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总结

西南科技大学

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总结

学 号:

姓 名:

专 业:

导 师:

填表日期:

学术报告信息及评分汇总表

学术报告总结

西南科技大学

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

第 1 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20xx年10月10日(周六)上午9点,行政楼学术报告厅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经福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三、学术报告题目

核武器研究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在报告会中,经院士首先就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历程及核武器研制中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技术为大家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经院士结合自身从事核武器的经历从“有关高温高压凝聚态物理化学及力学问题”、“氢弹相关原理”、“大型科学研究和技术设备”、“核试验”、“大科学工程”及“核武器技术的和平利用”几个方面对大家做了精彩讲述。

(1)核武器研制中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技术

核武器研制过程大致如下:从设想阶段开始,经过关键技术课题和部件的预先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形成包括重量、尺寸、形式、威力、核材料、核试验要求、研制工期、经费等内容的几种设计方案;再经过论证比较和评价,选定设计方案,确定战术技术指标;然后进行型号研究设计、各种模拟试验;工艺试验与试制,通过核试验检验设计的合理性,最后达到设计定型、工艺定型与批准生产。进行这些工作,要有专门的科技队伍,并配备必要的试验场所,包括核试验场。武器交付部队后,研制和生产部门还要提供维护、修理、更换部件等服务工作,按反馈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改进,并负责其退役处理或更新。

(2)大科学工程

所谓“大科学工程”,实际上就是国际公认的、搞原始性科学创新所必须具备的工程项目。它是为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在科学前沿领域能取得原创性成果,以巨额投资建造、运行和维护大型研究设施的“工程式”的大科学研究,包括预研、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一系列研究开发活动。“大科学工程”的建设能力,标志着一个国家核心的、原始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3)核武器技术的和平利用

核技术是典型的“双刃剑”。一方面,核能作为清洁能源潜力几乎无限;另一方面,潜在的核恐怖主义威胁成为国际社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核污染、核泄漏随时可能损害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如何驾驭好这一“双刃剑”,引起当前国际社会的关注。事实表明,保证安全必须成为和平利用核能的首要前提。核能开发,安全第一。

通过经院士的讲述,使广大师生对核武器研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拉近了广大师生与核武器的距离。

五、本人体会

通过此次学术报告,我对核武器的发展、原理等相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对“大科学工程”也建立了相应的概念,并对其对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据悉自20xx年起,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开始启动了各项“大科学工程”,我国可以吸收借鉴这些工程的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全国的研究力量,完成单个研究机构无法完成的工程项目。通过组织大科学工程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人类的智慧应当趋利避害,安全驾驭核“双刃剑”。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西南科技大学

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

第 2 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20xx年12月10日,东6A座315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李众立,教授,西南科技大学

三、学术报告题目

以视觉监控为主线,研制平民化视觉传感器系列产品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在报告会中,李老师首先介绍了视觉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即:从一整幅图像捕获光线的数以千计的像素,在捕获图像之后,视觉传感器将其与内存中存储的基准图像进行比较,以做出分析,是一种精确性高、易用性佳、功能丰富、成本合理的在线检验方案。

随后,李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目前市场上机器视觉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广泛应用。通过李老师的介绍,我们得知:由于机器视觉系统可以快速获取大量信息,而且易于自动处理,也易于设计信息以及加工控制信息集成,在现代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人们将机器视觉系统广泛用于工况监视、成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等领域。对于市场上的视觉传感器,其技术是雷同的,但是完善的视觉系统具有性能更高的硬件和通用性更好的软件。主要的差别就是其目标市场的不同:视觉传感器瞄准的是终端用户。

根据终端用户的不同需求,各个视觉传感器生产商呈现出不同的产品格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向:(1)以日本OMRON为代表跟踪、超越市场的视觉传感器

(2)智能视觉监控: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从底层原始视频数据得到高层的语义理解,而智能视觉监控的研究正是紧紧围绕这个基本问题,研究范围不是仅局限于某个特定问题,而是涉及到计算机视觉中从底层到高层的许多基本问题。(3)全维视觉传感器:又称全方位视觉传感器,为实时获取场景的全景图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4)线结构光视觉传感器:具有大量程、非接触、速度快、系统柔性好、精度适中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三维模型重建、物体表面轮廓三维信息测量等领域。(5)视觉导航: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移动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具有新号探测范围广,获取信息完整等优点。

最后,李老师提出智能视觉监控技术的研究不但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从底层原始视频数据得到高层的语义理解,而智能视觉监控的研究正是紧紧围绕这个基本问题,研究范围不是仅局限于某个特定问题,而是涉及到计算机视觉中从底层到高层的许多基本问题。因此,该研究的成果对计算机视觉中其他研究领域有重要借鉴意义。

