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性的思考——读《美国的悲剧》有感

对现实的思考

——读《美国的悲剧》有感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

这是一个刚刚经历过大萧条,经济慢慢复苏的时代。

而在这大好前景下,一场悲剧却正在悄然上演。

本书的主人公克莱德是个爱慕虚荣的年轻人。原本他找到了一份薪水丰厚的工作,但并没有好好珍惜,反而尽情放纵,最后不得不因为卷进一场车祸而远走他乡。也许是命运垂青他,克莱德在他富裕伯父的工厂里担任了一个主任的职务,生活条件一下子变得优越起来。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克莱德并没有吸取教训,依旧放纵无度,最后沦落为一个杀人犯,遭受法律严厉的制裁。

在我看来,主人公克莱德正是本书作者德莱赛所说的“欲望强烈,但是资质可怜”的那一类人,按照悲剧的传统标准,根本算不上一个英雄人物。他从小就反对父母的宗教狂热,当上侍应生,大饭店的富有和豪华使他眼花缭乱。在他比大多数人敏感而极易受外界影响的头脑里,似乎觉得人生就是追求美女和金钱。无奈他个人的所作所为,却表现得极其软弱无力,竟被称为“思想上和道德上的懦夫”。他陷入了究竟是忠于罗伯达、还是追求桑德拉的巨大矛盾之中,最终成为“美国梦”的牺牲者。小说问世的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崇尚伪善的侈谈,并没有好好去培养青年一代。美国的实利主义,是青年人认为,有了金钱就能占有一切。因此,《美国悲剧》就是对当时美国社会一个严厉地控诉。

在小说问世的那个年代,美国无数的青年,特别是出身低微,家境贫困的穷小子,无不梦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或妄想在一夜之间暴富,成为百万富翁。也有的痴心妄想,有朝一日能高攀上富家女,有钱有势,享尽荣华富贵。大肆渲染这类题材的文艺作品,充斥当时的美国文坛。作者德莱赛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大团圆的结局给颠倒了过来。显而易见,圆了这美国梦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大部分人都是遗恨终身。德莱赛的这篇巨作创作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可到今天,仍然能够发人深省,可见其具有极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有一位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曾经这么评价这部小说:“小说在叙述中一次又一次严厉地抨击社会,深深地沉浸在人的痛苦里,并把人们在狂热时下意识的各种不定型欲望挖掘出来,这一切都使我深为感动和震惊〃〃〃〃〃〃《美国的悲剧》完全算一部杰作。”

当今世界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有那么多人对“美国梦”仍然心向神往,趋之若鹜。然而,不管怎么说,只要世界上人们对欲望的狂热追求没有停息,就能够从德莱赛的不朽之作中继续受益。

七年级七班 王澍

指导教师:成月霞

 

第二篇:读《诗学》有感

《诗学》心得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可谓不朽之作,我从前也只是耳闻,上学期上文学概论课倒常看到它里面的话。现在在老师的介绍下,我翻开了这部不朽之作。

《诗学》的内容虽不多,但字字珠玑,不仔细看还真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可仔细看,里面的问题也真不少,下面我就举两个我有疑问的例子。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这句话太过于笼统了。我们都知道,在今天的社会,电影电视剧是反映生活的。而喜剧也是与电影电视剧挂钩。那我们现在看的电影电视剧会是喜剧倾向于表现差的人,悲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好的人吗?美国喜剧片无疑很受欢迎,综观它们,你会发现里面的滑稽确实令人发笑,可那些人真的会是差劲的人吗?依我看来,他们都是一些大智若愚之人,都有着一些与众不同的天赋。一旦他们的潜力被挖掘,普通人就逊色了。譬如《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摇滚校园》中的杜威·费恩老师,《小鬼当家》中的凯文,他们都被看做怪人,可他们的表现真的比今天的人差吗?再说,如果说悲剧倾向于表现好的人的话,那不间接说明好的人结局是悲剧,与好人有好报背道而施,人们就不会想做好的人了,颠倒了主流价值观?

