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本阅读教学备课提要

七年级上册文本阅读教学备课提要

泉州八中   傅淑惠

第一单元:叙事性记叙文

一、有关教材调整

本单元共4篇课文:《忆读书》、《风筝》、《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山中避雨》。根据教学需要,后两篇自读课改为《羚羊木雕》、《柳叶儿》。

二、单元教学内容说明

《忆读书》生动回忆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旨在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风筝》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羚羊木雕》写的是一家人因为一件贵重的工艺品而发生的很不愉快的事情:一个孩子“自作主张”地把父亲送给她的“贵重东西”(羚羊木雕)转送给了朋友,父母逼着她向朋友要回了那东西。课文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既敬重父母,又尊重孩子的情感。《柳叶儿》描写了童年时代,在那严重饥荒的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抒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的感情。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叙事性记叙文。

2、有效地引导学生品味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作者充溢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四、教学建议

应注意初中和小学的衔接,讲授新课前可先介绍一下记叙文阅读应注意哪些问题。同时根据本单元教学重点,教学时可从记叙要素入手,把握课文的脉络和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抓住课文要点,掌握课文的中心。

五、《忆读书》备课提要

《忆读书》可以说是作者的一篇随笔,介绍了自己与书几十年的渊源,作者的感悟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文章看似闲散、随意,其实处处不离文章主线,处处不离文章主旨。根据本文行文特色,提供一下教学程序供参考: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找出文章核心,然后依据核心从三个方面分析全文,最后结合作者的体会,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指导以后的实践。

     本文教学重点是“读书好”这一部分,应着重引导理解,教学时还可引导学生阅读《读本》中叶文玲写的《我的长生果》,加深理解。本文中涉及到较多的名著,其中有的可能学生不曾接触过,这也许会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教学时可适当做些介绍,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但不可过于繁琐,以致陷入到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之中。

    可结合课后习题,根据教育部推荐书目,本册课本后推荐的名著及与课本配套的读本,为学生列出推荐书目,引导学生拟订好读书计划。

第二单元:写人记叙文

一、单元教学内容说明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分别写了养母、老师和著名的科学家、音乐家。《小巷深处》通过生活的琐事,抒写了养母对我深沉、无私的爱;《我的老师》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受教于莎莉文老师的情景,赞颂了带作者走出不幸,改变作者命运的老师;《“两弹”元勋邓稼先》刻画了为祖国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艰苦创业,为“两弹”的研制作出重大贡献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形象;《音乐巨人贝多芬》则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区分叙事性记叙文和写人记叙文的不同。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几个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有一颗爱心:爱子女,爱学生,爱祖国,爱音乐。几篇文章,写的无论是养母、老师,还是科学家、音乐家,都表现了人物的各自特点。从写作手法上看,四篇课文各有千秋,如《小巷深处》通过肖像描写以及“我”的感情变化展现人物,《我的老师》中侧面表现和衬托手法的运用,《“两弹”元勋邓稼先》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以及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音乐巨人贝多芬》从肖像描写中展示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等等。教学时可根据课文特点有所侧重。

教完四篇课文后可进行单元小结,比较几篇文章描写人物的角度和记叙重点的异同,进而在比较阅读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四、《我的老师》备课提要

本文是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是作者送给她老师的一首赞歌。文章写出了老师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写出了自己在老师的影响下生活态度的巨大变化。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寓深情于平实的叙述之中,文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很少直接抒发内心地感受,但作者的深情却蕴含于字里行间,让读者在读着具体的事件时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深情。同时本文出色地运用了衬托手法,文章的主人公是安妮老师,但作者在文中却使用大量的笔墨描写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从侧面写老师对自己的巨大影响,写老师的可敬可爱。

为使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课前可对莎利文老师和海伦的关系、对海伦的影响之大作必要的介绍。讲授本文,可把侧面表现人物和衬托手法作为教学重点。另外,可把魏巍的《我的老师》拿来作比较阅读。

第三单元:写景记叙文(散文)

一、有关课文调整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竹林深处人家》、《树林和草原》。后面两篇课文根据教学需要更改为《海滨仲夏夜》、《秋魂》。

二、单元教学内容说明

本单元几篇课文都是优美的写景记叙文,分别描绘了旖旎的春光、幽美的夏夜、多姿的冬景、多情的秋景,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也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关爱、眷恋和热爱之情。

《春》,以盼春—绘春—赞春为思路,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济南的冬天》作者抓住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济南的山、水,表现了济南冬天的多姿多彩,寄寓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海滨仲夏夜》用细腻的笔触,抓住夕阳落山不久到月上中天这段时间内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海滨沙滩上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作者对海滨夏夜优美景色的赞赏和对人民幸福生活的由衷祝愿。

《秋魂》是篇满蕴着感情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秋天不同的景物,感受它们充满哲理的内蕴,用精练而形象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展示了秋的灵魂和神韵,反映了作者对秋的深刻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欣赏写景散文,了解并学习写景的基本方法。

2、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如何用准确的语言和描写的方法表现景物的情状和特征。

3、  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合理、恰当地安排写景顺序。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可采用朗读法、讨论法。

1、朗读法。朗读法适用于所有的散文,本单元也不例外。学习本单元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或背诵精彩段落、篇章,来深入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

2、讨论法。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内容含义深,许多语句意味隽咏,耐人寻味;写法灵活,如果采用讨论的方法阅读,学习效果更好。

五、《济南的冬天》备课提要

  这是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紧紧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一特征来写,使得全文基调一致,色彩和谐,层次井然有序。“温晴”是本课的文眼,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牢牢抓住这个文眼,赏析课文。本文语言准确生动、清新质朴,体现了老舍语言的一贯特色,教学时可以“读”为教学主线,贯穿始终,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情感,品味其语言的精妙。

第四单元:小说

一、单元教学内容说明

《空城计》一文通过司马懿兵临西城、诸葛亮临危施计、司马懿中计、诸葛亮释计四个典型情节的描述,扣人心弦,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斗智斗勇,分别刻画了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的司马懿的形象与足智多谋、灵活变通的诸葛亮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美猴王》一文通过对石猴出世、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以及带众猴进洞入住的描述,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争强好胜的美猴王形象,为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心声》是一篇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作者通过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朴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启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也从侧面批评了我们在教育上严重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是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勇气》是一篇美国短篇小说,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诺曼底登陆前夕的一段故事。用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表现战争中闪烁的人性美,一种让侵略者无法理解的“勇气”。课文写了两种勇气,一种是美国士兵求生的勇气和智慧,一种是法国妇女的为了正义而甘于牺牲的勇气。这里反映了作者提倡的价值追求和对人性美的歌颂。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会欣赏小说。

2、教会学生列情节提纲和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让他们尝试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再创造能力,去品评、赏析小说,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教学建议

1、这是初中阶段第一个小说单元,课前宜介绍一下小说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并提示学生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有典型的情节,鲜活的人物,语言通俗易懂,学生较感兴趣,教学时可以从理清故事情节入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讨论写法的妙处,总之,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做精当的点拨。

3、可引导学生去读《三国演义》等原著,增强阅读兴趣。

四、《美猴王》备课提要

本文饶有兴味地叙述了石猴出世,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入洞称王的故事,情节浪漫离奇,形象栩栩如生。课文语言通俗,内容较为浅显,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作精要点拨即可。可先让学生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进而把握内容。最后将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去分析。

第五单元:童话、科幻作品

一、单元教学内容说明

《犟龟》是20世纪的童话佳作,作者叙述了一只小乌龟如何以他的“犟”,克服参加狮王二十八世婚礼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碍,最终获得胜利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揭示了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主题。

《小溪流的歌》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一篇表达新主题的童话。坚持前进,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是这篇文章完整的主题。

《基因畅想》是一篇带有科幻性质的科学小品。作者本人是身处基因实验研究前沿的美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作者在文中介绍了科学家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象。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是一篇科幻作品。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合理的推导,层层展开,把“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设想,写得饶有趣味,同时让人觉得作者说得很有道理。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设想大胆新奇、引人入胜;想象合理有据,富有逻辑。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童话故事和科幻故事,领会故事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单元教学建议