五、本人体会

听了李老师的报告后,我了解到视觉传感器在军事工业、一般工业、科研教育、医疗卫生、企业政府管理和家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深刻体会到一个小小的传感器对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夸张的说,正是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除此之外,作为一个理工科研究生,在以后的科研研发工作中应当尽早确定自己的定位,沿着这条主线坚定地走下去。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西南科技大学

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

第 3 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20xx年12月24日,行政楼学术报告厅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徐志磊,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三、学术报告题目

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结构健康监测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徐院士从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等的起源讲起,全面介绍了该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高端领域,尤其是在军事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1)物联网的定义及应用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简称:IOT。由该名称可见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实现物联网的五大核心技术为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微机电系统。

(2)物联网发展简介

关于“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物联网”就已经提出, 称为“传感网”。19xx年,中国开始传感网研究,20xx年,美国将物联网提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同年,我国将“物联网”并入信息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强调信息网络产业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有专家预测,“物联网”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浪潮

(3)物联网与结构健康监测

在桥梁结构的检测、检测技术方面,以往的思路一直是将桥梁结构与检测、监测系统分开考虑的,而在物联网时代,可以将各种传感器通过互联网与桥梁结构融合为一个整体系统,定期或定时滴采集桥梁运行的各种数据,通过数据融合、分析与评价,与桥梁的安全运营、日常维护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徐院士独到的见解、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入浅出的讲解,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鼓励同学们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勤奋钻研的精神,这样有利于培育出创新成果,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本人体会

徐院士的报告给了我深刻的启发。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多,现实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广泛积累其他领域的知识,尤其要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西南科技大学

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

第4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20xx年3月10日(周三)下午15:00,东8学术报告厅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中国工程院

三、学术报告题目

哥本哈根会议和中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报告中,杜祥琬副院长作为哥本哈根会议的亲历者,介绍了20xx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背景和对全世界的深远影响。报告指出,哥本哈根会议既是一个论坛,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日渐成为一个新的斗争领域,应对这一情况,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中国刻不容缓的任务。中国能源需要走一条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具体内涵是:通过三个战略,发展三种概念的绿色能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能源道路。战略之一是,大力节能,提高能效,控制总量;战略之二是,洁净化利用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使这一黑色能源“绿色化”;战略之三是,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发展,使其成为中国能源的绿色支柱。通过这三个战略,我国既可以走向“绿色”,也可以走向“低碳”。创新一条十几亿人口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将是中国对人类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杜祥琬院士指出,中国必须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以前发展方式、发展道路“新的觉醒”,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他强调必须倡导中国特色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构建节约型消费体系,在全社会倡导“适度的物质消费,丰富的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反对“攀比奢华”的不良风气。随后,杜祥琬院士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耐心、详细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五、本人体会

通过杜院士的报告,我们对更深刻的认识到在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况之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协调、保护全球气候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的途径。但是,绿色低碳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层面,面临巨大的困难和障碍。所以,要从基本观念上理解和认识“低碳、绿色能源战略”的内涵,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即:在全社会倡导“适度的物质消费、丰富的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反对“攀比奢华”的不良风气。除此之外,在研究中国低碳能源发展方略时,十分关键的一点是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比如智能电网、电机节能、无线通讯、绿色工厂、智能建筑等。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西南科技大学

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

第5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20xx年3月19日,东6A座315会议室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周涛,教授,电子科技大学

三、学术报告题目

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思路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近年来,真实网络中小世界效应和无尺度特性的发现激起了物理学界对复杂网络的研究热潮,通过周涛教授的报告,我们了解到复杂网络区别于以前广泛研究的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研究复杂网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以及研究这一领域的重要意义与发展方向。报告中运用大量的事例和经典模型,就网络的复杂性与相关性、复杂网络的模型抽象及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1、 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

复杂网络简而言之即呈现高度复杂性的网络。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复杂,表现在节点数目巨大,网络结构呈现多种不同特征。

2)网络进化:表现在节点或连接的产生与消失。3)连接多样性:节点之间的连接权重存在诧异,且有可能存在方向性。4)动力学复杂性:节点集可能属于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例如节点状态随时间发生复杂变化。5)节点多样性:复杂网络中的节点可以代表任何事物。 6)多重复杂性融合:即以上多重复杂性相互影响,导致更为难以预料的结果。

2、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

1)小世界的概念

它以简单的措辞描述了大多数网络尽管规模很大但是任意两个节(顶)点间却有一条相当短的路径的事实。以日常语言看,它反映的是相互关系的数目可以很小但却能够连接世界的事实,例如,在社会网络中,人与人相互认识的关系很少,但是却可以找到很远的无关系的其他人。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变成一个地球村,也就是说,变成一个小世界。

