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案例分析全集

内容目录:

麦肯锡《人才测评业务方法论介绍》66页.ppt

麦肯锡《上海环保集团---创建杰出的董事会》.ppt

麦肯锡《中国电信—产品与服务市场细分研究报告》71页.ppt

麦肯锡《中国电信---市场细分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过程中的关键》109页.ppt 麦肯锡《中国企业如何改善绩效管理》67页.ppt

麦肯锡《中国石化公司---营销培训卓越的定价策略》204页.ppt 麦肯锡KPI资料.ppt

麦肯锡TCL股份组织结构设计方案.ppt

麦肯锡爱情报告.pdf

麦肯锡—百威啤酒战略报告.ppt

麦肯锡的工商银行深圳分行业绩改善与客户管理.ppt

麦肯锡的市场研究方法.ppt

麦肯锡的营销工具箱 .pdf

麦肯锡方法(电子书).exe

麦肯锡给大唐电信作的战略.ppt

麦肯锡给医药行业的报告.ppt

麦肯锡公司管理咨询的标准流程—麦肯锡招商局项目.ppt

麦肯锡广电资料.RAR

麦肯锡-黑龙江庆新油田业绩管理报告.ppt

麦肯锡价格战略.ppt

麦肯锡建立高绩效的市场营销及销售组织体系.PPT

麦肯锡-降低成本的一些分析方法.ppt

麦肯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七步法”.ppt

麦肯锡-金新信托-建立完善的产业投资流程.ppt

麦肯锡经典著作-用图表说话.pdf

麦肯锡-均瑶集团战略咨询项目建议书.ppt

麦肯锡-康佳广告促销计划流程实施手册.ppt

麦肯锡客户服务培训手册.ppt

麦肯锡—麦肯锡顾问客户服务培训手册.RAR

麦肯锡-某数码公司战略.ppt

麦肯锡培训2.ppt

麦肯锡—平安人力资源方案集成.RAR

麦肯锡-日本东芝中国公司战略.ppt

麦肯锡三星战略1(motorola).ppt

麦肯锡三星战略2(nokia).ppt

麦肯锡三星战略3(西门子).ppt

麦肯锡三星战略4(爱立信).ppt

麦肯锡—上柴的战略咨询.ppt

麦肯锡上海联通固定市场举措.ppt

麦肯锡—上海汽车城.ppt

麦肯锡实达案例分析.ppt

麦肯锡图表汇总.ppt

麦肯锡为某电力做的经营计划与预算管理流程最佳做法及诊断.ppt

麦肯锡-迅速改善XX银行零售业务销售业绩.ppt

麦肯锡—伊拉克战后重建机会研究报告.ppt

麦肯锡意识.ppt

麦肯锡营销咨询手册.ppt

麦肯锡—战略规划模板 .ppt

麦肯锡战略讲稿.ppt

麦肯锡—中国联通:开拓业务增长的战略.PPT

麦肯锡-中国网通FY02宽带业务组织结构咨询分析报告.ppt 麦肯锡-中粮集团业绩管理咨询报告.ppt

麦肯锡-中信银行.ppt

麦肯锡自我全面介绍.ppt

平安咨询-员工发展(麦肯锡).ppt

麦肯锡《上海环保集团---人力资源规划详解》78页.ppt

麦肯锡《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管理流程实施方案》130页.ppt 麦肯锡-03年一个航空物流园区的项目建议书.ppt

麦肯锡 康佳广告促销流程.ppt

麦肯锡 联想集团战略规划.PPT

麦肯锡 中粮集团战略咨询报告.ppt

麦肯锡 百威咨询项目报告.ppt

麦肯锡 奇瑞TII整合营销策略.ppt

麦肯锡 中国联通组织结构设计.ppt

麦肯锡《IT服务业务国际及国内趋势分析》33页.ppt

麦肯锡《宝钢股份公司---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68页.ppt 麦肯锡《工作手册---访谈技巧概述与基本框架》27页.ppt 麦肯锡《降低成本的一些分析方法》25页.ppt

 

第二篇:麦肯锡跨国公司案例分析与报告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

创新是把技术变成钱,发明是把钱变成技术。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

“红杏闹春”还是“山雨欲来”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素描

19xx年11月5日,微软公司宣布,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新闻立即成为中国信息产业内外关注的焦点。其实,这不过是冰山之一角。早在19xx年,上海贝尔实验室、IBM中国研究中心就已经在中国成立,从而掀起了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热潮,SUN、宝洁、杜邦、联合利华、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日立、松下、诺和诺得、罗克威尔等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相继在中国设立研究机构或实验室,而微软中国研究院和Intel中国研究中心的设立更是将这一热潮推向了顶峰。