1、本单元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熟读、美读、分角色读、表演性地读,读出感受、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个性。把故事、情节、语言都读到自己的心里,积淀成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要通过反复朗读和默读,理清作品的思路,了解文章的写法,并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运用。

2、教学本单元,还要适当教给学生一些文体知识、联想和想象的知识,让学生明白,联想是有一定规律的,想象也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以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的。

3、可指导学生课文扩展阅读,如阅读《米切尔?恩的作品集》、严文井的《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歌孩》、《沼泽里的故事》、《不泄气的猫姑娘》等童话,或是其他著名童话作家的优秀作品,培养学生艺术的感受力和生动的想象力。

四、《犟龟》备课提要

这是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结构很严谨,有着清晰的故事发展脉络。教学《犟龟》一课可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引导学生在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体会童话所蕴涵的哲理,并尝试着让学生通过自我分析、体会,总结出童话的一些特点来。本课表面上看,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但仔细阅读,会发现有些地方值得回味、推敲。有关本课的主旨的问题,就为学生留出了探讨的空间。阅读完本课,一方面学生可能会出现对文章主旨把握不准确、概括不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许会在能不能说小乌龟“获得成功”这一涉及文章主旨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得出本课全面、明确的主题。

第六单元:文言诗文

一、单元教学内容说明

本单元学习古代诗文。所选的课文,都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文中那丰富的内涵,那名言警句,至今仍给人们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四篇古代散文中,《〈论语〉六则》、《伤仲永》涉及学习,《期行》、《乘船》涉及诚信。六首古代诗歌中,《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属叙事诗,其他五首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木兰诗》叙述了木兰替父从军,英勇征战,凯旋回乡的故事。五首唐诗的内容或感慨,或送别,或倾诉,或思念,感情极为真挚。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文言实词,为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2、难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不同,弄懂难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在教学课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解决文言字词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不同。学习古代诗文,特别是古代诗歌,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多背多感悟。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论语〉六则》备课提要

1、文本解读

《〈论语〉六则》是一篇语录体散文,所谈的都是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课文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后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文章用简约的语言表达精深的道理,论述言简意深,富有哲理。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人们今天依然在遵从着执行着。如“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常被人口头相传。教材编者选这六则语录作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开篇之作,主要是希望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目标

(1)引导领悟孔子言论的深刻含义,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句子含义,学习和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3)能正确背诵和默写课文。

3、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升入初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学中可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结合的方式,先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朗读和背诵练习为主,熟悉几个文言字词,疏通文义,然后结合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应讲究什么样的方法,应持怎样的态度。

第七单元:文言诗文

一、单元教学内容说明

本单元所选的古代诗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

《卖油翁》一文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孔不湿”这件事,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发人深省。

《三峡》一文以凝练的而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壮丽景色。作者不论写山写水,都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并采用大笔点染的方法,寥寥150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描绘出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通过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事,赞扬了蔡勉旃的品格,告诉我们应诚信的道理。

《戴震难师》通过写戴震向老师质疑一事,赞扬了戴震勇于怀疑的精神,告诉我们:不要迷信古人,不要迷信书本,要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才能取得进步。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同时塑造了一个坚贞美丽的农家女子形象,歌颂了她的机智、幽默和反抗精神。

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江南春》《登飞来峰》《望岳》《观沧海》)虽然取自不同朝代,但都写景抒怀,或叙离情,或明高志,或咏古史,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感受。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在前面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古代诗文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的体会,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从而积累大量高质量的语言材料。

三、教学建议

学习古代诗文,背诵尤为重要。讲授本单元,依然要引导多读多背。在前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初步进行准确的有条理的积累。另外,应注意本单元课文与第六单元课文的联系,如《戴震难师》跟《〈论语〉六则》、《伤仲永》一样,都是谈学习的,《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与《〈世说新语〉二则》都是提倡诚信的,可利用相关课文自然导入有关课文的学习,或拿来做比较阅读。

四、《卖油瓮》备课提要

1、文本解读

本文短小精悍,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使有专长,掌握了某种技艺,也没什么可骄傲、盛气凌人的,因为熟能生巧,而艺无止境。文章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生动的人物描写。康肃公以箭术自傲,卖油翁则不以为然,两人矛盾由此展开,在矛盾冲突中,康肃公的傲慢、认为受到轻视后的气愤、无言以对后的无奈,卖油翁对康肃公的不屑、向能着挑战时的无所谓的态度等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中“睨之”“但微颔制”“忿然”“笑而遣之”对表现人物起了极大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结合查字典理解文言词句的能力。

(2)感受两个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领会故事要表达的道理。

(3)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3、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简短的文言文,教学时以读为主,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意,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并以此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

   

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七年级记叙文教学点滴体会

泉州三中  陈心宇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程标准》也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于是,现在有些老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冷落了教材这个“课堂教学资源”。其实,叶圣陶先生的“例子说”并不是要我们轻视教材;新课标理念也并不是要我们忽略教材的价值。试想,如果教师一边花大力气去寻找资料、开发资源,一边又将凝结着编写团队集体智慧的教材弃之不用,岂不是本末倒置?所以,教材是最重要、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

下面,我围绕“七年级记叙文教学”这个话题,将自己研读课标、使用教材的情况向专家、老师们做一下汇报——

一、把握教材  领会编者意图

记得我在1998年使用的人教版旧教材中,第二册是以训练记叙的读写能力为主的,整册的编排循序渐进,具有螺旋式上升且读写基本同步的特点。其第一至七单元的教学要点如下表所示:

而现行课标教材依据《课程标准》体现出的“淡化文体”的理念,都淡化了文体要求,不按“文体”组元而按“主题”组元。语文版教材虽然仍按旧教材的编排思路以“文体”组元,但它并不过分强调文体知识,所以我们难以在教材中抓住“记叙文”读写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的线索。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从教材中找到一些踪迹,将记叙文的读写训练落实在教材的有关单元之中。要做到这点,我们就要充分借助语文版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认真领会编者意图,以把握教材,充分认识教材的教学功能。

下面就是《教师用书》里的一些说明文字:

《七年级(上)教师用书》在第一单元的“单元内容及设置意图”中写到: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叙事性的记叙文。对这类文章,要指导学生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弄清它的六个要素,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抓住文章的内容要点,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本单元“主要任务是阅读和写作叙事性记叙文。要引导学生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类文章的特点,练就阅读和写作这类文章的基本功。”

第二单元的“单元内容及设置意图”中指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如下:“了解写人的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写人就要把人放到事件中写,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等写出人物的特点”、“初步了解写人的一些基本方法,如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选取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在小学记叙文教学的基础上,再讲一点关于写人的记叙文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

《七年级(下)教师用书》在第一单元的“单元内容及设置意图”中写到:“本单元所选课文属于状物类记叙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

凭借这些说明文字,我们就能准确把握教材为我们提供的记叙文教学平台: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根据教材的编写轨迹去寻找散见于其他单元中的记叙文课文,从而做到对全套教材记叙文教学的内容有比较完整的了解。

二、整合教材  构建教学平台

教师使用教材应该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我们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把握教材整体编写框架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换、增删,对课文、单元编排做出适当调整,以寻求更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

说到整合教材,不能不提到旧教材。虽然在《课程标准》颁布后,课标教材以全新的面貌逐步取代了旧教材,但是,那些我们曾经教授过的、熟悉的旧教材编目仍是我们不用“开发”而可以直接“利用”的课程资源,所以,我们可以有所选择地将旧教材编目作为语文版教材的补充内容。在这个问题上,我市教科所的专家早在20##年9月初就为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详见泉州教科研网/中学语文/课改探索/《初中语文教材补充调整的建议》)

根据《建议》,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调换了两个篇目、第二单元调换了一个篇目,七年级下册调换了一个单元,调整后的课文篇目如下表所示:

