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司马懿学管理1

跟司马懿学管理

一、 无悔的选择是好选择

经典语录:

1) 生活中的许多痛苦都是选项太多造成的.

2) 反常行为的背后必定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动机.

3) 最好是好的敌人.

4) 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 只有百分之百的错误; 如果非要追求百分之百, 一定会得到一个错误.

5) 对付高人使用高招, 对付俗人使用俗招. 我们使用策略要看清对手的状态.

6) 后悔是选择的影子, 遗憾是人生的伴侣. 是生活就有遗憾, 是选择就可能后悔. 空气有病毒,吃饭会吃进细菌.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再好的人也有毛病, 再好的人生都有终点. 有一天我们所有在乎的人都会离我们而去. 这就是人生.

7) 一个人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时, 也最容易被别人抓住破绽. 能说会道的人在说话的时候被别人抓住破绽, 能跑的人在跑步的时候被别人抓住破绽, 能打的人在打的时候被别人抓住破绽.

借鉴司马懿面对选择时的智慧:

1) 不求最好, 但求满意.

实例: 名著《三国演义》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幕为百姓津津乐道的场景: 孔明先生命令下属打开四门,坐在城楼上焚香抚琴, 城门大开.城下的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兵临城下,左右为难,沉吟了一会之后,司马懿决定撤军. 这就是为百姓津津乐道的“空城计”.后人评论说司马懿多疑怕事, 错失了灭蜀大好时机.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便可看出司马先生的大智慧.诸葛亮平生谨慎,如今敌军兵临城下,命令下属大开城门,如此反常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司马懿不得而知.再者,我们知道,司马懿当时临危受命,他不想去冒险.若司马懿率大军攻入城内,没有埋伏是更好,可是万一城内有埋伏,司马都督就有可能全军覆没,得不偿失. 司马懿明白,追求最好会适得其反,权衡利害得失之后,司马懿下令撤军. 而我们神机妙算的孔明先生早已预知此事,于是两位高手展示出他们超常的默契,弹琴的弹琴,撤军的撤军.

2) 无悔的选择是好选择(我们采用“最小后悔法”)

实例: 司马懿随后得知自己中计, 仰天长叹:“吾不如孔明也!”可是自信分析起来,司马懿并不贪求眼前的利益.具有大局意识.司马懿深知,人生做出选择就一定有可能后悔. 所以, 他把后悔程度降低到最小. 若当初他率大军进城,城中无埋伏,他就可以活捉诸葛亮, 从而立下战功; 城中有埋伏,他的十几万大军就会全军覆没,他也会被孔明活捉.相比之下,撤军和进城哪种选择更稳妥呢? 无疑是前者最稳妥.

3) 绝不掉入别人给定的选项中

实例: 《三国志》并没有记载有关“空城计”的史实,说明妇孺皆知的“空城计”只是作者罗贯中编纂出来的情节而已. 历史上孔明和司马懿两大高手首次对决发生在公元231

年.这年春天,孔明兵出祁山,曹魏的都督曹真病重,卧床不起. 孔明将曹魏军队的主力包围在祁山附近, 魏主曹睿将司马懿调任为大都督, 主持前线工作. 两位高手巅峰对决. 司马懿带大军来到祁山准备开战,派小分队驻守,自己的主力去直扑孔明先生的祁山大营,孔明先生却率军转头去上邽了。司马懿立即下令部队追击蜀军.他预料孔明率军到达上邦后一定会安营扎寨,军队轻装前进也许来得及.事实证明,司马懿的估计准确无误,他及时解救了大营的危机.两军相遇,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作战,孔明率部撤回祁山,司马懿还是率军追赶,命令军队在卤城建立一座更加坚固的大营,固守待援,和蜀军对峙.如此反反复复,为什么司马懿不趁机和蜀军决战呢? 答案很明显,司马懿不愿意掉入孔明给他安排的选项里面,这也是他大智慧的体现.

二、当好骨干有诀窍

1)一把刀, 最容易豁口的是刀刃, 一条枪,最容易磨损的是枪尖, 一个团队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冒尖的骨干。当领导要学会保护刀刃,保护枪尖,保护优秀的人、冒尖的人。

2)任何重大的成功,说到底都是用人的成功; 任何重大的失败, 说到底都是用人的失败。

3)在领导身边工作有三大忌讳: 忌泄漏, 忌轻慢, 忌欺瞒。

4)领导可以把你当成任何人, 但你只能把领导当成领导。

5)给能人戴紧箍, 给庸人画饼。对有本事的人要加强约束, 对没本事的人就得认真引导。

借鉴司马懿发挥骨干作用的六字箴言:

1)对付猜疑型领导: 勤(勤快),谨(谨慎), 忍(坚忍)

实例: 三国纷争中,最难伺候的领导就要数曹操了,可是司马懿偏偏被迫在这曹阿瞒手下当差。从“梦中杀人”到“杨修之死”等一系列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曹操的性格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猜疑焦虑;专制独断,翻脸无情。这样的领导远之则安,亲之则危。司马懿高明,即使他与领导关系再近,他仍然吹捧领导。 尽管司马懿谦虚谨慎, 干工作如履薄冰, 曹操还是猜疑他。司马懿工作更努力了,而且找到曹丕为他说话。 通过“汗水策略”和“搭桥策略”司马懿成功地度过了危机。再者,司马懿明白,领导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一种特殊关照,说明领导重视自己。司马懿凭借自己的智慧,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又成功处理了自己和领导的关系。

