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国文化地理课程学习体会

中国文化地理课程学习体会

我们从哪里来,又该向哪里去?人类的文明又是如何起源的,通过学习这个课程,帮我解答了一系列的问题。整个课程以文化为主线,地理为辅助,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文化地理的概况。在学习这个课程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化?或者说文化的含义是什么?课程中没有明确告诉我,通过网上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百度上说是: 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与声音(语言为主,音韵、音符为辅)的体系总和。而我更喜欢龙应台的解释: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就是价值和秩序的一种进步,并且为了这种进步所做出的努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解释文明与粮食关系最好的理论证明。中国的文明最早起源与北方,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文明的出现和粮食有找直接的关系。生理上的角色上来说粮食对于文明的起着基础的作用,它是文明的基石。北方的黄河流域是在干旱地区的最南边,而水稻却在它出现生长的条件最差的地方,只有人掌握了把它们变为农业技术之后,水稻和小米才成为当时中国粮食的主要来源,这相当于两天强大的食物动脉,一种东西欠收,还有另一种可以弥补。

…… …… 余下全文

篇二 :20xx年高中地理高考考纲学习心得

09年高考考纲与08年没有变化。无论知识点、题型、文字要求可以说几乎一字未变;也就是说仍继续坚持原有的“以能力立意”的改革方向,在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包括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都没有变化,连题型示例都和08年大纲几乎一样。始终贯彻“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起来就体现几个基本不变:能力立意基本不变;考察功能基本不变;考试内容基本不变;考试形式基本不变;难度基本不变;入手容易,高分困难的命题原则基本不变;命题人员组成基本不变。
    地理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第二,区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因此,“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基本特征。二是专业性和专题性。以考纲和教材为基础,考查考生对基本主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把握程度。试题的选材,均围绕中学地理的主干内容设计,并根据地理学科的特征,不断创新问题,体现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功能。
    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以区域为载体,试题以问题立意入手,为有效地考查能力的需要,肯定要命制出背景新颖的试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要努力体会地理学科的思维特点,总结解题规律和技巧,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科学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1、地理学科命题思路:知识抽样——全面复习,要分清主次;图像承载——注重各种新图的判读要领与分析思路;能力覆盖——空间定位、逻辑推理、联系迁移以及;临场的应变能力等;重在过程——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立意深刻——关注与当前热点联系的隐性信息;情境新颖——具备迅速理解试题中虚拟情境的能力。
2、地理学科命题的变化 
① 图示语言丰富,人文地理比重大;② 区域地理不受“中国”、“世界”范畴所局限;③ 理性思维与思考过程的增强;④ 注重理论的探究与结论的表达;⑤ 实际联系理论;⑥ 古今中外时空转换综合度提高。
3、对09年地理命题趋势的分析:09年命题依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匠心独运,凸显能力。考查到的能力有计算能力、图表判读能力、空间定位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二是注重双基,回归教材。三是关注热点,贴近生活。试题不回避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以鲜活的时事新闻题材为切入点设题,生活气息、时代氛围跃然纸上。
①、知识重组的线索会有所更新;②、选材切入的角度会更加新颖;③、情境设置的思路会更加独特;④、考查能力的设问会更加开放;⑤、图像呈现的形式会有所创新;⑥、过度抽象的构思会有所缓解;7、区域发展的内容会有所增强. 8、传统上的地球运动、等值线、大气运动、地理计算的难度犹如去年一样的难度会进一步降低,避免过去的地理物理化和数学化。9、强化地理能力和地理技巧的考试和考查。
4、地理学科的考核目标(学科能力要求):地理事实的识记、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原理的应用、地理图象的判读、区域特征的掌握、地理信息的提取、地理规律的总结、地理事物的概括、地理资料的分析、地理现象的描述。临场能力要求:对新问题的心态稳定、迅速联想、及时应变能力;对新知识的举一反三、联系迁移能力;独立编制答案、文字准确、条理清晰的表述能力。
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总的任务和目标定位为:在巩固深化一轮复习“双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专题综合,实现地理能力的提升。 
    1.重视能力提升。根据考纲对能力的要求,明确把能力要求归纳为四大方面13个小点。主要包括: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③阐述和描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大方面,并把这四大能力细分为13个水平层次。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广东地理高考能力测试的显著特色。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考生要具有“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的能力,获取有效信息成了解题的关键之一。为此在认定图表材料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仔细、完整,要做到“穷尽一切图文信息”,不丢掉任何一个信息点,包括容易被忽略的图例、注记、标题说明等。
    2.拓展复习内容,进行知识综合。一轮复习注重对高考知识点的落实,二轮复习则进一步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书本,整理学科知识结构,形成学科知识网络。这样做可以进一步把握高考知识点之间、各个知识专题之间、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以学科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为基点,点线面体相统一的知识能力架构。以高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为基础,以主干知识为线索,通过专题训练,培养审题和解题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 
    3.回归教材,夯实双基,提升复习目标。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近3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地理试题取材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而且许多高考试题的答案就是教材语言。因此在冲刺阶段的备考中,我们必须回归课本,通过课本落实双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一轮复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二轮复习则进一步提升为“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对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更要综合地理解和综合地应用。 
    4.改变复习方法。一轮复习主要依据教材的学科逻辑关系重温教材;二轮复习则进一步改变为以相同或相近范畴为线索,打破现有的教材逻辑关系,建立起相对独立的、跨单元、跨年级的新逻辑体系,所以在复习方法上更强调从整体出发,立足专题,着眼全局。同时,要通过练习查漏补缺,切忌简单地重复。 
5、加强地理规律与区位原理的归纳。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一般而言考生应熟练掌握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准确运用四大区位理论:即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
     6、加强区域定位,注重热点渗透与薄弱点补缺。图像考查是地理高考题的主要特征,所以考生要学会运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形态、地形、河流分布及政区边界等方法进行区域定位。同时,适当渗透社会热点,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航天基地、沪宁杭和环渤海与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中东地区、美国金融危机等热点和焦点地区。