经过整合,我们七年级记叙文教学的资源更丰富了。《柳叶儿》的倒叙、《羚羊木雕》的插叙、《音乐巨人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一面》的人物特写、《荒岛余生》的心理描写、《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群相描写、《我们家的男子汉》的几方面写人等,都是教学的好“例子”。

整合教材还需要从整体教学的角度对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优化组合。所以,我们在研究一个单元的教学时,要全面把握该单元各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并琢磨这些教学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共同承载着什么教学任务,以此把握好教学目标,以整体渐进的方式推进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我为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设计的单元教学整体目标如下: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我们还应该从单元整体着眼,研究每一篇课文在教学中的独特作用。比如,在记叙的顺序这个教学要点上,不同的课文应该有不同教学作用——通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复习巩固顺叙的知识,通过《风筝》、《柳叶儿》让学生了解倒叙的写法,在教《山中避雨》、《羚羊木雕》时让学生懂得插叙的作用。

三、表解教材  落实读写知识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从记叙文教学“本身”来看,如果学生连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等知识都不懂,不懂得怎样选材与立意,不理解记叙与描写、抒情的关系,那提高语文素养就无从谈起?所以,有些语文知识是非教不可的。这里,我就自己运用“表格法”指导学生开展记叙文文本阅读实践的一些做法向专家、老师们做一下汇报。

在课堂教学中,“表格法”在指导学生开展文本阅读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1、对学习不太自觉的学生来说,填表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学生没有认真研读课文,就不能完成填表。而表格的设计往往涉及教学重点、难点,只要学生填了,多少会有收获;

2、对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来说,填表又具有一定的程序性。只要他们按表格的要求一步一步去做,往往能较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既提高了学习自主性,又锻炼了语文能力。

(一)设计表格  突出教学重点

让我们重新来审视教材里的一些课后填表练习。

例一、《风筝》思考与练习二:本文第四段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都交代得很清楚。试将相关内容填入下表。

【简析】《风筝》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叙事类记叙文)的课文。《教师用书》的“单元内容及设置意图”中指出:对这类文章“要指导学生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弄清它的六个要素,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所以教材利用《风筝》第四段这个很好的“例子”设计了填表练习,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记叙的要素。

例二、《海燕》思考与练习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并说说作者怎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故乡的小燕子。

【简析】《海燕》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状物类记叙文)的课文。教材在“单元说明”中指出,阅读这类文章,“要把握作者笔下的事物的特征,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所以这个填表练习旨在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的外形特征,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突出了“抓住特征描写事物”、“咏物抒情”的教学重点。

例三、《一面》研讨与练习二、2:填写下表,看看作者对鲁迅外貌的描写是如何由远及近、从粗到细,逐步深入的。

【简析】《一面》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人类记叙文)的补充篇目。通过填表,学生很容易抓住本文由远及近、从粗到细、从整体到局部对鲁迅进行外貌描写的特点,进而理解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人物”、“抓住人物最显著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等人物描写的知识重点。

例四、《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研讨与练习一:熟读课文,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简析】《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人类记叙文)的补充篇目。设计表格,让学生概括课文描写的四位作家的肖像、语言、行动、性格等特点,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突出了本课“抓住肖像和性格特点,有所侧重地描写人物”的教学重点。

可见,这些表格都是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的,重点突出,易于操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引起重视,充分发挥这些表格的教学功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也尝试设计表格。

例五、练习:默读课文《鲁迅自传》,将其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

【简析】《鲁迅自传》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物传记)的课文。这篇人物传记可以作为教学记叙文写作顺序、选材方法的“例子”。为此,我设计了上面的表格。通过填表,学生快速梳理出鲁迅的活动足迹,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通过读表,学生很容易领悟到以时间为顺序的写法使本文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同时,还能直观地看出作者所写的都是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事件,重点突出,选材精当。这样,就很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

例六、练习:阅读课文《回忆我的母亲》第2至15段,填写下表。

【简析】本着与《鲁迅自传》同样的教学思路,我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回忆我的母亲》设计了上面的填表练习。这篇文章通俗易懂,适合让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填表,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住这部分内容是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一生,紧扣母亲的特点选材,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主线,材料之间互相照应,衔接自然,表现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二)结合表格  归纳阅读方法

在完成《鲁迅自传》填表练习时,由于课文精短,学生在解读鲁迅精神时遇到了困难。这为教师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提供了契机。我的做法是:先指导学生认真分析相关语句,体会其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查阅资料,对文中介绍得不够具体的地方进行充分讨论,进而得出结论。例如,在感悟鲁迅“弃医从文”的精神时,我让学生先认真品味重点句“(我)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然后指导他们阅读附文《〈呐喊〉自序》,并展开讨论。当学生在附文中了解到鲁迅所经历的“看电影事件”后,读到鲁迅说的“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些句子后,就水到渠成地从“弃医从文”的人生抉择中解读出鲁迅身上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了。这种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通过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意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会了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在学生完成《鲁迅自传》、《回忆我的母亲》的填表练习时,我还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归纳理解记叙文的主题的“四步法”——

(1)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叙述了哪些事件,为分析这些事件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

(2)针对所概括的事件,补充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为分析这些事件的思想内容扫清障碍,寻找依据。

(3)深入分析每一事件的思想内容。

(4)归纳这些事件的思想内容,找出贯穿全文的思想脉络,即文章的主题。

(当然,有些记叙文的内容与当今生活十分接近,或者作者的经历和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并无直接联系,那就不一定要补充了解时代背景或作者经历了。)

(三)利用表格  提升综合能力

我们还应利用表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课文与课外阅读篇目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例七、练习:阅读海伦·凯勒和魏巍的同题文章《我的老师》,比较两篇文章在主题、人物、选材和写作顺序方面的异同,填写表格。

【简析】在教完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人类记叙文《我的老师》(海伦·凯勒)之后,我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人教版旧教材第二册中魏巍的同题文章,并完成上表的填写。这张表格涉及主题、人物、选材和写作顺序四个方面的同异比较,抓住了记叙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明显的梳理概括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能力。

四、利用教材  迁移写作实践

短短的一身绒毛,柔软蓬松,雪白漂亮,加上一双红宝石似的眼睛,一对时常高高竖起的耳朵,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一只小兔子。     ——节选自学生习作《我家的小兔子》

这个句子,用过七年级教材的老师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它虽然和课文《海燕》里的句子相似,但并不是抄袭。我很喜欢学生能有意地模仿课文中的例句。所以,在引导学生积累课外阅读材料中的好词好句时,我们不要忽略了“教材”这个例子,不要忽略了教材中这些最亲切的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课文的这些例子,引导学生通过模仿,积累活用。

(一)立足教材,仿照写

引导学生模仿教材进行写作尝试,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上课前,应明确要让学生从“例子”中获得哪一项作文知识;

2、上课时,应把该知识作为一个重点去突破;

3、上课后,应围绕该知识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实践。

例八、我在教学《石榴》时(单元作文训练“写一篇状物的文章”),就注意突出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课文描写石榴的顺序:从枝干、叶片、花、果实到子粒

2、理解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文】对于骄阳的炎热,荷花反而张扬出欲滴的翠色。你看,这位夏季少女是如此的婀娜多姿!粉色的已够纯美,红色的更加妩媚。她脸颊的肌肤轻薄如翼,透着腼腆的粉红;她大裙子翠色欲滴,充盈着旺盛的精力;她纤细的玉腿微微露着,更显得亭亭玉立。她迸发出独特的含蓄的热情,这种美与这生机盎然的夏季多么和谐啊!