2)对付记恨型领导: 谦(谦虚),温(温和),密(保守秘密)

实例: 司马懿41岁的那一年,曹操因病去世,其长子曹丕继位。曹丕此人爱记仇, 当初曹丕的小舅子犯了法,魏官鲍勋不顾曹丕的求情,公事公办,处死了那位小舅子。曹丕打心眼儿里记恨鲍勋。后来鲍勋屡次直言披露曹丕的缺点,屡次犯上,被曹丕动用私刑杀害。对于曹丕这样用私情干工作的领导,司马懿显得更加谦卑。在这种领导手下,司马懿采取了“谦,温,密”的应对策略。在为曹丕工作期间,他谦虚低调,不骄不躁,吹捧领导;他言语温和,低调说话;任何与领导有关的事情做到极度保密。曹丕大喜,重用司马懿,提拔他做抚军录尚书事,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司马懿一开始屡次推辞,以

至于曹丕着急了,说:“我让你做这些,是想让你帮我分忧啊!”司马懿才勉强接受这个官衔。司马懿出色的工作成绩受到领导和诸位同事的认可和赞赏。公元226年,曹丕英年早逝,曹丕临死前将国家大事托付给司马懿、曹真和陈群,司马懿迎来了自己事业的第二个春天,他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身,变成托孤大臣。

三、 突发事件巧应对

经典语录:

1)一盏灯,在没通电的时候是很普通的,通了电之后就如同星星一样闪亮。一个人,当不表现出优点的时候,他走在大街上,你看到的就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当他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优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光华闪耀。

2)我们从小长了一双别人的眼睛,做事考虑别人怎么看;我们从小就长了一颗别人的心,说话考虑别人怎么想。

3)你迎合别人,照顾别人的感受时,不能丢掉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我们不能无原则地迎合别人。

4)有技巧是件好事,但是卖弄技巧就不是好事了。卖弄技巧这事儿说小了叫轻浮,说大了叫心术不正。

5)我们给领导提意见的时候,要记住两个“不能”:面对领导,我们不能揭短过狠,不能刺探心思过准。

6)权威性与人际关系敏感性成反比。你越有权威,就越不用太在意人际关系;你越没权威,越要在乎人际关系。

7)权威性就是自由度,权威性有多大,自由度就有多宽。有本事的人发脾气叫个性,没本事的人发脾气叫找死。

8)我们要用价值观管高人,用制度管普通人,用人盯着小人。

9)最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团结问题永远是大问题。

借鉴司马懿应对突发事件运用的策略:

1) 提前判断,矛盾公开

实例:公元220年,薪魏主曹丕以特殊接待方式迎接了一位降将,这使得满朝文武大吃一惊。曹丕竟和这位降降同辇而行,并和他说说笑笑,好不亲密。这位降将就是孟达。曹丕为何对孟达如此热情呢?一方面曹丕运用“示范效应”来吸引更多人才投靠曹魏;另一方面,曹丕中了“晕轮效应”,被孟达的“进见闲雅,才辩过人”的优点蒙蔽了眼睛,看不到此人的缺点。对此司马懿早有调查,评价孟达“言行倾巧”:所谓“倾”是指孟达无原则地迎合别人,讨别人欢心;所谓“巧”是指孟达喜欢一味地卖弄技巧。司马懿采取“骤谏”,曹丕拒绝了他的建议,司马懿决定采取温和的方式让曹丕接受自己的建议。司马懿早有耳闻,孟达的父亲孟他曾通过“投机取巧”方式获得凉州刺史的官职。经一番仔细观察,司马懿发现孟达继承了他父亲的“优良传统”,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司马懿的“骤谏”恰好把自己和孟达的矛盾公开化,为以后铲除孟达集团做好了铺垫。

2)确认权威,合理行动(擅自行动之前,我们要掂一掂自己的分量,如果我们代表权威,就不必在意人际关系。)

实例:孟达降魏后不久,魏主曹丕溘然长逝,朝中欣赏孟达的大臣也相继离世。孟达发现没人认可,人单势孤,于是他活动心思想要降蜀。随后,事情败露,魏臣申仪发现了孟达与蜀国之间互通的书信,马上报告给司马懿。司马懿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不要擅自行动,立刻派兵消灭孟达集团呢?经过一番思考,司马懿认为此时自己刚刚复职,魏国朝廷上下的谋士有如凤毛麟角,这正好说明曹睿手下的司马懿代表了当时的权威人物。就此司马懿并没有请示领导曹睿,立即派大军讨伐孟达集团。

