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反思

获得知识,善于解题,不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发展学生合群、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自主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引导他们分享人类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为人处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对学生而言,教育中传递的知识大多属于“公共知识”,惟有学生个人的体验、理解、感悟、思想才是他们的“个人知识”。“个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质量与结构,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个人知识”从何而来?从实践中来,从反思中来。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过于依赖教师的教授和书本知识的学习,缺乏自主思考、动手操作、实践学习,这是当前基础教育需要解决的人才培养方式问题.

现实的基础教育必须关注现实生活的变迁。基础教育既是个体生活的需要,又是社会生活的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背景,基础教育应体现其对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功能,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将中小学生融入现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中,体现教育的生活意义、生命意义。 教育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生活,而且是儿童的生长与发展过程,是一种建构理想生活的活动,因而,基础教育不仅应使儿童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而且应关注儿童在基础教育中的生活方式。

对每个人的成长而言,经验就是人生的财富,是发展中的过程性资源,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条件性资源。经验是认识的基础,是理解的条件,是观念表达的背景。对学生生长必须的人生智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确立来说永远仅仅是一种“材料”,而不能成为一种“养料”。从公共知识到个人知识的转化过程,需要经验的参与,需要经验的改造过程,需要各种“实践学习”的过程。学生的“个人知识”不仅来源于对“公共知识”的转化,还来源于个人经验的升华。

 

第二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形式的探索与反思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形式的探索与反思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应用列为数学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作为农村一线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把《标准》真正落到实处?我们数学组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情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及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加以研究和实验。力求让学生用数学的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形成忠诚、坚定、自信的意志品质和交际能力.

[关键词] 数学活动 实践与综合 活动形式

[正文]

一、数学活动课产生的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有了空前的发展,数学在推动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打破单一的数学课程结构,实施开设数学活动课(包括探究课、研究课等)为重要内容的课程改革,来适应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促使学生数学水平的发展, 不应当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是在数学认知活动中不断的实践、探索、体验和积累,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数学活动课弥补了学科课程的不足,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理论研究和探索,创设适合我校的数学活动实践课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及与之相适应的活动研究课题模式,可以结合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

2、通过本研究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数学能力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 1)能用数学的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良好的量化意识。比方说给学生一张统计图表,他们可以简单的进行分析处理数据。

( 2)能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发展为提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研究方法,能提高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方说学习二次函数最大最小值时,我就讲到同学们以后可能会去开店,加上雷公是茶叶生产地,我教他们如何去开一家茶叶店,销售定的价格过高和过低都不行,那么怎么样去选择一个适当的价格,可以使得总利润最高。

( 3)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形成忠诚、坚定、自信的意志品质和交际能力。 比方说农村里面分田地时的丈量工作就要用到三角形和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要用到近似值的处理。

(二)研究内容

1、对现行教材的研究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理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为了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我对现行的数学

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筛选,把活动的重点定在“一次方程”、“函数”、“轴对称图形”、“直角三角形”、“统计”等内容上,分别开设了“生活中的一次方程”、“商标制作”、“现实生活中的函数”、“日常生活中的概率等问题”、“如何测高度、测距离”、“学校考试成绩统计”等活动。

2、对学生现状的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一直处在相当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学习,见识面比较狭窄,动手能力差,又由于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数学水平的层次参差不齐,要提高一定“层差”学生群体性活动的适应性,教师首先要着眼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来确定活动的多元性,设计有一定层次的数学行动,以适应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例“生活中的函数”,我就设计了多层次活动模式。先说明剧本:小明一家星期天去公园里玩,骑自行车去,去的时候兴高采烈快速前进,路上不小心车胎破了,和爸爸一块儿去补胎,然后重新上路,为了赶时间加快速度来到公园,中午一家人在草地上野餐,下午游览了公园后开始返程,因为有一点累,所以回去时的车速放慢了,我先让几个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提前准备一星期,然后请他们上台表演小品(8分钟左右),请大家一方面看看谁表演的最好,一方面收集整理数据,演好后请大部分学生算一下速度时间路程,设法导出一次函数,最后请成绩好的学生上黑板画出图象,最后还评出最佳表演奖,发给纪念品以资鼓励。这样做的话可以尽可能使所有的同学都有所收

