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课题开题报告暨实施方案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

课 题 实 施 方 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国际化市场竞争的需要,现代和谐社会急需创新型、合作型人才。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从小就应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中学阶段是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关键时期,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当前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存在的问题来看,《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

上述现状,是我们开展此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背景。 通过本课题研究,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适应时代挑战的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互补性。在学生自主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实现由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的转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组织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造就学生,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通过合作学习研究,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深入开展,将过分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热闹,实际意义上仅仅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由浅层面引向深入,在实施语文合作学习策略中寻求可供操作的方法,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帮助。让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构建新课

程,真正理解合作的真谛,对合作的内容、时机、小组构建、引导参与、教学评价等要素能够有效把握,在合作中建立生生间、师生间的真诚友谊,创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合作学习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的形成。做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创设合作氛围,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合作学习方式,使之在农村中学教育这块亟待开发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受各国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广大中学教师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研究、实践中来,并有效地将其运用到学科教学之中。

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各地各校在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和研究。注重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探究性品质,让学生的思维更具独立性、深刻性和灵活性。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助,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扩大学生课堂学习参与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教师课堂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中的首席”。充分发挥了合作学习的群体功能,促进了个体学习,使合作学习与个性化自主学习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很多专家、教师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其成功的经验给了我们如下启示:合作学习应该是严密而有序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多方位的交流与互动,即交互式的;合作学习应该是有效的,即要求做到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当然,在探索和实践中,也有一些所谓的“合作学习”,学生犹如天马行空,表面热烈,实际收效甚微;有时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过于格式化,合作学习效果不佳。

三、课题关键词界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有效的

沟通解决群体中的冲突,对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转变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探索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求农村中学语文合作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2、通过研究,帮助农村中学学生改变学丠方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弚合作学习意识,培养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

研究内容:

1、农村中学语文合作性学习障碍的成因的研究,即了解农村中学学生合作性学习障碍的成因,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协作意识,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2、从合作形式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即从组建小组、人员分工等方面研究合作学习有效形式。

3、从合作内容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即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在课外学习中,选择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

4、从合作时机的把握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即研究合作学习安排在什么教学时段最有效;合作学习安排多少时间最有效;语文课堂是否都要安排合作学习才有效。

5、从教师角色定位研究合作性学习的有效策略。即从合作学习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探求合作学习有效指导策略。

6、从过程评价中研究合作性学习的有效策略。即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实施教学评价,探求合作学习有效评价策略。

五、课题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在研究中应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自主性原则:在研究中应着眼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3、实践性原则: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在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得以提高。

4、合作性原则:就是要学生之间构成一个学习整体,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互助性合作学习。

六、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对全校中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订改进计划,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使教育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2、文献研究法。通过电脑,借助有关书籍,查阅国内外有关中学语文合作学习的论文、著作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和优秀经验,这样有助于课题组成员丰富研究知识,开阔研究视野,启迪研究成员的思维。

3、经验总结法。总结我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经验,为课题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4、访谈问卷法。召集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座谈讨论,听取他们的 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把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5、案例研究法:深入课堂,对案例中的小组合作活动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作考察,特别是学生学习的参与面及教师参与调控的力度作定量与定性的分析。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划分及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1月至20xx年2月)

1、组织全体成员及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

2、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落实课题研究方案并确定职责分工。

4、课题开题。做好课题研究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2月至20xx年11月)

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明确思想,根据研究方案,全面展开工作。通过公开课、观摩课等形式交流、推广经验,开展课题研讨活动,撰

写实验研究报告,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积累、存档。除此之外,加强课题组成员培训学习,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现场指导,积累多方面研究素材,并做好实验归档工作。

4、及时进行阶段性材料积累,撰写阶段性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1月至20xx年11月)归类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迎接专家鉴定验收。

八、课题组人员分工

胡彦军: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统领工作,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思路。负责课题的申请报告、实施方案的撰写,并参与具体研究。

白清江:负责课题的阶段简报、阶段小结的撰写与结题报告的撰写,并参与具体研究。

胡新民、孟召军:负责课题论文的整理和收集,并参与具体研究。 孟召军:负责课题教学案例的整理和收集,并参与具体研究。 胡彦利:负责定时召集课题组研讨并做好会议记录,并参与具体的研究。