——节选自学生作文《荷花》

例九、我在教学《一面》时,注意结合填表练习向学生传授了人物描写的三点知识:

1、要抓住特点写人物的外貌。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人物的外貌。

3、要有重点地写人物的外貌,为主题服务。

【例文】绝望中,一双粗糙的大手落在我肩上,“小朋友,车胎破了吧?”说着,来人就从一辆老式三轮车里变魔术似的找出工具,熟练地把我的车倒翻过来。他四十出头,皮肤呈古铜色,大概久经日晒风吹形成的吧?凹陷的眼睛上布满了血丝,给人一种饱经风霜的深沉感觉。他身上的工作服褪了颜色,脚下的皮鞋经过岁月的洗礼也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他就这样整日拿着油腻的工具箱工作吗?我顿时肃然起敬……看着他踏着那锈迹斑斑的三轮车向远方驶去,我竟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来不及说。寒风依旧“嗖嗖”地呼啸着,可是我不再寒冷,只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节选自学生作文《温暖》

例十、我用教材传统篇目《背影》指导学生考场写人记叙文的写法——以小见大、人详事略。

1、以小见大——《背影》通过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这些平凡小事把父亲关爱儿子的思想感情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撷取意蕴丰富的素材。

2、人详事略——《背影》中对车站送别时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外貌、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而祖母去世、父亲赋闲等事,虽然有渲染悲凉气氛的作用,不能不写,但不必详写。所以,在写人记叙文中,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品质等方面的材料,如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等是重点材料,应该详写;涉及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事件,适宜概括叙述。

【例文】就在这时,一双温暖的大手按在我的肩膀,抬起头,老师亲切慈祥的目光中,似乎贮满了希望,与我六神无主的眼光在瞬间交汇。“别担心,你是最棒的,大胆去做,你一定能行!”老师的话似一阵清新的和风吹进我的心田,我那忐忑不安的心刹那间恢复了平静。我再一次抬起头,又一次望见老师贮满希望的目光,向我传递着希望、信心、勇气,我浑身充满了力量——是的,相信自己,我一定能行!我对着老师甜甜地笑了,我感觉到,自己的眼里同样贮满了希望。转身,我随着人流走进考室,坦然地迎接这次挑战。

——节选自学生作文《感激喝彩》

(二)源于教材,联想写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写作契机,我们要做教材的有心人,设计相应的作文题,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发联想,积累写作素材。比如:

学完《山中避雨》——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或许你也有过难忘的欣赏音乐的经历,请写写你的经历和感受。

学完《风筝》——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一定也做过许多游戏,拥有过不少玩具吧?请把你最难忘的故事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学完《我的老师》——写写你对你影响最大,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

学完第一单元——在家庭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令你难忘的事。它们或让你感动,或让你快乐,或让你振奋,或让你羞愧,或让你懊悔,或让你委屈……请选择一件你感触最深的事,以“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很深的感受以后才写就的,所以我们有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发,展开联想,去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感受生活。)

(三)超出教材,创造写

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还应注意挖掘课文的空白,设计相应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想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比如:

《风筝》第四段里写到“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留心。”后来他怎样?请发挥你的想像,补写出一段话来。

上完《鹤群》后,布置想像作文《伤鹤被救走之后……》

八年级上册文本阅读教学备课提要

泉州八中    沈其和

             第一单元

一.             单元设置意图

①  四篇课文都是游记,内容涉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异域文化。应以“游”为中心安排教学,让学生掌握游记的基本特点和写法。

②       四篇游记的写作方法和语言风格都不相同,教学时要加以比较。

二.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 引导学生弄清游记的游踪,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 学习课文写景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难点: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和融情于景的写法。

三.     教学设想

同是游记,《巴东三峡》与《周庄水韵》写法不同。《巴东三峡》写作者一次游三峡的全过程,按时间、空间的顺序来记叙。《周庄水韵》写作者三次游同一景点——周庄。《巴东三峡》突出壮美;《周庄水韵》体现柔美。两文可做比较阅读。

应采用不同教法:

1.《巴东三峡》: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散文。作者以游览顺序为线索,依次描写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课文难度不大,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师要当好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具体做法:

1.绘图导思:学生画作者行程路线图,把握作者游踪顺序。

2.激趣栏目: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各峡景观。

2.《周庄水韵》:周庄是著名的江南古镇,景点很多,但作者一概不写,而是紧紧抓住周庄最突出的特点——“水韵”,竭力铺排。无论是雨雾朦胧,还是雪后初霁,乃至春夜中的水中倒影,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周庄的“水韵”特色。

教学步骤:

1.以著名画家、建筑家对周庄的盛赞导入。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的动人情韵。

2.引导学生说说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可从季节时间、景物、感受比较)。

3.重点品味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4.引导学生小结,结合本文及《巴东三峡》归纳游记特点,并分析两文的相异处。

                第二单元

一.     单元设置意图

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均属新闻范畴,而文章形式各不相同,有消息、特写、电视新闻、人物通讯等。通过阅读,让学生把握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和不同新闻样式各自的特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新闻的特点及写作方法。

   2.快速阅读训练。

难点:不同新闻体裁的差别。

三.教学设计  《北京喜获2008奥运会主办权》

1.简介“消息”这种新闻体裁,用以指导课文学习。

2.快速阅读课文(本文约1000字,可限定三分钟读完),抓住主要信息(可要求学生完成思考练习一)。

3.引导学生分析本新闻结构的三要素:标题、导读、主体。

4.以课文为例,总结新闻的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侧重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第三单元

一.     单元设置意图

1.本单元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第一个议论文单元,因此本单元教学须格外重视,精心设计。要把有关议论文的知识向学生讲清楚。建议先把补充教材《谈骨气》这篇典范议论文放在本单元第一篇精讲。

2.其他三篇议论文,文章风格各具特色,形式新颖活泼,语言生动流畅,论证有力而不呆板。安排这样的课文,意在让学生知道:议论文不等于八股文,不一定按固定的模式来写,议论文也可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灵性。

二.单元重点难点

1.理清议论文的三要素。

2.训练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

3.了解议论文中叙事与记叙文中叙事的不同,学会简洁概括的叙事方法,从而体会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

这是一篇思想深刻、论证严密、语言凝重的议论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品味语言。以研读讨论为基本学习方法。

1.展示有关报道,导入课题

2.快速阅读,整体理解

①  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

②  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找答案)

③  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找答案)

3.品味语言流畅凝练的风格(排比句)

4.联系生活,思考讨论

①“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

②你所希望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

第四单元 

一.设置意图

七年(上)安排过一个小说单元,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说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本单元设置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小说这种体裁的认识,在理清情节的前提下,侧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品味精妙的语言。

二.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     单元教学建议:

1.本单元课文大多是节选,学课文前宜先介绍一下全书状况及相关情节。

2.本单元课文都比较长,教师一定要提前布置预习,最好留一些思考题。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扩大课堂容量,为进一步的分析作准备。

3.教给学生欣赏小说的四步曲:评人物、读内心、谈感受、品语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着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行动、心里活动等方面入手分析其性格特点。一定要紧扣课文语言分析,切忌凭印象和感觉为人物贴标签。

四.教学设计 《选举风波》

  本课是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不必过多讲解,可在学生课前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按欣赏小说的四步曲,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设置层层深入的对话,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拓展文本。

  (一)评人物

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你最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理由是什么?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相关叙述句来说说。

  (二)读内心

  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找出文中描写贾里心理感受的词句,体会:“真正的人生滋味是多味的。”

  (三)谈感受

  1.请贾里从小说中走出来,倾听同学们诉说心情故事。

  2.在朗读中感悟坚强、勇敢、自信的人生态度。

  (四)品语言

  学生例举小说中幽默风趣的语言,老师点拨比喻、口语、大词小用等方法对达成幽默效果的作用。

           第五单元

一.     单元设置意图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七年(下)第五单元学过事物说明文,可通过比较,更好地掌握两种说明文的特征。

二.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掌握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

   ②体会文章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清事理说明文的逻辑顺序。

二.     教学设想:《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课文从六个不同方面依次说明“花儿红”的道理。语言通俗易懂,不会有太大的障碍。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逻辑顺序上。及文章是怎样说明的?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说明。

  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组织材料的三巧。

一“巧”在说明对象的提出。

二“巧”在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反复设问。每一问引出一个方面的解答,条理清晰。

