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建设,坚持科学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坚持科学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我校是19xx年由村委会出资建成的完小,后来又有镇政府出资扩建的,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25平方米。学校有14名教职工,8个教学班,现有学生305人。

我们学校虽然规模比较小,师生人数少、方方面面都无法跟城市学校相比,但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苦苦的追求,不懈的努力,特别是近几年,学校坚持“为学生的发展奠基,为教师的成长服务。”的办学理念,明确了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培养目标,无论是校园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以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稳定的、科学的、为全校师生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根植传统,培养美德。我校围绕核心价值观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学校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传统美

德博大精深,大体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我校根据学校实际,重点进行孝心教育、守礼教育,使学生知书达礼,尊敬师长。我校的校本课程就是师生通过诵读《弟子规》、《增广贤文》《三字经》,讲二十四孝故事等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通过故事比赛、小孝星评选、周末及节假日随父母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学到一些书本外的知识。

学校重视“三风”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首

先从教风入手,不论是领导班子还是教职员工,都树立起实事求是、勤政廉洁、团结协作、高效严谨、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办公室外墙上悬挂的各张塑板已内化为每一位教师的精神坐标。

我校结合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养成教育具体内容》,重点开展了守礼教育。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和榜样示范作用,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共同构建和谐有效的育人模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终身受益。少先大队举行的 “学生一日常规评比”活动,“礼貌标兵”、“卫生标兵”评选等活动,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我校长期开展的“弯弯腰、伸伸手、动动脑”活动,号召同学们无论在校内校外,只要看见地上有垃圾就主动弯腰拾起,像吸尘器一样,使自已路过之处、停留之处、活动之处不留下任何垃圾。同时,

主动完成一些力所能及、举手之劳的事情,为美化校园、方便他人做出一份贡献。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进行的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发挥了良好的功效。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学期设社会开放周,举办了《家庭教育

简报》。对学生家庭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学校号召全体师生定期收看山东电视台每周日的《天下父母》节目,教育学生从小要孝敬父母,要有孝心、爱心。

二、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重视管理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稳定的、实用的体现人本与科学相融合的学校管理模式。校长管理中层领导,中层管理科室及班主任,科室及班主任管理学生。

经过全校师生长期地探索、实践,学校形成了完善的、为师生认同的、服务于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实现的规章制度体系--《杜集小学制度汇编》,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三、课程文化建设

学校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开全了课程,开足了课时。 发挥课程的文化功能,在必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不断挖掘体现学校文化的内容,渗透学校文化。

探索、形成体现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我校的校本课程就是师生通过诵读《弟子规》、《增广贤文》《三字经》,讲《二十四孝故事》等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校本课程内涵不断丰富,作用发挥良好。

四、师生文化建设

学校重视教师文化建设,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重点,搭建促进教师全面成长的活动平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形成严谨高效、务实进取、健康向上的教师文化。

教职工认同学校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工作,形成具有学校鲜明文化特征的个人品格和气质。各个学科不论授课与备课都要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学校重视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和社团作用发挥,突出学生主体性,

形成稳定的社团组织体系,社团活动正常、水平高,学生参与率高。我校开展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乒乓球、篮球等兴趣小组活动,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课外活动等。学校的“阳光体育团’’、“木槿诗社”、“溪源文学社”也有序开展。各班定期开展一系列传统教育活动,比如:讲24孝故事比赛,评选我们班的小孝星,我与xx一起长大等活动。

我校具有学生自主管理的校园广播站、网站、校刊等学生活动阵地,作用发挥良好。清晨,步入校园的孩子们聆听到温馨的动人的迎接曲,集会、做操、放学时会听到不同风格的优美乐曲,升旗仪式上听到国歌,课间活动或解散时听到经典的儿歌联唱,在优美乐曲的提示与感染下,全体师生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殿堂。这是我校充分发挥 “红领巾广播站”的育人作用的成果。几年来,我校都指派少先队辅导员培训指导红领巾广播员,精心选择和制作校园音乐,规范“两操”。

