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与妻书》读后感

《与妻书》读后感

读了林觉民的《与妻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真谛,我感觉把它评为“中国第一情书”当之无愧,读完《与妻书》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经典的爱情”!虽然他们的爱情如此短暂、如此悲惨,却足以令世人为之流泪!

不会不记得那一篇写在白手帕上作别的遗书,好男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刑场的前夜,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喉头便被噎住,忍不住眼眶就红起来,通篇都是“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缱绻情长,在血色腥风中,开出一朵绝美的情花。

不是不爱,是太爱,爱到不能同生共死。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陈意映之前是尽知丈夫的危险,不舍得独活的,然而,她终究还是孤独的活下来,为了林觉民留下来的那个遗腹子,一个人,在剩下的岁月里,将短暂的欢爱,咀嚼成苍白的回忆。她的余生,永远被定格在19xx年3月11日的一篇《与妻书》,是林觉民人世的绝笔,是陈意映苦难的开始,她的一辈子,从此就延伸于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中,永生永世,为那个名字辗转不眠。想来,陈意映不是没有怨的。若能与林觉民同赴黄泉,对她而言该是件幸事,至少也是种解脱。而她不能,她只能将青春一 点点放于寂寞中褪色、老去,把缱绻的一时,当作被爱的一世。寂寞越深的时候,回忆就越清晰,残酷就是这样冰冷的一把刀、一根刺、一张网、一道墙,生生将灵魂抽离,看青丝变白发,红颜成黄花。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又怎能道得尽一个女子少年丧夫的苦痛和凄凉呢?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与妻书》读后感

真爱是谁

——读林觉民《与妻书》有感 广东中山 杨菡 (一)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而我要说:“读意洞《与妻书》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解真爱。”

中山先生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写道:“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碚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文中所说的“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指的就是辛亥革命爆发前夕由同盟会革命党人发起的广州起义。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广州起义前,侠骨柔情的革命志士林觉民写下了令人肝肠寸断的《与妻书》,毅然与“爱之深,疼之切”的妻子陈意映生死诀别。当年,他只有24岁。一千三百字的《与妻书》,倾诉了对妻子情深意重的感情,更道出一个革命者忧国忧民、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读来催人泪下,令人感奋。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与妻书》有感

作者:付子芳

这一刻,只有泪和爱

——读《与妻书》有感

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时,心情很平淡,甚至埋怨它的篇幅太长。但经过翻译和分析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作者笔下的那爱情的真谛,并不禁佩服意洞对妻子的那份深深的爱意。更重要的是,他是对革命的无限忠诚而放弃了自己的幸福,这便是我敬佩林觉民的一处。

“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这是全文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我相信,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那种怀着极度伤悲,却要尽力写出理智文字的复杂心绪,隐忍着流露,压抑着释放。泪珠和笔墨齐下,欲言又止,欲止又不得不言。不言,则从此再没有向妻子表白的机会;言之,又满心是内疚与悲愤。未负天下,独负了一人,而这个人偏偏是自己的至爱。眼见柔弱的妻子要承受失去丈夫的极端痛苦,还要在浓黑的悲凉中独自撑起家庭的重担,割舍不下却也无能为力。此时唯有求得妻子理解,作者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一切。当他讲述了自己为革命献身的道理,这又能反映出他多么高尚啊,很好地展现了一个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他最大的担心,莫过于妻子对他舍弃家庭的埋怨,莫过于妻子误会他不够爱她。作为一个正直有良知的国民,必须以天下为己任。这人间没有一处世外桃源,使人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天伦之乐,混浊黑暗的人间与美满幸福是难以两全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与妻书》读后感

《与妻书》读后感

读了林觉民的《与妻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真谛,我感觉把它评为“中国第一情书”当之无愧,读完《与妻书》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经典的爱情”!虽然他们的爱情如此短暂、如此悲惨,却足以令世人为之流泪!

不会不记得那一篇写在白手帕上作别的遗书,好男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刑场的前夜,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便能感到林居民与妻子的不舍离别。

不是不爱,是太爱,爱到不能同生共死。

当然,林觉民也不是没有痛的,有谁会知道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的灵魂在那一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有谁会知道他在那一晚上的复杂心情?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体会的到!但是,从一篇《与妻书》中足可以看出那晚上他经历了生不如死的痛苦,也可以看出一个青年革命者多情的一面。在没读《与妻书》之前,可能大多人会觉得林觉民就是一个一心为革命、根本不在乎自己妻子的勇士,当读完了《与妻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并不是那样一个人,他也是一个有亲情、懂爱情的人,只是他太爱了,以至于上升到了对全中国人民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荆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从中已经把他对全国人民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怎能不说他是一个多情的人?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与妻书》读后感

真爱是谁

——读林觉民《与妻书》有感 广东中山 杨菡 (一)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而我要说:“读意洞《与妻书》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解真爱。”

