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

读老子的《道德经》有感

通读了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共有81章。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纵观整部道德经,我个人认为老子写道德经的重点是下部德经。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的触动。

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道德经使人能够更好的接近于自然。

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有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

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

例如:在现实中,每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追求人生理想,必须要付出勤奋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这是因为"天不负有心人",这是符合人生天道的。但是,功成之后也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不要过。这样才能自保,安享幸福,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二、"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所处现代都市,面对金钱美色,时有冲动,会给人造成巨大的损失。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读了道德经之后,我认为人们需要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必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例如:在管理工作中,如果发生干群矛盾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事情,避免急躁,常施恩惠,多做善事,像水一样柔韧、流畅、润物无声,化解矛盾于无形之中,这样就能避免很多的干群矛盾。

三、"海纳百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无为可使人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

以对于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思想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

例如:和同事相处,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要包容。还有就是自己要有能容人和事的心胸,才能成就大事。

四、“大道至简”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老子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大道至简。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例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工作之中,要注意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小事,把每一

件小事都做好了,注重管理的细节,有了量的积累,那么才能有质的飞跃。还有就是,我们给老师布置的教学工作,不是越复杂越好,有时候往往是越简单越容易操作,才能保障教师能够顺利的完成上级布置的教学任务。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之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20xx年9月9日

 

第二篇:道德经观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