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厘米的认识

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息烽县鸡场小学:赵毅

1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厘米的认识、用厘米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二课时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量课桌的宽)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学生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为今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知识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量物质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前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情境导入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长度单位:新学期我们要买书皮包书,要知道数学书两条边的长短,怎么办?先来研究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具(橡皮、回形针、一角的硬币、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测量观察后发现测量结果不同,提出质疑: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却不一样? 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如果我们要测量桌子宽的长度,再用小方块一个个去摆,你觉得方便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引出测量工具尺子。

(二)引导探究,训练技能

1、认识尺子。课件展示(不完整的米尺)

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知道尺上各部分的名称:刻度、刻度线、“0”刻度。接着帮助学生会看尺上的刻度,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扫清障碍。最后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这里的设计从表象逐渐抽象出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识1厘米。课件展示例题2

3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1)看一看: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2)指一指 :在尺上指出1厘米。

(3)说一说:尺上多长的距离是1厘米。

(4)比一比:借助边长1厘米的小方块用手比画1厘米,然后脱离小方块比画1厘米有多长。反复几次,让学生记住1厘米的长度。

(5)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课件展示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尺上指2厘米、5厘米和其它的几厘米。

让学生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4、用厘米量。课件展示例题3

第一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汇报量法(学生可能有以下量法)

第一种:从尺的0刻度开始量。

第二种:从尺的顶端开始量。

第三种:从尺的其他刻度开始量。

比较择优,从而明确:尺上有0刻度,就从刻度0开始量,如果尺断了没有刻度0,可以从其他刻度开始量。不同的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二步:请你再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吧。学生测量后可能会说15厘米不到或14厘米多一些。那么它最接近几厘米呢?教师指出数学书的短边可以说大约长15厘米。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练习的设计体现层次性、发展性。

1、判断量法: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有没有从0开始量,有用断尺量的,可是读数时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易错的题。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4

2、测量比赛:课件出示四件物品,请四人小组合作,先估测再量出彩带的长、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粉笔盒的高,比一比哪组测得又快又准。学生合作进行测量比赛,之后反馈测量结果。

(四)、课堂总结,升华知识

第一步1、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

第二步:2、拓展提高:前几天老师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腰围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教师小结: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卷尺、皮尺等,课件展示(各种尺子),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尺子来进行测量。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5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厘米的认识、用厘米量》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

—63例题2、例题3和想想做做的第1题—第6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知识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量物质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课前准备:各种尺子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情境导入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长度单位:新学期我们要买书皮包书,要知道数学书两条边的长短,怎么办?先来研究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具(橡皮、回形针、一角的硬币、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测量观察后发现测量结果不同,提出质疑: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却不一样? 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如果我们要测量桌子宽的长度,再用小方块一个个去摆,你觉得方便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引出测量工具尺子。

(二)引导探究,训练技能 P61

6

教学例题2(课件出示)

1、认识尺子。课件展示(不完整的米尺)

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知道尺上各部分的名称:刻度、刻度线、“0”刻度。接着帮助学生会看尺上的刻度,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扫清障碍。最后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这里的设计从表象逐渐抽象出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识1厘米。

(1)看一看: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2)指一指 :在尺上指出1厘米。

(3)说一说:尺上多长的距离是1厘米。

(4)比一比:借助边长1厘米的小方块用手比画1厘米,然后脱离小方块比画1厘米有多长。反复几次,让学生记住1厘米的长度。

(5)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课件展示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尺上指2厘米、5厘米和其它的几厘米。

让学生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学例题3(课件出示)

1、用厘米量。

(1)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汇报量法(学生可能有以下量法)

第一种:从尺的0刻度开始量。

第二种:从尺的顶端开始量。

第三种:从尺的其他刻度开始量。

比较择优,从而明确:尺上有0刻度,就从刻度0开始量,如果尺断了没有刻度0,可以从其他刻度开始量。不同的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2)请你再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吧。学生测量后可能会说15厘米不到或 7

