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

边城中的爱

姓名:马粉翠 2013级新闻班

手机号:188xxxxxxxx

摘要:边城茶峒,青山绿水,美不胜收。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俩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翠翠情窦初开,善良而清纯。他们依着绿水,伴着黄狗,守着渡船,向来往船客展示着边城乡民的古道热肠。谁又能想到,在这古朴而绚丽的湘西画卷中,铺衍的竟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爱情故事。

关键字:淳朴、凄凉、未知

《边城》故事很美,美的惊心动魄,却终未拥有。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这官路靠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说从这淡淡的意境中露出她原始纯粹的裙裾,尽情而含蓄的漾出一只蒙胧悠远,哀伤无尾的调子。它缓缓漾出,淌入人们的本质世界,如一缕柔美的青丝交揉着内心最圣洁的角落。

故事发生在湘西,一个遥远,与世无争的地方,一个人性闪耀的梦幻天堂! 青翠的竹林深处,升腾起一股自然之气。雾霭微薄,天空澄澈如眸,似山川溪流般温情恬静。溪上清凉的晓风,使竹林晃荡,如激起千层绿的涟漪,直逼人的眼。独特的吊角楼,精致的笼灯,一幅宁静致远的诗意图卷。“吱呀——”一声,木窗被开启,勤劳的当地人民开始了一天的序曲。湘西,如晨雾里水中的仙子,清新脱俗,不染尘世分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翠翠在这儿成长,触目为青山绿水,眸子清明如水晶。身边的小黄狗亦如翠翠般可爱真诚。可亲可敬的爷爷挺直了一辈子腰板,支撑着渡船,如一株风雨中的苇草,颤动却坚稳。

三年,端午,大老天保,二老傩送,翠翠,命中注定的相遇??

天保与傩送,同时喜欢上翠翠。也许二老先种下了情愫,小女孩青春羞涩的悸动,使翠翠时不时的出神。爷爷问:“想什么?”翠翠先是沉默,接着说:“我想的很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翠翠出落成一个健康美丽的姑娘,也有心事了。爷爷有意无意的说些新娘子的话题,翠翠,只是脸红。

十五六岁,年少懵懂的年岁,在这及格年青人的心路上撒下了青春的萌动。 大老走的是车路,聘人说媒。二老走的是水路,隔岸对唱。大老没有得到回应,二老也没有得到回应。可没得到回应并不意味着没有回应啊。翠翠在梦中听到一种歌声,又软又缠绵。她说她像跟了这声音到处飞!多真切的回应,却跨不过那条窄窄的碧溪,攀向二老的心口。

我想走马路唱歌那夜是天保与傩送真实的为爱努力吧。大老真诚执着,不愿二老为其代唱,他要保持自己最真的一面给翠翠,丝毫不许做作。但听到二老竹雀般的歌声时,他认输了,不,他不认输,他只是心裂了。两颗纯净如水晶的心,一颗已碎。第二天,大老对爷爷说:“你把宝贝孙女送给竹雀吧。”他心里隐痛着,但他深知二老喜欢翠翠,翠翠也中意二老。

翠翠与二老没有过多的交流,最真切的也就是那个端午吧。

“悖时砍脑壳的!”

“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这几句充满童稚的话,便让翠翠失了神,让二老坚定的对大老说:“她的心里必定有人了。”“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信任与纯真如碧溪溪水一样澄碧,透明。让人难以甚至不敢触碰,仿佛一碰便会染上污浊,毁坏这洁净的灵气。 碧溪上,渡船来来往往,却依然平静依旧。正如人心般温暖柔和。有人说,感情总让人忧愁。大老天保为成全弟弟与翠翠,下河淹死了。二老傩送,愧疚万分,离家远走。两个善良耿直的青年,就如此的定下了翠翠的命。可怜的翠翠,只能无法抗拒的接受命运的宣判。

