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建议

新课改背景下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建议

、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一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学生出现的问题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师范院校贯彻理论与实践原则相结合原则的体现, 是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民教师的必要举措。虽然教育实习的时间短, 但却是师范生真正走近教师工作岗位的最佳平台。许多师范生在实习的过程中面对新一轮的课改, 由于专业知识不扎实,教法不适应学生、盲目相信教学资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重视实习成绩, 漠视实习过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实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片面认为实习可有可无, 从而不愿参加实习, 或者走被动的勉强参加实习, 不能认真的对待实习中的各个环节。如备课投人少, 不听其他同学的课等等, 这些同学虽有实习的经历, 却根本体现不出实习的效果, 进而对新课改的实质无丝毫的体悟。由此, 实习在他们的眼中除了浪费宝贵的备战考研的时间、考公务的时间等没有任何实际的效应。只要老师能给一个满意的分数, 一切就万事大吉了。轻视教学准备, 课改意识淡泊。教学准备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自己的理解, 凭经验和直觉, 来对教学活动进行考虑和安排, 这是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但相当一部分师范生, 在实习中对此认知不足。首先, 钻研教材的深度不够, 不能体悟新课改的新要求。新一轮的课改凸现人本理念, 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人本理念的回归。如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不再单纯是几张考卷的成绩问题, 而关键是从思想上培育、在行动上引导、在品格上提升的问题。由此施教者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明确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教材体系及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而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涉猎参考材料, 以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但大部分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偏爱有加, 只是面面具到的照本宣科, 根本体现不出新课改建构式学习方式的构建,更达不到从思想深处进行塑造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其次, 对学生缺乏必要的了解。新一轮的课改明确要求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习的过程中, 大部分师范生都是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对学生加以判断。他们不能主动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思想状况等等片面的以完成规定的知识讲授为重中之重。对不同的授课班级也不能依据具体的情况采区别对待, 常常出现好的班级吃不饱差的班级吃不了的现象, 甚至当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问题时往往因不会换位思考而产生一些冲动的行为。最后, 教学方法陈旧, 不能顺应新课改的新理念。“ 教学方法时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手 段。即包括教的方法, 也包括学的方法”。新课改凸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大部分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单纯的注重注人式教学使学生处于完全的受动状态, 进而陷人了老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班主任工作缺失主动性, 课改理论匾乏。新一轮的课改倡导多元化的智能理论, 对做好班主任的无形资本要求越来越高。班主任不仅要知识丰富、能力超众而且要人格高尚, 只有这样才能使班主任的工作产生“ 不令而行” 的积极效应。但许多的实习学生对此无充分的认知, 他们看不到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科学性、艺术性、系统性, 不会细心观察, 用心去体悟有经验的班主任的管理方法, 而是被动的应对班主任的各种吩咐, 结果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 应变性灵活性极差, 经常手足无措, 却往往以学生的不认同来为自己辩护。

二高师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出现问题的生成原因

对实习的重要性缺失理性的认识。实习作为高师学生认识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对学生走上岗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充分展现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的酸甜苦辣亦尽显其中, 这些会在心理上为学生选择职业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同时, 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有切身的感悟。它可以对学生十几年来受教育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现实的反思, 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做好理念上的铺垫。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储备滞后。新一轮的课改是“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思想, 主要包括教育的社会性质的理论、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教育通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以及知识与教学、师生关系、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和学校管理等具体的思想理论, 并积极吸取国外课程论的精华而展开的一次改革” 。师范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的提升自身的教学基本功储备才能顺应新课改的新趋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教学的基本功的储备是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对中学备课基本常识的理论要求和授课的基本环节的理论阐释模糊不清,亦不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实际水平相结合, 其结果必然导致沿袭传 统的教学模式, 无法顺应新课改的潮流。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巫待提升。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学生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日益提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也, 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适应现代社会的本领。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为师者唯有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质, 形成自身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 从而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 做时代的合格人才。

