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亲爱的安德烈》笔记和感悟

《亲爱的安德烈》笔记和感悟

精彩摘录:

一、《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龙应台

1、······脸上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睛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的看着你。······我走近他,他退后;我要跟他聊天,他说,谈什么?我企求地追问,他说,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P2

2、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P3

3、······那些做儿女的,往往自己已是三四十岁的人了,跟父母无法沟通;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相互不认识, 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我们的通信,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语,被其他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P4

4、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 。—P5

5、······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 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P5

…… …… 余下全文

篇二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经典语录,龙应台经典语录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经典语录,龙应台经典语录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经典语录

1、 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龙应台 《亲爱的安德烈》

2、 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 ——龙应台 《亲爱的安德烈》

3、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龙应台 《亲爱的安德烈》

4、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龙应台 《亲爱的安德烈》

5、 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 ——龙应台 《亲爱的安德烈》

6、 你知道吗?象棋里头我觉得最“奥秘”的游戏规则,就是“卒”。卒子一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 ——龙应台 《亲爱的安德烈》

…… …… 余下全文

篇三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本书的背景介绍:作者是龙应台,生于台湾高雄县。知名作家,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思想深刻。19xx年出版《野火集》,抨击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轰动台湾,当月再版二十四次,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19xx年任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20xx年来,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访问教授。《南方人物周刊》中国“五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龙应台的儿子,19xx年12月生于台湾,八个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国。儿子十五岁即走遍半个地球,对许多问题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相差三十年的两代人,母子俩同时也是代表着两个不同国家,中间横着东西两方文化。等龙应台回到小男孩安安身边的时候,却发现那个少年已经长大成人,并开始冷淡甚至排斥的看着自己的母亲,所以龙应台一定要认识这位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开始使用书信进行沟通,这一写就是用了三年时间。三年的结果是就像书里说的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看到这本书是因为它是销量排行榜的前列,当我拿起来时就没有放下手。这其实就是本母子书信集,深有感悟。它所包含到的内容可谓万千,从严肃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到微不足道的生活规范细节,诠释着亲情又透着浓烈的教育味道,只是在文章中母子俩都是站在一种欧洲人的视角看待一切,当然龙应台会台式一些。但她的文章奔流江海,却收放自如,破开中西方文化隔阂、大到打通历史综观,小到身边的花花草草、一次无意的争吵、一个会心的眼神。作为教育的一分子看这本书我受益非浅。站在教育的角度母子二人化解代沟在思维不同的语境交锋下,是可以借鉴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

…… …… 余下全文

篇四 :《亲爱的安德烈》笔记和感悟二

《亲爱的安德烈》笔记和感悟二

精彩摘录:

1、没有冲突,就找不到认同。---P23

2、美国是强国,强国的意思就是我们可以对政治、经济、国际形势一概不知道,反正承受得起,天塌下来有人撑着。我觉得美国青年的悲哀就是这个,我们队世界完全淡漠,只关心自己的小圈子。--P25

感悟:以上是安德烈和路易斯的聊天记录。他们需要在冲突中找到自我,定义自我,发展自我。对抗、叛逆、冒险、挑战是青少年形成自我的必经之路。这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就是一次成长。

六、《年轻却不清狂》

1、没错,青春岁月,我们的生活信条就是俗话所说的,“性,药,摇滚乐”。只有伪君子假道学才会否定这个哲学。----p28

2、德国有个说法:如果你年轻却不激进,那么你就是个没心的人;如果你年老了却不保守,那么你就是个没脑的人。p28

感悟:感悟:1、他用了清狂这个词,而非轻狂放荡之意。2、人的一生中每个年龄段都有其独具的性格特征,有的让我们这些正经的成人也许会吓一跳,其实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只是一些表面现象,如果你爱他,就耐心地试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你会惊喜地发现,那里有另一片纯美的天空,竟然会净化你的心灵。3、对年轻人来说,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成长。保守虽然不是年老者的专利,激进却是年轻人的资本。。