三“巧‘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

  课文从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了科学说明。按由内到外,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安排的。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清晰的理解。

         第六单元

一.     单元设置意图:

1.本单元四篇文言游记,是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游记。让学生了解:游记的写法,古今大致一样,都是记录游踪、描写景物、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当然,学生学习游记,还有学习文言文的任务。

2.诗词五首,以学生朗读背诵为主,教师稍作讲解,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朗诵中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语言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本单元也不例外。语言教学,包括字词、语句,培养翻译能力。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领悟作者通过写景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想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属于精讲课文。教学时要着重抓住景物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引导学生紧紧把握作者的行踪,移步换景,从而感触作者笔下动态的景色及通过景色反映出作者的内心活动。

《记承天寺夜游》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庭院夜色”的句子,体会作者心如“积水”般“空明”,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七单元

一.     单元总体构思

1.本单元主要安排三篇记叙性文字:《曹刿论战》、《干将莫邪》、《劳山道士》,要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现代记叙文阅读的有关的知识、技能,来帮助学习文言记叙文字,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按阅读记叙文的要求,理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2.议论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帮助阅读这篇课文。如,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指出作者是怎样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掌握举例归纳的论证方法。

3.五首古代诗词,着重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诗词的方法。课堂上可用:听读——译读——悟读——背读——赏读几个步骤。

二.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①首先要引导学生解决字词障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词语特殊用法,《曹刿论战》古今异义)

②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大意,了解文章主题。

三.     本单元教学设想

①  课始“引趣”

②  课中“持趣”

③  课末“增趣”

四.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非熟读不能有所会于心。本文总的教学原则是:以读为主,以讲为辅,领会作者论证严密,逐层深入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可采用以下步骤:

范读-——试读——-疑读-——对读-——悟读-——齐读

通过三个板块教学事理说明文

泉州三中   颜俊丽

一.关于事理说明文的教学目的,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

(一)教学目的。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是事理说明文单元,这个单元是在七年级(下)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单元的基础上设置的。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也是科普类文章。四篇课文阐述的事理各有侧重:前三篇,(即《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主要阐述了自然科学道理;后一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则主要阐述的是社会科学道理。其中《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又都着眼于环保问题。这几篇课文涉及到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社会科学等范畴,知识面还是较广的。而且这些文章与学生的关系也都比较密切,学好这些文章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能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观察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有利于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表达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明确两个“不同”。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1.首先应清楚事理说明文不同于议论文。议论文重在写作者的主观看法,即作者的观点;而事理性说明文重在阐述客观的事理,说明对象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征?是因为自然条件、人为原因,这些已经都是客观存在的,常常,或者起码在短时间内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转移的。

2.承接七年级(下)事物性说明文的学习,对这二类说明文应区别清楚。重点在于明确二者说明内容不同:事物性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是什么”,即说明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如事物说明文《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文章介绍了这种只有澳洲才有的动物,围绕着外形特点——体型较小、浑身长刺、有锐利的爪子,生活习性——是掘土能手,以食蚁为主,以及它奇特的繁殖方式。通过说明这些特点,使读者了解了针鼹这一可爱的动物。

而事理说明文重在说明“为什么”。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应是“花儿”这一说明对象的特征,而文章着重说明这一特征产生的原因。这就是事理性说明文的说明内容。

说明事理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认真观察、科学的分析归纳,进而把握客观规律。而要做到这些,又要求写作者要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这些都可结合具体课文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

同时,巩固并加深七年(下)所学的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仍应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接下来我就围绕阅读、写作及综合性学习三个板块的教学设计谈谈我进行事理说明文教学的一些做法。

二.事理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阅读教学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其他几个板块教学的基础。《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主要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功能。而我认为科普类文章又应当具有科学性。依据这些,我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主要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1、文章所阐明的科学知识。2、作者怎样说明这些科学知识。3、这些文章主要表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考方法。即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优化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

   应该说,这三个教学重点中,后两点应该是更重要的。.第一点其实就是整体把握课文方面。而作者怎样说明事理,也就是学生写作说明文的方法,同时应当也是实际生活中阐明事理的方法,这一点更应是初中教学中的重点。而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其实包括了这些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出的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精细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天下为己任”的广博胸怀,这些我认为都应通过教师的引导“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灵魂深处。

例如:在学习《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这篇文章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雨林的毁灭为什么说是世界性的灾难,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学生们自己能从文章中找出许多例子和数字来理解这个问题。作者不仅说明了灾难的表现,还说明了为什么人类要摧毁雨林,并预想未来如果雨林完全毁灭,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这些触目惊心的说明在初步感知阶段学生就应该要读懂,知道文章写了什么。

然后再分析文章的表达,细究怎样写。这一步是在学生初步感知了文章阐明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再从怎样写的角度着重进一步深入研读课文。我认为这是语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的根本区别。自然科学学科只关注科学现象,及科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而语文学科则应关注怎样将对科学现象的认识、科学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认识表达出来,让读者了解。所以这一步教学中应从理顺序、析方法、品语言这三个方面一一探究。本文在说明灾难的表现时着重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相结合,以及列数字和作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例子的列举多而典型,物种的毁灭,不仅举了动物物种的毁灭,还举了雨林向人类提供的各种资源的毁灭,包括药物资源、食物资源、日用品及工业原料资源。结合这些例子,作者还运用详尽的数字达到了几乎令读者瞠目结舌、痛心疾首的效果。

同时文章的作者按先谈现象,再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使读者明白了造成灾难的原因。文章结构清晰,条理明朗。

而且文章语言表达准确、明确、严密,可圈可点处很多。例如文章一开头就有一句话“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彻底”一词给读者当头一棒,紧接着又补充一句“每年有一个纽约州大小的雨林永远消失”警示效果极佳,同时引起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

再如文章中有“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物种”,“我们已经永远失去了舌头长20多厘米,可从特殊品种的兰花摄取液汁的达尔文蛾”两句,“将永久丧失”和“已经永远失去”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像这类语言文中还有许多。让学生多体会、多分析,告诉他们写说明性文章不是毫无感情的阐明事理,同时说明语言的表达应当准确,不允许不负责任的夸大或杜撰。

在分析完怎样写后,第三步就应引导学生整理感受,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去分析文章所包含的人文性。这部分的教学正是针对《课标》中所谈到的要求学生“能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而设计的。学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应能感觉到作者整合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的筛选、排序,同时还应注意到作者严密的思维和表达,以及文章关注环境、关注人类发展的环保意识。这样,才能达到文本阅读和人文教育的整合渗透。这应当是对学生今后认识社会、观察社会,并达到为社会服务的关键的一步。

总之,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设计应关注以上三个教学重点,避免把教学科学知识放在首位,变成了非语文学科的各种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而应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二).在具体教学中,我总结了几点应重视的问题:

1、充分研读教材,科学地用好用足教材,这应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我感到的一大难点就是学生不愿意阅读这类文章。有时即使留下了很充分的阅读时间,也感到学生不能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为此我设计了几个步骤,试图解决这一难题。

首先,抓住科普文章中多专业术语、科学概念这一特点,理出文中这一类词语。在课外预习时,让学生通过课文注解和查找资料先理解清楚。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我整理出这些术语和概念:

细胞液、花青素、酸性、碱性、中性、三棱镜、折射、反射、热效应、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光谱、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风媒花、虫媒花。

这些术语所涉及的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有些专业知识学生还未接触过,如果不解决,学生看文章时云里雾里,越看越觉得文章深奥,也无怪乎他们不愿意阅读。如果在上课时由老师教授,语文老师又觉得不甘愿,怎么我成了生物老师、化学老师、物理老师了?而且这样教学效果也不好。让学生课外去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一举多得。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适当地表扬和鼓励还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寻找不能理解的术语,并自行解决,再到课堂上交流。

再就是让学生寻找中心句。全文的中心句、每段的中心句。这个步骤的主要目的是为理清文章的结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中心句都很明确,其他两篇可稍作提示。