14厘米多一些。那么它最接近几厘米呢?教师指出数学书的短边可以说大约长15厘米。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练习的设计体现层次性、发展性。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判断量法

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有没有从0开始量,有用断尺量的,可是读数时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易错的题。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2、测量比赛,

(1)课件出示物品,请四人小组合作,先估测再量出语文书的长、练习本的宽、比一比哪组测得又快又准。学生合作进行测量比赛,之后反馈测量结果。

(2)完成想想做做第2——6题

(3)用断尺来量物体,课件出示

(四)、课堂总结,升华知识

第一步1、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

第二步:2、拓展提高:前几天老师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腰围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教师小结: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卷尺、皮尺等,课件展示(各种尺子),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尺子来进行测量。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8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厘米的认识、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厘米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以后,我觉得学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倒学得还好,因为只是测量以厘米为单位的物体长度,再说教学过程中也很强调不要只是光想着从尺的一头量起,而是要从0刻度开始量,所以学生基本掌握得还可以。但在拓展练习中用断尺来量物体,一些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有了一些的困难。

本课最突出的一点,我觉得是今天通过了各种活动,如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记一记,说一说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长度的正确表象。如:在认识一厘米时,先帮助学生在尺上找到1厘米,然后举例不仅仅是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像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再让学生说说,然后让学生看着1厘米用手势比划一厘米。最后联系生活,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也是一厘米。在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后,再让学生找找自己尺子上的2厘米,5厘米,10厘米。

仅仅依靠这一节课的活动操作我知道还是不够的,但我想,学生对1厘米一定有了一定的印象。在以后的课中,再多一些操作活动,我想对提高学生的估测水平一定是有不少的帮助的。

9

 

第二篇:苏教版三上《克的认识》说课、教案、反思

《克的认识》说课稿

年级:三年级

授课人:陈荣才

时间:20xx年10月8日

一 、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第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千克和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质量 概念,这既是本单元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材一开始先让学生掂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块,通过肌肉来感觉轻重的含义。再让学生看用牛皮筋系着的字典、文具盒、泡沫塑料,由于重量的不同,牛皮筋伸长的情况也就不同,这样就能使抽象的“重量”变得直观形象。接着教材介绍了日常生活里常见的一些秤,使学生加深用秤可以称出物体有多重的印象。

教材还进一步联系实际生活,用一系列的操作让学生认识10、20克,帮助学生建立1000克重的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轻重的含义;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建立1克的观念。

2、能力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交流、实验等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体验身边的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1

(一)感知重与轻,认识物体轻重的含义。

1、出示大小一样的木块与铁块,放在手心里掂一掂:你发现了什么?

2、演示:把一块泡沫塑料、一个文具盒、一本字典,用橡皮筋挂起来,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从上面可以看出,每一个物体都有轻重。有时候物体一样大,但却有轻有重,有时候物体虽然大,但却比较轻。为了表示出物体有多重,我们先要认识重量单位,这节课先学习“千克”。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简写成“Kg”。

(一)实验操作,感知10克。

1、介绍常用的一些秤。

2、指导操作,认识500克。

(1)秤一秤:台上的这袋大米是不是重1千克?

(2)掂一掂:把这袋大米托在手里,掂一掂它有多重,边掂边告诉自己:“这是1千克重”。

(3)估一估:1克黄豆有多少,从盆里把黄豆装到塑料袋里,估计有1克了就停下来。

称一称,与1千克相比怎样?轻了怎么办?重了怎么办?调整称出10克黄豆。

(4)猜一猜:台上这样大小的桔子(苹果或熟鸡蛋)500克大约有多少个?小组合作称一称,看结果怎样?

3、指导学生分组操作,了解500克、1000克物体的重量。

师:我们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知道了1千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了。如 2

果把其中两样合起来有多重?把其中三样合起来呢?

