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示与问题反思

实践中引领 创新中成长

——岳阳县城关镇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示与问题反思

关键词: 活动背景 经验总结 问题反思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的精神,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积极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教师在转变教学方式和开发课程资源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们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的生活以及求知的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并注意有利于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创新精神,促进了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实施新课改,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五年以来,我们岳阳县城关镇一中逐步更新了教育观念,改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探索着创设新的教育环境。现就我校前一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主要工作

1、注重统筹规划,实施分层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我校在课改之初就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召开了综合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制定了《岳阳县城关镇一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具体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活动主题,以及活动方法和步骤。

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分层管理,即学校管理、年级管理、班级管理三层管理模式,各年级根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本年级实际情况制定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班级则根据学校和年级计划再制定出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另外,我校还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校本课程加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则紧密结合本校的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同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不断修改主题的内涵,完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

2、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突出重点研究性实践活动。

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层面上的综合实践活动,即以综合性实践为主的学科或学科整合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列入课程表,每周开设三节综合实践课,在具体实施中采用弹性课时制,一般每周安排半天时间,学生全员参与。有时需外出活动,如参观工厂、远足登山、慰问敬老院老人等,则由学校统一安排集中时间。比如象“人民政府在我心中”、“零食调查”、“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我的零花钱”等活动就是全体同学参与。二是深层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即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小组活动。研究性学习为主的小组活动的时间主要是以周六上午活动为主,同时还充分利用中午、下午放学后等时间,一般由六到八名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共同确立一个研究专题,并进行具体的分工,在有关学科教师的引领下,开展研究性活动,由于此类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的时间、空间较大,经常要走出校门进行参观、采访、调查等,因此,在时间的安排上要给予相当大的自由度。比如“走进京广大动脉”就是我校重点研究的一项实践活动。我校地处京

广铁路东侧,生源基本上都来自铁路沿线,安全知识对我校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提出这一课题以后,再结合我校的特色教育项目“爱车护路”,通过和荣家湾火车站及荣家湾派出所取得联系,很快就组织了一九零班和一九二班的同学,开展了一次意义深远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校按照预先的安排,把参加活动的老师和同学分为“长长的铁路”、“飞驰的列车”、“神秘的信号”、“不能忘记的教训”等四个组,去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得出他们心中想知道的答案。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办出了铁路知识宣传专栏,向全校师生展示有关铁路、火车、信号灯和爱车护路的知识;通过广播向全校师生发出“爱车护路”的倡议,并将倡议书贴到校外;在校园、铁路旁和居民区贴出“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的宣传画;将活动过程、活动成果和活动影响利用多媒体制作成融知识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宣传片,在学校公开播映。通过这次的活动,让师生们在实践中了解了有关铁路的知识懂得了基本的铁路安全常识,树立起爱车护路的责任感,学会珍惜自己生命;通过他们的采访调查、搜集资料、小组合作和信息交流等多种途径,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参与不可忽视。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建立民主、合作、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活动时间的延续性,因此,它需要大量的教师参与,学校没有指定专门的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老师,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引领和指导。我校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尤其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立、方案的设计、成果的展示和评价等方面,十分重视鼓励教师参与引领指导。例如,我校在开展“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时,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上网或进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毒品的性能,危害等,其次,教师还出面与派出所联系。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参观、调查、采访得来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另外,还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认识、体验和收获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等。

二、主要成效

1、教师角色的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五年多来,我校广大教师的角得到重新的定位。许多教师都深深地体会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决不在于灌输和传授知识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一起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由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2、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实事高

一年多来,我校通过“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走进京广大动脉”、“光对老鼠生活的影响”、“校园绿化设计”、“你家养小动物吗”“我的零花钱”、“你了解孔子吗”、“自来水从哪儿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交通标志与安全”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密切关系的浓厚兴趣。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

3、建立了新型的师生间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老师不再“居高临下”地使用讲台,而是始终处于学生中间,引领着学生走向生活,不断给予学生新的内容,让学生有新的发现,进行新的开掘,在实践中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在活动中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综合运用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通过两个多学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我校的师生关系正逐渐变为融洽、和睦的新型师生关系。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中,给予了学生平等、自主、和谐的权利氛围,我们感到现在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较以往更喜欢动脑子,特别是大多数同学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通过实践中的发现,还激发起向老师、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三、值得反思的地方: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我校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确实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果,但与兄弟学校相比,我们觉得遇到的困惑也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也很多,具体表现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张学生要深入社会,走进生活。强调课程的开放性,而现有的大班额制,如要学生全员参与,我们感到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管理上的困难。

2、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与地方文化的结合,这必定会影响学科知识的教学质量,学校和教师必然要承受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压力。

3、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因校本课程的差异而标准不同,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感到操作较困难。

4、校本课程的开发追求的是差异性和个性化的亮点,往往会忽视课程组织的共同、平衡的原则。

 

