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及反思

实验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四册《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纪晓燕

教材分析:

《成长的脚印》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在长大》的第一个主题。学生从入学到现在,即将顺利地完成了小学低年级的学习任务。在这两年里,他们有了很多变化与进步:不仅是身体、身高等身体素质的变化,还包括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等心理素质的变化。本课的编排,及时地让学生回顾、发现自己的成长,为成长而兴奋,以使他们充满信心地迎接中年级的学习;并让他们体会到自身成长离不开很多人的关爱,懂得要做个关爱他人的好孩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小学生活,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与一年级相比,他们参加的集体活动、接触的人更多,对周围的事物有更多的兴趣。他们活动能力强了,收集信息的渠道也宽了,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二年级学生总结自身生活经验的能力较弱,教师如何帮助他们系统地回忆、交流、展示,则显得很重要。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立足品德课的活动性与生活性,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作背景、铺垫,逐层深入:从成长概念的直观引入,到从学习、品德方面发现成长;从“展示自己的本领” 进一步体验“成长快乐多又多”到“对家长说句话”懂得感恩,强化学生“长大”的体验,最后再顺势引导他们体会长辈、他人的爱,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感悟成长。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很多人,特别是父母、老师对自己成长倾注了很多的爱,培养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做个懂事的孩子。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与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与长处。知道长大的含义。

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善于欣赏和表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资料、讨论交流、展示作品、诉说心里话等活动,使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感受到成长,体验成长的乐趣 。

教学重点:

深入挖掘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脚印”,使他们为成长感到快乐。

教学难点:把握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于细微处入手,引导学生在情境活动中乐于表达、探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 20xx年10月

实验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1)找一找小时候的相片及用过的东西,在家里与父母开展“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回忆成长的点点滴滴;搜集入学以来一件“最得意的作品”。

(2)反映自己优点的美术手工作品、奖状、证书、作业等实物,学生自带的各种展示特长的

2.教师准备:课件,成长树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教师年轻时的照片。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回答)

2.师小结:随着时间的脚步,老师长高了、长胖了,更重要的是老师成熟了,对不对?实际上不只是老师、你们大家、我们周围的一切、世界万物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成长。同学们,你们看-----

3.课件播放植物的快速成长动画,师制作成长树---引入新课

二、新课:

(一)我长大了:

1.看照片猜猜看

师:刚才的短片我们看出了小草发芽了、开花了、竹笋长成高大的竹子,不知不觉中我们同学已经是二年级学生了,在这里我要给同学看一张照片。

(课件一名学生婴儿时的照片)

师:这是我们班一位同学小时候的照片,可爱吗?

师:猜猜看他是谁?(学生自由猜,师不透露答案)

师:最后一次机会。

师:预设两种情况:一都没猜对,二有同学猜对了。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吧。(学生上讲台)

师:同学们对比观察一下,他与小时候有什么不一样?

(生点评,师小结)

2.说说长大后,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这个同学长胖了、长高了,其实我们每个同学都在成长、在不断地变化。你愿意把自己的变化说给大家听听吗?师强调是“成长中的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长高了、长胖了、身体变化了、········)

师追问:怎么知道你的变化呢?(2—3学生回答,展示小的衣服、照片等)

3.师小结:刚才老师听出来了,通过衣服变小、鞋子变小、小时候的照片、等看出我们的成长变化,看到自己的高兴吗?

2 20xx年10月

实验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师板书“长大”

(二)课间休息

1.师:下面我们来听首歌放松一下好吗?(课件播放:儿歌动画我们长大了)

学生跟着唱放松休息。

2.师板书:成长树又长了一层

(三)我进步了

1.炫耀自己的本领。

师:从儿歌里看见同学们真是长大了,就像儿歌唱的那样“小孩子像小树苗,呼啦啦就长大了”,上学以后除了识字、唱歌,老师还知道你们学会了很多本领,有了许多特长,你愿意说一说吗?(学生举手,师环视)

师:老师看出有些同学不好意思,这样吧,我们先在小组内交流或者炫耀一下自己的本领好不好?

