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庄子》感悟

我读《庄子齐物论》的感悟

“道”并不存在于漫漫长路的尽头,但只要我们怀揣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纵情于沿途自在的风景,也许,就在回眸一瞬间,我们就和那苦苦追寻的“道”悄然相遇。

—题记

在初入清华的第一个学期里,就与《庄子》结缘,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初读《庄子》时,被它那洋洋洒洒,恣意驰骋的文风所震撼。细细品读,加上有幸聆听教授讲解,只能说《庄子》给我带来的不止是原先那“冰山一角”,那浩浩荡荡间不经意的一抹清泉更能浸润我的心田,而其中又以《齐物论》给我的印象最深,故和大家分享我对《齐物论》篇的看法。

在《齐物论》中,庄子主要表达了他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的观点。智慧有止而道无止,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全文开篇,庄子并未开门见山的阐发自己的观点,而是先从子游和子綦的对话入手,解释天籁、地籁和人籁,看似走马观花,实则是用“三籁”来暗喻人们的举止言行。庄子希望人们追求天籁,追求广博的知识而非狭隘的论断。诚然,言语交流是生存必须,但沉迷于论辩之中,便使人精神交错,心神不宁。当今社会,人们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轻则相互攻讦,重则尔虞我诈,看似得一时之快,逞一时之能,却不知在这来去攻击间,错过了天地变换的壮美,错过了鸟语花香的恬静,最终便如秋冬景物般凋零。在那来来去去间,心灵变得更加闭塞、颓废、忧思。接下分析,我曾下意识的产生一个念头,难道庄子又要我们“无为”吗?错矣,原来,在品味三籁时,我本晓悟世间情态发生的道理,找寻它们发生的根由。虽然世间并没有绝对的道理,但无休止的争辩只是对“道”的歪曲和割裂。看破这世间红尘,追寻那每件事物所蕴含的“道”,便就不会被那琐事所绕,便就不会急于索取身外之物,从而求得人与物间的水乳交融,人与人间的和谐相处,这不正是那碌碌无为而又整日竭尽脑汁的人们所需要的,我们当今社会所提倡和追求的吗?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我,这里的“道”喻指何意,到后面自有揭晓。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庄子》有感

读《庄子》有感 庄子是我国古代以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

一。今天能有幸读到他的作品《庄子》,心中感到异常兴奋。在读完之后心中有几分感悟,就迫不及待的想要一吐为快。但终究是学习有限,故不能精确的明白,但也深的几分味道。 庄子,原名庄周,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县人。庄子的主要思想是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 ,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逍遥游》的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其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 …… 余下全文

篇三 :感悟庄子

感悟庄子

庄子这个人,不是一个很容易被人看懂的人。

当然,这也很正常,如果你太沉 迷于他,你也会变成他那样的人-----估计,只能是性格似他,而不是才学,像他那样洞彻天地之 人,百年也不会出一人。

我看过他的书,就是那本《庄子》或言他著或与其弟子合著。其文虽不甚丰,但却字字珠玑非常人可以洞彻,也就是“一百个观众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理解不同,得到的感受也不同。

庄子的性格就是一“愤青”。也就是愤世嫉俗,淡漠名利,不争,率性,但其内心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这也是很多哲学家之共性,悲天悯人,方会著书立说,以求救不醒者于迷途,但岂是那般容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很喜欢这句话,此为《庄子·知北游》中所写,虽然平平常常,却是天地之至言,很有种冲破地球的狭隘,而直冲宇宙的气魄。可不是吗!我们人类生活在这地球上,每天熙熙攘攘,为各种事争个头昏脑胀,而大自然却按自己的规律走过了无尽的岁月,即使,人类在用一切的手段来改变它,它包容这世界的善与恶,送走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当突破自身调节极限时,大自然也会惩罚一下人类,但人类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庄子在水池边看鱼游水,知鱼之乐,引出了与惠子讨论,故事大家都知道,好像是一逻辑辩论之争,类于“白马非马也”。其实庄子只是说出了世间蕴含的规律原理,也许并没有后世所附会的那些高深之道理,比如感知世界与自我等等。。所以说庄子到后来就成了大家的庄子了,世人都把自己的见解注释到庄子之言了。其实,庄子就是说了他想说的,他自己认为的。所以说,有很多东西。本身就是无解的。就像李商隐的《无题诗》。这样说来,其实,我在这里说的其实就是我想说的,没有对与错之分。