…… …… 余下全文

篇五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了解和沟通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陆陆续续地终于读完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六封书信组成,中间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龙应台因为工作而与儿子几年未见,再相见时,两人已从亲密变得陌生。为了增多母子之间的联系,拉近两人的距离,龙妈妈邀请儿子以书信方式合写一个专栏,,以便来了解儿子的想法、内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以及为人母亲最求知道的—— 过得好还是不好?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母亲与自己儿子的不同的交往方式,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这种沟通方式使他们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从他们的对话里,我看到的龙应台是一个爱儿子的普通母亲,她在认真地了解、认识儿子,同事也在努力地解释自己,三年的对话时成功的,母子都获得了巨大的幸福。

但我从他们的信件中也看到两代人的认识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很大的差异。龙应台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海边的渔村里,十八岁那年她还不知道什么叫高速公路、不知道什么叫下水道、没有进过音乐厅或美术馆、不知道垃圾是要处理的……。而安德烈的十八岁,网络让他们拥有广泛的知识,社会富裕使他们习惯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艺术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可是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却很广,比如:民族信仰、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往往在同一个问题上他们母子都存在很大差距,有着不同的看法。正是所谓的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尽管他们母子俩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购,彼此有不同的思想,但是他们都在思考、解剖,贯穿其中的是坦诚和爱。

…… …… 余下全文

篇六 :亲爱的安德烈——人物的性格差异

《亲爱的安德烈》——人物的性格差异

IB FD1 路龄杰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之间互通家书的结集。龙应台在序章中写道:“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可见安德烈与母亲龙应台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隔阂,因为两人性格的不同,造成了思考与处事方式的差异。

众所周知,安德烈从小居住在国外,受着西方文化的熏陶,而龙应台则居住在台湾,光从这一点来看,两人就有很大的差别,东西方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安德烈自由,奔放,洒脱,在国外,喝酒,聊天,听歌,旅游,开Party这些我们国内少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就像家常便饭,随处可见,也正因如此,国外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安德烈自然受其影响,变得开朗,潇洒,不拘小节,相比之下,东方文化则显得刻板许多,习题与兴趣班处处束缚着我们,大人们的教诲也常常萦于耳畔,生活变得枯燥无味。以第二十封信为例,讲述了安德烈来香港读大学所体会到的文化差异,香港是一个忙碌的城市,大家无时无刻都在赶时间,在工作,而安德烈在文中所提到的咖啡文化更像是欧洲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安逸而舒适,可这在香港是不可能的,要说咖啡馆,香港的大多是面向上班族的快速咖啡店,很少有有提供给人们闲谈聊天的地方,所以出来香港的安德烈会有所不适。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报告

两代人的对话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安德烈已不再是《孩子你慢慢来》中那个时时刻刻黏着妈妈的小男孩了,他18岁了。在龙应台出任台北文化局长的4年时间里,那个小男孩安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冷冷”地看着她的青年。作为母亲,龙应台难以接受这样的变化和反差,她决定用书信的方式和儿子“打开天窗说亮话”。这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

两代人之间必定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比如说安德烈不满妈妈过时的装扮、保守陈旧的思维,“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你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听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安德烈如是说。他们是两代人,有着三十岁的年龄差,他们又有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要拉近距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十八岁的安德烈又有着这个年纪特有的迷茫,他说”我真的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MM,你十八岁的时候知道什么?”龙应台回忆了自己成长的小渔村,一个贫瘠、愚昧落后的地方,虽然没有给她什么养分,但是给了她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而安德烈这一代人完全就是生活在现代化浪潮中的热带鱼,享受着物质的充盈和精神的满足。同样的十八岁,不同的视角,也让他们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 …… 余下全文

篇八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09510157207 欧阳亚娣

《亲爱的安德烈》的作者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龙应台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这样谈到他年满18岁的孩子:“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于是,36封横跨上万公里数个城市的家书,一来一往,就被写作出来了。这些家书,不仅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龙应台跟孩子分享自己成长的南部小渔村,那个贫穷而缺乏养分的环境,是怎么让她学到对弱势的同情心与悲悯;你可以看到安德烈怎么捍卫自己喜欢摇滚乐,喜欢电影,并且怎么从60年代的嘻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种值得深思的价值;你可以看到这一对母子在面对该为“台湾队”、“中国队”、“德国队”加油时,拉扯出关于国族认同的辩证;更多的,你看到的,该是一种相濡以沫,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超越母与子的辈份关系,很纯粹的交流着。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