2)无标度特性

度指的是网络中顶(节)点(相当于一个个体)与顶点关系(用网络中的边表达)的数量;度的相关性指顶点之间关系的联系紧密性;介数是一个重要的全局几何量。顶点u的介数含义为网络中所有的最短路径之中,经过u 的数量。它反映了顶点u(即网络中有关联的个体)的影响力。无标度网络的特征主要集中反映了集聚的集中性。

3、 复杂网络的物理模型

网络的现象涵盖极其广泛,因此,对网络的研究极具意义。例如,科学家发现大多数实际的系统都是复杂网络,从细菌、细胞和蛋白质系统,到人类性关系,甚至到科学家之间的合作,论文之间的引证联系,大型的Internet和WWW网络等,它们都构成某种网络系统,也构成某种复杂网络系统。因此,如若发现一种概括它们的共同特性的观点和方法,则能够抓取这类网络的关键,形成深入的认识。

五、本人体会

通过周涛教授得知,就目前而言,科学家还没有给出复杂网络精确严格的定义。这主要是由于它是真是复杂系统的拓扑的抽象,并且比比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都要复杂,抽象性和复杂性使得无法用一种简单方法描述它的统计特征。在理论尚未明朗之前,对实践的指导总是显得力不从心。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西南科技大学

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

第 6 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20xx年3月30日,学校MBA报告厅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杨涛,博士,副教授,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三、学术报告题目

微小型机电系统的仿真与优化设计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杨老师本此报中告首先介绍了MEMS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然后重点介绍了计算机仿真的层级结构和仿真作为第三类研究方法的特点;最后依次重点介绍了计算机仿真三级结构中的物理级系统、器件级仿真和系统级仿真。

1、MEMS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MEMS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MEMS中的尺度效应、典型MEMS器件、典型MEMS系统、MEMS材料、典型硅微MEMS工艺和MEMS设计方法学等。力的尺度效应和表面效应是指在宏观领域作用微小的力和现象,在微观领域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MEMS器件的介绍中杨老师以硅微马达、微夹钳、智能灰尘和微电源为例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在典型MEMS系统的介绍中,杨老师选择以应用较广泛的集成加速度计、惯性测量单元等为例,这样便于同学们对抽象的对象作出更深刻的理解。

2、计算机仿真技术

计算机仿真-认识世界的第三种方法。过去认为科学通常包含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的努力;现在,科学还包含第3个方面的内容,即计算机仿真,并由计算机仿真将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连接起来。按照问题求解的规模计算机仿真可以分为物理级仿真、器件级仿真和系统级仿真,随问题规模的增加,求解精度一般是降低的。

3、物理级、器件级和系统级仿真

对于物理级的仿真,首先扼要介绍了多物理场耦合的基本定律和方程,包括

流动与传热的Navier Stokes方程,傅里叶热传导定律、Euler Bernoulli方程、Timoshenko方程、压电本构方程、Laplace方程、Poisson-Boltzmann方程等,然后以微通道冷却器和压电换能器分别为例进行了生动而详实的讲解。器件级和系统级仿真的特点是问题规模较大(自由度常常达到105量级),多物理场耦合。关于器件级的仿真杨老师在报告中提出了一种将待解问题离散化为一阶常微分方程组,通过模型简化得到降阶的近似解析模型:参数化方法和模型变换的方法,并以压电换能器输出功率的参数化仿真为例进行了分析。系统级仿真采用的是微型磁悬浮系统仿真的例子,通过具体例子使得复杂问题的讲解变得轻松易懂。

五、本人体会

杨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解与他严谨的学术风格的充分融合,使得本场报告集趣味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生动而不失严谨,形象而富于逻辑,深入浅出讲述了底层的世界,引发了在场者的深入思考,达到了一场学术报告的启示交流效果。通过这次讲座,我们不仅对MEMS系统中关键技术有了更广泛的了解,而且还认识到:仿真科学与技术是社会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时代前进中产生的新的科学技术学科,已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仿真学科已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方法论;社会对仿真学科人才有较稳定和一定规模的需求。

六、学院相关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西南科技大学

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

第 7 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20xx年5月7日下午15:30,信息工程学院2楼会议室(东6B-207)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周传明,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三、学术报告题目

高功率超宽带太赫兹源进展及前景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在报告中,周传明研究员主要讲了太赫兹特点及其巨大的带宽潜力,太赫兹应用领域,高功率超宽带太赫兹发展前景,高功率超宽带太赫兹源的研究进展。