3)借人借势,速战速决

实例:司马懿派申仪盯着孟达,采取了“用小人管小人,用老鼠盯老鼠”的策略。申仪随时给司马懿汇报孟达的一举一动,帮助司马懿掌握了战场主动权。随后司马懿使用策反策略,派人劝降了孟达的外甥邓贤和亲密将领李辅,果真到了战斗的关键时刻,邓贤和李辅开城投降,造成了孟达集团战线全面崩溃。司马懿为保速战速决,他亲笔写信给孟达,信中安抚孟达,给他分析利害与当前形势,孟达果然放松了警惕。为了给战斗争取时间,司马懿命令军队急行军,八天后,军队到达战场。随后,司马懿命令军队到达战场后立刻分成八条线攻击孟达集团,在坚守六天后,邓贤与李辅开城投降,孟达被斩首。铲除孟达集团,不仅为魏国消灭了心腹大患,同时也给司马懿带来了巨大的声誉,魏国满朝文武皆认可了司马懿的才华和能力,司马懿也巩固了自己在朝堂上的权威性。

四、 突发事件巧应对

经典语录:

1)一盏灯,在没通电的时候是很普通的,通了电之后就如同星星一样闪亮。一个人,当不表现出优点的时候,他走在大街上,你看到的就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当他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优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光华闪耀。

2)我们从小长了一双别人的眼睛,做事考虑别人怎么看;我们从小就长了一颗别人的心,说话考虑别人怎么想。

3)你迎合别人,照顾别人的感受时,不能丢掉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我们不能无原则地迎合别人。

4)有技巧是件好事,但是卖弄技巧就不是好事了。卖弄技巧这事儿说小了叫轻浮,说大了叫心术不正。

5)我们给领导提意见的时候,要记住两个“不能”:面对领导,我们不能揭短过狠,不能刺探心思过准。

6)权威性与人际关系敏感性成反比。你越有权威,就越不用太在意人际关系;你越没权威,越要在乎人际关系。

7)权威性就是自由度,权威性有多大,自由度就有多宽。有本事的人发脾气叫个性,没本事的人发脾气叫找死。

8)我们要用价值观管高人,用制度管普通人,用人盯着小人。

9)最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团结问题永远是大问题。

借鉴司马懿应对突发事件运用的策略:

1) 提前判断,矛盾公开

实例:公元220年,薪魏主曹丕以特殊接待方式迎接了一位降将,这使得满朝文武大吃一惊。曹丕竟和这位降降同辇而行,并和他说说笑笑,好不亲密。这位降将就是孟达。曹丕为何对孟达如此热情呢?一方面曹丕运用“示范效应”来吸引更多人才投靠曹魏;另一方面,曹丕中了“晕轮效应”,被孟达的“进见闲雅,才辩过人”的优点蒙蔽了眼睛,看不到此人的缺点。对此司马懿早有调查,评价孟达“言行倾巧”:所谓“倾”是指孟达无原则地迎合别人,讨别人欢心;所谓“巧”是指孟达喜欢一味地卖弄技巧。司马懿采取“骤谏”,曹丕拒绝了他的建议,司马懿决定采取温和的方式让曹丕接受自己的建议。司马懿早有耳闻,孟达的父亲孟他曾通过“投机取巧”方式获得凉州刺史的官职。经一番仔细观察,司马懿发现孟达继承了他父亲的“优良传统”,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司马懿的“骤谏”恰好把自己和孟达的矛盾公开化,为以后铲除孟达集团做好了铺垫。

2)确认权威,合理行动(擅自行动之前,我们要掂一掂自己的分量,如果我们代表权威,就不必在意人际关系。)

实例:孟达降魏后不久,魏主曹丕溘然长逝,朝中欣赏孟达的大臣也相继离世。孟达发现没人认可,人单势孤,于是他活动心思想要降蜀。随后,事情败露,魏臣申仪发现了孟达与蜀国之间互通的书信,马上报告给司马懿。司马懿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不要擅自行动,立刻派兵消灭孟达集团呢?经过一番思考,司马懿认为此时自己刚刚复职,魏国朝廷上下的谋士有如凤毛麟角,这正好说明曹睿手下的司马懿代表了当时的权威人物。就此司马懿并没有请示领导曹睿,立即派大军讨伐孟达集团。

3)借人借势,速战速决

实例:司马懿派申仪盯着孟达,采取了“用小人管小人,用老鼠盯老鼠”的策略。申仪随时给司马懿汇报孟达的一举一动,帮助司马懿掌握了战场主动权。随后司马懿使用策反策略,派人劝降了孟达的外甥邓贤和亲密将领李辅,果真到了战斗的关键时刻,邓贤和李辅开城投降,造成了孟达集团战线全面崩溃。司马懿为保速战速决,他亲笔写信给孟达,信中安抚孟达,给他分析利害与当前形势,孟达果然放松了警惕。为了给战斗争取时间,司马懿命令军队急行军,八天后,军队到达战场。随后,司马懿命令军队到达战场后立刻分成八条线攻击孟达集团,在坚守六天后,邓贤与李辅开城投降,孟达被斩首。铲除孟达集团,不仅为魏国消灭了心腹大患,同时也给司马懿带来了巨大的声誉,魏国满朝文武皆认可了司马懿的才华和能力,司马懿也巩固了自己在朝堂上的权威性。

五、鼓舞士气有良方

经典语录:

1)人这一辈子,顺风顺水的时候你高歌猛进,那就不算本事。逆风逆水走背字的时候,你能心态正常,想出出路,而且临危不乱,那才叫有本事。

2)在忧伤、激动和疲惫这三种情绪的影响下,人的行为最容易失控。

3)在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如果你判断不清形势,分析不透信息,就做自己最基本的动作,这种策略叫支点策略,在管理学上又被称为“刺猬法则”。