学校每年都要围绕核心价值观利用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纪念日和入学、入队、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育效果好。

五、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形成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学校标志、标准字、标准色。校徽由蓝、红两色组成。红色圆环内是学校的校花——木槿花和校名。蓝色的弯线代表家乡的母亲河——黄河弯弯曲曲的流过。蓝色主体部分是远航的帆船,象征着杜集小学,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主体部分有汉语拼音的“D”“J”字样组成,这是“杜集小学”汉语拼音字母的字头。校旗底色为红色,将校标嵌入其中。校旗含义是学校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扬帆远航。校树:法桐

含义:高大挺拔,绿色象征着春天,充满生机与希望,昭示杜小永远充满生机和希望,每天都有新气象。

校花:木槿花

含义:用花代表着学生的张张笑脸,意味着学校的发展日新月异。 校歌:《乘梦远航》

标准字:正楷

标准色:红色

设置体现学校文化特征的雕塑、文化长廊、文化墙、宣传栏、宣

传牌等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做到了“面面墙壁会说话、一草一木能育人”。

我校投资两千余元购买涂料分刷了墙壁1900多平方,投资六千余元制作了电脑喷绘近400平方,统一购买手抄报纸,教务处制作好底版,定期出,包括黑板报内容,重点宣传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安全教育等内容,既美化了校园,又进行了宣传教育。据不完全统计,教职工牺牲节假日与双休日累计出义务工50多个,雇工10多个。校领导亲自设计校标、校徽,含义符合学校特点,与音乐教师合作自创校歌,道出了我校的精神风貌。

注重校园美化、绿化和净化。整治校容校貌的同时,我们努力让每一块墙壁,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化和教育,体现了校园处处皆教育育人观念。在教室后面都张贴了安全教育图画,形成了安全教育阵地;南院墙制作了24孝故事,使学生通过浏览、讲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东墙制作了《弟子规》、《增广贤文》《三字经》等,各教室前面张贴诗配画等;处处孕育着经典诵读的氛围。

各班都建立了图书角,三四年级每周出一次手抄报,各班都有一块让学生展示学生作品的活动园地,让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示,放飞孩子们的童心。同时,在各班教室后墙设置一块宣传栏,不限形式、不限材料,不限色彩,只要求学生充分动手参与,使这个千姿百态的“活动园地”成为校园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需要,是提高育人水平的需要。近年来,我校立足实际、追求实效,结合我校独有的地理优势和办学新理念,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开创性的营建校园文化氛围。当然,校园文化建设还有不断完善的过程,还有大量的工作去做,为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再上新的水平,还有待于社会各界的支持,上级领导的关心,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各方面工作将会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篇: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动文化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动文化建设

《中共湖州市委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八大行动”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和《湖州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2008—2012)》分别围绕以下四方面进行了深入学习:

一、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正确把握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要求;三、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八大行动”;

四、切实强化建设文化强市的保障措施。

请各社区宣传文化干事总结好今年开展的文化活动成效及经验,并针对街道20xx年文体工作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积极有益建议。要求:一是狠抓定位。要紧紧围绕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大力突出街道文化特色,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做有特色、有个性的居民文化。二是狠抓领导。要加强组织网管架构建设,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增强集体凝聚力。三是狠抓队伍。要积极整合师资培训力量,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排摸精品队伍建设,凝练特色,深化精髓,推动街道、社区文化大繁荣。对社区也提出了两大意见: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吃透中央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基层文化工作中。二是要立足社区实际,深挖社区特色,创建社区文化品牌,打造社区文化建设新亮点,不断满足群众日益迫切的文化需求。最后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

