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

摘要: 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从17世纪初开始,这个贫弱的落后的封建小国紧锁门户,度过了200多年闭关自守的时光。但是,西方文明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这个东方岛国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也迎来了弃旧图新的机遇。

关键词: 明治维新 军国主义

后来日本成为世界大国俱乐部中唯一的一个东方国家。日本的铁蹄践踏了亚洲的许多国家,日本的野蛮和凶残让世界为之震惊。“大日本帝国”最终在战争的疯狂中败亡。

但日本又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站了起来,从19xx年起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位。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

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引起无数争议。

明治维新铺就现代化之路

与中国一样,日本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一直与世隔绝。19世纪中叶,美国政府强迫日本于1854年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强行打开了日本门户。

对日本来说,这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从此,面对强大的西方世界,日本开始进行一场为赶超强国而进行的、最彻底的学习。

19世纪中叶,内忧外患引发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日本从此走上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发布了带有临时约法性质的《五条誓文》,成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

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已经形成。废藩置县后的日本政府为了建立现代化国家,日本政府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

军国主义体制形成毒瘤

“殖产兴业”,就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874年,大久保利通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它为日本资本主义确立了实行资本主义化的根本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日本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办官营企业,由国家资本率先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然后以低价、长期分期偿付的方式出售这些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十余年发展,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已几乎席卷日本一切工业部门。

“文明开化”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科学和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为了实现国民的文明开化,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建立起包括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在内的教育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富国强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进行军制改革,建立常备军。1873年,兵部省发布征兵令,实行征兵制。他们在德国军事代表团的帮助下征募了一支陆军部队;在英国人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小支海军部队。19xx年,日本形成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监军本部三大军事部门。这三个部门独立于内阁之外,直接隶属于天皇。

这种体制形成以后,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军部直接秉承天皇旨意,不断干涉政治,独断专行的恶劣后果,并且把日本推上了不断发动战争、侵略邻国的军国主义道路。

日本“维新三杰”发起的明治维新是日本避免沦为欧洲殖民地的转折点,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家。由于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因此,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军事特征,使日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崛起后走上侵略路脱亚入欧要扩张

在完成自身的现代化之后,日本开始了向亚洲大陆扩张的生涯。只要看看日本的好战传统,看看它的军事领导人自古就享有的巨大威望,这一点也就毫不奇第1页,共5页

怪了。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胆小者将一无所获。

1885年3月16日,日本思想泰斗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脱亚论》,首次表明日本要脱亚入欧的立场。从此日本从一个被侵略的国家走上了侵略亚洲邻国的道路。直到今天,脱亚的思想还在影响着日本,成为他们轻视亚洲国家的根源之一。

侵我华夏近百年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王国居民被台湾土著杀害,开始侵略台湾,而其最终目的在于吞并琉球。这是日本第一次侵略中国,从此,日本开始对中国延续70年的侵略历史。

1879年,琉球正式被日本吞并,日本的下一个目标就指向了朝鲜,这导致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胜利,使全体日本国民陷入了民族主义的狂热,日本从此走上了不断进行军事侵略的不归之路。

连年的对外侵略,日本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的台湾,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国内。仅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掠去的赔款数额,就相当于它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4倍多,赔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扩充海陆军军备。

核爆惊醒“大国梦”

几番得手之后,日本军国主义野心更加膨胀起来,终于发展到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独霸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步。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日本扩张势力的战争一个接着一个。

19xx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19xx年又挑起七·七事变;19xx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xx年8月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在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升空的那一刻,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依靠武力称雄世界的迷梦破灭了。

正如此前和此后所有迷信武力争霸的国家一样,侵略战争在给别的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了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从明治维新开始近80年来积累的物质成果,在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第2页,共5页

一 、日本是一个既重传统、有善于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19世纪中期开始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于列强行列。“二战”后,注重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迅速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2、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大力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使日本一直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列,增强了综合竞争能力。3、外部的扶持也是日本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战后美国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利用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在日本实施民主化改革,基本清除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封建性残余,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大量军事订货也对日本经济起到了强大的刺激作用。

