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研究》年度总结

《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研究》

年度总结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因为人际关系较差,大都学生成绩处于下游。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另一类是自卑。表现为这些学生的自我认定和他人认定相差相远,没有很好的自我知觉。就是说他们与他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较远,以至于人际关系较差。 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中发生的问题,合理规避,正确处理。

一、鼓励学生参与到集体之中

当学生到一个新的班集体时,教师要多关心学生、关注学生,指导其参与集体之中,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与同龄人交往的能力,让学生在集体中得到锻炼,比如让更多的学生轮流做学生干部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向上、亲密的交往。

二、教给学生进行交际的必要技能

交往之初,最先映入脑中的自然是仪表。健康而美的仪表会先入为主,给人以良好的印象。所以要教育学生衣着整洁,修饰得体。交往就要交谈,人人喜欢温文尔雅,礼貌周全的人。所以要时时处处注意学生的礼貌用语,不妨将这些用语张贴于教室。教师首先要起好表率作用,循序渐进,使学生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礼貌语言的习惯。与人交谈时也有技巧可学。首先要有一颗与人为善之心,要有友好相处的愿望,很难想象有人愿意与自己深恶痛绝的人倾心而谈。在交谈中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心声,要用眼睛注视别人的表情,仔细把握说话人的一切语言和非言语动作。真心关注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要用真诚的心关心人,帮助人,“他人有心,吾先度之”。这样才能获得真

诚的友谊。

三、启发学生解决交往中的矛盾

交往是两个人以上的事情,必然就会有意见分歧的时候,当学生中存在有矛盾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决,而要及时给以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学会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学会冷静分析,必要时让学生作一个角色换位。对于经常与他人有冲突的学生,要请心理辅导教师给予专业的训练。

四、广交朋友,但要谨慎择友

俗语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其辨别能力比较差,思想较易受人影响和左右。对于交友,往往凭的是感觉和一时的意气。他们对于人生未来充满了灿烂的描绘,但却不知有时择友不慎,会误入歧途。教师和家长,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朋友,要了解他最信赖和愿意倾诉朋友的思想品德、学识,不能不管不问,放之、任之。

五、给学生以开放自我的空间

虽然学生尚小,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但决不能对其交往横加干涉。因为中学年龄段,学生比较敏感,感情变的十分细腻,他们因为对世界的更多关注,而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以为自己的翅膀,可以在天空翱翔,渴望在天上飞,厌恶严格的管教和束缚,他们常常对于温暖的花房嗤之一鼻。所以我们要充分信任孩子,给他以尽可能多的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开放自我,要做他们的朋友而不是教官。要鼓励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的交往,决不能因噎废食,妨碍了他们正常的交往,

研究表明,人缘型的学生之所以受同学欢迎,是由于他们有受人喜欢的个性品质:

1.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

2.热心班级体的活动,对工作非常可靠和负责任;

3.待人真诚,乐于助人;

4.重视自己的独立性,且具有谦逊的品质;

5.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6.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

7.有动人的仪表。

可见,人缘不是刻意追求的来的,而是对一个人优良的个性品质的回报。 希望自己有好人缘的同学,不妨多从加强个人修养上面做文章。这是同学之间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下面是与老师该如何交往,毕竟学校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有老师的参与,与老师相处如何,对学习好坏、校园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映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对学生来说,怎么和老师交往呢?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的知识无私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的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材、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给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有些同学作业写得马虎、潦草,单是让老师辨认字迹都要费很多功夫,给老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量。经常这样,老师怎么会高兴,怎么会喜欢你呢?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如果你和别人说话,他爱理不理,你会喜欢这个人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做学生时,经常说“这个老师不怎么

样”“那个老师水平太低”……等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以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老师从他的年龄、学问、阅历上来说,在某门课上的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其实,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步。除班主任外,任课老师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学生直接交往,常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会加深师生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想老师提意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零缺点的人存在。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观点不正确,或误解了某个同学,甚至有的老师“架子”比较大,或是太严厉,这都是有可能的。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婉转,时机要适当。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撞起来,好吗?当然不好,这样不进不利于问题解决,还会恶化师生关系,暂时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说。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作为学生,都应置老师于长者的地位,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有的同学名知道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嘴上却死不认错,与老师闹得很僵。有的人则相反,受过一次批评后,就特别怕那个老师,担心他对自己有成见。这都是没有必要的。错了就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及时改正,老师一样会喜欢。老师不会因为哪个学生一次没完成作业,一次违反了纪律,就对学生下定论,说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与老师关系融洽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

