有一些现实问题,还有它有非常丰富的、也非常重要的宏观的背景。再有一个,需要认识到我们的社会管理创新有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制度问题必须加以解决。比如说,为什么我们要强调从基层、从基层的民主开始,从经常性的、制度性的工作,基础性的工作入手来解决社会管理创新?就是因为社会矛盾不断产生,政府机关在管理过程当中与人民群众的矛盾也会产生,不能等它集聚起来,矛盾深重、激化以后再解决,这样社会成本太高,风险也太大,因此,需要经常性地加以解决。那就是化大的矛盾为小的矛盾,在萌芽状态就把它消灭掉,这就是我们的新的思想方法。那么这个在我们理论上叫做“熵增现象”、“熵增理论”,就是不断的,每一个系统都是不断的会增加,会增加什么呢?混乱的因素和程度,需要采取

一些这个措施,需要不断的来减掉它,降低下来,这样来造成一个系统的一个稳定性和有效运行,这叫“减熵”措施。那么这就是我们社会管理创新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还有一点需要我们加以解决的,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传统是我们提出社会管理创新的非常重要的政治方针。我们现在要推行社会管理创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认识到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一定要做到“良法善治”,有很好的法律体系,同时这些法律体系得到很好的一个实施,这就是我们提出的“良法善治”的一个基本的要求。

立新法、修旧法,最后的结果就是使得我们在管理过程当中,所需要的法律文件就比较完善,就有良法,就说过去这种简单片面的执法的方式,要转到现在的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那么这样一种叫注重综合平衡,协调这么一些新的那种观念,来把我们已有的法律规范体系,真正把它按照立法精神,把它执行到位,这叫转机制,这也就是我们讲的“善治”。所以我们现在提倡要“良法善治”,就是要在这个新的条件下来认知它,这样使得我们整个社会管理过程当中,把那么庞大的法律规范体系不断加以完善,同时很好加以运用,使得我们整个社会管理工作有了丰富的依据,这样达到我们预期的管理的目标,让人民群众真正的受益,这就是“良法善治”在新形势下的,新的内涵和要求。这是我想简单的作为铺垫性的介绍这么一个基础性的一些内容。

三、树立与社会管理创新相适应的新法治观念

这些都是我们在新形势下,需要重新来认识,逐渐的树立的这些法治观念,它是成为我们在法治领域、核心的价值体系。如果我们没有一些系统的,在新形势下相适应的法治观念,那么我们即便逐渐完

善了我们的法律制度,那么没有好的观念来引导我们,指导我们的行动,那么我们仍然是不能把我们所期盼的,这么一个法律秩序、法律制度,把它运行好,那么这就是需要来讨论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