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有感

天津师范大学

本科生作业

上课学期: 20 10 --20 11 学年第 2 学期 课程名称: 中国近代思想史 课程类型: 必修(√) 选修( ) 班 级: 0901 姓 名: 张静静 学 号: 09502045

读胡适有感

这学期学习了不少胡适先生的一些知识,在老师的推荐下,也翻看了一些胡适的著作,突然发现,胡适并不是象我们中学课本里写的那样。

在我们中学时代,尚且不可能站在一定高度全面审视一个人的思想和人格之时,胡适已被“道德”之棒一棍子打死了。最开始知道胡适,自是从历史课本中他和鲁迅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始。鲁迅向来是以手中的笔为武器,针砭时弊,痛斥封建礼教杀人的制度,警醒愚昧昏睡中的国人,绝对是正义的化身,道德的标竿。而他,竟敢和鲁迅先生在问题和主义这么根本性的问题上唱反调对着干,肯定是一个置人民水深火热而不顾,大奸大恶之人。所以,对于胡适一开始的认识就被贴上了标签,形成了成见。

虽然没有精读,通过课堂学习和一些资料翻阅也了解到胡适是一个注重个人独立,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人。个人首要的是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并且入世以实际行动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大声疾呼男女平等,反对愚忠愚孝,强烈反对伪善的表面文章。坚持无神论,反对迷信,崇尚西方自由、平等、宽容和科学主义精神,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教导的一味信天安命,只求诸思想以得安逸。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胡适在19xx年6月27日写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这篇文章,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虽然与现今相差近80年,但仍然对我们现代的大学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胡适指出,大学生在毕业步入社会的时候,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认为学生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第二: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从此以后,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成社会的顺民了。

这一点我深深地感觉到,不仅仅是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后会遇到,这种现象也体现在我们这些仍然在校的大学生身上。我们现代大学生中夹杂着迷茫,妥协,这些都不是我们青春年少的大学生应该有的状态。但是事实,它存在,并且屡见不鲜。

对此,胡适说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胡适为这些问题开了一些药方,他认为每个人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味的问题在身边作伴,这是你们人世的第一要紧的救命宝丹。问题是一切知识学问的来源,活的学问、活的知识,都是为了解答实际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困难而得来的。第二味药,叫做“兴趣散”,这就是说:每个人进入社会,总得多发展一点专门职业以外的兴趣——“业余’的兴趣。第三味药,我叫他做”信心汤“,这就是说:你总得有一点信心。我们生当这个不幸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叫我们悲观失望的。这时候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

这些建议对于我们青年来说,都是很有实际意义的。我觉得我们现代大学生被别人说很有个性,但是缺乏对自己上学目的的明确和思考的能力。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们大学生自身要有清楚的定位,我们不是通往社会的输送带上一个机械的环节,不是社会的预备学校,不是生产大学生的流水线,而是有自己基本的独立价值。我们上大学应该使人格得到陶冶,知识得到训练,视野得以开拓,即使不再升学,作为一个人,我们的文明素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理解都是在这个阶段初步成型的。这远比分数重要得多。同时,有思考才有思路,有思考才有发展,有思考才有突破。只有提升思考的境界,才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

最后,为了成为一个能够自立于社会的人,我们仍然在努力着,借用胡适的话:“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第二篇:有感胡适看中医

文化批评:有感胡适看中医 别以科学的名义否定

20xx年03月18日08:47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胡适看中医的文章,颇有感慨。

19xx年,胡适罹患糖尿病和肾炎,在北京协和医院采用西医方法,久治不愈,被宣判“死刑”。朋友建议他采用中医方法治疗,胡适勉强应允,不料反而痊愈。结果,胡适又活了40多年,这把胡适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他一方面反对中医,一方面却是中医治好了他的病。在事实面前,胡适只好退而认为“中医不科学,很糊涂,但是能治病”。

如今,和胡适持同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如果西医治好了一个病人,这是科学的必然性;如果中医治好了一个病人,这是不可重复的偶然性,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如果病人选择西医不治而亡,就会被认为是科学的局限;如果病人选择中医不治而亡,就会被认为是“庸医误人”。这样的说法,从骨子里透出一种傲慢与偏见。

自近代以来,关于“中医不科学”、“废除中医”的声音从未停息。一些人认为,任何经验都应通过实验才能成为科学理论,而中医理论并未得到严格科学实验的证实,所以不科学。但是,更多人认为,中医确有与西医理论不同的地方,但其临床效果不可否认。有些中医理论尚未被科学实验证实,并不说明中医不科学,而是说明现代科学尚不能完全认识中医。

应该承认,西医具有中医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诊断技术、外科手术、抗生素,这是西医的三大“法宝”。但在医学观念上,西医缺乏辨证思维和整体思

维,把人仅仅当成一台由无数零部件组成的复杂机器。外科医生习惯于拆除“坏零件”,却无法消除导致器质性病变的原因。结果,这个“零件”拆了,那个“零件”又坏了,还留下很多后遗症和并发症。内科医生习惯于从细胞和分子的病变说明全身的病变,但分子和细胞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中。一个细胞的单纯状态,并不能代表生命的整体状态。所以,尽管西医占据主流,却无法根治任何一种慢性病。

如果说西医对付疾病的思维是“战争模式”,那么,中医对付疾病的思维就是“和平模式”。中医的主导思想是平衡调节与扶正祛邪,通过调节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使体内失衡的状态恢复平衡。中医把人视为一个生命整体,而非可以任意拆卸的“机器”,这是符合生命的基本规律的,也是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尤其是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领域,中医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其实,不管如何争论,中医不仅没有消亡,而且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医之所以数千年而不衰,正是缘于其显著确切的疗效。事实上,中医的疗效并非来自实验室的小白鼠,而是来自数千年的人体验证。如果只靠“忽悠”,中医恐怕早就自行消亡了。

毛泽东曾说:“中国对世界有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无论西医中医,都是人类医学的宝贵财富。维护人类健康,需要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只有抛弃偏见,博采众长,才能使医学发展的道路更宽广。以科学的名义否定中医,不仅是无知的,而且是有害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