此外,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摹仿低劣的人,这些人不是无恶不作的歹徒——滑稽只是丑陋的一种表现。滑稽的事物,或包含谬误,或其貌不扬,但不会给人造成痛苦或带来伤害。上面我已经表明喜剧不一定是摹仿低劣的人;相反,喜剧中的喜剧角色恰恰是一些绝顶聪明的人。但我承认喜剧滑稽,不然达不到引人发笑的目的,我也认同他后面所说滑稽的事物不会给人造成痛苦或带来伤害。它带给人们的是暂时的欢笑和放松。乍看当代社会,人们都生活在快节奏中,每天沉浸在名利争夺的污泥之中,让人透不过气来,这时若有一些滑稽的事情发生,让人开怀大笑,那种紧张就可以缓和,人们绷紧的神经也会松弛些,岂不快哉!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喜剧片那么受欢迎的原因吧!

我们喜欢喜剧并不是否定悲剧,。现在的电视电影作品中,外国的往往比较受欢迎。我发现一个特点,外国影片不会只满足观众的圆满心理,它往往不避讳地反映生活残酷的一面,所以其结局有许多是悲剧,但却不会影响观众对其的喜爱。而中国的电视电影往往都是圆满的,都是顺着大家的意愿好人一定不会死,最后一定是大团圆,所以其结果往往是能猜到的,比较没有新颖性。不过这也符合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有人说如果我们常常展示一些悲剧性的东西,容易让大众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不惩恶扬善就不符合道德标准,不利于群众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不过悲剧的好处是让人们能更直面生活,对人生有更深沉的思考。由于在悲剧艺术中反映了先进社会力量在严重实践斗争中的苦难或死亡,美暂时被丑压倒,因而悲剧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情,即在审美愉悦中产生一

种痛苦之感,并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这就是悲剧的崇高感。

再来就是,《诗学》中提到事件的组合是成分中最重要的,因为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它说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之中,生活的目的是某种行动,而不是品质;人的性格决定他们的品质,但他们的幸福与否却取决于自己的行动了。所以,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见,事件,即情节是悲剧的目的,而且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此外,没有行动即没有悲剧,但没有性格,悲剧却可能依然成立。对于这段话我尤其不理解:照它所说,悲剧可以脱离人,它摹仿的是行动和生活,而人只是一个载体,人的品质、性格都只是为行动服务的。这与我们现在的观点是大相径庭。我们现在的艺术都是强调人,突出人,为人服务的。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它都是突出人的性格。如果只是行动的悲剧,人又怎么能感同身受呢?它还说悲剧中性格的地位次于行动就更不可思议了,我们现在的艺术表现人,突出人,关键就是他们的性格,人与人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性格不同。拍摄一部电影,导演选演员都是根据剧中人物性格甄选的,所以行动才是为性格服务的,通过行动表现人物性格是最直接的方式。最后,它还说。情节是悲剧的目的,照我说,情节只是悲剧实现目的的手段,表现人物性格才是悲剧的目的。情节中少不了人,有人就有性格,这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当然,亚里士多德在几千年前就能写出《诗学》这么优秀的著作,有那么独到的见解已经是很伟大的了,再优秀的作品都会有人质疑的,有质疑才有价值,人类的思想才能进步。《诗学》中也有很多我很喜欢的句子:如“事物包含可以实现的潜力,而化潜力为现实的过程,即为实现目的或获取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的过程。因此,一个充分发展了的事物,即为实现或获取了自己的phusis的事物”。我想它所说的充分发展的事物,以人为例,大概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里的最高一层“自我实现”的境界吧。人脑拥有无穷的潜力,而据调查现在最聪明的人也只是用到人脑的2%到3%的潜力,所以人要是把人脑的潜力都发挥出来,聪明程度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我知道那是不太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挖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