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感悟之一

学道一日,悟道千里;得道一滴,翱翔万里。

《道德经》感悟之二

大道无言,大道无形,大道无际;道之高深,救人于水火;道之莫测,挽人于险危。

《道德经》感悟之三

大智若愚,大慧若钝。智者心存仁义,怀柔天下,腹藏锦秀;慧者,知天地之变,明万物之道,遵自然之法。智者不可不愚,慧者不可不钝。愚而得生,钝而得存。生存之本,在于藏而不露,在于露而不曝;隐而可见其首,遁而可见其行。静如月光之影,动如艳阳之辉。

《道德经》感悟之四

上善若水。做人就应当学水。水拥有最高的德行,具有最宽广的胸怀,具备最谦逊的品格,静守与世不争的情操,涵养宽厚诚实的作风,清湛悠然,谦虚卑下,潮汐守时,素位而生。《道德经》感悟之五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君子本色也。当义则取,不义则拒,爱之有缘,取之有道,君子所为也。堆金积玉,是棺材里带不去的瓦砾泥沙;贯朽粟红,是皮襄里装不尽的臭汗粪土;高堂广厦,是坟山上堆不起的享堂灵寝;锦衣绣裙,狐服貂裘,是骷髅上穿不起的殘衣败絮。

《道德经》感悟之六

为而不争,偏安一隅。为而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锋芒,是一个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无进取的态度。偏安一隅,只是一个人蓄势待发的预备过程,而不是苟且偷生行尸走肉的活着。

《道德经》感悟之七

格物,知止,致其知。格物就是研究万事万物;知止,就是知道目标所在;至其知,就是使自己获得知识。世事艰难,学问不在书本而在自然,命运不在头脑而在奋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以自然做为评判的标准的;一个人要生存,要生存的有点价值和意义,就要奋斗,奋斗就要明自然,遵大道;就要观天文,察时变;就要观人文,以化成天下。守时待命,对现状的做出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才能功成名遂。

感悟《道德经》中“水”的品格和智慧

一部伟大的著作,不因岁月流转而湮灭于历史的风尘,相反,随着时间推移,千淘万漉,狂沙吹尽,越散发出恒久的智慧和光芒,从而照亮亘古的黑暗和开启心智的大门。《道德经》一书无疑就是其中典范,该书为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所作,虽成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短短五千言,其思想却博大精深,涵天盖地,是构筑华夏思想文明的重要支柱,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总是站在生命的制高点去透视人生,体味万物,从宇宙中大本大源大宗的命题和事物入手,从而提炼出生活的大智慧,该书对“水性”的思考和诠释即是如此。大家都知道水是再平凡和普通不过的事物,因此往往熟视无睹,但我们却无时无刻都离不开它,水是生命之源,跟阳光空气一样,是万物最必须的营养元素。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恩泽万物而不索求名利和回报,它不需要人们的供奉和膜拜,也无须时时提醒人们一定要记住它的恩惠。“心底无私天地宽”,水是无私的,它的德行是不要任何回报的,故君子“忧国不谋身”,心之坦坦,德之谦谦,然兼济天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是老子对“水性”的另一高度提炼和总结。水性至柔,却能驾驭天下最坚强的事物,无坚不摧,无往而不利。剑虽无锋,剑气却能伤人;掌虽未到,掌风却虎虎生威。水所表现出来的柔和弱并非无能与懦弱,而是一种蕴含巨大能量的外在形势,也即所谓的外柔内刚,柔弱到了极致而生出的刚猛有力,只是这种锋利和刚强并非我们凡眼所不能轻易察见。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水甘居卑下 ,故能成为百川众谷之王。因此,治理国家的人想要居于人民之上,必得以谦卑的言行来取得人民的信赖,这里所谓水的“善下”,并非低三下四,卑躬屈膝,相反,他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包容所有,接纳万物,却不咄咄逼人,居功自伟,把自己的德行隐藏于无形。

由此,还能联想到水的诸多美好品格。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从幽僻冷清的岩石上一滴一滴落下的水,经年累月,最终磨穿了坚硬的石头,我们读懂了什么叫坚持;不畏崇山峻岭,路途艰险,百折向东,把生命融入海洋,我们读懂了什么叫志向;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鱼跃水中,千帆争流,水天相连,气象万千,我们读懂了什么叫大气和包容;四季更替,雨霁霜露,冰雪雾霭,水无常形,皆因时因地而变,我们读懂了什么叫圆融与变通;都说真水无香,好的品质并非要依托华丽的外表;也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才能永恒与持久;还说渠清如许,因有源头活水流......,所有这些,都是水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智慧。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值得向“水”好好学习,更不要忘记“水”给予我们的恩惠与哲理。

 

第二篇:道德经探玄之感悟

道德经探玄之感悟

老子的《道德经》可谓之中华文化之珍宝,从古至今有多少哲人圣人来研读,而最终没有人能够真正真实准确的来解释《道德经》。这也是至今为止人们仍然在研读其中奥秘的原因之一,老子告诉我们《道德经》很简单,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哲人圣士以及今天的我们觉得其玄之又玄呢?

《道德经》虽五千言之多,但它告诉我们的哲理奥秘远远不止文字表面意思,而是站在不同角度不同背景下的多层蕴意。研究《道德经》的人们会发现,老子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行道”。“道法自然”=“道是自然”,让我们按照自然进行行为。而“道”又是一个无时间无空间无宇宙范围的概念,“道”将一切存在统御在其中,“道”中不存在相对的概念,是一个无的概念。即我们常言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有存在都生于无。相反的,这“道”又统御着万物。所以万物一切存在都要遵循道。我们要按照道去行事。

道是自然,按照自然去行为。自然在《道德经》里面又是规律的意思,可以说自然是一个系统,我们去行为时要遵循这一系统的规律,否则事物会受阻而向相反方向发展。我们去行为时,还要掌握好“度”,掌握好中和之态,不能“过”。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乐极生悲,都是事物发展的过快或过度了,才造成人们不希望出现的结果。如果我

们使我们行为的状态处于中间的中和之态,那么事物的发展就会呈现为最佳状态,而不会向下一个阶段发展成为终极之态。

行道,怎么去行,有什么标准,《道德经》告诉了我们人生的意义,即无私的奉献。为了他人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为了社会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奉献自己的同时自己又得到了发展,这就是人生的意义。这一点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能以真实的态度去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当今社会的众多人们无非是离老子的“道”越来越遥远罢了,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去“行道”呢?所以无数的圣哲们乃至当今的人们无法去解释明白《道德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应用到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就是“行道”,不去行,又怎么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呢?光行而不去遵循自然的规律系统又怎么能取得相应的结果呢?《道德经》玄妙就玄妙在人们只是观光而不去实际的行为,所以永远不会知道其中的奥妙。

研习《道德经》只是能够知道其中所讲的一些道理,而将这些道理应用到实践中后所产生的效用无从证明,这就是我们没有“行道”的结果。为了能够取得奥妙之感,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并研习《道德经》,真正去“行道”,体会其中的玄妙之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