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感悟

我读《庄子齐物论》的感悟

“道”并不存在于漫漫长路的尽头,但只要我们怀揣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纵情于沿途自在的风景,也许,就在回眸一瞬间,我们就和那苦苦追寻的“道”悄然相遇。

—题记

在初入清华的第一个学期里,就与《庄子》结缘,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初读《庄子》时,被它那洋洋洒洒,恣意驰骋的文风所震撼。细细品读,加上有幸聆听教授讲解,只能说《庄子》给我带来的不止是原先那“冰山一角”,那浩浩荡荡间不经意的一抹清泉更能浸润我的心田,而其中又以《齐物论》给我的印象最深,故和大家分享我对《齐物论》篇的看法。

在《齐物论》中,庄子主要表达了他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的观点。智慧有止而道无止,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全文开篇,庄子并未开门见山的阐发自己的观点,而是先从子游和子綦的对话入手,解释天籁、地籁和人籁,看似走马观花,实则是用“三籁”来暗喻人们的举止言行。庄子希望人们追求天籁,追求广博的知识而非狭隘的论断。诚然,言语交流是生存必须,但沉迷于论辩之中,便使人精神交错,心神不宁。当今社会,人们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轻则相互攻讦,重则尔虞我诈,看似得一时之快,逞一时之能,却不知在这来去攻击间,错过了天地变换的壮美,错过了鸟语花香的恬静,最终便如秋冬景物般凋零。在那来来去去间,心灵变得更加闭塞、颓废、忧思。接下分析,我曾下意识的产生一个念头,难道庄子又要我们“无为”吗?错矣,原来,在品味三籁时,我本晓悟世间情态发生的道理,找寻它们发生的根由。虽然世间并没有绝对的道理,但无休止的争辩只是对“道”的歪曲和割裂。看破这世间红尘,追寻那每件事物所蕴含的“道”,便就不会被那琐事所绕,便就不会急于索取身外之物,从而求得人与物间的水乳交融,人与人间的和谐相处,这不正是那碌碌无为而又整日竭尽脑汁的人们所需要的,我们当今社会所提倡和追求的吗?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我,这里的“道”喻指何意,到后面自有揭晓。

我被《齐物论》第二次吸引,是它那关于拇指非指,白马非马的阐述。开始阅读,会被这个带有浓郁哲学气息的问题弄得如坠五里云雾。我曾假象:庄子这段命题难道就是简简单单用特殊否定一般吗?细细品味才发觉,其实,庄子并非纠结于这个命题,而是想说明从事理相同的观点来看,天地可划为“一指”,万物可化于“一马”,更何况是“道”呢?万事有分有成有毁,便也就没有完成和毁坏的区别,最终复归于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道”—沿着自然之路行走而不执迷于所以然。

我对“道”的理解也许过于简单,但庄子想让我们知道:与其浪费时间钻牛角尖,不如感悟自然的力量并让它指引方向。当我们彷徨或迷茫时,不如纵情于山水之间,在那花开花落、斗转星移间,我们或许能得到新生。

如果说法家过于实用和严谨,儒家过于正统和拘束,那么道家便是诸子百家里的魔术师,在那动静之间,将文学艺术与人生哲理悄无声息的融为一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当庄子在梦中化为蝴蝶飞舞时,他已流露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周与蝴蝶,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无论是庄周还是蝴蝶,他们都是客观存在而非主观意志,物质总是处在绝对运动之中,并且同一矛盾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些看似生冷的哲学常识就在庄子的梦中找到了栖息之所,那充满浪漫气息的点拨代替了严肃的说教,不得不让人为止折服,那华美的外表下竟隐藏着如此大义。“游于逍遥,立于齐物”确实如此。

也许在外人看来,庄子的《齐物论》没有《逍遥游》那般大气磅礴,没有《应帝王》那般婉转悠扬,并还夹杂着唯心思想,但这篇鸿篇巨著着实令我痴迷。庄子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自由而奔放的时代,一个物我合一、远离世俗的人生。虽然庄子并没有看见那个和谐的时代,那个完美的人生,但他却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思想不断传道授业解惑。庄子让我明白:人生的价值不是那朱门酒肉的俗气,不是那刻板僵化的标准。天人感应、万籁合一才是我们所应追寻的真谛。庄子想传达的道理太多太多,不是寥寥数字所能阐释出的。但我对庄子的感激和敬畏,却又可一言以蔽之:体味自然,感悟人生——自在《庄子齐物论》。

 

第二篇:庄子感悟

庄子感悟

庄子感悟

庄子感悟

庄子感悟

庄子感悟

庄子感悟

庄子感悟

庄子感悟

庄子感悟

庄子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