4)很多时候,成功不是资源问题,是信心问题。有资源的人没信心照样失败。

5)不快乐就装快乐,装得时间长了就是真快乐。不聪明就装聪明,装得时间长了就是

真聪明。当然,装傻时间长了就是真傻。

6)原谅别人的不原谅,理解别人的不理解,接受别人的不接受,这样才能当领导。

7)大家做事情要有胸怀。要想成就五湖四海的事业,你就得有五湖四海的胸怀。

8)当你遇到了挫折和失败之后,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助你排解心理垃圾:第一种方法是找出自己的问题,加以改进来达到目的;第二种方法是找某个事物来代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宽慰自己的心灵;第三种方法是将自己的挫折合理化,安慰自己,人生在世必有挫折,这没什么大不了;第四种方法更高一级,将挫折和失败升华为前进的动力,化悲痛为力量,在以后的人生中更加发愤图强。

9)成功的人会转化,把挫折、失败转化成前进的动力,人生的营养。

借鉴司马懿激励自己和属下的智慧:

1) 保持一致,引入权威

实例:公元234年的二月,蜀相孔明先生统十万大军出斜谷,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于五丈原对阵。这一次,孔明先生部署的战法与以往有所不同,他命令军队一边打仗,一边开荒种地,孔明的“且耕且战”策略使司马懿陷入尴尬境地。两军对峙持续到这一年夏末秋初,司马懿敏感地发现,蜀军正到处寻找魏军主力作战,司马懿料到,准是蜀军粮草快吃完了,于是他坚定了一个信念:“守自己的城,让敌军耗粮撤退吧!”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坚守不出,等待时机。这天,司马懿在大营里与众将商议作战方针,一位侍从禀报西蜀使者携带礼物来访,司马懿开始纳闷,今天不是我的生日,又不是节日,这孔明怎么会给我送礼呢? 于是司马懿打开礼盒一看,里面装的不是别的,竟然是一套女人的衣服,上面放着孔明的亲笔信。司马懿匆忙打开信纸,信中曰:“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剑与妇人又何异哉!”。面对着这个莫大的羞辱,司马懿马上明白,蜀军粮草快用尽了,孔明这是用“激将法”逼魏军出来与他决战。司马懿决定还是闭门不战,可是他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魏军上下将领中了孔明的“激将法”,纷纷义愤填膺要求请战。如果司马懿命令魏军坚守不出的话,那就挫伤了军队积极性,影响了军队的作战士气;如果司马懿命令军队开城出战,魏军必定中计,从而遭受无法估量的损失。于是,司马懿假装怒气冲冲,表示要主动和蜀军开战,和诸将在情绪上保持一致,继而保持军队的高涨士气。正当诸将商议破敌之策的时候,司马懿突然提出向魏主曹睿报告此事,于是把他的加急信函送到魏主面前。曹睿当然知道司马懿的作战意图,所以他派了手下刚正的大臣辛呲前往前线“督战”。名为“督战”,实为“督不战”。辛呲手握圣旨赶到军营,堵着大门不让众将出战。司马懿假装拍桌子,瞪眼睛,气得直跳脚都没用。于是出城作战一事不了了之。司马懿巧妙地引入魏主的权威地位来达到“不战”的目的,既保护了军队士气,又实行了正确的决策,可谓一举两得,足见他非凡的智慧。

2) 借助暗示,输出信心

实例:青龙二年春,前方战报传来,说孔明率领西蜀三十万大军五路出祁山,向中原直扑而来。魏主曹睿闻讯大惊失色,连忙召见司马懿商议退敌之策。司马懿赶来的第一句话便是:“臣夜观天象,中原旺气正盛,奎星犯太白,不利于西川。” 那么司马懿的这句话真是在妖言惑众,故弄玄虚吗?非也。司马懿明白,此时的魏主如同惊弓之鸟,他需要的是信心而并非退敌之策。司马懿借助星象巧妙地给魏主一个心理暗示:孔明出兵有违天

时,魏军一定会取得胜利。果真魏主曹睿坚定了信心,倍受鼓舞。随后司马懿对全军将士发表了一番讲话:“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结果,孔明先生真的去了五丈原,魏军上下无不敬佩司马懿,赞扬他料事如神,同时增加了军队退敌的信心。其实,从军事角度看,孔明西上五丈原的作战意图是很容易被预测出来的,司马懿故意借此预测,运用心理暗示,来鼓舞军队的士气和信心,此策略不可谓不高明!