1868年的明治维新涉及政治体制、社会文化、教育军事和司法宗教等各个方面。 同时期的中国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甚至在1898年还出现了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戊戌变法”。但是中日变法的不同结果确实令人深思。在笔者看来,日本之所以在推翻幕府统治后能迅速的进行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以下的三点因素不容忽视:

一是日本天皇制的历史性的原因。从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开始,日本皇权至上的古代天皇制已名存实亡。长期以来天皇无法掌握实权。正是由于没有天皇长期揽权的传统,作为新政权领袖登场的明治天皇在掌权后也比较容易放弃一部分权力,从而自上而下地实施资本主义改革。

而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皇室唯我独尊、独揽大权的思想十分浓厚,很难实行真正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即便是光绪皇帝个人觉悟立志改革,也终究因为掌握实权的皇室集团忌讳放弃自己所得利益而失败。

二是由于日本对外来科技和文化所持的开放态度。日本在觉得有必要的时候会非常积极、开放地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的精华。正是由于日本文化中本来就包含有许多外来因素,所以其在日后必要时对于吸收外来文化并没有很大的抵触感。而当时的清王朝忌讳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只是不彻底地进行了部分经济和军事改革,始终未触动最深层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问题,从而最终导致了改革的不彻底和失败。

三是日本民族强烈危机的意识,而这种危机意识要远远超过当时的清王朝。日本人非常具有危机意识,当一个问题还没有演变成现实问题的时候,经常就已经有人在思考可能的对策了。即便是在今天的日本社会,各项应急机制也是非常完善。在幕府统治末期,西方列强横行世界让日本深受震动。所以日本下定决心变法强国,让自己变得强大和安全。

即便是在明治政府完全掌握国内政权以后,它仍然觉得深受西方强国的威胁。于是,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赶上西方国家,成为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著名的“富国强兵”口号便是证明。只不过,这种对安全过度的敏感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军事大国化的进程,进而陷入了以军事追求安全的怪圈之中。而在当时的中国,清王朝的危机意识更多的是对自己统治的危机意识,而不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不受外族侵略和奴役的危机意识。

第3页,共5页

新日本:经济强国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事件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异军突起。

战败的日本满目疮痍,遍地废墟。由于旧殖民地的丧失,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无法取得,国民的粮食也告断炊。因此,工人没工做,国民没饭吃,简直是一幅惨不忍睹的战败地狱图。

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

从19xx年以来,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一直位居第二位。日本的再度崛起在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就已完成。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在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19xx年1月24日,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提出了著名的“战后政治总决算”。他认为:“今后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要增加日本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是稳固的,美、欧、日三足鼎立。日本作为经济大国、贸易大国、金融大国和投资大国的地位没有改变。在各个领域的国际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政治开始出现右倾化倾向,思想意识逐渐变得保守。尤其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虽然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为日本经济的繁荣起到推动作用,但在小泉纯一郎当政之时,中日关系长期处于“政冷经热”的困难状态。

第4页,共5页

 

第二篇:论述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报业发展的影响

论述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报业发展的影响

总述

1868年,日本新闻界普遍认为这一年日本的报刊业走向了新的一页,而报刊业能够取得可以说正是明治维新运动的展开,才使得日本报业如沐和风细雨,像雨后春笋搬在日本全国快速地发展起来,报刊业从此进入了近代史时期!而明治维新不仅影响了近代的日本报刊对现代日本报刊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里我就明治维新的展开及其对日本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作一下详尽的论述!

一 明治维新之前的新闻报刊事业

(一)动荡的社会背景

如果要提及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新闻事业那么不能不提那时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因为报刊的流通与发行量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基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通过报纸传达的国家大事,国内外新闻才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有可能去关心的一件事!而当时的日本是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中呢?