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2

文化建设是长期积淀、浸润、创新、发展的,它需要根据不同层次文化需求,不同地区文化特色,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不断创新,努力营造适合人成长的良好环境,并且源源不断地施加社会主流文化对每个人的影响。健康向上、多彩多姿的文化形态,是以文化人、厚德载物的过程。这样的过程,能够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凝聚和振奋民族精神,激发人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工作者队伍。“我们希望,文化工作者中间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打造一支精良的文化工作者队伍,是文化事业发展的组织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保证。一方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对文化工作者的品德、知识、能力、动机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扩大视野,拓宽渠道,大力选拔各类优秀人才充实到文化队伍中来。形成文化系统的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机制。出类拔萃文化工作者,往往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清楚地了解到提倡什么、允许什么、反对什么,决不会糊里糊涂“跟着感觉走”;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主动深入到火热的群众生活中去,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始终把创作视点对准广大劳动人 3

民,从中丰富自己的实践,获取艺术的灵感和生活的激情;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坦荡胸怀,追求人品与文品统一的道德人格。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人的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而且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拓展人的视野,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又能从根本上使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爱国情怀等人文素质得以提高。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相对弱化的文化建设得到全面的加强,文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将显示出它的巨大力量。

20xx年,街道文化站将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和创新,有力地保障群众享受“公益性、丰富性、便民性”基本文化权益和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切实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化发展和谐

一、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建设文化强市的重大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 4

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从浙江实际出发,作出了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为湖州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州要顺应科学发展新要求,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就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发挥特色优势,加快推动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二)建设文化强市的现实基础。湖州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用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激发创造活力,对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把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重要内容,部署推进兴起文化大市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项工作,率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实施文明素质、文化精品、文化产业、文化阵地、文化人才、文化旅游、科教发展、健康保障等“八项工程”,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繁荣发展,显著增强 5

了湖州的文化软实力,为文化强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撑和社会基础。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不断开创湖州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三)建设文化强市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当前,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文化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但我市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更为紧迫;城乡之间文化发展还不够平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规模较小、结构不够合理,实力和竞争力还有待提升;文化高端人才较为缺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我市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 6

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就必须准确把握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解决文化发展遇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正确把握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推动湖州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八大行动”,着力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公共文化的服务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文化发展的创新力、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力,为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二)总体目标

7

按照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以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动湖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湖州建设成为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文化生活丰富的文化强市。

到20xx年,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当代湖州精神广为弘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覆盖,全市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的格局基本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优秀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和文化团队培育形成;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高素质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基本建成与湖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强市。

(三)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 8

倡多样化,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坚持统筹发展。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重点突破和均衡发展相结合、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相一致,切实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坚持改革创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探索实践,积极推进文化观念理念、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最大限度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坚持特色优势。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打造湖州特色文化品牌,走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湖州特点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

三、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八大行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行动

9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灵魂和主线,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着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实施理论武装领头雁工程,强化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着力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进一步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学理论、用理论。大力推进学习型单位、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建设,着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实施科学理论宣传普及工程,继续组织“五个一百”宣讲员队伍深入基层开展理论和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手段开展理论宣传,组织编写通俗理论读物,深化“社科普及周”等社科品牌建设,推动科学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接受。坚持形势政策报告会和大中学骨干政治教师理论学习培训制度,深入实施 10

“青少年播种计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坚持共同理想信念。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等教育活动,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广泛开展“湖州愿景”教育,更好地把全市上下的智慧力量凝聚到建设“四区一市”上来。

3.培育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湖州精神。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宣传教育,激励人们把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转化为推动湖州奋力崛起的实际行动。加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宣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传承发展“崇文重教、艰苦创业、兼容并蓄、不断创新”的南太湖文化精髓,培育弘扬“开放、务实、创新、和谐”的当代湖州精神,广泛开展优秀共 产 党员、劳动模范、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以及各行各业先进典型人物评选宣传活动,激励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创业创新。

4.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制定出台《湖州市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规划》,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守规则、重礼仪、懂感恩、讲诚信、有责任、做好事的良好道德风尚。深入开展道德模 11