除了与老师的关系,这个年龄的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许多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代沟”。什么是“代沟”呢?指的是年轻的子女和父母在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的距离,并由此导致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产生隔阂。

中学生与父母产生代沟的具体原因,从子女的角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⑴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反对父母的关系和照顾。身体的迅速成长使中学生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并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父母认为你是孩子,还处于被保护阶段——他们根本没来得及接受你已经长大的事实;而你每天接受很多新鲜事物与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与父母已有的观点必然会碰撞出不和谐的音调来。⑵进入青春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女孩子。喜欢关上门,自己写日记,听流行歌曲,甚至干脆呆坐闲想,不再在父母怀里撒娇,心理上产生闭锁性,既渴望友谊,又拒绝和父母说心理话。这些变化也会让父母不安。他们密切关注孩子的动向,生怕发生“早恋”,常常悄悄溜进孩子的房间探究一下。⑶独生子女的不良习性到了青春期变的突出,如任性、自我中心等。本来就是在长辈的呵呵中长大,不愿受束缚。随着独立意识的萌发及增长,甚至连父母的正确批评都听不进去,代沟就产生了。

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无可奈何的,其扩大会加深两代人的冲突,给家庭生活,甚至学校生活带来一些不和谐。作为年轻的一代,只要努力是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的程度,既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有可以使家庭气氛保持温馨。试一试下面的建议:

1、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进入青年期的中学生对父母的崇拜、以来、依恋、顺从减弱,这比称为“离巢”现象。

孩子的骤然长大使父母一下子失落很多,心里也空落落的。所以我们要理解这种心情,对父母态度要温和,即使自己不能接受的观点也不要顶撞、闹气,可以装作虚心聆听的样子,即使不能采用,听一下有没什么不好,至少可以给父母一点安慰。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孩子长大了,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忍不住要说而已。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有礼貌,态度温和他们就知足了。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代沟永远不可能缩小到零,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手帕都不能洗,上学从来都要父母接送的,突然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经常玩到很晚才回来,怎么不让父母忧心忡忡?这不是父母不放心,是你的表现没法让他们放心。试着去关心父母,帮他们做做家务,谈谈家庭经济,你的理想,让爸妈觉得“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不会过多地干涉你的行动了。

3、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怎么说,长辈也是从我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他们也经历了“疾风骤雨”时期,以他们几十年的生活经历,看问题要成熟得多。我们在慢慢长大,应该学着独立,但独立和成熟都有个过程,不是突然的。坐下来,跟爸爸、妈妈谈谈你的烦恼、你的理想。相信父母也会很诚恳地与你交谈,从中你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不要认为和父母谈心是“没长大”善于和父母沟通正是你 越来越成熟、独立的表现。在交流沟通中,说不定父母也会受到你的影响,接受一些年轻人认可的新生事物,那样,岂不是无形中缩小了代沟?

 

第二篇:小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研究与运用阶段性总结

“小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研究与运用”阶段性总结

一、阶段研究目标

人际交往频繁的21世纪,要求当代青少年儿童较强的交往能力。而农村少年儿童的交往能力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把研究前期的目标定为:调查小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形成调查报告。这对课题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采取的措施

①实施研究前测,进行摸底调查;

②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

③安排研究力量,制定管理制度;

④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成果;

⑤进行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

三、研究过程

㈠、开展小学生人际关系调查

1、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商量,编制时参考了一些心理测试中的人际交往内容。内容主要从学生本人问题、教师问题、伙伴问题三方面考虑,其中学生本人问题又从个性、行为、学习三个维度来设计。

2、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在学校五、六年级中随机抽取四个班85名学生,其中男生40名,女生45名。调查在常态下进行。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⑴、生理心理因素使学生产生交往障碍

A、生理方面的原因

每个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生理缺陷,有时这些缺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如牙齿缺损、说话结巴等,为了不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很多学生就以牺牲交际为代价。

B、心理方面的原因

调查发现,50.4%的学生有别人在背后说我坏话的感觉,30.4%的学生觉得自己在学校里朋友很少,36.8%的学生在被人批评以后会一直记在心里,32.8%的学生在被别人批评时会觉得这是在跟自己过不去??经过分析,很多时候是由于自身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a、害羞心理

学生在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至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b、自卑心理