瓜熟蒂落

19xx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使这一地区的经济陷入了无底深渊,人们在反思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典型的东亚经济模式的同时,不禁将目光投向了美国,人们豁然发现:美国经济自19xx年第四季度起,已经连续7年保持低通货膨胀、低失业、高经济增长的势头。就在世人都在研究美国“新经济”之谜的时候,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一番话让人茅塞顿开:这一切都来源于美国在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方面所做的努力。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ewledge-based economy),简称知识经济,在知识经济下,R&D作为生产知识和将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为了建造知识经济的大厦,使自己在知识社会中更有“底气”,各国政府纷纷提出各种政策,抛出种种计划,竭力提高本国的R&D能力,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也不惜花重金投资于R&D。据统计,世界500家最大跨国公司每年用于R&D的投资支出,占其销售额的比例平均在10%以上。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R&D国际合作也如火如荼:美国和俄罗斯在空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

间探索方面开展了最强者之间的合作;德国西门子与日本东芝、美国IBM联合开发256兆位芯片;日本和美国在REEL WORLD COMPUTING (RWC)项目中达成协议,允许两国政府的实验室交换光电技术方面的最新发现;中国政府经过不断努力,终于使欧盟同意将投入达150亿美元的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对中国全面开放;中国和俄罗斯也成立了“中俄高技术中心”,积极加强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在R&D方面的国际合作使R&D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这一趋势,加上跨国公司本身经营战略和R&D投资的全球化,与中国特定的区位和环境结合,使近年来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R&D投资不断升温。中国正成为跨国公司进行研究与开发投资的一块炙手可热的风水宝地。

跨国公司(主要是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市场经过了三个阶段:出口产品、技术许可和创建合资企业。在前两个阶段,跨国公司在中国的R&D投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投资开始于合资企业的建立。中外合资企业的建立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在80年代并没有显著的增长,19xx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打消了跨国公司的顾虑,此后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大规模兴办合资或独资企业,努力实现生产和销售的当地化。此时,一些合资企业内部开始设立技术开发部门,主要进行产品本地化工作,消化母公司的相关技术。

随着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增加,在华业务迅速膨胀,跨国公司纷纷要求成立投资性控股公司,以便对在华企业和业务进行统一管理,中国政府及时满足了这一要求。19xx年5月,日本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第一家获批准设立的投资性控股公司。其后,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投资性控股公司:

19xx年10月,日立(中国)有限公司在京成立;

19xx年10月,松下(中国)有限公司在京成立;

19xx年10月21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在京成立;19xx年,富士通(中国)有限公司在京成立;19xx年,摩托罗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京成立;19xx年,IBM(中国)有限公司在京成立;

19xx年10月,朗讯(中国)有限公司在京成立;……

这些控股公司通过将其在华企业的股份转让给控股公司,把分散的单个企业统一为一个集团,实现资金、人员、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达到投资管理本地化的目的。因此有人说,跨国公司在中国从此有了“头脑”。

随着投资性控股公司的成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已经进入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根据其对中国市场潜力的判断、对中国研发环境的分析以及其经营和研发全球化的综合考虑,跨国公司觉得有必要在中国建立专门的R&D机构,实现R&D当地化,为控股公司和其在华企业提供科技武装。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

中国的市场和环境也为跨国公司的这一考虑提供了条件。首先是市场潜力巨大。19xx年,英特尔董事长贝瑞特和郎讯董事长麦金先后造访中国,分别留下了他们对中国市场的预测——前者预言“中国将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计算机市场”,后者则认为“中国和美国将是最大的两个市场”。“只要整个中国每秒多拍500张相片,便相当于多了一个与日本或美国相等的市场”,中国的市场潜力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优厚。但是,要在这个市场上取得成功并不容易,激烈的竞争使得跨国公司不得不拿出他们最新最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在信息产业方面。INTEL的奔腾Ⅱ型计算机芯片在中国的发布日期与美国相差1.5年,到19xx年2月它的奔腾Ⅲ推出时,中国几乎与美国同步。这样,在中国当地设立研究机构,当地开发当地生产,缩短产品周期就成为跨国公司争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利剑。另外,中国巨大的市场也有自己的特点,并不能一味照搬外国产品和技术,产品的当地适用性也要求跨国公司R&D投资的当地化。 其次,中国市场已经具备了人才条件。在美国,科技人才中有1/10是华人,有近1/8的科研成果出自华人。毫无疑问,中国人的才智是世界一流的。为什么不到中国本土去设立研发机构?毕竟,哪里有成百上千倍这样的人才。最近,某大公司惊奇地发现——并不得不承认——中国已经掌握了一种高质量洗衣粉的生产技术,其设备成本只有该公司同类设备成本的1/5。这样的例子还不少,于是以世界500强为主力的跨国公司开始到中国来淘金。

另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优势。比如,地理位置良好,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而且廉价,等等。

情形如何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跨国公司自19xx年开始的大规模投资,19xx年进入回收期,丰厚的利润、增长潜力极高的市场、稳定的投资环境,坚定了大跨国公司长期、大规模占领中国市场的决心,大规模针对中国市场的研究与开发投资也随之展开。

