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经典语录,龙应台经典语录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经典语录,龙应台经典语录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经典语录

1、 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龙应台 《亲爱的安德烈》

2、 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 ——龙应台 《亲爱的安德烈》

3、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龙应台 《亲爱的安德烈》

4、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龙应台 《亲爱的安德烈》

5、 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 ——龙应台 《亲爱的安德烈》

6、 你知道吗?象棋里头我觉得最“奥秘”的游戏规则,就是“卒”。卒子一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 ——龙应台 《亲爱的安德烈》

…… …… 余下全文

篇二 :《亲爱的安德烈》笔记和感悟

《亲爱的安德烈》笔记和感悟

精彩摘录:

一、《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龙应台

1、······脸上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睛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的看着你。······我走近他,他退后;我要跟他聊天,他说,谈什么?我企求地追问,他说,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P2

2、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P3

3、······那些做儿女的,往往自己已是三四十岁的人了,跟父母无法沟通;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相互不认识, 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我们的通信,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语,被其他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P4

4、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 。—P5

5、······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 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P5

…… …… 余下全文

篇三 :《亲爱的安德烈》笔记和感悟二

《亲爱的安德烈》笔记和感悟二

精彩摘录:

1、没有冲突,就找不到认同。---P23

2、美国是强国,强国的意思就是我们可以对政治、经济、国际形势一概不知道,反正承受得起,天塌下来有人撑着。我觉得美国青年的悲哀就是这个,我们队世界完全淡漠,只关心自己的小圈子。--P25

感悟:以上是安德烈和路易斯的聊天记录。他们需要在冲突中找到自我,定义自我,发展自我。对抗、叛逆、冒险、挑战是青少年形成自我的必经之路。这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就是一次成长。

六、《年轻却不清狂》

1、没错,青春岁月,我们的生活信条就是俗话所说的,“性,药,摇滚乐”。只有伪君子假道学才会否定这个哲学。----p28

2、德国有个说法:如果你年轻却不激进,那么你就是个没心的人;如果你年老了却不保守,那么你就是个没脑的人。p28

感悟:感悟:1、他用了清狂这个词,而非轻狂放荡之意。2、人的一生中每个年龄段都有其独具的性格特征,有的让我们这些正经的成人也许会吓一跳,其实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只是一些表面现象,如果你爱他,就耐心地试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你会惊喜地发现,那里有另一片纯美的天空,竟然会净化你的心灵。3、对年轻人来说,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成长。保守虽然不是年老者的专利,激进却是年轻人的资本。。

…… …… 余下全文

篇四 :亲爱的安德烈+文字分类

龙应台是台湾一位率性犀利的女作家,34岁时第一次做母亲,开始了对人生课堂的探讨和旅行。她有好奇心,有广博的胸怀,以书信的形式与大儿子安德烈交流思想,用包容的态度感受理解年轻一代的理想与热忱。什么是“年轻”,我想龙先生是年轻的,因为年轻不是外貌的青春,不是行为的无拘无束,它是心里的感受——永远开放包容、向上进取。正因为龙先生年轻的心态,才有了与儿子们、与读者们真切的交流,而每一个身处其间的人,都不自觉地丰富、成长。教育便是一次相互影响的旅行,我们常常能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最真的情感,那是最宝贵的感情,从他们的口中听到最本质的提问与回答,有时竟近似哲学。龙先生的小儿子菲力普就曾引导妈妈发现了她华人朋友的一个特征,“就是,当他们要问我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是看着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却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我。”孩子不仅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还分析了背后的原因,“妈,我觉得,差别在于,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学校里,你只要满十四岁了,老师便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分,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份,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才会眼睛盯着你的妈或爸发问,由大人来为你代言。”这是十六岁孩子的发问与思考,假如你的心闭塞,用一句“这有什么好奇怪的,不都这样吗?”来敷衍搪塞,也许将抹杀一颗热爱思考的头脑,一颗敏锐的心灵,而肯定的结局是,这样的人自身将得不到心灵上的提升,因为我们无法让一个睡着的人看清世界。所以保持一个年轻的心态对于教育,对于学习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有把心打开,我们自己才能受到冲击,引发思考;而被我们接受的那个人也会因为被包容而更愿意打开自己的心门接受各方面的影响,这是相互的。