至于文章具体内容的理解,我常是结合默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个人朗读等读课文的形式,再设计问题,表格,填空等来深入读懂、读透文章的内容。有些老师认为教说明文不必读课文,我觉得教学任何一种文体的课文都须朗读。至于问题的设计,既可使用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课后练习中就有结合阅读课文倒数第二段填写表格一题,也可自己设计。在教《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几个填空题。这种题目的设计目的只为了解学生初读课文后情况,所以难度不宜设计得太深,如问题:

①作者认为两百多年间能够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是因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为说明这一点,作者相应举了世界美国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与生产出来的粮食总量作比较的例子。

②作者告诉我们这两百年来是科技工业经济三个互相连锁的因素,成为近代世界发展的总的趋势。

③文中所谓“科”是指科学知识(科学理论)、“技”指实践能力

④美国教育哲学和中国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都能够鼓励创新;不同点是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不一样

学生.通过寻找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说就能较充分地研读清楚教材,为进一步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学时,不可每一篇课文都不分轻重缓急,面面俱到。可以依据单元提示,思考与练习,确定每篇课文不同的侧重点,把事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如说明的事理,说明顺序、结构、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有序地科学地分解落实到同一单元的不同篇目中,不可每一篇课文都不分轻重缓急,面面俱到。

如本单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课文用句首排比设问的方法从六个不同方面依次说明了“花儿红”的道理。课文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逻辑顺序上,即通过每段段首的排比设问句,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为按“花红”的主要原因到次要原因,由花的自身条件(内)到外部因素的逻辑顺序,即由主到次,由内到外的逻辑顺序。还应明确这种段首排比,设问的方式,对说明事理有何作用。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则着重分析了各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本文重点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列数字相结合,以及列数字与作比较相结合的说明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如何使用这些说明方法,学习对信息、资料的整合,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信息归纳、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道理。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是一篇自读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是学生习作较典型的模仿例文。同时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各种说明方法的运用,能让学生在上一篇课文教学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同时说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也可结合本文的思考与练习三加以学习。当然应再次引导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因为是阐述社会科学道理的说明文,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思想观点乃至体制制度。因此常被误认为是议论文,这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的一点。作者是说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现象:这两百多年间产生了许多的新事物。进而阐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即作者所要说明的事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并通过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说明这一事理。

总之,这样从四篇课文各有侧重的教学中来掌握事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3、要让学生从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科普类文章虽然较事物说明文复杂,但初中的选文内容相对还是比较简单。只要认真阅读,学生并不难理解。所以可以在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多花一点时间。说明文有利于与其他学科渗透交融,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开发跨学科的教学资源,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扩展和延伸学习内容,开阔眼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学《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探究了三个问题:①文中说“所有家鸡都是亚洲丛林禽类4种物种的后代”,请再举一个我们现在的家禽或蔬菜水果从野生归化或驯化的例子。②雨林的毁灭使许多珍贵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除文中所提到的以外,还能举出哪些例子?③雨林被摧毁是因为人类滥砍滥伐,有些伐木是为了销售,根据你的了解,生活中除了一次性筷子,还有那些木制日用品?它们可以用别的材料代替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这些问题学生在生物课上都学习过,又经过大家的合作探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不错。

4、课外补充相应的事理性说明文阅读材料,作拓展性的阅读。

如果只是通过这四篇课文的阅读要掌握事理性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课外练习中我又相应补充了几篇较典型的文章:其中有《向沙漠进军》、《看云识天气》(人教版),还有苏教版的《奇妙的克隆》。这些文章有的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如《向沙漠进军》:有的说明语言生动、准确,引用俗语、谚语对事理进行了生动地说明,如《看云识天气》:而《奇妙的克隆》则是介绍当今世界上最新的高科技。本文虽然涉及的知识很专业,理论也高深,但作者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进行解释。用语科学、规范,又大量使用通俗、朴实、鲜活的语汇。文章既宣扬了孜孜严谨的科学精神,还警示读者端正理性、严肃的科学态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事理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还是应当紧抓住课本,科学地用好、用足教材,不应当贪多、贪热闹,需要扎扎实实的教学态度,这样学生 也才能扎扎实实地得到知识。

    三、事理说明文写作教学设计

        (一)在谈这个问题前,我想先谈一个问题。我们需不需要写说明文?综观这几年各地的中考题,写作的要求多为文体不限,有的题目会加个括号:诗歌除外。学生选择的文体大部分是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则近乎绝迹。这样看来,为了应试,我们似乎是不必要进行说明文的写作训练。可是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言,又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说明文,而且也应当教会学生写作说明文的方法,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否则,我们常常会发现尽管我们的教学设计如何用心,课堂教学如何活泼,考试、练习中许多学生依然会将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论证方法混淆起来,作阅读题时常常张冠李戴,让老师们恨声连连。

        其实再看看我们身边的社会生活,你会发现到处存在着说明性的文字。产品的说明书,电视里科普类节目的解说词,甚至想想万一以后学生做科学研究后要写的科学论文……种种这些都让我们感到自己身上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我还是主张要适当地练习写作说明文。

       《课标》对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要求是“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所以对说明文写作教学的目的,我认为就是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通过明确的说明顺序和清晰的结构,能使用准确的说明语言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同时,在习作中能表现出写作者对信息资料的整合能力,。

       (二)教学设计:首先是练习写短文。.结合课文后的练习,我设计了题目让学生回去练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思考与练习”中的练习四,要求学生寻找自然界中的“为什么”。我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为什么”,写一篇短小的说明文。在写作前要求学生要明确问题,然后查找资料,对资料进行筛选、整合,强调不能照搬资料。同时还要求学生至少要运用一种说明方法。字数在200字内。

        学生所选择的题目多种多样,有《螃蟹为什么是横着走的》、《鸟类为什么会迁徙》、《植物为什么会有向光性》、《植物为什么要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叶子为什么多是绿色的》。

    课堂作文题目为单元作文《绿化好处多》。作为要求:①积极的、多方面的收集资料,以求对要说明的事理有较全面的了解。②写作前要列出写作提纲。提纲中要写明所阐述的事理,分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采用何种结构方式。③文章中至少要使用三种说明方法。④根据所提纲,要对收集的资料和课本中的参考资料进行筛选、整合。⑤字数在500字左右。

         作文题目提早给出,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作准备,用一课时在课堂上成文。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1.学生进行说明文写作训练,其实手头资料的掌握很重要。因为网络的发达,要搜集资料并不难。但在实际写作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不愿意认真搜集资料,又或者对资料的筛选、整合不用心。这是要写好说明文的一大障碍。

         2.写作说明文和记叙文、议论文不同。后两种文体的写作内容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而得。学生写作说明文,有许多内容是别人的研究成果。所以对学生说明文习作的评价应着重在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及运用说明文的各种知识进行写作的能力。

     3.评讲作文时因为课时紧张,我仍然用传统的评讲方法。如能采用自评自改的方法,效果可能会更好。..我设计了评分的标准。满分为100分。标准分为两个部分——基本技能和说明文知识运用。其中基本技能分为三点:①卷面整洁共占10分,分10、7、4分三个等级②错别字有几个。要将错别字在原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每字扣2分,扣至10分为止③有几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原处划横线,再在文后的批语中写清病句有几处,每处病句减一分,减至五分,不再多减。这些都是写文章的最低要求。说明文知识运用方面分为五个方面:①说明的事理是否明确,占15分,分为很明确,较明确,基本明确,不明确四个等级。②使用的说明方法三个共占15分,多用的,并且要使用的恰当,再一种加2分。③说明顺序的使用准确而恰当,占15分,也分为四个等级。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占15分,同样分为四个等级。⑤说明的结构方式,占10分,也分为四个等级。

将学生分成五人一组,互评互改。在小组互批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指出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择优范读,师生共同评判,说出应该怎样,不该怎样。这样评改后,学生对说明文的知识会掌握的更加扎实。

 四、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

    (一)综合性学习活动设置的目的。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学习”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并运用于实践。同时,语文综合性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课标》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因此,《课标》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条独立的线索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他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并且强调学科间的联系。.