19xx年,北方电讯率先投资成立北京邮电大学——北方电信研究开发中心。19xx年,贝尔实验室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同年,IBM(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不久,IBM中国研究中心也随之成立。19xx年起,知名跨国公司掀起了在华独资建立R&D机构的热潮,日用品行业的巨头美国宝洁、杜邦、联合利华,德国巴斯夫、汉高,通讯巨头如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日本日立、松下、三洋、富士通,精密仪器制造商罗克威尔等相继在华建立研究院、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实验室,或宣布大型R&D投资计划。而微软中国研究院和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的成立,则将这一热潮推向了顶点。

目前,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独资研究中心或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

技术开发中心。这是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最成熟、最高级的形式,它们与跨国公司总部联系紧密,而与其在中国的企业联系则相对较弱,主要任务是研究公司长期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已经有部分500强企业采取了这种形式。第二种形式是在具体业务部门或合资企业内部设立研发部门。这类研发投资经历了从消化吸收到技术创新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技术的本地化,将国外成熟技术根据本地市场的需求特点、原材料特点等进行技术改进,以实现生产的本地化;后一阶段,主要是在国外提供的设备、技术基础上研究开发新产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目前,大部分500强在华独资合资企业内部的技术开发部门已经完成了消化吸收过程,进入了创新开发阶段。第三种形式是与中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成立研究中心。一般采取以下方式:项目委托;联合研究与开发;建立培训中心;建立联合研究中心。这种形式一般为初级形式或是穿插在另外两种形式之中,其显著特点是中外合作进行研发工作。

从行业来看,跨国公司的中国研究机构集中在两个行业:日用品行业和信息产业。而又尤其以信息产业为热点,它包括通讯行业和计算机行业,代表着未来高技术的发展方向,影响也更大。

从国别和投资形式看,以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如德国、法国、瑞典等国为母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比较积极,多采用建立研发机构的形式,而以日本和韩国为母国的企业更倾向于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建立研发部门,或者建立技术开发公司,这与各自的研究能力和它们对中国市场的战略有关。

应该说,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还处于初建或实验阶段,微软中国研究院只有70人左右,IBM、SUN的研究机构只有30人,松下、诺基亚甚至只有几个人,而IBM在全球的研究与开发人员超过3000人。但是,它们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例如微软公司计划在两年内将其研究院编制扩大一倍,届时研究人员将达140人。

意欲何为

人们听到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的第一反映,肯定是它为什么要到中国来和它到中国来干什么,后一问题就是动机问题。对世界各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研究机构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国外进行R&D投资主要有以下几种目的:

其一,充当获取技术信息的窗口。在国外技术发达国家或自己遇到较强竞争的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实际上是为了在国外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上设立据点和信息窗口,借此可以正确判断前沿技术发展的趋势,了解竞争对手的动态,加快自己开发新技术的效率,同时也为评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

估国外技术的价值,购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供方便。显然,中国并不是技术领先国,世界500强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首先是发挥信息窗口的作用,了解中国市场技术动态,了解他们在中国的对手,也就是中国的民族工业和国内企业。只是在很小程度上,为自己长远的技术战略和全球战略服务。

其二,占领当地市场。设立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可以直接获得海外市场的需求信息,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为跨国公司或在海外的生产制造子公司及时提供富有竞争力的当地原型产品或先进的工艺技术,占领海外市场。研发机构作用使得跨国公司在当地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具有定位准、反应快、周期短等特点,将大大增强跨国公司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这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大规模投资R&D的又一重要目的。

其三,寻求短缺的研发人才。研发人才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随着国际竞争的白热化,对高质量研发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据估计,未来5年中,全球信息产业技术人才缺口将达50万。而人才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且供给的数量、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研发人才缺口因而成为很多跨国公司面临的问题。与学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只能部分解决这一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和保持企业的竞争力。而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在世界范围内网络人才则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显然是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所追逐的重要因素。

其四,建立全球研发网络。形成全球研发网络的目的,一是实现无间断研究。网络将全球连成一体,分布在全球的研发机构可以通过网络交换当天的研究成果,从而避免时差因素,实现24小时连续工作,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实现全球研发资源共享。世界最新研究动态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于整个研发网络,信息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三是便于研究成果的全球化推广。一项研究成果可以在全球同时推广,同时申请多个国家的专利,缩短传递时间,避免竞争对手利用自己在不同市场推广的时间差异,打时间差,率先利用自己的技术占领后进市场。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R&D投资也有这种考虑。

其五,实施系统化投资战略。跨国公司对国外的投资过程从销售系统本地化逐渐发展到生产、技术和管理的本地化。在对生产项目进行投资的同时,也要对技术开发、人员培训、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进行投资,以利用当地原料、劳动力、智力资源降低产品成本,同时加强产品适应当地市场的能力,以求更好地占领市场,取得竞争优势。

其六,实现跨国公司经营全球化的战略部署。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正向无国界经营方向发展。其核心思想是:(1)全球经营。世界上只要具有商业价值的地方,都在其战略规划之内;(2)公司总部的区位概念逐步淡化。旧式以地域为基础的跨国公司观念已被打破,公司总部的地理位置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跨国公司正在极力淡化国别意识,在投资决策、人事任用上优先考虑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在东道国则积极推行本土化,争当遵纪守法的好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