3) 调整情绪,合理解释

实例:魏蜀两军激战正酣,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写信询问战况,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虽提卒十万,已坠吾画中,破之必矣。”那么,司马懿这么评价孔明,是不是他狂妄自大的表现呢?非也。司马懿说这种大话的行为,在管理学上叫“乐观引导”。危急关头,他通过这种心理暗示,让自己做出积极的行动。公元234年秋,孔明在五丈原军中因病去世,依照孔明临终前的谋划,蜀军全面封锁了消息,慢慢向后撤退。司马懿得到消息,确认蜀军全线撤退了以后,带着儿子们冲上了五丈原,发现孔明当真去世了。司马懿大喜过望,率兵直追西蜀军队。正当魏军奋力追赶的时候,突然山后一声炮响,伏兵四起。蜀军调头直奔魏军冲杀过来。远处树影之中,随即飘出一大旗,上书一行字:“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旗下大将簇拥一辆四轮车,车上坐的正是羽扇纶巾的孔明。司马懿见此大惊失色,转身策马狂奔几十里,才停下来问:“吾有头否?”魏军一见大都督逃跑了,慌乱争相逃窜,自相践踏,死伤无数,这可谓兵败如山倒,蜀军悄然退回西川。此后当地老百姓就流传这样一句民谣;“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此民谣很快传进司马懿耳朵里,他并没有气急败坏,没有垂头丧气,更没有追查民谣的出处,而是闻而笑之,说:“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这样的行为恰好显示了司马懿的宽广胸怀。司马懿的智慧在于,在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他都自有一套合理的自我解释系统,始终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

六、竞争矛盾巧化解

经典语录:

1)人有言论可以说,但需要的是发表言论,不能发泄,更不能排泄。

2)展示最稀缺的,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认可。

3)当面对一个沟通挑战,你不知道怎么办,而且别人沟通技巧特别多的时候,你若没有技巧就展示真诚,若没有方法就展示真感情。

4)当面对上级竞争时,我们应遵守以下五条原则:第一是内外有别,大局为重;第二是不越位,不抢功;第三是人不说话,事实说话;第四是展示高姿态,高动机;第五是提前规划,控制局面。

借鉴司马懿巧妙化解竞争矛盾的智慧:

1)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实例:公元225年,魏主曹丕组织大军南征,立志统一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由于天公不作美,这一年冬天来得早,河流结冰,魏军的战舰全被冻在军港里,进退两难。曹丕无奈,只得下命令撤军。撤军途中,曹丕又闻自己的爱子曹健夭折,心碎不已,加上路途上奔波劳累,曹丕终于病倒。公元226年,曹丕自知将死,于是他将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和征东大将军曹休召到病榻前,把国家后事托付给四人。不久,曹丕病死,

这一年司马懿47岁,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又一个春天,他变成了托孤大臣。然而,此时等待着他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局势。司马懿心知肚明,托孤大臣之间最容易产生巨大的矛盾冲突。而“臧霸事件”使得司马懿更清楚地看到了竞争矛盾产生的不良后果。臧霸原是吕布手下的大将,后投降曹操,为魏国建立了赫赫战功。大将曹休与臧霸交谈时,臧霸曾放言:“国家未有听霸耳,若假霸骑藉万人必能横行江表。”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曹休听罢此话,立刻觉得臧霸狂妄自大,又恐臧霸这样的下属威名太盛,日后必然不易驾驭。于是,曹休添油加醋,向魏主汇报此事。魏主曹丕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削去了臧霸的兵权,并给他任命了一个虚衔。臧霸为人忠心耿耿,对此事没有任何怨言,领了虚衔,回家安享晚年去了。“臧霸事件”告诉司马懿两点教训:无论工作干得多么出色,上司都会对你产生提防心理;不要随便乱说话,要记住祸从口出。魏主曹丕的“太子四友”之一的吴质曾帮助曹丕登上帝位,进而得志,从而狂妄自大,得罪曹真,而最后受到曹丕的冷落,司马懿从此事当中看到了曹氏宗族和外姓大臣的巨大矛盾冲突。司马懿采用了这种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策略,使得自己既不致落人把柄,又处理好了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以后缓和矛盾、团结协作铺平了道路。

2) 看清角色,做出姿态

实例:曹丕托孤之后,大将曹真处处跟司马懿攀比,事事压制司马懿。司马懿对此处处忍让,并且处处成全曹真。《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描写了这样的场景:大将军曹真正在祁山前线指挥战斗,司马懿和魏主曹睿商议作战策略的时候,司马懿向魏主建议说;“请陛下告诉曹真大都督,和蜀军作战,能打则打,最好是闭门不战。等蜀军粮草用尽,往回撤的时候,我们再去追赶。我们追蜀军的时候,一定要观蜀军的虚实,以防孔明率军杀回马枪。”曹睿据此拟好圣旨,派太常韩暨去前线宣读圣旨。司马懿拦住他,嘱咐他道:“劳烦你告诉曹真,追赶蜀军的时候,都督一定带派一名老成持重的战将率军前去追赶。还有,如果都督问这主意是谁出的,你可千万别说是我出的,否则他不会听从我的建议。”韩暨点头照办。为何司马懿要成全曹真呢?原来,司马懿深深明白,以自己当时的身份,根本不足以与曹真抗衡,内外有别,上下有序。因此,司马懿始终采取一种谦和忍让的态度,来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争取主动。

