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舍我其谁:胡适》有感

读《舍我其谁:胡适》有感

要说起改革,首先想到的三个层面便是政治经济和文化,要论难度,经济最易,文化次之,政治确是最难的。若是能发展经济,解放思想,政治改革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鸦片战争之后,清廷大臣纷纷投身洋务,力求富国强兵,说起来这算是经济方面的改革吧,虽然并没有抵挡住外国入侵的脚步,但算是开了实业之先河。待到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废除科举,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运动也算是拉开大幕。

我很早就知道胡适这个人,在历史教科书里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白话文运动的发起人,除此之外,我对他知之甚少,偶然一个机会,听说他在台湾被称作是二十世纪最聪明的人,便发了心思想去了解一下这个人,《舍我其谁:胡适》这本书是美国江成勇博士写的一本胡适的传记,我读的这一本写的是从1891年胡适出生到19xx年胡适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经历。书还没有读完,但也有几分感触,尤其看到中国发展了一百年有些当年的弊病人就没有解决,不免有些忧国,但想想虽然路途坎坷,但前途总是光明向上的,心中便安慰了许多。

胡适十四岁便离开了安徽的家乡,只身来到上海进了新学堂,一个人的成功跟他的努力和天分是分不开的,有天才而不努力不行,没有天才只努力不行,没有天才又不努力那就更糟。胡适早年在上海学习的经历给我留下印象颇深,他常常读书至深夜,在卡片纸上写下某某日购得书多少卷,限几日读完,放在书桌显眼的位置,以此勉励自己。胡适在他的《四十自述》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就这样向着茫茫的人还里去寻求我的教育和生活,一个孩子,所有赖以防身的就只有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这段话读来让人颇受感动,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为了求学背井离乡,想来要有多大的勇气呢。“一点点用功的习惯,一点点怀疑的倾向”这在那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年代又是怎样的难能可贵呀,我也把这两句拿来做了座右铭,对一个现代人来说,用功与怀疑哪有那么容易做到,我们早已经习惯了,接受书本,媒体,还有长者们的观点言论,八零后九零后的我们甚至对最基本的中华名族的历史都知之甚少,又怎么能去怀疑,去创造呢?

说到胡适的怀疑精神,早年的胡适可算是一个革命分子了,胡适先后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念书,却一张毕业证书都没有拿到,都跟他不甘忍气吞声,敢为人先的气度导致的,从梅溪退学是因为写信骂了上海的道台,从澄衷退学是因为带领学生霸操罢课。在中国公学读书的时候因为不满学校成立董事会干涉学生事务,这帮学生竟然集体罢课,重选校址,自行成立了中国新公学,最后因为经费问题,被迫解散,胡适也没能从中国公学取得一张毕业证。不知道那时候的学生哪里来的如此魄力,有什么不满的可以写信骂人,敢罢课游行,更有人为了取得大家的重视杀身成仁,他们靠的难道是中国文人所推崇的君子之气?我怎么也想不明白。革命的成功必然是以无数人的性命为代价的,像是谭嗣同,像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我之前看那些先驱们的事迹,每每都感到热血沸腾,想到自己也该像他们那样,不要甘于现状,不要习惯了中庸,可是那也只是在我少年求学时候的想法,如今长大了,面对养家糊口的问题时,想的多是该多学些什么东西,等毕业时候能找份好工作,能比别人过的更舒服,哪里想过天下,想过国家呀。一百年前他们面对满目疮痍国家,痛心疾首,尙可以办报纸写读物,针砭时弊,现如今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我最恨的就是平凡,是中庸”胡适这一句给了我当头一棒,我早

已经忘记了当年的雄心壮志,变得庸庸碌碌,成为这亿万人口里平凡的一个。 梁启超在他的著作里曾说,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是盎格鲁撒逊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有中国人最须采补的美德。这些美德是公德,是国家思想,是进去冒险,是权力思想,是自由,是自治,是进步,是自尊,是合群,是生利的能力,是义务思想,是尚武,是私德,是政治能力。一百年后的今天,这些美德我们有了吗?最可怕的便是不自知。所以我越发觉得,文化的改革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自由精神,人类怎么会抛开束缚,主动去尝试去探索那未知领域里的进步和发展。思想的觉醒必然带来民主的政治,只是这个过程太缓慢。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国的崛起是大势所趋,我虽成不了胡适,但也愿像胡适那样,多一点定努力,多一点点质疑,拒绝中庸,以期将来能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吧。

 

第二篇:读《胡适论教育》有感

读《胡适论教育》有感

114012010081 龚明欣

据统计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有九百多万,并且录取率达到70%,也就是说进入大学的有将近七百万,这些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学生了。在中国,无数人为了考入大学倾尽全家之力,一考再考的人也不在少数。那么,大学生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为什么国家、社会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为什么每个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大学生?我们每个人也希望走进大学?

因为即使是现在这个可以说“大学生多如狗,研究生遍地走”的时代,社会仍然普遍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分子。这就是父母为什么要求我们读书的原因。在我们的父辈这一代还有许多人知识水平不高,他们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踏入更高的学府就读,学历不高,在社会中或多或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此他们希望我们通过大学改变自己的前途和身份地位。即使是大富之家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被当作是暴发户,所以千方百计送孩子上名牌大学;普通的家庭则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找到一份轻松的工作,所以也要求孩子上大学。可以说我们进入大学或多或少地抱着家长对我们的期望,然而我们做了什么!我们是否让父母感到了欣慰?有多少人进入大学后不是专心学习,而是吃喝玩乐,享受生活的,这真可以说是当今大学生的悲哀!!这怎么可能成为社会的精英,怎么能够肩负起建设未来社会的重任?