“公民”。(3)全球化的分工体系。将产品设计和销售放在接近市场的国家,将研发及大型工程放在智力密集的国家,中国身兼全球最有潜力的大市场和全球一流人才的产出地之一,成为跨国公司R&D投资的热点是很自然的。

其七,寻求良好的研发环境。研究与开发需要良好的技术设施,法律保护、政策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支持,同时也需要相关技术领域的支持和协助。中国在这方面有所改善,但还谈不上什么吸引力,主要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吸引力。只能说中国在研发环境方面有基本的保障措施。

由此可见,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大规模R&D投资的动机是复杂的,但又是显而易见的,它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着眼于中国的大市场和中国的优秀人才,主要是后两者。正因为这样,跨国公司在中国的R&D机构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两个城市。首先,北京和上海是目前跨国公司中国地区总部的两个最大集中地;其次,北京、上海的本地市场和周边市场都十分庞大。北京和上海是中国人口最多、收入水平最高的两大城市,市场巨大,北京的汽车销售量就长年占到全国汽车销售量的1/10;而且北京周围的华北市场、上海周围的长江三角洲市场容量和市场潜力在中国更是庞大无比;另外,这两个城市历来领导中国消费的潮流,对于要了解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来说,它们无疑是最理想的地方;第三,北京和上海高校云集,又是全国性的人才聚集地,优秀人才众多,人才优势十分明显。还有,北京和上海都适时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因此,它们成为了世界500强在华R&D投资的首选地。

红杏枝头春意闹

如同当初外资大量并购国有企业,从而引起19xx年有关民族工业的大争论一样,这次跨国公司以更高级的形式全面进入中国市场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不同的是,在这场讨论中,几乎众口一词,都在为它们大唱赞歌,让人觉得跨国公司在中国的R&D投资热潮大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味。

首先,它弥补了中国R&D投入的不足。现在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R&D投入占GDP的比重都在2.7%左右,韩国、台湾、加拿大等也在1.5%以上,但我国这一比例仅为0.7%左右。我国企业的R&D投入也很少,长虹和联想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均不及国外同行业老大的1%。而且,在我国有限的R&D投入中,政府又占了大部分,使得中国企业的R&D投入尤为不足。而在国外,R&D资金的来源大部分来自企业。以19xx年为例,美国R&D资金59%来自企业,38.8%来自政府,日本68.2%的投入来自企业,21.7%来自政府。因此,跨国公司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

在中国巨额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可以弥补我国R&D特别是我国企业R&D投入的不足。

其次,它带来了世界先进技术。过去,技术转让、成立合资企业等形式曾经使很多跨国公司将已经淘汰的产品和技术转移到中国。而跨国公司通过在合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尤其是在华设立研究机构,将先进技术国产化、与中国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直接将先进技术带进中国。如IBM中国研究中心就在IBM研究实验室50年研究成果和27年语音识别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中文语音识别系统。中国惠普利用美国的技术和设备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中心,花1年时间完成了数字示波器的开发与研制,产品被美国海军一次订购2000台,接着又完成了电视视角器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显著提高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 再次,有利于营造高水平的科研人才。跨国公司非常注重对员工进行培训,把提高人员素质视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中国科研人员基础好,但是缺乏面向市场的能力,跨国公司将这些人才进行市场化培训,在给跨国公司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改善了中国人才的素质。而且,由于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负责人一般是出国留学的华人学者(例如IBM、Intel和微软在中国的研究院的掌门人都是旅美华人),他们的爱国心很强,也很愿意对中国科技人员的成长尽自己的努力。正如朗讯科技(中国)公司董事长叶祖禹所言:“作为一个华人,我在美国的发展是幸运的,我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现在,我在中国工作,与公司其他领导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每一个员工都有机会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每一天都进行有意义的创造,让他们帮助自己成长,帮助中国强大”。同时,这些机构所提供的优厚待遇和这些“掌门人”的号召力,也对优秀人才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不但能够抑制人才外流,还能吸引一部分海外华人向中国回流,为中国留住了高素质人才。

第四,引进了先进的R&D经营管理经验。中国过去的R&D是粗放型管理,只讲投入,不计产出,研究成果市场化程度低。中国研究机构创新能力差,很多是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跨国公司的R&D投入由于其项目选择的科学性、研发管理的规范性等原因,投入产出效果非常好。他们在华设立R&D机构后,中国同行将与这些高手同场竞技,竞争将促进中国R&D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研发机构也能在其中悟出一些真谛。

另外,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还有以下溢出(间接)效应:

□促进我国企业R&D管理水平的提高。今后,我国企业将在R&D投资与经营管理方面同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同场竞技,竞争将更激烈,将促使中国企业加大R&D投入力度,提高R&D管理水平。

□促进产业结构转换。R&D管理水平提高后,再加上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成果,新兴产业将具有更坚实的根基,获得更快的发展,同时老行业也有望开新花。