一夜大雨,挟以吓人的雷声。下醒了翠翠怯懦的心,也打落了爷爷的生命。爷爷,一个爱翠翠至深的人,而过分的爱却如一鼓股暗流,默然的推动了翠翠的命。迟疑与木讷,善良与自卑,一切在冥冥之中,使翠翠的幸福悄然远走。爷爷是爱翠翠的,他老了,不能,决不能让翠翠的母亲的故事重演。他已无能为力再酿一汪眼泪像哭翠翠母亲一样哭翠翠。他无法在再背负任何东西了,他累了。 《边城》,一个发生在美丽边缘的故事。凄美动人,无华丽的辞藻,无绞缠的情景,有的只是催人落泪的人性真实感。人们认为《边城》是悲的,是悲剧。但我坚决的说:“不!”悲剧是把美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边城》升华了,美已注入人们的内心,沉淀成一颗天然永恒的珍珠。

翠翠,那个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女孩。她那说清明去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渝,执着的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那白塔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如此娇叶灿烂。我虽理解傩送出走,却也不能释怀他的出走,因着他的决定最后让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三个人的悲剧。这不竟令我想起韦庄的那首《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脆脆的爱情不若词中女子那般冲动治烈,却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夺。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默默的温情守候一段飘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段爱情,是如此可悲、可叹、可敬。一个无知无欲的女孩,就这样与幸福擦肩而过。她的命运会如那坍圮的白塔重又修复吗?无人回答。从此,翠翠与渡船在流动如泪的碧溪上,孤独而执着的守望着??万千错综的情感有时像一绺纠结的发缕,需人来解。翠翠的命谁来解?大概,一定只有傩送吧。呼唤归来,呼唤人性本质。什么时候解,无人可知,正如那无结局的结尾: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第二篇:解读

解读《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新写实小说”不再关注于典型,人物不再崇高也不再过于大奸大恶,减少了道德说教意味,人也是生活中的芸芸众生。80年代以前,“历史”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万丈光芒闪现,强大的历史性书写彰显激情,高扬理想,以强大的姿态统治文坛。文学的历史也是权利的历史,一种强势的政治性的话语霸权由此确立他的统治地位。便随着政治的变迁,文学的话语权发生了转移,许多不可言说的“历史”渐渐浮出水面,这得益于新一代作家的不懈的,甚至是雄心勃勃的努力。刘震云就是这批作家中的一位,他开始站在平民立场,书写关于话语,权利,生存的话题。《塔铺》是写实主义的,表现在他试图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于文学,但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本来是有待于讨论的问题,“我”的高考和爱情在表现写实的同时依旧高仰着理想—尽管这种理想已经不同于一种宏大政治历史叙事,而是表现为平民的生活奋斗理想,而且,“我”和李爱莲的爱情近乎完美主义。《一地鸡毛》表现除了有别于《塔铺》的明显特征“反讽”。语境已经对陈述的内容进行了明显的歪曲,这种风格在《一句顶一万句》中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甚至语言的哲学意味在平淡的几乎玩味的叙述中彰显,此后我们将进行论述。在《一地鸡毛》中,高尚的理想被消解为平凡琐碎的生活,故事从豆腐馊了的小事写起,内容也不外挣钱养家,保姆,单位,孩子,等等这些琐碎的内容。九十年代初期的作品手法表现出荒诞性,当然反讽的意味贯穿其中《故乡相处流传》表现最为典型,故事已经是虚虚实实的故事,历史不再是崇高的历史,战争荒谬,人民愚昧,生存残酷,无因无果,偶然写满了历史的方方面面,共同的名字是“荒诞”。例如曹操靠一枚硬币决定生死大权,小官儿滥用职权,人民生活困苦等。历史被无情的叙说,新一代的作家们表现了对于历史的深重的怀疑意识,历史必然性被结构,在这里,苏童,余华和刘震云表现了相同的写作意识:重构历史。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中就是这样一部重构的历史,这种书写是一种平民的历史,湮没于历史的沉寂无处可考,是沉默的大多数的历史,平民人数占大多数,却处于不可言说的境地,刘震云们雄心勃勃的决定拨开历史的迷雾,表现一种非官方历史的一定程度上的真实的平民历史,用史诗的风格书写故事,只是却是同样伟大但湮没于历史沉寂的书写。在《温故一九四二》中,大背景被放在了19xx年的河南大旱上,但是民族的灾难是通过个人来表现的。