范评选表彰,引导规范民间道德奖,发挥“全国道德模范、浙江省道德模范”、“文明五心”好公民等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雷锋活动,大力推进诚信建设,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城乡联创共建工作,深化文明素质提升、文明风尚培育、文明环境建设三项行动,力争“十二五”期间湖州中心城区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80%的县(区)创建为省级示范文明城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整体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南太湖“五小”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实施“春泥计划”,推进社区“成长驿站”建设,积极争创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努力净化文化环境。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动人人学法守法用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创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深化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二)公益性文化事业提升行动

12

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全市人民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要求,集中力量改建和新建一批文化体育设施,全面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十二五”期间,新建南太湖湿地奥体中心、湖州市美术馆、博物馆二期、湖州市工人文化宫、少儿图书馆、科普馆、档案馆、生态文明展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实现市县区都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工人文化宫和城市影院,所有乡镇宣传文化中心达到中心镇宣传文化中心建设标准,中心镇建有电影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支持民办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场馆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加强对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完善长效运行机制、常态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估考核体系,提高使用效率。

2.增强公共文化供给。把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单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艺团队、广播影视机构和文艺、社科等社团的作用,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的 13

文化产品和服务。重点扶持南太湖艺术团、湖州广电艺术团等一批骨干艺术团体。出台民间文化社团培育扶持政策。普遍实行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推动各类公办学校、企事业单位文化资源和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弱势人群的文化低保,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引导和服务。大力加强文化数字化建设,推动建设“网络图书馆”、“网络博物馆”、“网络剧院”、“职工书屋和职工电子书屋”等数字文化服务。

3.加快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市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村文化“八有”工程,加快农村文化大舞台建设和农家书屋建设,建成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确保广大农民群众有演出看、有电影看、有电视看、有广播听、有书读、有报读、有文体活动室、有室外文体活动场所。坚持“送文化”、“种文化”和“创文化”相结合,深入开展“欢乐湖州”、“文化走亲”、“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经常性文化活动,积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韵”特色文化。依托湖州社区大学、湖州农民学院等平台,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农民教育。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展览馆、流动演出服务网,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深化文化先进县(区)、体育强县(区)和“文化强镇”、“体育强镇”建设,构建基层文化建设先进示范体系。大力推动农村出版物发行小连锁、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等公共文化场馆实行连锁经营和联盟合作,进一 14

步推进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的免费赠阅工作。建立机关部门文化联村制度,指导帮扶行政村开展文化建设。

(三)现代传播体系建设行动

坚持正确方向,加强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通信网等新传播媒介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播快速、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

1.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新闻网站、政府网站在舆论引导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精心组织重大主题报道,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群众关注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完善市县党委、政府新闻发布及政务、党务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

2.推进重点媒体建设。做大做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有效覆盖面。支持湖州日报报业集团加快现代传媒体系、产业体系、人才体系建设,使之成为我市重要的现代传媒集团和文化产业集 15

团。支持湖州广电集团向新兴传播业态拓展,构建立体化、全天候的新闻传播格局。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湖州在线新闻网,打造有影响力的政务类网站和区域性特色网站。支持发展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城市电视等新兴媒体,建立功能多元、服务多元、媒介渠道多元的城市传媒综合体。加快建成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运行。

3.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积极参与国家、省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湖州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学作品。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加强网评员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网上舆论引导水平。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领导干部与网民互动交流活动,建立健全网民留言办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理顺互联网管理体制,设立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建立市互联网信息内容监测指挥系统,成立市网络文化协会,进一步改进对网络文化的管理。深入开展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四)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行动

16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作生产更多精品力作,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1.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围绕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组织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重点问题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优化学术资源配置,加强市社科院、党校、高校等研究机构建设,深化与市外科研机构和著名高校的合作,努力创建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积极构建跨学科、跨单位共建的开放式研究平台。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机制创新,推进县区社科联组织建设和学术性社团建设。完善市级优秀社会科学成果扶持奖励制度,努力扩大湖州学者和湖州学术影响力。加大人文社科知识普及力度,有重点地培育一批省、市级社科普及基地。