□为我国科研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

山雨欲来风满楼

但是,在一片喝彩声中,中国企业却分明感受到自己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首先,中国企业以前之所以能够在国内相当一部分市场上与世界顶级企业相抗衡,除了价格因素外,最大的资本就在于它们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中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是直接面向中国市场的,而跨国公司的产品多在母国或其设在全球主要国家的研究机构研制,然后直接中国化或者由其在华企业进行适当吸收、改造,多少有些不适合中国市场。世界500强为代表的世界顶级企业在中国建立研究机构之后,将直接以中国市场为对象研究和开发技术、产品,等于将战争最前沿推到了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这些优势将荡然无存,而且世界500强在华企业还拥有先进的经营管理、母公司强大的财力支持、充足的全球市场信息等许多优势,必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是,价格从来都是中国市场上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世界500强在降低成本方面如果没有大的改善,大规模占领中国市场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次,世界500强为代表的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究机构由于高薪金、巨额的资金投入、良好的研究环境、先进的经营管理,以及它们过去多年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研究优势,对中国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号称年薪10万美金,有相当多的优秀软件人才对此产生过幻想,即使他们进不了微软中国研究院,他们在别的研究机构中也会拿它进行对比,这对中国研究机构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优秀科研人才对它们趋之若鹜,中国的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研究机构不仅很难招收到所急需的人才,自己原有的人才也很容易流失,而且这种流失往往伴随着该研究机构多年研究心血的转移和流失。中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和产品由谁来创造?

再次,世界500强在中国的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往往是公司的业务领域内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与发展,应用性极强,而极少关注其他许多中国急需发展的技术问题,这样中国的技术研究方向很容易被他们左右,而且,谁来做中国基础研究、尖端科技研究和实用技术研究?

抑或,中国正处在更高级、更激烈竞争的前夜,世界500强在中国的研究院带给中国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急情境。

点评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

以世界500强为主力的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华大规模设立研究机构对中国的好处和冲击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所应做的还是那句话: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国家角度讲,一方面应制定规范适当的政策,引导500强企业在中国的R&D投资,弥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同时完善北京和上海等地的研发环境,将他们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国际研究与开发中心;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着力加强研究与开发体系的建立和研发能力的培育,企业应加大R&D投入,重点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国家则应集中精力于基础性研究,明确各自的分工,建立科学的研发体系和机制,同时学习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努力提高研发能力。还有两点: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研发提供一片净土;二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加快成果转化。

愿R&D投资之花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

IBM中国研究中心的目标是:使用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开发对中国市场最有用的技术,以及对世界市场最有用的技术。

——IBM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王玮博士

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

——IBM、英特尔、微软在中国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9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它们为什么要到中国来?它们在中国都做些什么?它们对中国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将带来哪些启示?

分析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计算机公司在中国的研究机构,也许能够回答上述问题。这三家研究机构是:Intel中国研究中心、微软中国研究院和IBM中国研究中心。

三大研究院及其掌门人

IBM中国研究中心成立于19xx年9月,在三大研究院中资格最老。IBM中国研究中心是IBM研究实验室在中国的分支机构。IBM研究实验室人才济济,全球研究人员超过3000人,其中博士近200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5名。IBM曾在历史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其中有12项被认为对世界高科技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RISC技术,大型并行处理技术、磁存储技术、关系数据库、高温超导、语音识别技术等。现在,IBM研究实验室是美国拥有专利最多的研究机构,19xx年,公司仅在美国就获得专利1866项,平均每天达5.12项。IBM研究部门正在加强网络技术研究,其中包括网络金融、电子商务、爪哇软件系统、网络电脑、新型服务器、个人局域产品等。IBM研究部门在全球设有7个研究中心(实验室):美国3个,中国、日本、以色列、瑞士各1个。IBM中国研究中心是IBM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的第一个研究中心,现有员工30多名,研究领域主要为中文语音识别?数字图书馆?热点视屏(Hot Video)、并行系统技术、网络技术等。

微软中国研究院是19xx年11月5日正式在京宣布成立的。成立当日,有中国政府有关领导、国内著名计算机专家300余人到场助兴,这是微软在美国本土之外的第二家海外基础性研究机构。此前,微软曾于19xx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海外研究机构。微软公司计划在6年内向该研究院投资8000万美元,将其办成亚洲最高水平、也是世界一流水平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

的科研机构。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之初只有5名员工,19xx年6月15日,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宣布,在一批专家最新加盟该院之后,其研究队伍的建设已基本完成,研究人员为70人左右,但公司计划在近期内将其再扩大至100人。该院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的基础性研究,具体研究方向确定为新一代用户界面、新一代多媒体和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三个方面。微软中国研究院还将与中国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密切合作,这些合作包括研究项目合作、提供奖学金、共享科研成果、提供研究经费等。

相比之下,Intel中国研究中心的建立多少有点默默无闻。但是,5000万美元的投资,Intel公司在半导体和微处理等领域多年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的支持,世界顶级计算机人才的加盟,使得它注定将在计算机硬件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它是Intel全球5个一级研究中心中的一个,也是Intel在亚太地区唯一的一个公用研究中心。