.     组织综合性学习,要求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是《环保小课题研究》,这一活动在学习了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基础上,为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好奇心,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关注环保的积极性,鼓励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环保信息,让学生在判断、选择、处理信息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接下来是关于这一活动的实施过程:

①小组编排。全班分为四小组,尽量使每个小组的成员的能力都较均衡。同时,确定小组长,要求小组长要将有关工作细化到每个人身上。

②确定课题。教材上出现的参考课题可以选择,也可由学生自定。注意从实际出发,寻找组员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环保问题,初步确定研究课题。

③制定研究计划。计划中要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达,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设计。可设计问卷调查,实验汇总表,以及研究资料的搜集,还可运用摄影机,数码像机等来丰富资料的搜集。

④实施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要注重资料搜集,实地调查,要注重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要做好较详细的工作记录,同时应注意群策群力。

⑤形成成果。成文,如调查报告、小论文。

⑥展示成果。安排一课时,由每组选出的代表来展示研究成果,并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递交学校或环保部门。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

1、综合性学习活动应在开始学习本单元时就要布置,以期在单元教学结束是能展示成果,并结合单元总结进行评讲。

2、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得是否能顺利与学生的素质、责任感、兴趣等关系很大。同时,也不能忽视老师的作用。不要以为这是学生的活动让他们自个去蹦达,到时候,成果展示一下就算完事,这样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活动期间,每天都应了解个小组工作进展,并有意识地将他们的思考、研究、活动与本单元知识联系起来,比如要强调认真地搜集资料,要具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快要成文时,就应提醒学生各种说明文的知识不要抛置一边。

3、评价的方法《课标》中有详细的标准。评价的方式我是采用学生自评与老师选优相结合的方式。具体作法:由小组长给组员评等级,并附上每个同学的评语。老师再根据这些选出优秀小组和积极分子。但我觉得不管学生的成果质量如何,只要他们经过努力了,即使效果差强人意,也应遵循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期在下一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继续努力,争取进步。

五、总结。

   以上三个板块的教学是相互联系,逐层推进。以期在这套教材说明文选篇较薄弱的情况下,立足文本,拓展延伸,真正让学生学习到事理性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九年级上册文本阅读教学备课提要

泉州八中  刘亚丽

                           

第一单元

一、内容说明:

本单元四篇文章都是抒情散文。《白杨礼赞》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体表现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由此来歌颂抗日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民族精神。《囚绿记》讲述了作者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借对窗前的一株常春藤的歌咏,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由开放的海棠花引出对周恩来的深切怀念,回顾了两人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展现了革命家的境界与情怀。《草莓》运用联想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独特感悟。

二、总体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力求做到:

1、  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  了解抒情散文的一般特点,学习象征、联想的写作手法,能分析文章中所使用的抒情方式。

3、  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笔下的“物”与“景、境、情、志、理”之间的关系,从中领略作者所创造出来的意境。

4、  品味散文的结构美、语言美。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要注意“举一反三”,“温故知新” ,以求让学生对散文这种文学形式有更深的了解。

2、  应特别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

3、  教学中,应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在精读教材范文中学习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掌握其中的阅读规律。

4、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时,可结合课本附录的有关修辞与句子的知识。

四、《囚绿记》备课提要

1、  文本解读:《囚绿记》从头至尾抒发了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之情。文章以叙事带动抒情,依次写了恋绿的产生,赏绿的愉悦,囚绿的执著,释绿的珍重,怀绿的深沉。其中的重点是“囚绿”这一部分,作者由此发现了绿的特质,从中得到启示,并且领悟到自己的心灵与常春藤的禀性相似相通,以此来抒情写意。文章以时间变化为经,以作者对“绿”的挚爱为纬,时间之线的显性与情感之线的隐性相映成趣,使文章的结构极为精美。

2、  教学目标:

联系相关的历史背景,把握文章的主旨。

理清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学习文章的抒情特色与语言特色。

3、教学安排:

课前预习:主要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一般情况,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反复的诵读,熟识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主旨。

第二课时通过重点的研读,来分析文章的抒情特色与语言特色。

第二单元:

一、内容说明:本单元的四篇小说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社会生活。《孔乙己》主要塑造了一个“苦人儿”,反映了病态的社会。《一厘米》塑造了一个普通善良的母亲,表现她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差半车麦秸》捕捉了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格,刻画了一个抗战时期思想不断觉悟的农民战士形象。《清兵卫与葫芦》写了一个痴迷于个人爱好的少年的遭遇。

二、总体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四篇小说的学习,提高自己解读小说的能力,做到:

1、能根据小说的基本特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能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3、  能对小说中的人和事做出自己的评价。

4、  能初步鉴赏小说的语言、表达技巧。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接触到的第三个小说单元,教学时可“瞻前顾后”。

2、四篇小说都较长,所以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尤其重要。

3、解读课文时不求篇篇面面俱到,应该有所侧重。

4、应注意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小说的阅读规律,允许学生对文本做出个性化的解读。

四、《一厘米》备课提要

1、文本解读:小说中那位平时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的母亲围绕“该不该买票”所作的事情,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令人深思。她的坚持与否,关系到儿子作为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也关系到她自己――一位普通的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母亲教育子女的道德导向。作者正是以看似平常的小事,来揭示人们生活中重要而又经常被人忽视的情感和道理。作者不但写出了人物的行为,更揭示了人物行为的内在动因。对陶影的内心刻画细腻真实,尤为动人。

2、教学目标:

在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正确理解陶影这一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中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重点理解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3、教学安排:

课前预习主要让学生通读全文,拟出提纲,准备课堂上复述小说的情节。

第一课时在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所得的基础上,理出小说的故事线索,把握小说的主题。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陶影这一形象,重点学习心理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第三单元:

一、内容说明:本单元的四篇议论文虽然论证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表现正确的价值观,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文化品味,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针对悲观论调进行批驳,明确指出绝大部分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吴汉何尝杀妻》对旧戏情节的真实性进行批评,,提出了自己对历史剧创作的看法。《大小猫洞》主要论述在流传的故事中可以挖掘出新道理的观点。《世上没有傻问题》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得出结论,鼓励人们永葆好奇心,对各种问题寻根究底。

二、总体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做到:

1、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会批判性的思维。

2、  继续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重点认识杂文这种常见的议论形式。

3、学习议论文的论证方式,重点学习驳论的方式。

4、了解反驳的具体方法,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建议:

1、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这是学生初中阶段所学的最后一个现代文的议论单元。所选的文章既有驳论又有立论,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从要素方面对议论文的特点进行比较全面的认识。

2、从表面上看,议论文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具有可读性,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显得尤其重要。

3、教学时,可联系前面学过的文章。比如,可以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与《谈骨气》进行比较。

4、要重视朗读的作用,以培养学生议论的语感。

四、《吴汉何尝杀妻》备课提要

1、文本解读:这篇文章的标题以反问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开篇即指出历史剧与历史的距离之大来补充自己的观点。接着简洁复述旧戏的有关情节之后,明确指出吴汉杀妻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然后引四段历史资料并展开分析,运用独特的逻辑推理形式得出结论,最后加以总结,照应开头,论证极为严密。

2、教学目标:

培养怀疑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学习运用典籍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的方法。

初步学习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

3、教学安排:

课前预习主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文章中所引的四则历史资料的意思,为全文的阅读和讨论分析创造条件。

第一课时可由漫谈对电视上热播戏说历史的电视剧的看法导入课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预习所得,一起读懂文章中所运用的典籍资料的意思,并初步理解这些资料对作者观点所起的作用。

第二课时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一起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重点学习文章在反驳“吴汉杀妻”这种说法上的特点。

第四单元:

一、内容说明: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书信。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叙述的角度各不相同。《致蒋经国先生信》旨在劝说对方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信从多方面陈述了台湾回归祖国的裨益,贯之以情,充分表达了和谈的诚意。《给儿子的一封信》是父辈在儿子迈向青春之门时送出的一份礼物,寄托着父辈的殷切希望。《给女儿的信》通过自己少年时代祖母讲述的童话,巧妙地回答了女儿提出的敏感问题,引导女儿对此进行思考。《给布特勒的信》针对布特勒的谬论,痛斥了英法侵略者的罪行,表现出作家的伟大人格和强烈的正义感。

二、总体目标:

1、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一些历史背景。

2、了解书信的一般格式,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准确把握书信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3、体会书信的不同写法和不同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建议:

1、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随着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这种文体似有日益弱化的现象,教学时应注意强化学生对此的认识。

2、教学时通过反复地朗读去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把握主旨,进而体会篇中较难理解的词、句、段。

3、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将每封信的写作特点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匠心。

四、《给女儿的信》备课提要

1、文本解读:这封信最大的特点是作者通过童话让女儿理解到爱情的真正内涵。所写的童话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情节在反复中层层推进,起伏有致,真切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相爱的男人与女人朴实、执著,上帝态度的前后变化,都表明了爱情的的巨大力量。全文的语言精辟,发人深省。

2、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书信的主旨,树立准确的爱情观。

学习本文的说理方法,学会分析童话中思想内涵。

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做好相关的积累。

3、教学安排:

课前预习主要让学生搜集有关爱情的诗句,以求对此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学生阅读信中所叙述的童话,初步把握情节。

课堂上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说理方式,了解作者对爱情的看法。

第五单元:

一、内容说明: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剧本的节选。《茶馆》的第一幕,是全剧中最凝练集中的一幕,事件纷繁复杂,人物众多,从不同的侧面表明了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不可救药。《陈毅市长》的第五场主要写陈毅半夜拜访化学家齐仰之,劝说他出来工作的过程,表现了陈毅重视科学、尊重人才的品质和他机智幽默、豪爽干练的性格。《开国大典》从生活的各个侧面,表现了伟人毛泽东平凡、普通的一面。

二、总体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做到

1、了解戏剧的一般特点,重点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阅读剧本时能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来把握戏剧情节的变化与推进。

3、阅读剧本时能通过分析戏剧冲突来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理解作品的主旨。

4、了解一些历史背景,以求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

三、教学建议:

1、经过调整,这是初中阶段唯一的一个戏剧单元,所以,应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对戏剧有大概的了解,可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进行阅读教学。

2、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模仿和表演,来体验戏剧这种文学形式,进而体会作品的内涵。

3、  三篇课文都是节选,教学时应注意相关剧情和背景的了解,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作品。

4、  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单元的教学顺序进行调整,对单元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

四、《茶馆》备课提要

1、文本解读:《茶馆》以旧北京城中的一个老茶馆作为展开剧情的场所,通过描绘各类人物的变迁,反映了从清末、民国初年、的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是作者唱给旧社会的一曲葬歌。节选的这一幕没有统一的剧情,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的小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然而,虽然每一个情节的发展都相对独立,但又与下一个情节衔接,从而构成其独特的戏剧结构。作者善于用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制造出内在的戏剧冲突。作者讲究戏剧语言的锤炼,追求“从一句话里面看一个世界”的境界,戏中的人物都有符合自己身份、经历、思想和性格的语言。

2、教学目标:

了解戏剧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整体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

把握独特的戏剧结构和内在的戏剧冲突,从而把握剧本的主旨。

理解并赏析作者的语言艺术。

3、教学安排:课前预习主要让学生查找相关材料,进一步了解作者,了解《茶馆》整部戏的剧情梗概。

第一课时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理出课文所表现的人和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剧本的一般特点。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体味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语言在戏剧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本场戏的戏剧冲突,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

第六单元

一、内容说明:本单元由四篇叙事性文言文和五首古代诗词构成。《秋水》通过河伯的感悟,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大。《愚公移山》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决心和毅力,说明了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才能克服困难的道理。《扁鹊见蔡桓公》通过叙述蔡桓公讳疾忌医终于病死的故事,阐明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燃的道理。《捕蛇者说》借蒋氏一家捕蛇之事,表达了自己对朝廷征税问题的看法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四篇文章都寓事于理,借事说理,都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所选的诗词或描绘了雄浑壮丽的边塞风光,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或歌咏了至死不渝的爱情,或流露了对光阴荏苒的惆怅,或抒发了乐观旷达的情绪,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二、总体目标:

1、把握选文所叙述的故事,领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分析选文的写作特点,理解诗词的内容及写法。

3、结合语境,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会根据句式准确的解读文章的重点句子。

4、了解并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

三、教学建议

1、学生至此已学习了八个单元的文言文了,对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已有一定认识,所以,不宜用教师串讲的形式来疏通文意,应要求学生在课外预习时利用工具书和课本的注解疏通文意。

2、应注意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语法上对重点的词句进行归纳,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的主旨。

4、为了便于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作上的特点,可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5、应引导学生注意进行相关的积累,为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做好准备。

四、《秋水》备课提要

1、文本解读:庄子的寓言构思巧妙,想像奇特。在《秋水》中,作者以其超常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神奇博大的境界,以此来展现自己深刻的思想。文章开篇以寥寥数笔,写出了秋水到来,百川奔流,沟满河平浩荡无垠的空阔景象。后面又以“不见水端”四字来突出北海的无边无际。作者将河伯放在这样两个特定情境中,从神态、心理、语言等方面来表现他认识的变化,由此说明个人见识的局限性,提醒人们不可盲目乐观,骄傲自大。

2、教学目标:

领会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熟练地背诵并默写全文。

区别文中多义词(主要有始、闻、若、见、面等)的意义,能根据文言文的句法特点准确地翻译重点的句子。

3、教学安排:

课前预习主要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庄子》和庄子。并根据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课堂上主要以反复的朗读带动理解、分析和归纳,背诵要当堂完成。

第七单元

一、内容说明:本单元由四篇议论性的文言文和五首古代诗词构成。《〈论语〉十则》侧重于阐述儒家做人的修身之道,涉及广泛,道理深刻。《鱼我所欲也》设喻、举例、对比,用不同的方法来论述“舍生取义”的道理。《订鬼》运用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分析现象,批驳了“人死为鬼”的世俗观念。《马说》通篇设喻,表达了自己遭贬受压的不平,指明了“伯乐”的重要性。所选的诗词有的是喜极所致的神来之作,有的以幽深的意境来表露诗人恬淡的心境,有的状写孤灯待客的急切与无奈,有的以对话的形式来表现对美好事物的关切,有的抚今追昔即景明志,皆有独到之处。

二、总体目标:

1、  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

2、  把握文章的说理方法,理解诗词的内容和写法。

3、  继续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分析文章中重点的词句。

4、  了解并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

三、教学建议:

1、与上一单元比,本单元的选文较难,特别是《鱼我所欲也》和《订鬼》,所以在疏通文意上应给学生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2、应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准确地解读文言文的意思,以帮助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

3、教学时应重视诵读的作用,通过反复的诵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法。

四、《〈论语〉十则》备课提要

1、内容解读:这十则语录只表明见解,不述论据,不做阐述,语言精练,只用孤立的三言两语,便道出耐人寻味的道理,也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自省、恕道、追求、尽责、君子的标准等方面来表达儒家的修身之道。

2、教学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儒家学说的精华。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了解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理解出自课文的成语、格言、警句的意义和特点。

感悟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生道理。

3、教学安排:

课前预习重要让学生完成三项任务。一是回顾初一年学过的《〈论语〉六则》的内容,二是搜集资料了解有关的文化常识。三是借助工具书和课本的注释,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预习所得的交流、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和课文的背诵。可由背诵《〈论语〉六则》导入新课,然后交流预习时所了解的文化常识,再从字面上解读这十则语录的意思,最后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主要是精读文本,探究其中的思想内涵,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对一些重点的词句进行解读和归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