获。

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或创设数学活动,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活动环境,以此来适应学生的情意差别。比方说女生喜欢代数,男生喜欢几何,在设计活动中尽可能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差异,以求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对活动课形式的研究

A数学活动课以活动内容来分为:社会调查、综合研究、研究制作。

B数学活动课以活动形式来分为:个别调研、小组活动、集体交流、实践操作。

C数学活动课以选题范围来分为:指定型研究课题、半自选型研究课题、全自选型研究课题、自选他选综合型研究课题。

4、对活动课老师指导原则的研究。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有符合农村特点的可操作性。因此要遵循以下原则。

A实践性:活动内容要比较适合学生的实践领域,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要设计过高过难的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比方说对农村学生要多谈篮球少谈足球,因为农村学生篮球几乎人人会打,但是很少有人去踢足球的。

B兴趣性:活动内容要尽量贴近当今中学生中热点问题,或学生有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适当谈谈流行歌曲,电视剧,时事政治等,讲的精彩的话不但可以吸引学生,

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佩服你。

C层次性:由于初中学生程度的层次参差不齐,设计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层次,不要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通过活动都有所发展。比方说刚才那一个生活中的函数活动,较差的学生去演戏,中等的学生去计算,好的学生上黑板画图,尽量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D两主结合性:所谓两主结合性即以教师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老师主导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是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老师只起引领作用,不包办代替。但是如果只强调学生主体,缺乏老师主导,学生可能象一只无头苍蝇嗡嗡乱飞。只有两者结合,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的思考过程,让他们少走弯路。比方说讨论时老师一定要先给学生分好组,明确讨论的内容,提问的方式等,让学生带者任务去参加活动。

E鼓励性: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是保持学生在活动中激情不减和持续探究的重要环节。肯定他们的探究意志,表扬他们的探究精神,都会使学生的精神亢奋,自信心增强,参与意识受到激发,主动发展得以加强,数学能力得以提高。有条件的话多采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比方在活动当中有时可以主动去辅导平时一直都不好的学生,哪怕有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研究方法 根据实验研究的内容,将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主要用于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状况,特别是数学

实践能力的状况及造成现状的原因,为研究课题立论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研究法就是对课外活动实践课的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

行动研究法将按照本研究课题材提出的“适合农村初中数学活动实践课”的研究制定全面的实施工作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

三、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的主体,一个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的状况,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

2、开展实践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初中学生,他们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又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与社会生活经验。因此,一般以开展"具体操作、实地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试验"等活动内容为主,逐渐培养学生发现、探究与应用的能力意识。

3、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与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4、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工作

客观、正确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与激励性,因此要积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工作,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中交流活动体会,达到总结经验与升华认识的目的。

五、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花费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家长担心活动会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对综合实践活动并不非常支持,由此可见,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还有待改善。

数学实践活动课解放了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一个新课题,我们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

六、避免误区

数学活动课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有一些人对数学活动课认识不够,实践中步入了误区。实施初中活动课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把数学活动课误认为数学教学的辅助形式,只是数学学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导致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得不到保障,内容缩小在初

中数学知识内。其实数学活动课它并不是数学学科课程的附属品。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有着自身的任务和存在意义。

2、把数学活动课误认为数学课外活动,导致内容选择随意。课外活动是在课堂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数学活动课有一定的结构性,有特定的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而且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

3、把数学活动课误认为面向少数学生的兴趣课,特长课,内容选择不当忽略了大部分人的兴趣,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数学活动课必须谈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数学活动课,它是面向全体学生,不要象组织某些数学兴趣活动小组那样,只允许少数数学爱好者参加,而数学活动课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否则,就容易造成多数学生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的陪衬,导致数学活动课失去它的勃勃生机。

4、数学教学的改革,数学活动课的发展,还应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数学教学无疑应当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但是,“生活味”显然又不应完全代替数学课程的“数学味”。同样地,尽管游戏是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让学生花费很多时间从事游戏,但在数学上却没有 什么收益,对于这一方法的采用,我们显然也应做出认真的反思。显然,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活动课的形式,数学活动课也不是对所有的数学内容的教学都是有效的,所以,在初中学数学活动课的实验中,还应注意把握好“度”。

[参考文献]

[1] 范良火.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 陈圣济.初中数学活动课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刘兼,孙晓天主编.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陈克胜,潘风.新课标下数学活动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学数学教与学.200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