…… …… 余下全文

篇三 :文化地理总结

文化地理总结

一、 名词解释

1、华夏文明:中国早期所实行的以某种行为规范以及它的道德约束为教化的文化。

2、文化突变:文化突变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异质文化,就是说特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经过接触之后产生一种新的文化的过程。

3、文化扩散:是文化特质或文化要素从一个社会到另一个社会,一个区域到另外一个区域的传递过程。

4、文化冲突:在文化冲突的过程之中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经过冲突整合后构成了一种新性质的文化。

5、部族的宗教:某一个民族或者某一个民族其中的某一些部落所信奉的宗教。

二、 填空、判断

1、文化地理研究的内容:所有文化现象在世界上的空间分布、组合形式以及它的变异。所有这些问题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

2、文化地理的核心内容: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区。

3、泛埃及论:世界上的文化都是以埃及作为唯一的源地,然后通过传播,发散到世界各个地方。

4、中西方文化起源的差别:中国古人把文化的起源归结为圣人或者是祖宗。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周礼 考工记】;早期西方人巴文化起源归结为众神。

5、苏秉琦(1909~1997),著名考古学家。

…… …… 余下全文

篇四 :学习心得体会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20xx年滨州市初中地理教学研讨会

学习心得体会

20xx年12月1日—3日,我有幸参加了滨州市初中地理教学研讨会活动。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听课都是我学习的大好机会,此次活动在滨州市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举行。这两天的时间里,我听到了“不同风格”“不同版本”的教学观摩课;听到了令我茅塞顿开的专题发言。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四位老师的观摩课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充分体现了各地区中学的先进教学水平。这些课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授课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感受地理生活,以及学习、积累科学文化知识的广阔空间,切实做到“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地理,让学生在生活中创造地理,让学生在社会中实践地理”。四位老师的专题发言让我学习到教材中重难点的教学方法,关于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实验操作的有效性,关于高效课堂实施策略的重要性等。

这次学习让我学到了许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听课中他们有很多的优点值得我借鉴学习。

1、教师角色定位准确。整堂课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合作者、伙伴引领学生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做到“眼中有生,心中有爱”,做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角色定位

…… …… 余下全文

篇五 :经济地理心得

经济地理学课程总结

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经济地理学》这是一门课程专业性很强,但同时《经济地理学》在生活中的利用十分广泛,在拥有专业性的同时也有着“亲民性”。在这一门课中,我不仅能学到许多的专业知识,了解了地理与经济的紧密联系,本书以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为脉络,从经济活动主体的区位、经济地理区域分析、经济活动全球化和经济地理新发展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当今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问题,并注意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实践相结合,注意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介绍,是一本与发达国家经济地理学教育接轨的教材。当然,这是一本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习起来应该缺乏趣味性,比较无聊的,但是老师讲的课,通常都与实际联系起来,给我们讲了许多与课本有关的趣味性知识,使课堂没有那么的沉闷,感觉上这一节非常舒服,非常的有趣,不会说上这堂课太无聊了不去上了,从来就没有这一种想法。当然,这一种方法既便于我们理解教材,对课本上的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便于我们掌握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在学习中我们知道了经济地理学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 以生产为主体的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是由物质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乡村和城镇居民点、交通运输站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金融等经济中心连结在一起而组成的一个经济活