学生缺乏自信,总想到失败,畏首畏尾,难以发挥特长和优势,丧失主动交往的热情和勇气。

c、孤僻心理

有的学生对自己过于关注,对外界事物兴趣较少,表现孤独、冷漠,影响到他人的交往。

d、孤傲心理

学生在交往中自信偏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屑与人交流,使人敬而远之。

e、猜疑心理

表现在对他人不信任,猜忌心重,容易造成心理隔阂,难以与人相处。

f、妒嫉心理

有的学生妒嫉心太强,当同学取得比自己好的成绩时,总想讲他一些坏话,甚至孤立他,但无形中却把自己孤立了。

对于这一部分因生理和心理原因而产生交往障碍的学生,更应该关注和指导进行人际交往,否则的话,这种情绪必将波及他们的学习情绪、生活情绪。

⑵、环境因素使学生产生交往障碍

调查发现,40%的学生在老师批评后还会遭到同学的嘲笑,19.2%的学生能经常听到老师的表扬,50.4%的学生会因学习问题遭到批评??造成这一结果的除了学生本身个性、行为、学习方面的原因以外,教师行为和伙伴行为也是一个不小的因素。

在学校生活中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中,老师过多、过激的批评,同伴无意、无情的嘲笑一定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情绪和行为方面过度的、消极的自我保护。在学生的学习问题上,老师比较多的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认为学生学习好是应该的,往往忽视了他们成长中的闪光点,忽视了他们通过努力取得的点滴进步。

老师的批评、同伴的嘲笑还会引起集体中其他成员的反响,这样的环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孤独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又会导致其学习和行为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如一些学生的好动、易激惹、冲动好斗、啃咬铅笔头等都与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有关。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太需要表扬这一类的正强化了。

四、通过调查引起的几点思考

人际交往的状态会制约孩子的工作、学习的情绪,直接影响工作、学习的效果。当学生的交往潜能被激发时,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将被点燃。

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验:

1、改善教师的教育态度,创设宽松、平等的交流环境。

在交往能力的培养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至关重要。教师迫切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观,端正教育态度,重新理解自己在学生中的地位,改变自己的角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与自己处于平等的地位,让学生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看发、意见。教师亲切和蔼的态度,可以诱发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如教师对某个学生的言行及时表现出高兴、鼓励、欣赏,这时学生就会处于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表现为轻松、愉快,即便学生做错了什么,也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训斥、责怪学生。教师要坚持每天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态度和每个学生沟通交流,认真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谈话,这样可以使孩子变得尽兴,也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倾听、交流习惯。

2、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

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交往活动,从不同形式上去感受交往的礼仪美、和谐美与其外观相称的内涵美,从而产生美好的交往愿望。

3、规范学生的交往语言,掌握交往技能。

任何直接间接的交往都借助于一定媒体——语言与非语言系统进行。语言是人类思维或认知的工具,也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同时显示着社会文明程度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只有美的语言才能反映出交往主体良好的人品、教养和形象,而语言的美不美,关键是要规范。因此,必须教会学生有礼貌的与人说

话,不能争抢话题,打断对方,平时养成不说假话、粗话、脏话的好习惯。学校可以通过礼仪交往培训、小主持人培训以及其他文明教育活动,进行文明交往的技能训练,让全体学生走进“文明礼仪天地”去感受、去体验。

在人与人之间交流过程中,除语言是信息交流的手段外,恰当的非语言系统的体态语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把语言同表演、手势、体态等辅助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网络,才能赋予交际活动以更具体化、更生动的个性色彩。因此要教会学生与人相见,面带微笑,点头或敬礼,与长辈客人同行进门、上楼等用手势请其先行,与客人告别挥手,向人赠送物品或承接物品时用双手等,坐、立、行的动作规范,不能作出缺乏礼貌的丑的体态。规范、礼仪的体态语体现出高尚的、美好的、富有教养的品质,有利于与人友好地相处。

4、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心理品质。

性格,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要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培养少年儿童热情、开朗、活泼的性格,学会善于接纳他人,友善平易近人,善于理解他人。

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良好心理品质、良好思想感情以及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这就必须从小培养少年儿童要有宽容心、同情心、友善心和爱心,在互相交往合作中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优点,同时要有吃亏、受委屈的心理准备和抗挫折的能力,与人相处要学会商量,要克服自我中心意识与争强好胜的不良习惯。

总之,刚刚开始的实验研究就让我越来越感受到“小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重要性,也增强了研究的热诚和信心,我会不断努力,争取下学期有新的突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