2.创作推出更多文艺精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推动和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划,建立湖州文艺创作题材库,建立健全精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机制,重点支持原创性和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创作,努力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动漫、音乐、舞 17

蹈、美术、书法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个门类创作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争在评获省以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文艺专业奖和“群星奖”等奖项中取得新突破。编辑出版《湖州作家文库》等文艺作品。加强文学创作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培训。

3.完善文化产品评价激励机制。坚持把文化作品的先进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作品的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审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加大对产生良好社会影响的文化作品的奖励力度,建立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评价机制。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奖机制,设立“湖州市文化艺术奖”,完善“湖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州市优秀文艺作品”评奖办法,规范各类文化奖项评比,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和阵地建设,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活动。推动和鼓励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在版面、场所等方面为展播展映展览优秀文化作品提供条件、搭建平台。

(五)历史文化传承保护行动

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和传承弘扬,维护湖州文化的基本元素,彰显湖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独特的文化个性。

18

1.挖掘梳理地方历史文化。深入实施湖州历史文化研究工程,挖掘梳理湖州历史文脉,深度研究挖掘湖笔书画文化、丝绸文化、农耕文化、茶文化、鱼文化、竹文化、湖商文化、民国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深度研究挖掘古城、古镇、古村落和历史名人。加强湖州文献“回家”、保护、整理和出版工作,编纂《湖州通史》和湖州专门史等,建立《湖州市珍贵古籍名录》。建设民国历史文化陈列馆、沈家本纪念馆、赵孟兆页艺术馆、赵延年艺术馆、梁希纪念馆、钱壮飞纪念馆等展馆,积极鼓励和引导创办一批民办博物馆,努力构建布局合理、主体多元的博物馆网络体系。拓展群众参与渠道,广泛动员全体市民参与到文化资源挖掘、文化资料征集、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中来。

2.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深入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积极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重点文保单位文保点保护建设。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作,组织实施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有效推进大运河(湖州段)申遗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加强民间大师保护和传承人培育工作,深入开展“南太湖文化传人”等文化传承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民族传统节日标志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着力构建非物质遗产展示共享体系。利用国家“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时 19

节,广泛开展文化遗产知识普及、宣传和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3.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举办国际湖笔文化节、陆羽国际茶文化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创办湖州文化艺术节,保护湖州传统节庆文化,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集中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彰显湖州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注重湖州城市文化形象管理,开展CIS(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建设。

(六)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行动

坚持发挥优势、重点突破、跨越发展,调整文化产业结构,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做大做强文化企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围绕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做优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动漫、传媒影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体用品制造等产业,着力培育节庆、会展、文化产品流通等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教育、工业、建筑、环保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充分挖掘我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 20

生态文化的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到20xx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着眼于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按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带、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核三带五组团”文化产业布局。重点发展以湖州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都市文化旅游集聚区、影视传媒产业集聚区、广告会展产业集聚区为主要内容的湖州太湖文化创意中心。积极发展南太湖文化创意产业带、江南丝绸书画文化产业带、美丽乡村生态休闲产业带。积极打造文化创意业组团、影视传媒业组团、文化生态旅游业组团、文体用品制造业组团、娱乐健身业组团,形成高质量、高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模式。到20xx年,初步形成布局科学合理、重点产业突出、特色产业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3.做大做强文化企业。继续支持我市国有文化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重点发展湖州日报报业集团、湖州广电传媒集团,组建湖州文化发展集团。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相互持股等方式,培育和扶持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大力支持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发展南太湖创意产业园、湖州多媒体产业园、湖 21

州科技创业园等重点园区(基地)建设,推进湖州市新闻中心、动漫渲染高速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七)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行动

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交流模式,充分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1.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着眼于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继续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完善党报发行体制,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一省一网”整合发展。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其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进入文化产业,参与文化园区、文化项目建设。改革政府举办文化活动和项目的组织承办机制,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2

