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25+15高效课堂”教后反思

渣津镇小学:周梦海

20xx年10月31日,在渣津镇中心小学举行了全县课改基地学校“25+15高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俗话说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质量的关键是课堂,“25+15高效课堂”的模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教师必须关注课堂,决胜课堂,以明确的课堂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次活动充分的让老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这次活动让我感受颇深,我从这五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都很注重每一个小细节,这也正是我的课堂所欠缺的。另外,他们在课件的制作上也让我学到很多。同时我也认识到“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这五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从最真实、朴实、有针对性的情境出发;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都设计了小组探究环节,让学生参与,在体验中学习;全面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益高起来”;用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吴以广老师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上课伊始就以一段视频的导入,成功的把学生带入到创设的情境中,但吴老师的整个课堂都显得很沉闷,老师的语调很低,可能是因为提早了上课时间,吴老师课堂的整体把握不够好,没有体现出“25+15高效课堂”模式。余昕老师的《母鸡》这堂课老师在小组学习展示交流这一块做得很不错,课件

中的图片符合孩子的兴趣,积极性很高,一个个发言都很踊跃,不足之处就是当堂训练环节老师没有作业展示,看不出学习效果。饶小红老师的《伯牙绝弦》设计得非常精彩,无论是课件设计,还是板书设计都可以看出饶老师花了很多的心思,衔接语言精炼、优美,但饶老师好像对教材不是很熟悉,整堂课都是对着稿子在念,很少和学生有眼神上的交流。冷艳老师上的也是《母鸡》,相对于我来说,这位老师的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教态亲切自然,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给她增色不少,并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高,最为出彩的环节算的上最后的心型小组评价了,能激励小组合作,值得我学习,但冷老师在教学时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馈问题的总是一两个学生,课堂效果不够好。周芳琼老师的《卡罗纳》,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但周老师讲得过多,语言不够精炼,没有自学环节。总之这几堂课都非常精彩,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去消化。

这次比赛我选的课文是五年级上册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课描写的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我上的是第一课时,这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

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本文的备课、磨课,我对新课改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改的全新理念。

1、创设情境 调动情感 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图片并加以说,教师谈话激情:“当巨大灾难来临的时候,父亲和儿子会演绎怎样感人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思考“哪些句子写出了父亲的了不起?说说你的体会?”这个很有分量的问题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回点拨。然后交流学习成果。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在探究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在这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过交流讨论,丰富了个体探究所得。

3、读中悟情,感受父爱力量。

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谁愿意帮帮我?你是来帮助我的吗?你是来帮助我的吗?”三个分别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让学生先读后体会,再读再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4、 升华感情 再现人文魅力

最后,我让学生讲讲在生活中你感受到父爱了吗?哪件事让你感受到父爱。有的学生讲的故事非常感人:有一次生病,爸爸不顾大雨,独自抱他上医院。此时此刻,学生对父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用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融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极。在这里再现了人文魅力。

自学校提出课改模式以来,我们认真制定导学案,分配学习小组,做好课改工作,这段时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很多的好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重视和研究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如何更好的集中每个

学生的精力,不分散?如何更好地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行为习惯与课改要求差距挺大的,怎么处理好?总之,课改的这条路很长很艰巨,我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探索,为渣津中小的新课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过程

课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理解和书写新词,积累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细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中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的方法。

2.从课文中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人:是啊,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xx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读课文,要求:a.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b.用?——?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C.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2.全班交流:a.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b.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a.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c.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a.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直奔主题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说起父母的爱,你能回忆起在生活中父母是怎样关怀和体贴我们的吗?是啊,一幅幅画面一定都映入我们的脑海,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也许我们并不在意它们的存在,可是当我们的生命遇到危险时,这种平凡的爱却能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体会这伟大的父爱吧,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齐读)

2.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呢?老师在课前收集了一些资料,我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3.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描述这对父子。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小组内先试着回答一下。

2.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这

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e.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f.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感受这伟大的父爱和儿子的幸福。

2.父亲是幸运的,儿子是幸运的,可是20xx年5月21日下午2时28分发生在我们中国汶川的地震中却有太多的孩子承受了不幸,为了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和在地震中的自救互救能力,我们国家颁布了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震法》

第四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及活动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课后拓展,课堂练笔

此时此刻,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或者你对灾区的孩子们说点什么?想一想,试着写一写。

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