第二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反思

在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当前课程里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在这种新形态的课程中要对实现“四大支柱”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改善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种教育功能的实现要求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正确的目标定位,先进的教育理念,适宜的实践主题,良构的实施环境和发展性。

一、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及目标定位

在教学中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在内容、形式、目标上都是互为补充、有机渗透、彼此促进的关系。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手段,以实践性、自主性、创作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活动内容构成的课程。因此其目标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即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确定三维的目标体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技术与能力,知识与理解。即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具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具有较强的认识自我与选择学习的能力、生活与发展的能力,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而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学习与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这种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对自己要获得的学习结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指导教师更好地设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二、要有适宜性实践主题

1

基于综合实践课的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是基于学习者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及学生经验整合的课程,表现为活动主题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学科的,应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所在,即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跨学科任务,所以实践课题的教学及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综合实践课的主题来源与生活性

对学生来说,来源于他们实际生活中的课题首先是具体的,即是可见、可及、可感的。真实的生活容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基础,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现实世界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为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生活责任感提供了条件与可能。其次,真实的生活主题往往不单纯属于某一学科,而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必须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一个主题多个领域的综合实践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得以实现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空间。

(二)对主题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课的选题只有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参与实践过程的体验才是真实的、愉快的,而且学生容易克服和战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三)主题目标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相比,更注重情感目标和全面发展,所以其选题在条件与结论上都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即不确定性。也就是每个活动主题应有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这样,思维水平、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程度不同的成功和体验。

2

(四)主题难易的适中性

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太难或过易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有碍于实践活动的持续与完成,因此在选题的难易上应根据赞可夫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找准选题的切入点,即找准“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他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生活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三、综合实践课的良构性实施环境

良构的实践环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得以实施完成的保证,它主要包括时空的灵活与开放,形式的丰富多样,师生的平等与协作,以及资源渠道的畅通等。

(一)时空的灵活与开放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活性、开放性及趣味性决定了在实践活动的时空上要具备灵活和开放的特点。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更着重于课程实施动态运行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经验的获得,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独特的,所以,活动前预设的时间、场所难免发生变化,所以说灵活、开放的时空会有利于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二)形式的丰富多样

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及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要主张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和实践欲望的形式,强调多种感官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活动组织形式的丰富多样,如班级、小组、个人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创意识。有利于学生体验困难和成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师生的平等协作

3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组织着、指导者、合作者、实践伙伴,教师处在学生们的中间,同学生一起交流合作,使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提问、善于交流、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

(四)资源渠道的畅通

丰富的课程资源、实践环境和畅通的使用渠道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和有力保证。除了网络资源和学科课程资源外,还有广泛的社会环境资源,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意义与价值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达成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为学生提供环境资源、社会资源、资料资源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学生与社会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及个性发展,而这其中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获得方法、锻炼能力、形成生活责任感和良好的态度价值观等指标是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或简单的测试来衡量的,所以对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收获及生成的关注,是衡量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主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灵活多样的基于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是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形式,这里的灵活多样还指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且评价标准不能整齐划一,同时,要将学生个人发展的纵向评价与班级、小组发展的横向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评价体系。

(一)实施的过程评价

比较而言,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相对独立性,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综合实践课更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和相互联系,更强调教 4

育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所以,综合实践课的教育评价应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和行为进行积极评价。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抓住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每一有利条件,针对学生情感和行为的细微变化,尤其是在活动过程中外显的生活能力的发展和态度的形成,及时、适时进行点评,即评价发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时时、处处,这必然会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综合实践课,进一步实现发展性的教育目标。

(二)内容的丰富评价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多是将学生获得的知识或技能作为教育绩效的基本标志。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目标,使人们意识到,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是他们在社会中成长的必然过程,学生获得的积极的内心体验也同样是成长的结果和评价的标准。因此实施综合实践课,不能用传统的分数或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效果,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按三维的目标体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技术与能力,知识与理解)进行立体的全面的发展性的评价。

(三)主体的多元化评价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这种评价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对评价产生畏惧和逃避的心理。综合实践课应改变这种教师是教育评价的唯一主体的做法,充分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形成教师、小组、班级及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师作为综合实践课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在综合实践课的评价过程中也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特别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准确地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也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目标之一。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会更客 5

观确切地反映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四)标准的个体化评价

综合实践课的评价应该以每个学生为评价对象,由于学生主体意识的个性化,加之他们的感悟能力的差异,同时又受现代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将其在综合实践课中的感受及变化作为具体评价内容,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更好的发展,构建一个纵向的个体化的评价标准,这样更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衡量复杂而又有个性的学生对象。

(五)手段的多样化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本文就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目标定位、实践主题、实施环境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讨论、成果展示、评比、论坛、体会、自我小结等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实施评价的手段。由智力多元化理论可知,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由不同程度、不同元素组成的智力系统,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有利于实现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价,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和教育功能在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这种新形态的课程对实现“四大支柱”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改善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种教育功能的实现要求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正确的目标定位,先进的教育理念,适宜的实 6