师:开始吧。(师参与学生的交流)

师:先点评每个小组的交流情况,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很有特长,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2.展示自己的本领。

师:把你的证书贴在成长树上吧,咱们班还有谁会跳舞,请上来,你们愿意给同学们表演表演吗?

学生表演展示。

师:这几个同学虽然有点紧张,但是都勇敢的、自信的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了,老师佩服你们谢谢你们。还有谁来?

学生继续展示。

3.师小结:咱们班同学太有才了,上学短短的两年时间不断学会了知识,还会这么多的本领,了不起。有些同学的本领老师没给你机会说,课后我们可以再交流。通过刚才的展示,你们真是多才多艺,老师从心里佩服你们。

师板书“学会”

(四)我懂事了:

1.谁教会你本领。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知识本领,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是谁教会你的” 学生自由发言

师:通过刚才交流,我知道除了自学成才就是爸爸妈妈、老师、家人教我们的。是老师教会了我们识字、唱歌、跳舞、画画;是爸爸妈妈教我们迈出了人生第一步,是爸爸妈妈教我们说第一句话。

2.成长中难忘的事情。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成长中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3 20xx年10月

实验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学生自由发言,师点评

师启发:不管到了那里,父母的爱就跟我们那里

学生继续交流

3.我对父母说。

师:我们的爸爸妈为我上,没写完的下课接着写完在贴上。

师:下面谁愿意把对爸爸妈们的成长付出那么多,我们深深的爱着爸爸妈,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这样吧,我们把它写在卡片上好吗?开始······

(放音乐动画我爱爸爸妈,师给成长树长大一节)

师:写完的贴在成长树妈、老师、说的话大声说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

师:刚才同学们真诚的说出了心里话,这说明你们真的懂事了。

师板书“懂事”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老师看到了同学们不但长大了、学会了本领、更重要是懂事了,在座的老师也都看到了你们的成长变化。老师相信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会一路阳光更加自信,一步一个脚印茁壮成长。

板书设计:

成长的脚印

懂事

学会

成长树

长大

4 20xx年10月

实验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成长的脚印》这一主题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通过观察体会,看到自己成长与变化,积极地寻找和发现自己身上成长的方方面面的特点,为自己的成长与变化而感到高兴,从而更好的了解自己,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形成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认识过渡,能真正体会到我要成为一名中年级小学生了。

本节课的亮点:在教学中学生们通过自我介绍、老师介绍、朋友介绍、特长展示、课件等活动,从不同方面找到了自己许多的成长变化,同时也大大的激发了学生们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孩子们的成长自信心。“自己的变化”,体验自己的成长变化。“特长展示”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真实自我与生活的舞台,成长树”,是拓展延伸的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让孩子们把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学期成长的点点滴滴的收获与变化,记录到“成长树”上,与班级共同成长,共同进步。通过这些实效性的活动,使学生们比较容易的认识到: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自己的成长变化,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进步而感到快乐。在活动中孩子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自己的证书、变小的衣服鞋子等、心愿卡都制作的非常精美,孩子们的投入也反映出了这节课真的走进学生的心里,也起到了品德生活课应该达到的教育目的。

回顾本节课也存在很多应该改进的地方,第一点,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成长树是一个亮点,但是在板书的时候安排在学生操作交流的时候,没有让学生看到和参与成长树的成长有待于改进。第二点,在最后环节说出对爸爸妈妈的说的心里话制作心愿卡,这个环节本应该是个感情的升华,但没有起到达到预设的目标,总结原因是在“说出最难忘的事”环节没有深入,感情不到位。第三点,个人素质要提高,评价要多种形式。

总之,每一次精心准备的课上过之后总会有遗憾,每一次也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如果再重来一次,我一定会把哪个哪个地方处理的更好一些。”以前我埋怨自己,就会亡羊补牢,不能在之前把事情做的更好吗?但后来我发现,不管之前你做了多少工作,做的多好,这种想法还是会如约而至。慢慢的我体会了,是经历,每一次我们都在经历中成长,又在经历中突破自我,原本不会的东西竟在自己的摸索中做的像模像样了。通过这节《成长的脚印》让我在经历中体会到了怎样来上一节品德生活课,让学生在学习中怎样得到品德的提升,情感的交融。