我们可以用3、5、7这三个连续的奇数来概括这三家研究机构,即:微软中国研究院是微软在全球的第三个研究机构,Intel中国研究中心是Intel在全球的第5个一级研究中心,而IBM中国研究中心则是IBM在全球的第7个研究中心。

说来也巧,三大研究院的掌门人都是旅美留学的著名华裔学者。

IBM中国研究中心的掌门人是王玮博士,他的正式职务是IBM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王玮出生于天津,台湾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先后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19xx年博士毕业后进入IBM华生(WASTON)研究室工作。IBM中国研究中心成立的同时,他也来到中国领军。 Intel中国研究中心的掌门人是容志诚博士,他是Intel中国研究中心董事总经理,Intel中国区首席技术官,加利福尼亚大学电气工程学博士。

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掌门人是李开复博士,他是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学士,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他是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像和INTERNET多媒体的世界级专家。在加盟美国微软公司以前,他曾担任美国苹果公司和SGI公司的副总裁。 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庆典上,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博士声称:“微软公司投资基础性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新技术,以改善用户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的体验。在未来我们将能使计算机会看、会听、会说、会学。我们也希望我们在这里进行的语音识别、图像技术、图片技术、自然语言和多媒体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能够为中文环境下的计算机使用带来全新的感受。”这也是IBM和Intel的考虑。以前,西方计算机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都采取以下方式:先研制出英文产品,再进行汉化,这中间需要一个过程,而且由于中国语言独特,文化环境也与西方大相径庭,这些汉化产品怎么也无法完全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往往并不成功或者说不完全成功。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

事实证明:跨国公司在开发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时,如果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进行研究开发,必须付出巨大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因此,在中国建立研究机构,利用最了解中国人特点的本地人进行研究开发是最佳选择。另外,中国的科技人员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良好的研究素质和勤奋刻苦的精神,吸引他们进入公司研究机构,成本低、易管理,在开发中文产品的同时,还有可能出一些世界顶尖科技成果。三大研究院共同的研究方向是: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中文产品,使计算机产品更贴近人类和中国人的生活,更具人情味;在此基础上,发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研究开发出一些促进世界计算机行业发展的先进技术。

好课题就是最好的管理

IT业界的研究人员大都个性比较强,也就是说比较散漫、不修边幅。但是,创造力与个性往往又是一对共存的双胞胎兄弟,三大研究机构是如何在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管理的同时又不压制他们创造力的呢?

对这个问题,Intel的容志诚博士的回答非常干脆:“首先我不会让他们去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因为如果他们不愿意做,就没有热情。你一定要让他做,效果肯定也不会好。第二,我不会去请一些管人的经理,因为在我的研究中心,我希望高级研究人员能够领导、帮助下面的研究队伍,自己管理自己。”

微软的李开复博士的回答进一步表明了这些研究机构对人才管理的理解。“我不认为我会去告诉任何一个研究员,你不要做这个东西,或者不要用这个方法,因为我们雇来的每一个人,他对他的领域应该都懂得比我多。我能够提供的只是,我认为将来的IT界、软件界会向某方面发展,或者我认为公司将来会往某方面发展,或者我认为公司将来会更注重什么样的科技,会有什么样的产品能够利用到你的成果,所以你应该往这个方向走。我希望进来的每一位研究人员都能够接受我对他们在大方向上的指导,我也信任他们自己在研究上采用的方法。做到什么时候觉得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由他们自己来决定。”

显然,在这两位初来乍到的博士的眼中,管理不是我们所说的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而是对研究人员研究内容的管理和研究方向的把握。那么,对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管理,比如上下班时间有没有特别的要求呢?

微软的李开复博士回答这一问题时连连摆手,“没有,没有,没有什么规矩,时间非常自由,由自己来把握,做软件的人很多都喜欢晚上班晚走,这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在他看来,这个问题似乎问得很奇怪。已经在中国呆了3年的王玮博士显然更了解中国人的疑惑在哪里,他说,“其实我觉得对科学家的管理是最容易的,给他有兴趣的题目,他就钻进去了,你别管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

他几点钟来上班,或者几点钟回家。我们这个研究部门,相对来说不怎么注重你们所说的那种管理。关键是要寻找一个挑战性的,最尖端的问题,有这样的题目大家都会非常兴奋。没有必要过多在意细节问题,比如在这里我们要穿西装打领带,在那边(指在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IBM中国研究中心所在地),我们的研究部门可不是这样。”

IBM中国研究院除了每人一台笔记本和一台PC机是最基本的配置,多少具有一点统一性外,几乎没有其他东西是统一的。当一般人走进他们的办公室时,也许觉得乱糟糟的。各种各样的机器、左一堆右一摞的书本、随便摆放的衣物、甚至吃了一半的食品,如果再加上中午“抢饭”时的嬉闹和饭后楼道里的乒乓球赛,你还以为是到了某个大学的教研室呢。

用人标准:聪明才智+敬业精神

人才是企业研究机构最重要的资源,这也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在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最看中人才的那个方面等问题上,企业研究机构却存在很大分歧,那么,这三大研究机构的用人标准是什么样呢?