1865年底,即明治初期,那时日本的局势相当的混乱,天皇驾崩,由15岁的明治接任天皇开始了明治时期!那时的日本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形态之中,经济落后,虽然在先进的地区集中的手工业比较发达,但在全国范围内分散的手工业还是占了统治地位,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

怎么也摆脱不了落后的局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一派水深火热的场景,试问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民还怎能有心思去看报纸关心时事呢?粗食果腹,薄布遮身就是最大的愿望了!除此之外,那时的经济落后使得流通业即现今我们所说的物流业得不到发展,报刊的流通和发行也就没有保障,所以那些少数的拥有资本的大资产阶级在没有条件和经验的状况下也不敢以身犯险,投入到在当时看来毫无利益空间的新闻报刊业,也就是这样,报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中!

(二)读卖瓦版——近代报刊业之前的具体化身

日本报业在封建势力下发展迟缓,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才出现了日报,而在此之前的17世纪,在江户街头出现类似的初版物,这种单面新闻印刷品用粘土做成瓦坯,在上面雕以文图,经烧制定型后,印在纸上而成,故被称为“瓦版”。又因贩卖者沿街边读边卖,正是名称为“读卖瓦版”。其内容多为灾害、战争、怪异之事。读卖瓦版虽称不上正式的报纸,但由于它已具有现代报纸的某些基本特征,如以报道新闻为主,印刷发行等,而且存在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被认定是日本报纸的雏形会萌芽状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封建社会形态上的落后导致经济发展势头不足,早期报刊的雏形用粘土做成,这也就使其失去了流通的方便性!此外手工制作的这种“报刊”制作量有限,更谈不上发行二字了,还有其承载信息有限使得报刊业大力发展的重任落在这种读卖瓦版上成为了一种不可能!不过究其主要原因还是与日本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形态有关!

二 明治维新初期的新闻报刊事业

(一)明治维新的发展为报刊事业形成创下的条件

如果说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明治维新运动我们就不能跳过去只字不提。无论是历史还是新闻事业史它们的发展都像小说一样——有起因,发展,高潮和尾声,有着起承转折式的发展,而当中的矛盾激化则是历史发展前进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幕府的封建专制,欧洲列强的肆虐,使得明治天皇带领一众年轻武士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资本主义革新。

明治维新运动的口号是: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这也就说明了这个运动的三个发展方向。而报刊业的发展正是响应了文明开化这一方向,众所周知,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在那个广播和电事业都还没有兴起的年代无疑一份几个版面组成的报纸一个崭新的开始与当时日本政府为了摆脱落后的经济所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有很大关系!便承担了传播文明信息流通的重任!除此之外,报刊在明治维新运动中也是一个重要斗场。对一个国家的征服最终要回到对文化对思想的征服上,这就是为什么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了,用笔杆做枪,写出的甚至要比真枪实弹还有杀伤力!因此报刊就作为幕府,天皇和欧洲势力争相表露政治倾向的大舞台。而随着天皇改革取得的良好效果,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一些人从欧洲带回了那里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当然不排除报刊的印刷发行技术!人们开始关心和拥护天皇的这场别开生面的维新运动,此时的人们也更愿意通过报刊来了解

改革变动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所以天皇与他那一众年轻武士们便放下了长剑利刃拿起了推翻幕府,赶走列强最锋利的武器!因此,在革命期间,一批代表不同观点的新闻出版物应运而生。1868年初,明治政府发行了官办的《太政官日志》,专门刊登天皇敕谕、政令及战报,作为维新派的政府公报。就是这样明治维新运动为报刊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报刊业正迎来一个温暖的春天,而反过来报刊的出现也促进了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通过把天皇的一些积极政策在报刊上的刊登发行使得人们更加拥护天皇的统治而是幕府势力渐渐失去人心,也加快了资本主义本就应取代比它落后的封建社会形态的步伐!