(1)知道1千克=1000克的关系。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四、运用知识,完成想想做做1----5题习题

3

《克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3—3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2.知道克与千克的关系,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时要用克作单位.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导入:我们知道生活中有的物体很重,有的物体很轻.我们称比较重的物体时用千克作单位,那么称比较轻的物体时,又要用什么作单位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单位——克.(板书课题:克的认识)

提问:关于克,你已了解些什么 你想进一步知道些什么

二,实践新知

认识克

活动一:初步了解克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各种食品,在包装袋上面看一看,找一找,你看到那些与克有关的信息 (学生观察并汇报)

小结:从这些包装袋上看出,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这些包装袋上都标有具体的克数.等等.

活动二:感知1克有多重

掂一掂:一枚2分一硬币大约重1克.用手掂一掂2分硬币,感受1克的重量.

4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大约有1克重.(学生举例)

小结:通过用手掂一掂2分硬币,我们感觉1克的重量是比较轻的.

提问: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大约重1克

认识天平

(出示一枚回形针)

提问:这一枚回形针的重量是不是1克重,你有什么办法知道 (掂一掂,称一称)

追问:你觉得用什么样的秤来称比较合适 为什么 (学生议论)

(出示天平)

介绍:天平是一种教精密的秤,我们常用天平来称比较轻的物体.正确使用天平称物品重量的方法是:

第一步,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天平右边的托盘里.教师在左边的托盘里放10克黄豆,先让学生猜猜这些黄豆重多少克

第二步,把砝码放在天平右边的托盘里.教师在托盘上先放不到10g的砝码,再放10g砝码.

第三步,当托盘里的物品和砝码同样重时,天平的指针正好停在刻度的中央,这是砝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克

(出示砝码)

提问:用天平称物品时需要用砝码.看看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呢

学生分组用天平称一枚回形针,一枚2分硬币,一根羽毛,一根塑料直尺以及自己带来的小物品.

讨论:通过天平称这几样东西,你有什么发现

5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塑料直尺比1克重.)

3,感受几克的质量

谈话:(抓前面称过的10克黄豆)同学们猜一猜10克重的黄豆有多少粒呢 想不想自己称出10克重的黄豆

(学生分组活动)

(1)用天平称出10克重的黄豆,数一数大约有多少粒,再把10克重的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

(2)用天平称出一块糖有多少克

(3)用台秤称出一个苹果,一只哈密瓜各重多少克

讨论:通过称这几样东西,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10克重的黄豆有几十粒,一块糖约重10克,一个苹果约重150克,一个哈密瓜约重2000克,这些都说明1克的质量很轻.

体会克与千克的关系

(1) 分别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和1克重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

(2)说说:称物品的重量时,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 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

(3)猜一猜1千克等于多少克呢

(4)验证:先推算"一袋盐重500克,2袋盐重多少克",后把这两袋盐放在台秤上称一称,看看是几千克,从而得出结论:1千克等于1000克.

(板书:1千克=1000)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1千克等于1000克,平时在称较轻的物品时就用克作单位,而称较重的物品时就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拓展

1,"想想做做"第一题.

6

(1)让学生观察图,说出图中的物品各有多重.

(2)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食品包装袋,说说他们各重多少克

2,"想想做做"第二题.

用手掂一掂一根牛皮筋,一包手帕纸,卷笔刀削出的一片铅笔木屑比1克重还是轻. 3,"想想做做"第3题.(填在课本上)

4,"想想做做"第4题.

(1)观察图,说说这两幅图的意思.

(2)怎样看出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3)先估计自己带的杯子能装多少克水,再用天平照样子称一称.

5,填空:(补充练习)

(1)一枚2分硬币重1克,5枚2分硬币重( )克.

(2)一袋洗衣粉重500克,2袋洗衣粉重( )克,是( )千克.

四,总结延伸

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 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 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

延伸:课后请大家称一些常用的物品,例如文具盒,数学书等,看看它们大约各重多少千

7

《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紧扣现有的知识,事先让学生了解除了用千克作单位外,还可以以克为单位,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克”常用来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从而自然引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1克有多重。然后通过几次掂一掂、比一比,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增加对1克的感性认识。这一单元所认识的“千克”和“克”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联的,从而能准确牢固地建立起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同时,长期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自觉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进行估测,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估测中准确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仅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回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进一步体会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