太赫兹(Terahertz,THz)波是指频率在0.1THz-10THz(波长为3mm-30 μm )范围内的电磁波(简称太赫兹)。在理论技术方面,太赫兹的长波方向主要属于电子学范畴,而在短波方向则主要属于光子学,太赫兹这一位置正好处于科学技术发展相对较好的微波毫米波与红外线光学之间,形成一个相对落后的“空白”,这一“空白”蕴含着深刻的物理意义。THz技术之所以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是由于太赫兹电磁波有它独自的特点,它在物体成像、环境监测、医疗诊断、射电天文、宽带保密通讯、复杂战场寻敌、武器检修、化学武器探测、卫星通讯和军用雷达等领域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后他讲了THz射线的特点。一是THz 脉冲的典型脉宽在皮秒量级,不但可以方便地进行时间分辩的研究,而且通过取样测量技术,能够有效地抑制远红外背景噪声的干扰。二是是THz 脉冲源通常只包含若干个周期的电磁振荡,单个脉冲的频带可以覆盖从GHz 直至几十THz 的范围,许多生物大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电介质、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薄膜材料等的声子振动能级落在THz 波段范围。因此THz 时域光谱技术作为探测材料在THz 波段信息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非常适合于测量材料吸收光谱,可用于进行定性鉴别的工作。第三,THz 光子的能量低,只有几毫电子伏特,因此不容易破坏被检测物质。最后一个是许多的非金属非极性材料对THz 射线的吸收较小,因此结合相应的技术,

使得探测材料内部信息成为可能。例如,陶瓷,硬纸板,塑料制品,泡沫等对THz 电磁辐射是透明的,因此THz 技术可以作为x射线的非电离和相干的互补辐射源,用于机场、车站等地方的安全监测,比如探查隐藏的走私物品包括枪械、爆炸物、和毒品等,以及用于集成电路焊接情况的检测等。

最后,他概述的讲了太赫兹波的前景。在太赫兹的研究中既要重视基于真空电子学太赫兹的发展,也要重视基于半导体太赫兹和光子学太赫兹的发展,兼顾适合不同应用需求的低、高段频率,大、中、小功率,各种体积、重量不同的太赫兹辐射源协调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可望迎来太赫兹技术革命性的应用。

五、本人体会

通过这次报告,我初步了解了THz的原理、应用领域、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同时也了解到我国在这方面研究与国外的差距所在,这也正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研究,把THz的创新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周研究员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生活理念让我由衷钦佩,这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一生的学习和膜拜。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西南科技大学

研究生听学术报告总结

第8次

一、学术报告时间、地点

20xx年8月31日,行政楼三楼会议室

二、学术报告人姓名、职称、部门

崔大庆,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三、学术报告题目

Nuclear Power and Nuclear Waster

四、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在报告中,崔大庆研究员主要介绍了核能源的利用和核废料处理两个方面的问题。

产业革命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能源耗业也迅速增长。近一百年来,世界能耗增长了20倍。但是,迄今为止,世界耗能的85%均来自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有机燃料。大量燃烧有机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和烟灰等物质,给人们带来深为忧虑的环境影响问题。而且,这些有机物质的巨大增长的耗量,使它们在地球上的储量日益面临枯竭。目前,技术上已较成熟,且能大规模开发使用的,唯有核能。而从人类能源需求的前景来看,发展核能更是必由之路,这是因为核能有其无法取代的优点,主要表现于:1)核能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能源,又是高度浓集的能源。一吨金属铀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70万吨标准煤。2)核电是清洁的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3)核电的经济性优于火电。4)以核燃料代替煤和石油,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总之,核能的优点终将为人们所确认。它的利用是解决能源问题必由之路。

关于核废料问题,对中低辐射型的核废料,目前已可以通过填埋等方式安全处理;对高辐射核废料的处理,目前一些国家如瑞典、芬兰等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比如通过隔离、循环及燃烧等方式降低其辐射性能,使其经过处理后达到安全标准。 目前,核废料的处理一般分海洋处理和陆地处理两种方法。多数国家采取的是海洋处理方法,即将核废料桶投入到选定的海域4000米以下的海底去。实验证明,这些核废料桶即使投到6000米以下的海底也不会破裂、泄漏。就是万一铁桶在海底坏裂了,它逸射到海面上来的剂量也只有人体允许摄入量

(每年100毫雷姆)的一千万分之一,一般不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而且,为了保证安全处理,各国在投放时还要受到国际监督。陆地核废料处理有其相对合理的一面。低放射性废料埋藏在浅层地表中,高放射性废料则埋藏在几千米以下的深层地壳中,一般都不存在污染的危险。

五、本人体会

通过崔研究员的报告,我有两方面深刻的体会。一方面,虽然核的危害极大,但可利用的价值也极高,关键是如何利用和安全控制,而不是从根本上废除。因此,需要我们要科学理性的认识核能源利用的问题。另一方面,核废料处理关系环境保护和民众的生命安全,是核裂变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核废料处理这个世界难题,人类应该积极研究应对,尽可能避免后患。诚然,核能与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一样是公认的安全、有效、清洁的发电方式,但开发新能源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应结合大力推行低碳经济发展再生能源,在保持社会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下逐步淘汰核能。

六、学院相关专业教研室评语及成绩:

评语:

成绩(百分制表示):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