Intel的容志诚博士的观点十分简明:首先要有投身于科学研究的热情,而且必须聪明、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微软的李开复博士则介绍得比较详细。他表示,微软的招聘是非常有特色的,最注重的是应聘者的聪明才智,其次是创造性和可塑性。所以,微软在招聘时必须看看应聘者是否聪明,是不是能够举一反三。至于经验,并不是微软特别看重的。

IBM的王玮博士强调:虽然我要寻找第一流的人才,但是学位并不是必要的。博士或硕士当然好,可有些被人称为“怪才”的,我们也很欣赏。

李开复博士还表示,希望能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条件,让那些在海外发展的人员回到中国来。因为他们大多已经是世界上比较有名的专家,完全可以扮演老师的角色,成为中间级的将才。他透露了三位:凌小宁博士、沈向洋博士和张亚勤博士,其中最后一位尤其著名,将成为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他们3位已经在19xx年1月来到中国。据称,他还在努力邀请更多这样的人才。

可见,这三大研究机构虽然各有所好,例如Intel掌门人喜欢聪明并且以工作为乐的人才;BM有时偏爱“怪才”;微软在要求聪明和创造性的同时特别注重人才的可塑性等。但是,他们用人标准具有更多的相同和相似之处。包括喜欢新人、首先是要聪明的一流人才、热爱工作、有发展潜力等,一言以蔽之:聪明才智+敬业精神。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

支持与激励:不仅仅是资金

当微软的李开复博士在回答“人均研究费用”时,他卡了壳:“这个不太好说,我们基本上对每个人的研究费用没有限制,用多少花多少”。的确,8000万美元的投资(即使是分6年投入)平均到70来人头上,确实算得上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对这三个世界级的计算机公司来说,仅仅对研究人员给予资金支持,实在是太轻而易举了。”

在这方面,Intel的容志诚博士特别强调了一点Intel公司在北京的这个研究中心是其全球5个一级研究中心中的一个,也是亚太地区唯一的一个公用研究中心。Intel公司将给予公司特别重视和信息上的支持。

IBM的王玮博士则讲得详细而且具体得多。他特别强调了研究的连续性,他认为IBM研究部门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IBM的技术基础。50多年来,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出自这里,技术积累也很丰富,所以研究人员做研究的时候不需要重新开始,他们所做的中文语音识别就是以IBM研究实验室20多年的语音识别研究成果和100多项专利为基础,研制出来的。王玮博士说:“我们中国研究中心只有30多名研究人员,但在实际上,我们随时可以得到IBM研究部门3000多名研究人员的全力支持,可以利用IBM过去几十年的全部科研成果。”这种环境对研究人员当然很有吸引力。其实,人员“跳槽”的情况最能说明问题。已经运行了近4年的IBM中国研究中心人才济济,据说其中已经有几个人接到了Intel和微软研究院的邀请信,薪水都提高了很多。“不过让我高兴的是,目前他们几个好像对自己的状况并没有什么不满。”王玮博士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微软的李开复博士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假如我希望搞基础研究,那我选择企业的研究机构时会考虑这样的问题。第一,这个公司对基础研究到底有多大的承诺。因为基础研究不是应用研究,不能指望今天就赚钱,而是一个很长期的承诺。否则,动不动因为公司不景气,或者因为公司领导的变换,就把研究项目剜掉,或者是把10%的研究人员砍掉,这还做什基础研究。第二,我觉得做基础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一些论文,基础研究最终目的还是要让上亿的人能够享受到你的成果。如果我发明了什么好的东西,公司有渠道,能够比任何其他的公司更迅速、更有效地送到更多人手里,这将给我最大的成就感。否则,我辛辛苦苦做的东西就可能被荒废。如果公司说‘对不起,你这个太远了’,或者说:‘这个不是我们要生产的,我们不做。’那岂不是太可惜了。最后,我还要有一个非常好的、没有压力的研究环境。在这里不会听到‘哎,我这个软件有个bug,你赶快去,你赶快去帮我们改一下吧’或者说‘你不要做研究了,赶快帮我们选择产品,这样子我可以给你经费’之类的话。”这种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

设身处地的考虑真是做基础研究人员的福气。

IBM也是这样。IBM在研究管理方面的基本模式是:研究部门负责研究工作,拥有足够的研究经费,无须考虑资金回收的问题,大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去做课题”之意。研究实验室只管研究,所研制出来的成果,由市场开发部门进行分析,根据市场前景作出判断,或由IBM进行生产,或进行技术转让。

绩效评估:成果就是一切

如何对研究人员进行绩效评估?研究院里会不会有人被“炒鱿鱼”?研究人员的升迁机制是什么样的?