三、完善高师学生教育实习的路径

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实习作为高师学生认知未来职业的重要桥梁在整个师范生的教学环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时间短但对学生未来产生的影响却不容忽视。高师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接班人在理念上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实习观, 这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难得的机会。高师学生在思想上一定要认清考研与实习的内在关联, 实习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考研的补充, 考研则是对实习的深化。对每一位即将实习的学生来说, 都要严格按照学校的各项要求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同时, 在实习的过程中, 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广泛的吸取方方面面的经验和教习, 把实习定位为走向社会的一个阶梯, 在思想上予以高度的重视。唯有如此, 实习才会发挥真正的作用。更新理念, 强化基本功的积淀。教学基本功的磨炼是平时积累的结果。因此, 高师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有意识的为自己储备未来的资本。如有计划的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述能力、强化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练好粉笔字、提升对相关材料的整合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调动课堂气氛的协调能力等等。同时, 施教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在理论上予以明确的阐释, 而且还要有实地的演练, 加上有针对性的辅导, 帮助实习生确定实习的任务, 修改教案的编写形式、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各个环节的时间设置以及练习题的选取等相关问题, 进而为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应依据教材的内容, 尽力结合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实质, 选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授课, 课程结束后要仔细回顾, 用心领悟教师有针对性的评析并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积极调整。提升自身的素质做创新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 生不仅是先进理念的代言人, 更应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因此, 身心全面发展是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尤其是高师学生肩负培育祖国下一代发展的重任, 因而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素质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为此, 高师学生一定要 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提升知识的水平,用前瞻性的知识武装

自己, 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结构, 扎实的应对未来的考验。同时, 新课改的推行, 素质教育的观念已深人人心, 为师者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已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 因此, 高师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势在必行。除此以外, 高师学生的心理素质巫待提升。由于大多数孩子成长环境的变化, 他们的心理素质变得越来越脆弱, 因此遇到事情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高师学生对 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让学生在心灵的平台上与你牵手。顺应新课改的新要求, 锻造教师的亲合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实习作为高师学生认知未来职业的重要窗口, 对高师学生来说是一次决好的锻炼机会。为此, 高师学生一定要把实 习当作检验知识储备的实际战场和走向未来职业的桥梁, 进而使其发挥应有的效应。

厌烦情绪源于学生对课成存在错误的认识。一种错误观点在理科生中尤其常见, 他们认为地理课是一种主要依靠记忆, 无须逻辑思维和深人思考的课程, 自己看书背一背就可以了, 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另一种观点认为自己在中学时代已经系统地学习过中国地理, 尤其高中阶段中国地理是必修课, 每周三课时, 共50课时。对于这一段的学习, 大学阶段再重复学习没有意义, 这种观点在文科生种较为典型。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厌烦心态, 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程的性质。纲要课是以地理知识为基础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 学习“ 地理”课程, 不是单纯为了学习中国地理知识, 而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 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 也并不是单纯进行知识上的拓展, 而是在中学时代掌握了中国地理的基础上, 进一步了解世界地理的知识,其次, 引导大学生的厌烦情绪还需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创新。第一, 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他们关心什么, 追求什么, 思想上有什么困惑, 什么地方需要教师进行思想上的疏导。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都应是教师备课的首要内容。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 教师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才能拉近学生和课程之间的距离,进而拉近地理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距离。这样的课程才是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的课程。第二, 教学活动要采用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都是“90后” , “ 他们的最大特点是自我选择性极强, 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 趋同意识很淡, 喜欢自主展示思想, 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 摸索新的思路”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教师一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状况,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 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手段应当更多的使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应留出一定比例的时间给学生, 让他们发表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见解, 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讨论和辩论, 在平等的思想碰撞中升华对真理和规律的认识。第三, 丰富教学内容。要使课程内容充实丰富, 应当做到三个结合。第一理论知识结合不仅要讲理论, 即基本的地理知识更要讲理论, 即地理科学的基本逻辑和规律。第二, 教学与科研结合不仅讲教材, 还要把中国地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最新成果介绍给学生。第三, 中外结合不仅讲中国地理, 还要结合当时世界地理进行比较教学。由此, 把课建设成史料丰富, 理论深厚, 贴近学术研究前沿, 具有开阔视野和深度思维的课程, 从而达到去除学生的厌烦情绪, 激发其学习兴趣的目的。

总之, 在课改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情感变化, 了解其有利于教学的正面情绪, 也要了解其有碍教学的负面情绪, 并进行正确引导, 化阻力为动力,促进教学活动的圆满完成。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武隆县火炉中学校 陈伟

