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感言

参加“我市与江苏无锡连元街小学教学联谊活动”活动感言 新桥中心小学 孙佳丽 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的“我市与江苏无锡连元街小学教学联谊活动”,作为一名新老师能够有机会来听课我感到非常幸运。各位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的数学课堂的魅力,让我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收获颇多。

从整体上来说刘志达老师和张艳玲老师的这两节课讲得真的是非常精彩,这是两节很实在的课,条理清楚,结构严谨,而且知识点讲得是非常清楚,学生很容易的就可以理解,可见两位老师对该课是深思熟虑。不管是引入环节还是实际操作环节都是紧紧有条,这值得我们大家借鉴。首先从课前准备来说,两位老师准备的都非常充分,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其次就是两位老师都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安排教学,而且都能把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在课堂上,老师的语言都是相当亲切的,尤其是刘老师,在课堂上,他的语言也很幽默,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场所,让学生们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课堂上没有压力能够轻松愉快的接受新知识。刘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好像是没有在准备之中,给我的感觉就是很随机,这体现了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学习的一个特点。当然在张老师的课堂上亮点也是很多的,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在一些数中找3的倍数时,一个学生找的很快,张老师就请那位学生起来说说他的方法,也就是让这位学生总结了3的倍数的特征,当这位学生说的很好时,张老师便说了一句:“那就让我

现场来采访一下你,看看你是怎样想的。”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好,给学生了很大的鼓励,也许会因为这一句话,这个学生会更加喜欢数学。所以说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也是相当重要的。

另外我听完刘老师的课之后,我觉得除了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让学生不讨厌学,喜欢学,喜欢这个老师。我不禁想起了我刚进师范时的理念,那时我想的就是做一个不会让学生听到上我的课就唉声叹气的老师,但是实践之后就发现很难。在这一个多月的实际教学中有时候不能很好的关注学生所需,只是一味的想让学生学。希望我可以通过以后的努力学习,可以做到更好的关注学生,贴近学生。

这次的听课活动让我对我自己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反思。学生不是不想学,而是教师没有采用对的方法,让学生学得很累;教师的耐心不够,学生不敢说话;学生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不是学生不认真学,而是教师期待过大要求过高;学生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我会依然朝着我自己最早的理念——做一位学生不讨厌的老师,上学生不讨厌的课而努力。

 

第二篇:听课感悟之四

听课感悟之四:有关德育课案例的问题

程宏

中职德育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中案例选举的重要性以及必然性,这也是为广大德育教师普遍接受的观点。在多次的听课过程中,还没有见到哪位德育教师只讲理论不结合案例的。但是,戏法人人会变,奥妙各有不同。案例人人都用,并不是没人都会用,都能用好。现在结合听课中的一些实际情况,说说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案例使用的无效性。 比如:在讲授《职业兴趣与职业性格》一课时,有教师上课伊始,播放视频《小儿垂钓》,伴随着声情并茂的诗歌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个古代小孩子在河边钓鱼的形象展示在多媒体上。果然,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教师问:他在干什么啊?学生齐答:钓鱼!又问:他为什么钓鱼啊 ?生齐声回答:有兴趣!老师直接得出结论: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积极探究的倾向。

从钓鱼能看出一个人对事物的积极探究的倾向吗?由这个案例的直接得出结论显得牵强,可以说,这个案例的选取是无效的。选取案例的目的是什么?案例的选用,无论直观形象、还是具体典型,一定要能够说明问题。课堂上,教师的任何一个资源的选用,都是为了课堂目标服务的,不能仅仅为了使用案例而使用案例。

二、案例使用的错误性。

案例使用的错误性反应在一些案例与要说明的理论大相径庭,毫无关联。比如:

在讲解创业者需要的心理素质问题时,为了说明要树立独立自主的心理素质采用了以下案例:

某一个地方发现了一座金矿,很多人纷纷前去淘金,但是到达金矿必须经过一条河。有一人却没有加入淘金的行列,而是在河上建了一座桥,专门收取过桥费,结果大赚了一笔。

这个案例不能用来说明独立自主,要是用来说明创新还是可以的。

为了说明创业者需要具备善于交流合作的心理素质,采用以下案例:

美国前总统里根是一个出名的放任主义者,他只关注最重要的事情,将其它事情交给手下得力的人去负责,自己因此可以经常去打球、度假,但并不妨碍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里根把问题放手给手下的人去做,能给中职生创业什么启示呢?中职生创业是小本经营,是积累阶段,中职生需要的是人脉,需要的是多交流,事必亲躬,绝对没到放手给手下去做而自己去休闲的地步。并且本案例没有涉及交流合作,因此这个案例的选取不仅不能说明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起到了反面作用。

这样的错误的案例选取,这需要我们在选取案例时,费思量,想一想:教材到底在说什么?我真的解读正确了吗?这个案例的选

取是否切合教材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吗?能起到什么教学效果?

三、案例利用程度的肤浅性。

比如:在讲授《职业兴趣与职业性格》一课时,有个老师多媒体播放一位香港击剑运动员的事迹,他谈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怎样在工作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爱好。这个案例的选用是非常贴切的,能充分说明兴趣与职业兴趣的关系,可是视频播放完,教师自己没有解读,也没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兴趣与职业兴趣,立刻转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案例成了形式上的东西,占用了课堂时间,却没有起到应该起的作用。

像以上这样不能充分挖掘案例在听课过程中经常见到。我发现一些老师真的是下了很大功夫去准备课件,他们充分利用网络,找到了非常符合教材需要的视频资料,(当然也有文字性的)在课堂中播放时,能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学生学到了一定的知识,我也为这些老师的敬业精神而赞叹:毕竟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上找到并下载自己需要的视频资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这些老师挖掘到了宝藏却轻易放弃了,他们满足于展示视频或者文字资料本身,没有围绕这些好案例、好题材展开充分的讨论讲解,没能联系学生的现实、所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同时也没有考虑本案例是否有益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也就是说对案例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案例只成了一道“看菜”,没有真正的被学生消化吸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