IBM研究中心的考核办法很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假如研究人员的项目有近期结果,比如中文语音识别的系统,就看有没有较大的市场影响,也就是看商品是不是好卖。如果是周期长,学术性强的基础研究,就主要参考论文是不是在知名度上很大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影响力、别人引用到你有多少次,以及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是不是得到最佳论文奖等等。王玮博士说:“我们不会那么官僚,数量是次要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

Intel容志诚博士在“炒鱿鱼”这个问题上颇有见解。他表示,Intel一直希望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的优秀研究人员以使研究能够持续进行,在聘用或者解雇研究人员的问题上一向非常慎重。另外据容博士说,在过去十六七年的工作中,他直接聘请的员工就有几百个,然而被“炒掉”的不会超过两个。这主要是因为当他决定聘请一位员工的时候,就已经确认了这个人的能力,而且请到之后,会不断提供各种的培训机会,比如鼓励业余时间再去进修以帮助他们顺利地发展事业,而不仅仅是招来之后就不管了。他还特别强调说:“如果研究中心有人离开的话,作为Intel公司来讲,决不会是因为我们给他提供的待遇不够好、机会不够多,或者是所谓人际关系的原因。大家在一起工作的目标是能够开发出先进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作为一个研究人员他的存在就应该是给研究队伍带来贡献,发挥独特的作用。如果这个人要走,大多数是因为他的存在已经不能给大家带来应有的价值,相信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自己就会辞职的”。

初战告捷

在这三家机构中,IBM中国研究院成立最早,因此研究成果也最丰富,已经在中文语音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

识别、数字图书馆和热点视屏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而它的见面礼——世界上第一套中文语音识别系统Via Voice最为引人注目。该研究建立在IBM研究实验室27年语音识别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由IBM美国华生实验室提供核心技术(该实验室现在仍有60多名研究人员专门从事语音识别研究),从19xx年开始,历时3年多,于19xx年5月基本定型。该产品具有连续语音识别,非特定说话人,学习功能强等优点,自由句式每分钟平均输入150个汉字,输入最高识别率达95%。另外,借助非特定语音识别技术,Via Voice可以识别男女老少各种声音,即使有轻微口音。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中文的人机交流。难怪它一问世就夺走了中文语音识别的桂冠。而且,这一产品市场前景极为广阔:IBM已与同创、长城、红壹佰等计算机生产商达成协议,计划以OEM方式销售中文语音识别产品;联想、汉王、中软等厂家已经开始开发基于该系统的应用产品。同时,据称,微软中国研究院各个研究项目也已在顺利实施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

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时,李开复院长表示将支持中国政府在发展信息产业方面的举措,帮助吸引本地的优秀人才并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防止人才外流。微软公司称:投资设立中国研究院表明了微软对中国的长期投资、长远发展的投资策略,表明了其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这同样是IBM和Intel在中国设立研究中心的战略追求。

如果说,IBM、Intel、微软是世界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推动力,那么它们的研究部门就是它们发展的原动力。IBM、Intel和微软以往的辉煌大多来源于这三座科技圣殿。今后,它们在中国的研究院必将支持它们创造出中国市场的辉煌。

点评

IBM、Intel、微软等世界知名计算机厂商纷纷来华建立研究机构,他们的技术和产品将直接以中国市场为目标,中国民族计算机企业面临的将是来自外国同行更高水平、更有组织、更为激烈的竞争。可以说,中国的计算机行业又一次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中国市场上国内品牌的个人计算机,芯片是Pentium(奔腾)或AMD(赛扬);软件用的是微软的Windows(视窗)和Office;硬盘是Seagate(希捷);显示器是Philips(菲利普)或Samsung(三星);打印机是HP(惠普)或Canon(佳能);其他零部件如光驱、调制解调器也几乎全是外国品牌,只有方正的汉字排版系统、金山软件、联想的主板勉强占有一席之地。总的来讲,中国计算机业还没有自己像样的产品。

这是中国计算机企业由代理销售外国产品起家,长期忽视R&D的结果。我国计算机行业老大联想集团19xx年销售收入为176亿元人民币,但在R&D方面的投入还不足5亿,不及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

IBM的1%,以至于被定位为销售推动型企业,是中国最大的计算机“拼凑专家”。目前,我国计算机行业利润率极为低下,19xx年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厂商联想集团销售额176亿元,但利润只有8亿元,而技术含量相对低得多的电视机行业的最大厂商长虹集团销售收入只有120亿元,利润却达10亿元。高科技行业低利润率,这也是忽视R&D的后果。

所幸,国内诸多计算机厂家,如联想、方正、用友等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采取行动。联想于19xx年底正式接手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精简人员,转变机制,重新定位,使其成为联想集团的中央研究院,并希望以此促进联想向技术驱动型企业的转型。方正研究院也于此前成立,第一任院长是方正排版系统的发明者,两院院士王选教授。而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财务软件企业更有远见,用友集团的研究机构已经走过了3个年头。

同国外同行一样,中国计算机企业的研究机构刚刚起步,劣势是很明显的:研究经费不能望其项背、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可同日而语、研发的经营管理水平相距更远。在这场目前势力悬殊的较量中,我们只能送给国内企业最美好的祝愿,同时必须提醒它们:多学习,再争取超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