《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小说中,刘震云的个人风格依旧彰显:反讽的运用,荒诞性的故事及其各种结果等等,这部小说用高潮的言说艺术,通过延津一个地区的人们,表现一个民族别具特色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及其立足现实,深具儒家传统意识,表现寻常百姓不寻常的生命历程:灵魂孤独,生活还得继续。小说具有以下特点

一 自觉地语言意识

刘震云无疑是运用语言的高手,如果说《塔铺》中的表现还不是那么明显,那么《一地鸡毛》中语言的自觉性已经开始出现了。语言如何言说真实早已经是有待讨论的问题。真实深深地藏于语言之中,等待语言的作用将他们彰显。语言在表现真实的同时,往往溢出了真实的范畴,彰显自身,甚至压制真实,使得真实变得不是那么真实。人在想要统治语言,统治真实的同时往往发现已经被语言统治,聪明的作家不是统治驾驭语言,而是和语言和平共处—这是一种无限的靠近而非结论,真正想要结论如同想要语言表达真实一样可笑。不管是故乡系列还是《我叫刘跃进》,《温故一九四二》,刘震云对语言的自觉运用都是明显的。而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这种运用更加炉火纯青。王蒙试图利用语言却险些被语言利用,而这方面刘震云把握的比较出色。文中,不管是老杨,还是老马,甚至杨百利和牛兴国,还有老裴等人,他们寻找朋友总是从说话上入手。买豆腐的老杨总是希望从老马的话中发现“真理”,他喜欢事事咨询于老马;而杨百利和牛兴国之所以称为朋友,也是因为“喷空”,两个人反目成仇,也是因为杨百利有了新的“喷空”对象,甚至牛兴国怅怅然;老秦和老李的关系也类似于老杨和老马;甚至于老裴和老蔡的家庭关系,甚至和“娘家哥”的关系都离不开一张

嘴,最后举刀子杀人的壮举往往烟消云散,重新让位于说话上。在这部小说中,孤独的人们希望通过说话找到友情,亲情,爱情,可是语言在试图表现真理的同时却也愚弄了真理,孤独的人们事实上并没有从语言中找到应得的温暖,反而被语言玩弄,最后亲情不再,爱情结构,朋友反目。刘震云关于语言的这种特点保持的态度是清醒的,而作品中的人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主人公杨百顺就发现,原来就是一个绕,于是乎就有了人间的不平,于是乎自己的委屈也就来了,事事非非,其中的因果很难说的清楚,反而别语言绕进去去了。刘震云避重就轻的用自己的语言表现了说话与人和生存的关系。从《一腔废话》开始,到《手机》,再到《我叫刘跃进》,然后《一句顶一万句》,这种关于语言的思考是逐渐走上成熟的。当然,刘震云深知玩弄语言必将被语言玩弄的道理,他在这种不受生活约束,看似天马星空的虚妄语言背后,并非没有实指的内容:他对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逻辑深表怀疑,用反讽的语调表现了这种荒诞性,例如,杨百顺因为丢了羊不敢回家,夜里怕狼,却战战兢兢的睡在野外,老裴救了他,他认老裴是救命恩人,但事实上老裴并非日常逻辑所表达的善良,而是揣着菜刀气势汹汹的要去杀“娘家二哥”。究竟谁是谁的救命恩人,竟然不能说的清楚,最后杨百顺对老裴的感激还是消解了,他依旧孤独,依旧被语言玩弄而不自知。