九、课题研究的措施及保障

1、 校领导奉行“科研兴校”的理念,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课题研究,在人力、物力和经费等方面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2、学校有团结合作的良好科研氛围。既有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学科骨干,又有热心教改、勇于创新的后起之秀。

十、预期成果及形式

阶段研究成果:教学案例,教学论文,阶段总结等。

最终成果形式:研究论文集,案例集,结题报告等。

 

第二篇:项目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衔接性研究 课题类别: 重点课题(资助经费) 所属领域: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课题主持人: 乔 光 辉 所在单位: 东南大学 申报日期: 20xx年3月20日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衔接性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大学语文、中学语文、小学语文共同构成了母语教育的骨干部分。大、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中学、小学、大学语文三者打通的“大语文教育”思想逐渐为学界所接受,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衔接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目前大学语文若要走出困境,必须站在更为广阔的母语教育语境下,探讨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与发展趋势。所谓“衔接性研究”,主要探讨大学语文如何与中小学语文教育衔接。大学语文教学不能无视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它应该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和谐接轨。本课题将系统研究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包括教材、教学、经典选段、工具性与人文性等,尝试构建大、中、小语文教育的一条龙体系。由大量的大、中、小学语文教育衔接的个案研究,寻觅出大、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各自规律,明确大、中、小语文教育的不同任务与使命。在此基础上,提出作为高等教育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研究的对象、学科范围等,尝试研讨大学语文作为独立学科建设的可能性。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探讨大学语文教育与中、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剖析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不同功用,以进一步明确中、小学以及大学语文教育的不同使命。

研究内容(子课题):

1,宏观研究:在探讨语文课程在传承民族文化上的作用的基础上,分阶段地研究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不同作用,明确大、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的不同使命。

2,微观研究: 从教学目标、教育任务、教学手段、教学对象、教材选段等方面深入探讨大、中、小三个阶段语文教育的差异与承接,研究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在大、中、小三个时间段此消彼长得演进过程。

3,个案研究:以同一部经典名著在小、中、大学三阶段语文课文中的相同或不同选段,研究其不同的教法与讲授法,分析小、中、大三个阶段语文教学的呈递性。由个案分析,寻求小、中、大三个阶段语文教学衔接性方案。

4,聚焦研究:以大学语文为核心,剖析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同与不同、大学语文与其他大学人文选修课的差异,大学语文与大一国文、大学文学等课程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大学语文进行学科定位。

重点:

在研讨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课程群中的的学科定位。

三、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力图打破大学与中学、小学语文教学的隔绝状态,在全面推进语文教育改革的同时,通过多学科的通力合作,以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为中心,尝试探讨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定位以及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

研究过程:

1、20xx年12月至20xx年6月,语文教育的宏观研究。从宏观上研究大学、中学、小学语文教学共性,从中小学“新课标”的制定与实施研究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撰写论文《衔接性视野中德大学语文教育》,从宏观上阐述“大语文”教育思维。

2、20xx年4月至20xx年12月,从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手段、教学对象等方面系统探讨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性。

3、20xx年10月20xx年5月,探讨经典名著选段在大、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分布,选取《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在不同阶段语文课本中的选段,探讨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承接性。在大量个案的探讨的基础上研究大学语文与中学、小学语文的衔接规律。

4、20xx年5月至20xx年12月,研究“大语文”思维中的大学语文自身特点。一方面,从大、中、小学语文教学链条中寻求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寻求大学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另一方面,在与人文素质课程的比较中,探索大学语文的自身特点。在此基础上,尝试建设大学语文独特的学科范围与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1,广泛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2,参加并举办全国规模的大学语文、中学语文、小学语文名师上课观摩与研讨活动,以占领学术前沿。

四、预期研究成果:

起止时间:20xx年12月至20xx年12月。

成果名称

《衔接性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育》

《文学本体:大中学 语文教育的本质》

《经典名著与大、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目 》

《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大、中、小学语文教学法比较”相关论文

五、上述计划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的进展情况,可略作调整或略有变化,目的在于高质量的、更好的完成课题。最终以系列论文形式结项。

成果形式 论文 论文 论文 完成时间 20xx年1月 20xx年7月 20xx年12月 论文(调查报告) 20xx年6月 论文 2006-20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