…… …… 余下全文

篇六 :江南城市文化传统学习心得

学习“江南城市文化与传统”心得

——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文化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有幸通过网络授课学习了江南城市文化与传统,收获颇丰,课后我也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在自身对江南城市的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此,我将所阅读的内容及课上苏学知识结合,就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文化展开论述。

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在同时期全国城市中居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其时的江南城市,从层级来说,从都城、省城到府城、县城以至市镇,可谓级级皆具;从城市功能或性质来分,既有作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型城市的南京,最为典型的工商城市苏州和杭州,交通中转型城市镇江,又有新兴的通商都市上海,还有一大批因商品经济而兴起和发展的市镇,可谓种类齐全。江南城市以其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全、联系密而构成明清时期全国特有的庞大城市群体。 一、城市布局

以苏州府的市镇为典型分析,各县各乡市镇数量多少不一。规模大小不等,并不存在如人所说的以县治府治为中心的层层辐射的分布格局,也没有形成如人所说的等距离有规则的分布网络。县治大多不是经济中心,位置又往往偏居一隅,市镇也就不可能以所庄县城为中心。苏州市镇只在它们所在的地区发挥经济辐射的作用,与或近或远的县治府治关系不大,因此并不呈现出村乡市、镇县府间进行商品交流的地理层次,苏州市镇如此,他府他县市镇大率如此。江南市镇的分布,既要受到水陆交通线的限制,又要受到各地经济结构的影响,不但各府各县之间极不均匀,多寡悬殊,即或一府一县之间也情形各异,很难一概而论,不能用某府某县或某地市镇的分布特征来简单概括整个江南地区市镇的分布状况。要说江南市镇有什么分布特征,那就是它基于各地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经济结构而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至于其具体形状,市镇往往位于河网平原的某一区域中心或枢纽点上,镇环四流,河流横贯镇市,商店、民居多傍水而立,因水成衢,因水成市。而其基本格局为,小市镇是一线型,一河二街,店肆集中于上塘或下塘的某一中心地段,余则疏落为民居,而从明代中叶开始,许多新兴市镇的气派与旧市镇迥然不同,形成丁字型与十字型的大中型市镇。

…… …… 余下全文

篇七 :学习《世界经济地理》之后的一些感想

学习《世界经济地理》之后的一些感想

学习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我对世界上各个国家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各国的经济、地理、矿产、人文、···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包含的各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作用,同时学习世界经济地理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内涵,让自己变成一个身处一地便知天下的人才。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其中有九个大国,他们的崛起从15xx年便开始影响着世界,首先是葡萄牙,在次是西班牙,荷兰···,各个大国的崛起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借鉴经验,为我国的崛起创造条件。

葡萄牙处在西欧的最西边,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西,南濒临大西洋,东北与西班牙相连,首都是里斯本,葡萄牙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有,钨、铜、黄铁、轴,钨储量为欧洲第一,森林面积广大,西班牙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每年有大量的游客来访,旅游业是葡萄牙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葡萄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古堡,宫殿,博物馆等随处可见。作为一个海上民族,葡萄牙人天生喜欢航海,早在14xx年迪亚士旧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世界就此改变,他不仅开启了前往东方的大门,也打开了葡萄牙香料的贸易入口。每年从非洲掠夺大量的黄金,香料···,葡萄牙一举成为西欧最富有的国家。

…… …… 余下全文

篇八 :旅游文化学心得

旅游文化学心得

旅 游 文 化 学 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

学号:

姓名:陶金镕

心 得 体 会 级信工2班 1320132618

开学伊始,怀着好奇的心理我选择了《旅游文化学》这门选修课。我选这门课可不是因为我对自然地理感兴趣,我是学理科出生,谈到地理那真是谈虎色变,但我喜欢我国辽阔土地上的大山大河,更喜欢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然而,我现在是一名学生,何况我的经济能力决定了我不可能无忧无虑地畅游我国大江南北,但这并不妨碍我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在课堂上与老师一样可以做到这些。

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相互关系为基础,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业已形成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总和、它既是物质也是精神。且旅游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相当宽滥“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