践主题,良构的实施环境和发展性的学习评价。

一、定位目标的发展性

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在内容、形式、目标上都是互为补充、有机渗透、彼此促进的关系。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手段,以实践性、自主性、创作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活动内容构成的课程。因此其目标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即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确定三维的目标体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技术与能力,知识与理解。即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具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具有较强的认识自我与选择学习的能力、生活与发展的能力,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而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学习与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这种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对自己要获得的学习结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指导教师更好地设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二、主题实践的适宜性

综合实践课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是基于学习者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及学生经验整合的课程,表现为活动主题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学科的,应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所在,即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跨学科任务,所以实践课题的选择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题来源的生活性

对学生来说,来源于他们实际生活中的课题首先是具体的,即是可见、可及、 7

可感的。真实的生活容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基础,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现实世界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为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生活责任感提供了条件与可能。其次,真实的生活主题往往不单纯属于某一学科,而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必须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一个主题多个领域的综合实践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得以实现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空间。

(二)主题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课的选题只有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参与实践过程的体验才是真实的、愉快的,而且学生容易克服和战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三)主题目标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相比,更注重情感目标和全面发展,所以其选题在条件与结论上都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即不确定性。也就是每个活动主题应有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这样,思维水平、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程度不同的成功和体验。

(四)主题难易的适中性

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太难或过易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有碍于实践活动的持续与完成,因此在选题的难易上应根据赞可夫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找准选题的切入点,即找准“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他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生活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三、综合实践课的良构性实施环境

8

良构的实践环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得以实施完成的保证,它主要包括时空的灵活与开放,形式的丰富多样,师生的平等与协作,以及资源渠道的畅通等。

(一)时空的灵活与开放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活性、开放性及趣味性决定了在实践活动的时空上要具备灵活和开放的特点。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更着重于课程实施动态运行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经验的获得,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独特的,所以,活动前预设的时间、场所难免发生变化,所以说灵活、开放的时空会有利于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二)形式的丰富多样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及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主张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和实践欲望的形式,强调多种感官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活动组织形式的丰富多样,如班级、小组、个人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创意识。有利于学生体验困难和成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师生的平等协作

学生是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组织着、指导者、合作者、实践伙伴,教师处在学生们的中间,同学生一起交流合作,使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提问、善于交流、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

(四)资源渠道的畅通

实践环境和畅通的使用渠道,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和有力保证。除了网络资源和学科课程资源外,还有广泛的社会环境资源,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意义与价值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 9

达成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为学生提供环境资源、社会资源、资料资源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学生与社会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及个性发展,而这其中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获得方法、锻炼能力、形成生活责任感和良好的态度价值观等指标是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或简单的测试来衡量的,所以对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收获及生成的关注,是衡量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主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灵活多样的基于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是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形式,这里的灵活多样还指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且评价标准不能整齐划一,同时,要将学生个人发展的纵向评价与班级、小组发展的横向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实施的过程化

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相对独立性,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综合实践课更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和相互联系,更强调教育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所以,综合实践课的教育评价应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和行为进行积极评价。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抓住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每一有利条件,针对学生情感和行为的细微变化,尤其是在活动过程中外显的生活能力的发展和态度的形成,及时、适时进行点评,即评价发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时时、处处,这必然会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综合实践课,进一步实现发展性的教育目标。

(二)内容的丰富化评价

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多是将学生获得的知识或技能作为教育绩效的基 10

本标志。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目标,使人们意识到,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是他们在社会中成长的必然过程,学生获得的积极的内心体验也同样是成长的结果和评价的标准。因此实施综合实践课,不能用传统的分数或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效果,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按三维的目标体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技术与能力,知识与理解)进行立体的全面的发展性的评价。

(三)主体的多元化评价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在传统学生评价中,只有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这种评价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对评价产生畏惧和逃避的心理。综合实践课应改变这种教师是教育评价的唯一主体的做法,充分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形成教师、小组、班级及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师作为综合实践课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在综合实践课的评价过程中也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特别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准确地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也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目标之一。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会更客观确切地反映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四)标准的个体化评价

因学生主体意识的个性化,加之他们的感悟能力的差异,同时又受现代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所以综合实践课的评价应该以每个学生为评价对象,将其在综合实践课中的感受及变化作为具体评价内容,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更好的发展,构建一个纵向的个体化的评价标准,这样更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衡量复杂而又有个性的学生对象。

(五)手段的多样化评价

11

成果展示、讨论、评比、论坛、体会、自我小结等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实施评价的手段。由智力多元化理论可知,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由不同程度、不同元素组成的智力系统,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有利于实现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价,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和教育功能在教学中得以充分的发挥作用。

2012.12.26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