…… …… 余下全文

篇四 :庄子 感悟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人。哲学主张方面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与老子并称“老庄哲学”。我想,在他的思想中一定是天马行空的,这么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文笔变换多段的人才,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想象。他的文章据多位寓言故事类型,也常常带有讽刺意味,引人深思,也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后世所传阅。 还记得高中时学习庄子的逍遥游,鸟兽虫鱼之例,通过故事的方式向我们阐述了很多的道理,要我们学习深蓄厚养;让我们打破常理的平衡,去积极的开展人生;让我们也明白感受到的逍遥游是怎么样一种境界。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吧。 在文章中,庄子也大量运用了讽喻的手法,是文章层层叠起,翻滚起伏。同时在文章的各处也多处使用了引用古代文言的手法,使之与庄子想要阐述的哲理相之呼应,让我们也明白他所谓独特的精神世界,与我们一起分享他所感悟的逍遥游。 庄子他的学说也覆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他处处否定了现实生活当中的一切,让我们去感受他创造出来的精神世界,逍遥自得,乐在其中,奇趣无穷。在他的世界中,“圣人”就是逍遥的人格形象,就不会计较外在的功名利禄,不会在乎自己的存亡得失,自然无待逍遥。 在最后,或许我们只是作为他的后世世人去拜读庄子他的作品,可是他的作品留给我们的依旧是满腹的经验论坛与我们望而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庄子心得》有感读

读《庄子心得》有感读

-----孙建 工商071 2110907149

于丹《庄子心得》体会颇多,最喜欢有两章,“境界有大小”和“顺应与坚持”。纷繁芜杂得社会,如何去圆融通达的完成我们的人生,如何让我们的人生更好,这其实归结在了一个人思想境界,目标,和内心坚持外在通达上。量有大小,内外有别,活在当下,成就人生。

一 境界有大小

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时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而世代漂洗为生;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国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候身价倍增。

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

…… …… 余下全文

篇六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

是的。当看完庄子那些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这其间颠扑不灭的真理,才会发现原来你仅仅只是打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本真朴质的天之道。

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

庄子一直在讥讽万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那些谋取权力之人以心灵的残缺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福气,而庄子却宁愿做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龟壳。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在《庄子》天下篇中,阐述了最高的学问是探讨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学问。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无不昭昭弘道,万物依天道而行。何谓万道之本源?唯道。何为万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庄子微笑轻轻点拨——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蚁穴一梦。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庄子有感

读庄子有感

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庄子悟性极高,他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中,在工艺技巧的体验中发现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存在,即所谓"道"。

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亘古不变的问题,在庄子这里的答案是:人从道中来,回归道中去。庄子的"道"为中国特色的世界本源问题提出了一种最为彻底、最为深刻、唯一可以和西方本体论相媲美的一种解释。理论只要彻底,就能征服人,所以,虽然庄子的理论与当时流行的儒家学说正好相反,主张人应淡泊功名,养生全真,却由于其新奇、自圆其说的深刻性赢得了不少人的好奇和崇拜。于是一套本来属于退隐山林的学说,反而帮助它的创造者彰显了名声。所以,庄子也有一些弟于,甚至有层次极高的朋友。

庄子与惠施的交往构成了庄子的人生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惠施是当时超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还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他在魏国先后当了12年宰相,实际掌权近20年,帮助魏惠王"为法......民人皆善之",他主张"去尊"、"偃兵",变法图强;开六国称王之局,是山东六国"合纵"政策的实际组织者。这样一个风云人物,却是隐士庄子一生唯一的谈友。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庄子有感

读《庄子》心得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奇才。他的“精神”似乎早为大家公认,其高蹈超越、想象之奇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在后世的人看来,庄子洞悉世间万事万物,看破红尘,功名,利禄,超越了生死境界,最终达到超凡脱俗,这便是庄子之逍遥游。庄子的思想境界要求世人不要过分去追功名利禄,保持平和心态,自由自在生活于天地之间。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