中山先生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写道:“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碚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文中所说的“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指的就是辛亥革命爆发前夕由同盟会革命党人发起的广州起义。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广州起义前,侠骨柔情的革命志士林觉民写下了令人肝肠寸断的《与妻书》,毅然与“爱之深,疼之切”的妻子陈意映生死诀别。当年,他只有24岁。一千三百字的《与妻书》,倾诉了对妻子情深意重的感情,更道出一个革命者忧国忧民、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读来催人泪下,令人感奋。

…… …… 余下全文

篇六 :《百年情书》观后感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百年情书》观后感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xxx

20xx年5月

百年情书观后感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伴随着忧伤而凄美的音乐,林觉民笔下的《与妻书》就这样一字一字地向我们展开,饱含深情的话语,让我们不敢去想此时他的心里究竟是有多么的挣扎,他的内心,究竟经历着怎样的痛苦。影片中的林觉民是含着泪写下的这封绝笔情书的,几度哽咽,难以起笔继续。是呀,这是最后一次给最爱的人写信了,可是,就算看到信的他们如何的痛苦,而那时想必已经离去的他,又该怎样去抚平他们的伤痛?

我喜欢影片两条线的并行放映。夫妻间浪漫的爱情穿插着优秀青年间澎湃的革命激情。最让我感到窝心的就是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的那种相敬如宾和相濡以沫。温婉而懂礼的意映,尊重丈夫的意愿,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着他,为他打理这个大家庭,为他照顾父亲和孩子。而她唯一的要求,也只是“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妻,愿偕行”。没有当今社会爱情的浮华与激情,平淡的相守,却是最厚重的爱。而觉民无疑也是深爱意映的,这封充满不舍爱意的《与妻书》便是最好的证明。“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造成他们无奈分离的,只是那混乱时代里残喘的中国现状。

…… …… 余下全文

篇七 :仵坤 千千万万的《与妻书》 2

千千万万的《与妻书》

------林觉民《与妻书》读后感

河南油田第一中学 高二(1)仵坤 指导教师 张凤萍

也许是那个时代风云际幻,也许是革命者的心血已全然寄托于事业之中,也或许是因为时代久远,岁月变迁。大多数投身其中,献身理想的青年战士们,没有给我们留下太过于深刻的印象。提起那段匆匆的岁月,《与妻书》大概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几篇。

黄花岗下有多少烈士?七十二位。

黄花岗起义中,你知道谁的名字?黄兴,方声洞,还有林觉民。

你还知道有谁?新春跨年演唱会中,你知道的明星有多少?

答案不言而喻,现在我们或许多少遗失了革命时代的勇气,力量,还有信念。

林觉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家产万贯,有妻有房的公子,一个年级轻轻,意志如铁的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家中堂堂正正的顶梁柱。

那又为何要自寻死路?是对这世上亦无所牵挂的太上圣人了么?当然不是。“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家人的嘱托,父亲的教诲,儿子的盼望,也挽回不了一个真正热血男儿的意志。

人常说:“《与妻书》,天下第一动情之文。”正所谓儿女情长,英雄气壮。但真正感人肺腑的,决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中那一颗如雪般白净透彻的心灵。

…… …… 余下全文

篇八 :观《百年情书》有感——百年情书,情撼百年

观《百年情书》有感

百年情书,情撼百年

百年情书—为何情?我曾庸俗的认为它不过是关乎爱情。然而看完电影后,才发现,这封令人潸然泪下的情书,不仅仅在“情”字上作文章,而且情中见理,情为小理,理为大情,阐述的是个人幸福服从全民幸福,个人的“亲人之爱”服从革命需要之理,表现的是烈士不惜牺牲个人一切争取自由幸福之大情。林觉民,一个“少年不忘万户侯” ,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对妻子的绵绵深情,也是留给后人的一封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部电影把我的记忆拉回高中,那时我不解为何老师读完《与妻书》后眼睛泛红。由于缺乏对时代背景的了解,我甚至一度感到可笑。笑那个年代的人,为何都玩命的去闹革命,全然不顾家人感受。如今我为我的肤浅深感惭愧。以当时中国的形式,必定是要革命,而革命必然付出鲜血。古语有曰:“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以林觉民为代表的革命人士,明知“事必败,身必死”,但是“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以自己的鲜血来唤醒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群众基础。既已知起事必败,身必死,却毅然奔赴革命,这需要何等勇气与爱国情怀。 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怀着难以割舍的亲情,林觉民拭去眼角的泪水,英勇地冲在攻打总督府的路上。在受伤被捕后,面对清朝地方官吏的审讯,慷慨陈词,宣讲革命,最后从容就义。面对坚贞不屈的年轻革命党人,两广总督也不禁叹曰:“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个奇男子也。” 什么能比情书更缠绵?又有什么能比烈士的血更悲怆?百年前的闽侯庭院里,那对相敬如宾、恩爱的才子佳人本可以携手到老;奈何觉民坚定为国牺牲,意映却也通情达理,妇随夫志,终致凄美结局。谁能不感于“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依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谁又能不被“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以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这种慷慨赴义中带有的侠骨柔肠所震撼?谁说的只有诗人写的情书才动人?“百年情书”不但句句动人,而且字字铿锵。又是谁说的夫妻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