正是因为大学生被当作社会精英,所以“人家对于你们作为大学毕业生的,总希望会与平常人有所不同,和大多数没有念过大学的人

有所不同。他们预料你们言行会有怪异之处。”这是胡适先生在一百年前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的,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也是有着深刻意义的。

那么“大学男女学生与众不同的这个标志是什么呢?多数教育学家都很可能会同意的说,那是一个多少受过训练的脑筋,——一个多少有规律的思想方式——这会使得,也应当使得,受大学教育的人显出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你们四年的研究和实验工作一定教过你们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的推理,和根据证据来相信某一件事的习惯。这些就是,也应当是,标示一个人是大学生的标志。”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懂得独立思考,能够根据事实做出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而不是人云亦云。古语有云:谣言止于智者。应当说大学生即使不是一个智者也可算作半个,但是,如今社会上的不实言论有多少是我们所传播的,甚至直接是由我们捏造的。我们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将其夸大成狂风暴雨,弄得全世界沸沸扬扬,这难道应该是一个大学生的所为吗?昔日大学生前辈们以爱国为口号,掀起五四运动,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精神觉醒,今天的我们却以谣言来败坏社会风气。这岂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风采!我们应当做的是“成为更好的公民,更聪明的选民,更有智识的报纸读者,成为对于目前国家大事或国际大事一个更为胜任的评论者。”而不是谣言的创造和传播者。

既然进入大学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客观判断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这样的习惯呢?

第一,我们要学会自找问题。胡适先生说大学生“那应当有一个或者两个或更多足以引起兴趣和好奇心的疑难问题,借以激起他们注意、研究、探讨,或实验的心思。”“这种自找问题和解决问题方式最重要的用处,是在于用来训练我们的能力,磨练我们的智慧。”

第二,我们要学会读书。胡适先生说:“为什么要读书?有三点可以讲: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就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活得思想材料的来源。”如何读书?读书时应该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不要走马观花;口到是看到好的文章要朗读熟读,甚至于背下来;心到是要搞懂每一个字、词、句的意思,遇到不懂就使用工具书查询,不可不求甚解;手到是摘录自己觉得重要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

第三,我们要学会自修。“灌进去的知识学问,没有多大用处的。真正可靠的学问都是以自修得来,自修的能力,是求学问的唯一条件。不养成自修的能力,决不可能求学问。”而要想学会自修,必然要具备以下两种修养“一工具的求得??第一种工具是语言文字??第二种工具是科学的基本知识??”“二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遍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勤谨和缓’??。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的去作。??谨,就是谨慎,不粗心,不苟且。??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不要忙,不轻易下一个结论。??”语

言文字和科学的基本知识是我们在小学和中学学习的,在大学更重要的是陶冶品性人格,养成良好的习惯。

此外,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校的作用也是必不可缺的。学校尤其是大学,应当给学生以自由学习的环境,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而不是像小学一样,安排得一板一眼。大学应该要多一些选修课,让学生自由地选择。

对于社会来说,要提供给学生安心读书的环境。学生运动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可以上溯到东汉的太学生请愿,翦伯赞写道:“知识青年,往往出现为革命的先锋,这在中国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而中国的知识青年第一次出现于政治斗争的前线的,便是东汉末的太学生。”,作为学生首先的应该是学习,但是青年学生更有一颗爱国之心,有一腔报国热血。社会及政府不应该怪我们冲动,而应该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有什么没做。“社会若能保持一种水平线上的清明,一切政治上的鼓吹和设施,制度上的评判和革新,都应该有成年的人去料理;未成年的一班人(学生时代的男女),应该有安心求学的权利,社会也用不着他们来做学校生活之外的活动。”学生运动的产生,是不应用强力镇压的,而应该改革社会制度,使社会实现公平。

大学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看是漫长岂是很短,很快我们即将踏上工作岗位,那么作为一名准教师,应该知道教师的素质要求,好衡量一下自己是否达到,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弥补不足。

“师范,就是教师的模范,他们至少要有两方面的理想:人格方面;是要爱自由和爱独立,比生命还重要,做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把自由独立看作最重要的,这样的人格才算圆满;另一方面是知识,就是要爱真理,寻真理,为真理牺牲一切,为真理受苦,爱真理甚于自己的生命。”这是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如果一个老师不爱真理,因强权而传授歪理邪说,那么学生怎么还有未来?国家怎么会由有未来?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怎么可以顽固不化?那只能培养出一堆书呆子、老八股。老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因此必然要有自由独立、热爱真理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教师的教育并不是仅仅只停留在学校,不能认为学生一毕业就不关自己的事,而应该是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仍然保持继续学习的欲望。要知道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最普遍也最容易的就是“溜回到怠惰和懒散方式的思考和信仰”,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十几年的教育不就毁于一旦了吗?因此教师应当使得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然继续学习思考,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们有一个或者多个足以思考一生的问题。问题从何而来?这就需要老师们指导学生去寻找。

五四以来,大学生喊出了“新生活”的口号,“新生活”是什么?胡适先生回答“新生活就是有意思的生活”“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我们今天做到了吗?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不必太在意,但是我却认为“人生固然不过一梦,但一生只有这场做梦的机会,岂可不努力做一个轰轰烈烈像个样子的梦?岂可糊糊涂涂懵懵懂懂混过这几十年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