2.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优化文化产品和要素的市场配置,构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大力培育以湖笔、工艺品、文体用品交易为主的文化用品交易市场和书画艺术品流通交易市场,努力建成为有影响的展示交易平台。围绕演出、娱乐、音像、电影和网络文化等文化产品与服务,发展和完善专业化的演出、票务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鼓励和扶持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节展落户湖州。鼓励发展知识产权评估、演艺经纪、工艺美术品拍卖等文化中介行业。积极培育文化要素市场,有序发展文化人才、信息、技术等交易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3.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扩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健全完善适应文化市场发展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快广电监测中心建设。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要求,完善国有文化集团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创新文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法制化水平。 23

4.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实施对外文化拓展工程,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打响“笔墨江南、清丽湖州”品牌。加强与中央、省级媒体合作,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更好展示湖州发展成就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和省举办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参与文化产品展览展示交易会,集成推出优秀艺术演出、书画美术等展览展示,集中展示湖州特色文化项目及产品。加大“请进来”工作力度,增进外界对湖州的认知和了解。积极引进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出口企业和产业基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文化产品,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行动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建设文化强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1.培育高素质文化人才。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团队建设,继续实施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培养一批覆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闻、文艺、文化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抓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数字动漫等专业,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向海 24

内外多渠道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和名师大家,将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工作纳入“南太湖精英计划”。完善文化人才职称评审办法,创新文化人才分配制度,实施特级专家、首席专家、文化名家工作室制度,营造有利于各类文化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

2.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实施我市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县(区)精神文明创建、对外宣传与网络宣传管理等机构设置,加强人员配备。配足配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队伍,每个乡镇(街道)宣传文化中心要有2个以上编制,人口数在5万以上的中心镇要有5个以上编制,确保专业专职专干;各行政村和社区党组织班子中配备1名成员专职负责宣传文化工作,并建立宣传文化指导(辅导)员队伍。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培养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民间文化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关心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文化人才,在人才政策、服务和职称评定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加强城乡、社区文化社会组织建设。培育发展宣传文化志愿者队伍,构建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加强管理,支持志愿者开展工作。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加大基层宣传文化干部人才的培训培养力度。

25

3.加强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坚持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广泛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为主线,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人、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拜人民为师,增强民情了解,增进群众感情。

四、切实强化建设文化强市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深入做好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工作,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加强文化领域干部培训,全面提升文化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各级党校、行政学 26

校教学体系,加强领导干部文化工作培训和人文素质提升。加强文化领域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重视文化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增强领导工作的科学性。(二)健全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实施党政领导“一把手”工程,加强对文化强市建设的组织和协调。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县(区)二级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常设性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党委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各级文化部门要认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共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工青妇等人民团体要发挥优势,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推动文联、记协等文化领域人民团体创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加强行业自律,依法维护文化工作者权益。发挥宗教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三)强化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我市现有的文化发展政策,根据实际需要研究制定支持文化强市建设的配套政策。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对文化单位实行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产和土地处置等方面优惠政策。把文化产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享受省扶持各 27

类产业发展的最优政策。文化企业按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文化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研究制定文化建设用地专项政策,文化设施用地纳入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对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在土地供应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在不改变用地主体、不重新开发建设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文化产业,其土地用途可暂不变更。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化实体,在工商登记、项目审批、规费减免、财政扶持、投融资以及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四)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保证财政投入的增幅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高于“十一五”时期。逐步扩大市级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的规定,设立市、县二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改革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投入效率。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文化发展投融资格局。鼓励国内外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文化建设,鼓励国有、集体、个人、外商 28

参与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建设,鼓励组建各类文化投资公司。拓展文化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文化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参与直接融资。(五)营造良好氛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文化建设宣传力度,为文化改革发展创造有利舆论环境。加强文化法制宣传,加大执法力度,为文化改革发展创造良好法制环境。

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