二浓重的解构色彩

在一次关于《手机》的研讨会上,王蒙说他“嘲笑现代性是比现代性更时尚的时尚”,这从一方面说明了刘震云在多方面在小说中表现出的解构色彩。语言的解构表现是很明显的,以上已经论述。除了语言,小说叙述的是一个不断寻找但是却没有结局的故事,小说中的人们都是孤独的,主人公杨百顺从父亲,兄弟那里得不到亲情,他不喜欢做豆腐的职业而离家在外,为生存而奔波,这是对传统血缘关系的解构;老杨自认老马为知己,但其实老马是“从心底看不起老杨”的,老杨拿自己的事情咨询老马,老马往往无心帮忙却从中作梗,而记过往往出人意料,老杨感激老马,而老马其实并非真心。杨百顺和老裴的友情,和老曾的友情,最终也出现矛盾危机,等等,许多例子,是对友情的解构;老裴和老蔡的夫妻关系并非处在于爱情,而是互相打压仇视,秦曼卿关于爱情的美好想象在结婚那天轰然倒塌,却只能怪书上写的都是假的,这是对婚姻爱情的解构;传统的师徒关系那种重义轻利的作风也已经当然无存,杨百顺想做自己恩人的徒弟却被拒绝,和老曾温馨的师徒关系也没能保持长久,师傅不再关心徒弟,徒弟也在无意的语言述说中和师傅种下了矛盾。文章中最大的解构是对爱的解构。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理解为爱的缺失,杨摩西无意中发现了吴香香和老高在一个火车站吃着一块红薯的满足,比跟他在一起时看起来更快乐,夫妻的情感别消解,只是为了能说到一快去,这种寻找带着渴望,却带着失落。

三 理想的火花和一世的孤独

一句话顶一万句的话终于究竟是什么?罗长礼到底留下了什么话牛爱国没有找到,却想到了一句新话,他要去寻找章楚红,小说就此结束。杨百顺找不到亲情,四处打工,却始终孤独,甚至在染坊寄希望于从一只猴子身上温情也失败了,读到这里,不能不让人不胜唏嘘。老杨一世自认老马为知己,但是老马却打心眼里看不起老杨,所谓说得上话的人不过是一场梦而已,到老来瘫痪在床反而被儿子嘲笑。爱的缺失,语言的解构造成了小说中人们的一世孤独,人们之所以离不开说,离不开讲,似乎是要摆脱孤独,结果却越说越孤独,根本无从摆脱。小说百年的历史,讲述的却是“千年孤独”。杨百顺想杀了老马报仇,却意外的碰上了一个孩子,孩子说出了和自己小时候一样的话,“叔,我不怕冷,我怕狼。”让杨百顺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孤独不但难于寻找,而且有轮回的迹象。这也正是刘震云的特色,于幽默的叙述中发现的却是生活的冷苦,让人笑过之余回味再三。

反讽,语言的自足性的显现,人物的世俗化都是小说的明显的特征,但是在这个缺乏理想的时代,刘震云还是小心的写出了理想的火花,虽然微乎其微,而且似乎早被解构,但是依旧闪现着纯情的光芒。如秦曼卿对爱情的憧憬,她从明清小说中希望不计夫家出身,找到情投

意合之人,却不知道爱情早已经解构,老杨家不但破旧,而且肮脏,更让她失望的无意于夫婿的庸俗让她欲哭无泪。再者是半个文人老汪。老汪自以为已经麻木,无视妻子的吵闹,对于死去的孩子灯盏也想表现出漠不关心,但事实上却并未忘记,他只能选择出走,这不是简单的消除悲伤选择遗忘,而是一种追求,对理想无望的追求。

《一句顶一万句》在保持刘震云惯有风格的同时有了超越,表现最明显的莫过于于对语言的纯熟驾驭和对人们当下生存境遇形而下和形而上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