(二) 幕府推倒,报刊业维新浪潮中得发展

1868年至1869年,明治政府击败了幕府势力的反抗,正式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地主资产阶级政权。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近代报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1869年明治政府颁布了《报纸印行条例》。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成文的新闻法规,虽然制定的不甚成熟,但这意味着在维新运动的成功后报刊业开始走上正轨的发展道路,成为日本传播文化实事及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 新政策颁布后,一些人开始办报,这一时期的报纸具有近代报纸的特性。第一家日报是由原幕府外国事务局大译官子安峻(1836~1898年),于1871年1月创办的《横滨每日新闻》,日文铅字排版,单面印刷,新闻报道与广告各占一半,这份报纸的出现标志着

日本报刊业进入了近代时期,告别了读卖瓦版,告别了幕府势力,更告别了封建社会对其发展势头的桎梏。1874年,子安峻还在东京创办了《读卖新闻》。除此之外,当时创办的著名报纸还有《东京日日新闻》、《邮便报知新闻》、《朝野新闻》、《东京曙新闻》等。报刊行业迅速的发展起来了。据黄遵宪统计,明治十一年(1878年),东京及其附属府县共有新闻纸231种,当年的报刊总发行量为36180123张。当时报刊种类多元化,在这二百多份报刊中,除论说时事外,有宗教类26份,官令法律类6份,理财通商类29份,医学工艺类26份,文事兵事类19份,刊发方式也各不相同,有日刊,也有旬刊,还有月刊。外文报刊计英文3种、法文2种。

(三) 明治维新后报纸的发展及特点

日本报刊从诞生起就和政治斗争关系密切。明治维新后的报纸大多和统治阶层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由于统治阶层内部的政见分歧,这些报纸也就成为不同派别政论交锋的舞台。

明治初年,在政论报纸兴起的同时,就已出现了适应平民大众的通俗小报。这些报纸版面小,售价低廉;不登或少登政论文章,主要刊登符合平民情趣的社会新闻、娱乐材料、连载小说;文字通俗,汉字加注假名(日语拼音字母),版面活泼,常伴有插图。日本的通俗小报和欧美的廉价报纸相类似,面向社会中下层读者,价格低廉,发行量大,着重靠广告支持。但是,日本并没有明显的廉价报纸时期,这里的通俗小报几乎是同政论报纸同时产生、平行发展的。在政论报纸和

政党报纸盛行时,有的小报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在政党报纸衰落之时,这些小报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大报的位置,不仅发行量远远超过当时的大报,而且普遍增添了政治新闻和商情报道,分担了部分大报的功能。这又是和欧美国家不同的。自此日本报刊业在明治维新浪潮的推动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三 明治维新对近代报刊业深远的影响

明治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一方面,这场运动使人们更加关注时局变化,各派政治力量也要争相传播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就促进了报业的诞生。另一方面,这场运动使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国内交通、邮政事业、义务教育、印刷和造纸业都归趋发达,这就为报业的诞生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条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报业才摆脱萌芽状态,定期报刊纷纷出现,近代报业正式诞生并迅速发展起来。

而日本报刊的特点也是与明治维新这场政治性极强的运动分不开的!明治维新的特殊背景,使得日本报业从一开始就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以后的不同时期里有着不同的特色,但其为政治服务的特性至今仍旧保留,尤其是当军国主义者执政时,报刊言论便成为政府御用工具。在世界各大报争相报道国际新闻以争取更广国际市场的今天,日本报纸依旧我行我素,为国内政局的一些争议而大费篇幅,把更多精力投入在政党内讧和政策改革上,而对于关系日本国际关系的事情却冷漠视之。

总之,日本的报业的繁荣与明治维新是密不可分的,明治维新对于日本报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近现代报业形成总发行量巨大、单报发行量大、垄断化家族化明显、产业畸形化等特点。 以上就是我对关于明治维新运动对日本近代报刊业发展影响的论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