3) 以退为进,只守不攻

实例;皇初四年,大将军曹真提出主动进攻西蜀的作战计划,朝中大臣皆反对这一计划。但曹真一意孤行,调动自己的权力,跟司马懿诸道并进伐蜀。曹真与司马懿率领大军行进,不料走到半路,天降大雨,曹真只得下令退兵。撤军路上,司马懿建议埋伏军队在路边,等待蜀军前来追赶。孔明早已预料司马懿之计,并没有派兵追赶。过了很久,曹真断定蜀军不会来追了,司马懿则持相反观点,他认为等魏军埋伏一撤,蜀军必杀回马枪。两人为此事争得个面红耳赤,最后决定分兵打赌:若孔明没有来追赶魏军的话,司马懿就得穿上女人的衣服;若孔明来追赶魏军的话,曹真就得把魏主赐予的玉带宝马赠与司马懿。结果孔明派兵来追,司马懿将蜀军杀个大败,而曹真由于轻敌,被蜀军偷劫了大寨,后亏得司马懿及时派兵救援,曹真才得以保命。事后,司马懿告诉曹真;“切莫再言赌赛之事,只同心报国。”由此可见司马懿谦和忍让,以退为进,事事以大局为重。正是这样,魏主和诸大臣更加钦佩司马懿的胸怀和境界,从而司马懿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同情和赞赏。

七、授权之后怎么做

经典语录:

1)一个领导,适度地进行自我暴露,袒露自己的真实感受,可以增加吸引力,提高支持率。

2)一个高高在上,掌握权柄,想做大事的人,特别是当你出名了,当你受大家瞩目了,有点业绩了,有点名声了,你真得学会自我克制和自我控制,否则就会出大问题。

3)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你要露脸是不容易的,你要露屁股是很容易的。你要想展示你的才华、能力、闪光点非常难,但是,你要想展示缺点,不用展示,大家都看得见。

4)决策阶段很多声音,执行阶段必须一个声音。重大的、关键的事情上,我们决不允许有人开发出第二个原则、第二个标准,那对我们的事业是个干扰。

5)屠刀让人掉头,文化让人点头。掉头的手段不可能带来长治久安,只有点头的手段才能带来长治久安。武力解决一时,文化解决一直,要想长治久安就得用文化的手段。

5)管理的高明之处不是让人掉头,而是让人点头。宁治一服不治一死。

6)越到远处做事情的时候,在小事上越得端端正正,得用正楷的方式去管人管事,不能用草书。

借鉴司马懿接受领导授权后采用的谋略:

1) 沟通:画圈(圈定资源)、画饼(画出大概框架)、画叉(请示领导能做的事情,领导不同意的事重新规划)

实例:公元238年,魏主曹睿授权司马懿率军讨伐长期盘踞在东北的公孙渊集团。司马懿回乡面见自己儿时的伙伴儿,用酒肉款待了父老乡亲。返乡之后,司马懿披挂上阵,率军远征辽东。魏军此次远征辽东,司马懿面临着三个挑战:公孙氏政权长年盘踞在此,树大根深;军队长途奔袭,后勤补给相当困难;魏军深入敌区作战,没有后方的支援。那么,曹睿授权给司马懿之后,司马懿又是怎么做的呢?军队出发前,司马懿运用“画圈、画饼、画叉”的技巧和魏主进行充分的沟通。首先,司马懿提出,他将率领四万人去征辽东,此建议很快得到了曹睿的支持。紧接着,曹睿和司马懿商议作战计划,司马懿预料公孙渊将会守住孤城,等待魏军围困。曹睿又问起此次战争结束的具体时间,司马懿明确告诉他:“往百日,返百日,战百日,歇六十日,可收全功。”曹睿笑而批准,于是司马懿率大军直奔辽东。司马懿在征途上确立了“斗智为主,斗力为辅”的作战原则,运用“声东击西,引蛇出洞,杀一儆百,关门捉贼”的战术包围了襄平。围困襄平一个月后,公孙渊父子见大势已去,派使者求和,后为魏军相对受戮,襄平战役取得了光辉胜利。

2) 远观忠,近观敬

实例: 襄平战役胜利落下帷幕后,由于天气寒冷,军队士兵纷纷苦寒,于是,有的将领向司马懿提出分棉衣的事情。他们认为,我们打胜仗了,应该将公孙渊集团仓库里的棉衣分给大家以御寒。此建议遭到了司马懿的强烈反对。原因是,虽然此时距离魏主十万八千里远,但是司马懿明白,魏主曹睿授权给他,一是为了打仗,二是为了考察他的忠心。分棉衣事小,自己的忠心一旦被怀疑,这事儿可就大了。司马懿之所以明白“远观忠,近观敬”的道理,才会严格克制自己及其军队。这可谓司马懿高超的处世技巧啊!

八、巧抓机遇有办法

经典语录:

1) 现代市场营销的规则:不是大鱼吃小鱼,是快鱼吃慢鱼。谁快谁成功。我虽然比你小,但我比你快,照样可以成功。

2)人这一辈子,很多话第一次想到说,你忍住没说,你以后可能永远都失去机会了。很多事情第一次想到做,你没有做,可能以后你永远都没有机会做了。

3)做大事要具备两种精神:抢的精神和闯的精神。

4)世界上永远不会来的事情,就是明天;我们拥有的唯一资源,就是今天,就是当下,所以你要奋斗,就从眼前开始。

5)什么是贵人?就是生活当中帮助我们,在事业上帮我们抓机遇的人。

6)人与人沟通的三种类型:头脑型(用实力手段让人不变心),心灵型(用文化手段让人不变心)和感受型(用感情手段让人不变心)。

7)一个圆不能有两个圆心,一个桃不能有两个核,一个队伍不可能有两个领导。 借鉴司马懿抓机遇的策略:

1) 建立联盟,获得支持

实例:公元238年,襄平战役取得胜利后,司马懿得到魏主的诏书,命令他走便道,入关中,镇守西面防线。于是,司马懿率大军直奔关中。行军路上,司马懿收到魏主曹睿颁发给他的紧急诏书,命令他赶紧回去,直接入后宫见曹睿。司马懿立刻赶了回去,只花了不到一天时间,就赶到了曹睿的病榻前。曹睿病危,将天下大事托付给司马懿和曹爽,司马懿涕泗滂沱,又再一次当上了托孤大臣,这一年他60岁。正当司马懿得意忘形的时候,两个人来找司马懿,向他道出了所谓的“托孤内幕”,来者是中央秘书长刘放和孙资二人。两人和司马懿的遭遇相同,他们既受魏主的信任,能力出众,又遭到曹氏宗族势力的排挤。这个内幕使得司马懿得意洋洋的心情一扫而光,并且冷汗直冒。原来,魏主曹睿一开始并没有选择司马懿为托孤大臣,而是选择了燕王大将军曹宇、领军大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和骁骑将军秦朗五人为托孤大臣。刘放、孙资抓住了曹睿耳软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他们与曹睿的亲密关系和雄辩的口才,说服了魏主曹睿选择了司马懿为托孤大臣。这事儿足以让我们看到,若非司马懿平日注意人际关系,建立政治联盟,获得了孙资、刘放一行人的支持,司马懿根本就不可能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当选为托孤大臣。

2) 感情到位,角色互补

实例:魏主曹睿喜欢顺眼的人,越是喜欢的人,他就越对他们满腹狐疑。这样的性格跟曹睿的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因此,曹睿缺乏安全感,性情沉默隐忍,喜欢猜忌多疑。曹睿喜欢的人均有以下特点:第一,此人必须沉默能忍,而且低调行事;第二,越是与他感情深的人,他越防范;覅三,此人反复无常,喜欢朝令夕改。刘放和孙资正是利用曹睿的这些性格弱点,得以保证司马懿当上托孤大臣。

3) 类型匹配,制造认同

实例:曹睿易于感情用事,跟他接触越多的人,最容易得到他的信任。刘放、孙资两人利用了曹睿的这一性格特点,用感情打动了曹睿,并使得他在病危时写下托孤诏书,此

举正式确立了司马懿作为托孤大臣的地位。由此,司马懿开始掌握曹魏集团的实权,为以后其儿子司马昭得以夺权篡位埋下了伏笔。

九、 改变逆境靠行动

经典语录:

1) 需求刚得到满足的时候,你兴高采烈、痛哭流涕。需求满足的次数多了,你就会觉得平淡无奇、垂头丧气。同样一件事,你做的次数越多,就越没兴奋感。

2) 通货膨胀伴随着货币贬值;人心欲望的膨胀,代表幸福感的贬值; 房价的膨胀带来的是爱情的贬值。

3) 我们控制自己欲望的膨胀有两种方法:一是时常节制自己的欲望;二是借助外力的约束来克制自己。

4) 镜子很明亮照不见自己,眼睛很明亮看不见自己,这人永远离不开别人的监督和约束。

5) 如果一件事人人都夸你做得好,证明你努力了;如果你认为自己做得实在太棒了,证明你发烧了。

6) 嫉妒三原则: 人嫉妒相似,不嫉妒不同;嫉妒强势,不嫉妒弱势;嫉妒易得,不嫉妒难得。

7) 人生在世,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8) 权胜才必有辱,威胜德必有祸。

若你的权力官职要比才华都大的话,你就会干丢人的事;若你威风摆谱比修养大的话,你就会招致祸端。

9) 人生如开车一样,懂得踩油门那叫力量,懂得踩刹车那叫智慧。

10) 人一生中最大的成功,是子女教育的成功;同理,人一辈子最大的失败,是子女教育的失败。

借鉴司马懿面对逆境采取的行动与谋略:

1) 抓住机遇,不留余地

实例:魏主曹睿病逝后,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共掌国家大权,共同辅佐幼主曹芳。一开始, 曹爽掌权,颇具新鲜感,春风得意, 与司马懿配合得极为默契。天长日久,曹爽私心日益膨胀,想独揽大权,于是,他就决定把司马懿踢出曹魏决策群。 随后,曹爽上书给幼主,称司马懿能文能武,功满天下,现在这个职位不足以彰显他的功德,应当提拔他做太傅,幼主批准了他的建议。曹爽这一招是“明升暗降”,名为升职,实为夺走司马懿的一切权力。面对当时复杂的局面,司马懿选择了隐忍,接受了这个职位。之后曹爽大权独揽,但仍然对司马懿有所防备。司马懿再次上演了他的拿手好戏---装病,骗过了前来刺探他的曹爽亲信李胜。曹爽听说司马懿已病入膏肓,大喜,开始对司马懿放松警惕。司马懿则潜伏在家中等待时机。公元249年正月, 曹爽带着自己全家和小皇帝去祭扫明帝高平陵,司马懿得知此事,大喜过望,暗中策划发动事变。随后他派人夺取武库,又派长子司马师屯兵司马门,自己和太尉蒋济出屯洛水浮桥,断绝曹爽归路。救出被曹爽软禁的郭太后(魏明帝皇后),郭太后于是下诏废曹爽兄弟官职,派人送奏章给魏帝,要求罢免曹爽兄弟。除此之外,司马懿还