5 20xx年10月

 

第二篇:教案成长的脚印

1

《成长的脚印》

教学内容: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能正确估计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大小。

2、基本技能: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掌握

数方格的顺序和方法。

3、基本思想:能借助方格图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估算面积的

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

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基本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

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使学生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利用方格图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学难点: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具准备:树叶若干片,方格纸若干,作业纸3张,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1、多媒体播放“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登月的视频,介绍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三步走:一绕;二落;三回。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努力学习。

2、师:(指课件封面)这就是“嫦娥三号”着落区的全景照片。这说明我们国家在探月工程的漫漫征途中,又添上了辉煌的一笔。我

2

想:只要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功的道路上必将留下你们

一串串成长的脚印。

3、师:也许若干年后的一天,在月球上留下第一个中国人的脚

印的人就是在座的某一位。同学们要不要更努力的学习了?(要)

那么这个崭新的开始就从老师的这节成长的脚印开始好不好?(好)

有没有信心在这节课上跟老师配合好?(有)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题,学习新知:

1、人物情境入题,学习新知:

(1)师:同学们看看我请来了谁?(出示人物Eve),这是机器

人总动员里的主人公:Eve。大家欢迎他跟我们一起学习

吗?

(出示沙滩脚印图)学生猜是谁的脚印。

“啊?我的?这好像确实是我的脚印。”

师:既然是我的,同学们,老师给你们看下我刚出生时的脚印

(出示出生脚印图)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有多

少呢?

(2)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

生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满格的大

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

17cm2。

3

生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计

算,这样大约是18 cm2。

师:同学们思考问题都非常的有条理,我注意到了大家在数方格的

时候都不是随意数的,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数的,先数满格的,

再数不满格的,把不满一格的看成半格来数。大家请看(出

示数刚出生脚印图),一定要掌握这种数法,先数什么,再

数什么,这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思考问题有条理。

师:大家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的,那现在如果没有方格了怎么

办呢?

生1:可以把这个脚印看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长8厘米,宽2厘米,

所以面积是2×8=16 cm2。(课件演示此方法)

生2:我有个不同的方法,我是看成了近似的梯形,上底约2厘米,

下底约2.5厘米,高约8厘米,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算出

(2+2.5)×8÷2=18cm2。

师:同学们,要画出这个长方形需要思考两步?

首先:你要发挥你的空间想象能力,把这个脚印想象成我们

学过的一些规则图形。

然后:该从哪开始画?这个非常重要,我相信很多同学都能

把不规则图形看成我们所学过的一些规则图形,但是就是不

知道从哪起笔开始画,是吗?(是)

有两种起笔方法:一是以最左端开始画到最右右端停止,二

是以最上端开始画到最下端停止。

4

师:(出示脚印比较图)讲解估算的准确度。

(3)课件出示老师两岁时的脚印,学生估面积。

师:同学们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去进行估算。

2、小结方法,实践新知:

(1) 师:我发现这次大家都把脚印转化成长方形来估算的,很少

人用数方格的方法来估算了,我想知道大家为什么这样

选择?(这个更简便)

“这位同学很有思想,非常好!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选

择适当的方法很重要。”

(2) 师: 刚才大家对像脚印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了估

算,想想刚才大家用了几种方法进行估算的?

师板书:1、通过数方格进行估算。

2、通过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二、新知实践,解决问题:

估算作业纸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课件依次出示)

(1)学生独立进行估计:

(2)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三、新知拓展,体会环保:

1、估算一片树叶的面积:

(1)师:每个小组拿出准备好的树叶,想想如何估算它的面积?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5

(3)生汇报:(a)放在格子上数数。(b)可以把外轮廓在网格纸上画

出来,再数。

(4)(出示估算树叶的方法)

2、体会绿树对环保的重要性:

(1)如果一棵树有10000片树叶,估算这棵树所有树叶的总面积。

(2)在有阳光时,大约每25 m2的树叶能在一天里释放足够一个人

呼吸所需的氧气。这棵树在有阳光时,一天里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四、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说来听听。

板书设计:

成 长 的 脚 印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1、通过数方格进行估算。

2、通过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