摘要:伴随着我国新课改在高中全面不断的深入实行,教学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里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日常教学中,学生应该得到老师最大空间的自由发挥的天地,正确的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们对语文这门学科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够的充分的发展。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课堂里,教师应该应该严格贯穿新课改的理念,并很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里,逐渐的形成一种良性的理念循环。本文,笔者深入的研究了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正在不断深入的实行新课改,在这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新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从恢复高考以来就一直是所有学科之中的大科目,语文在整个高考的分值里面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新课标明确的给出了学习方式方法上的要求,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们对高中语文学习能力的重点培养。高中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应该更进一步的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对学生各方面充分的培养,让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判断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的文化得到有利地传承和延续,让学生能够得到很好地从年轻时代就接受思想道德熏陶,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通过高中时期的沉淀为终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塑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顺应客观事实,深化改进教学方法

虽然新课改在逐渐的实行,但是很多高中学校仍然是教学方式很单一,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很枯燥乏味。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其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厌恶感,也不能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某一种教学方式的存在,就严重违背了客观事实的存在,这不是教育的本质,也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顺应客观事实,深化改进教学方法,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应该多思考,多反思,及时的去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第一时间去改进。这就好比我们日常生活一样,每天都吃同样的东西,没多长时间就会感觉到腻,所以就需要及时的更换口味,这样才不会腻。在新课改这个大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就和就和日常生活吃饭一样,教师们应该给学生讲解一些典型有针对性的知识内容,让课堂授课形式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课堂中应该适量的抛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和练习题目,有针对性的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在高中的课堂教学里面,组织教学是每个老师和学生都应该遵循的客观事实,是教学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教学理念存在严重的问题,传统的组织教学里面只注重课堂的秩序,强调学生必须规规矩矩的听从老师的一切安排,任何行为都不能超于老师管辖范围,否则将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这样就严重的抹杀了学生的天性本真和求知欲,不利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创新。因此,新课改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课堂中应该最大程度的满足高中学生所固有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够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真实目的。

三、多开展实践教学,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中语文教学教学也不例外,要想认识教学的结果就必须让学生接受实践的检验。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同时也是我们的第一语言,它最终是要走让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中去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经受实践的检验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开展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通过

实践中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能够得到对生活的新认识。学生的个性思维也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认可,得到精神上的鼓励。不然,学生在长时间得不到鼓励和认可,就会失去语文学习的信心,丧失个性思维的能力。实践的开展不但能够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还能够起到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目的。

四、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

对于学生来说,思维是最重要的,思维,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语言,也就是无形的语言,我们牙可以反过来认为语言就是一种有形的思维,语言就是语文思想内容的外在体现,它能够直观的反映出一种思想,我们可以认为大多数情况下语言的表露就是思维的支配,想要把握好一段文字或者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定位文章的风格,就必须能够吃透文章的语言。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语文中每一段语句的解释和想要表达的内容,都是思维支配的结果,语文中学到知识能够通过语言充分的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够得到有利发展,高中的语文课就必须体现出这一点,通过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语言与思维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的发展,同时思维也能够做到灵活多变,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

五、利用多媒体平台,实现语文教学的时代化

如今,是一个高科技信息时代,时代在高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很多现代高科技网络平台都可以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去,这样不但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最主要的是能够弥补没有多媒体平台所带来的信息滞后、单一、片面等不足之处。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够运用教学课堂之中,也能够运用到教学课堂之外。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内容,而且是通过一种轻松愉悦的形式带动学生进入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外,老师可以通过QQ、邮件和博客等时代前沿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和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交流,通过与学生、家长们的互动,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向,和问题所在,并且及时的做出合理的改进与调整。

结 语:

新课改,是所有高中语文教师的一次新的挑战,改革就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以不可能是没有任何困难阻碍的,这就要求教育部门认真落实新课改重要思想,学校必须做好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必须做到新课改理念的把握,不断学习先进理念,不断通过实践检验,勇于创新,善于反思,这样才能够做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晏艳琴. 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xx,(4).

[2]李建.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 科教文汇,20xx,(3).

[3]陈胜军. 论新课改视野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J] . 现代语文,20xx,(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