…… …… 余下全文

篇五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本书的背景介绍:作者是龙应台,生于台湾高雄县。知名作家,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思想深刻。19xx年出版《野火集》,抨击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轰动台湾,当月再版二十四次,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19xx年任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20xx年来,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访问教授。《南方人物周刊》中国“五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龙应台的儿子,19xx年12月生于台湾,八个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国。儿子十五岁即走遍半个地球,对许多问题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相差三十年的两代人,母子俩同时也是代表着两个不同国家,中间横着东西两方文化。等龙应台回到小男孩安安身边的时候,却发现那个少年已经长大成人,并开始冷淡甚至排斥的看着自己的母亲,所以龙应台一定要认识这位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开始使用书信进行沟通,这一写就是用了三年时间。三年的结果是就像书里说的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看到这本书是因为它是销量排行榜的前列,当我拿起来时就没有放下手。这其实就是本母子书信集,深有感悟。它所包含到的内容可谓万千,从严肃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到微不足道的生活规范细节,诠释着亲情又透着浓烈的教育味道,只是在文章中母子俩都是站在一种欧洲人的视角看待一切,当然龙应台会台式一些。但她的文章奔流江海,却收放自如,破开中西方文化隔阂、大到打通历史综观,小到身边的花花草草、一次无意的争吵、一个会心的眼神。作为教育的一分子看这本书我受益非浅。站在教育的角度母子二人化解代沟在思维不同的语境交锋下,是可以借鉴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

…… …… 余下全文

篇六 :亲爱的安德烈——人物的性格差异

《亲爱的安德烈》——人物的性格差异

IB FD1 路龄杰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之间互通家书的结集。龙应台在序章中写道:“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可见安德烈与母亲龙应台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隔阂,因为两人性格的不同,造成了思考与处事方式的差异。

众所周知,安德烈从小居住在国外,受着西方文化的熏陶,而龙应台则居住在台湾,光从这一点来看,两人就有很大的差别,东西方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安德烈自由,奔放,洒脱,在国外,喝酒,聊天,听歌,旅游,开Party这些我们国内少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就像家常便饭,随处可见,也正因如此,国外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安德烈自然受其影响,变得开朗,潇洒,不拘小节,相比之下,东方文化则显得刻板许多,习题与兴趣班处处束缚着我们,大人们的教诲也常常萦于耳畔,生活变得枯燥无味。以第二十封信为例,讲述了安德烈来香港读大学所体会到的文化差异,香港是一个忙碌的城市,大家无时无刻都在赶时间,在工作,而安德烈在文中所提到的咖啡文化更像是欧洲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安逸而舒适,可这在香港是不可能的,要说咖啡馆,香港的大多是面向上班族的快速咖啡店,很少有有提供给人们闲谈聊天的地方,所以出来香港的安德烈会有所不适。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令我感触颇深。一开始我我就没有把它当一回事把她放在了我的枕头边,无聊的时候才看一看。但后来我发现我已经对它,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了。

《亲爱的安德烈》是由着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合着的一本书,书中摘录了一位母亲与她的儿子通过信件来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于是,这对母子暂时的分开了,等到卸任再回儿子身边,安德烈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龙应台发现,四年间,儿子长大了,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如往往在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双方多次出现分歧,龙应台感到儿子变了,他们是不同的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心灵,龙应台“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书中安德烈向母亲这样写道:”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舍‘”,书中不乏这样的片段,语言犀利,点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妈妈还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希望自己能独立,能长大。。。

…… …… 余下全文

篇八 :亲爱的安德烈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

摘自《亲爱的安德烈》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