将受到曹爽集团排挤的大臣们一一请出,他们个个经验丰富,德高望重,为司马懿最后取得胜利立下大功。司马懿抓机遇动作如此迅速,让后人深深为之折服。

2) 嘴上出缓招,留有余地

实例: 正当司马懿在城内调兵遣将之时,曹爽手下的谋士,大司农桓范单人独骑悄然出城,迅速赶到曹爽的军营。桓范向曹爽提出了一个高明的建议: 首先立刻赶到许昌城,调兵遣将,然后以幼主的名义下诏,让全国各路兵马前来勤王。此时,远在城内的司马懿早已预料到桓范的建议,他不慌不忙地跟下属说,凭借自己对曹爽的认识,此人缺乏战略眼光和人生历练,绝不会冒险听从桓范的建议.果不其然,正如司马懿所料,曹爽并没有采纳桓范的正确意见,错失了消灭司马懿集团的大好时机。司马懿又连续派人来找曹爽,对着洛河发誓,只要曹爽肯与他和解,自己便不会取他的性命,而且保证他以后荣华富贵享用不尽。幼稚天真的曹爽最终决定向司马懿投降。

3) 制造舆论,获得认可

实例: 曹爽向司马懿投降后,司马懿并没有立刻动手除掉他,而是派人到其府上昼夜围观监视着他。曹爽心生畏惧,以求食的名义试探司马懿,谁料司马懿竟立刻派人给他送来了米面等食物。这下,曹爽放心了,确认司马懿不会杀他,放松了对司马懿的防备。司马懿深深明白,要想彻底铲除曹爽集团,必须充分制造舆论。此时,司马懿暗中联合众朝臣,给曹爽集团罗织了以下五项罪名: 擅改祖宗制度,安排亲信,垄断禁卫军大权,挑拨上级领导关系,伤害核心干部的利益。最后司马懿用这五项罪名诛杀了曹爽家族,成功地剿灭了曹爽集团。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只用了前后十三天的时间,不仅将曹爽苦心经营了八年的班底队伍铲除得干干净净,而且为自己扫清了障碍,顺利将曹魏集团的大权紧紧掌握自己的手中。就此,司马懿迎来了事业的又一个巅峰。

十、教育子女有讲究

经典语录:

1) 人不缺打老虎的力量,缺打老虎的胆量。老虎在眼前的时候,你不怕它,能把它打跑;老虎在天边的时候,你怕它,它能把你吓倒。

2) 温室里养苗,养的只是一棵纤弱的小草;野地里风雨中养苗,养的是一棵参天大树。

3) 我们做大事,一定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需要完成的任务上,这叫做“焦点法”。

4) 教育是指导而不是指责,教育是靠示范而不是靠口传,你得亲自去示范。

5) 高人培养下属最重要的是什么? 把你擅长的事情交给他去做,把你的平台给他。他明明要犯错误,你让他犯,犯错之前不着急,犯错之后不生气。他做得比你差,你还得给他鼓掌,你得有这样的胸怀。

6) 过度的爱是伤害。你爱很好,但爱的时候要有所保留。花得浇凉水,不能浇温水。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浇的是烫水,你的爱度数太高了。

借鉴司马懿教育子女的方法和策略:

1) 沉浸教育,养成习惯

实例: 司马懿一向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很细心,并且注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正是因为受到司马家族的严格教育方式影响,司马懿总是亲自给儿子们示范怎么去做,使得

两个儿子从小在这种沉浸教育的环境下,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2) 母爱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实例: 司马懿的妻子张夫人是一位聪慧果敢的女性。就在司马懿装病拒绝为曹操办事的时候,一天,天降大雨,司马懿突然想起他的藏书在外面的石桌上晾着,他一向嗜书为命,所以也顾不得装病了,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就把藏书收进屋里。此事碰巧被一个小丫鬟看到。为了保密起见,张夫人挣扎了很久,一狠心把那小丫鬟给杀了,于是自己开始操持家务。张夫人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也是煞费苦心,用温暖的母爱滋润了两个儿子的心灵,两个儿子性格坚韧,果断勇敢,与张夫人的精心教育有很大关系。

3) 体验教育,提升孩子的核心能力

实例: “马谡失街亭”故事妇孺皆知,此事背后有很多教育启示。司马懿带领大军在街亭扎下营盘后,派出儿子司马昭前去侦探蜀军布阵情况。司马懿之所以狠心不顾儿子的安全派他去做侦察兵,是因为他想通过体验教育来提高孩子的战斗能力。后来,司马昭回来告诉他,西蜀军舍水上山,不守大路,我们一定能够轻而易举拿下街亭。 司马懿派亲信确认事实后,这才微笑着点头,对儿子的表现赞赏不已。我们可以看到,作战时司马懿总是把风险最大的任务派给自己的儿子,就是为了让他们体验战场生活,从而锻炼儿子们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