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老子的感悟

读老子感悟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 )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始祖,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 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苦县因为老子被皇帝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相信这些内容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就是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字句。多次拜读,感悟颇深。下面就浅谈一下我自己对道德经的些许理解吧!

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灵,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渺小。也许是为了掩饰心理上的自卑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为自己攫取更多的东西:房子、车子、票子……,似乎只有从别人仰视的目光中才能得到些许安慰与满足。随之而来的则是人性中种种丑恶现象的出现和泛滥;自私、贪婪、虚伪……于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了一些人巧取豪夺的借口;“人性本恶”成了某些哲学家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的解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成了许多人信奉的为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

有幸能读老子五千言对我来说还有一段小故事。04年,我从局里到契税征收窗口负责税收业务。当时我是一个20多岁的毛头小子。每天对着数以百计纳税群众,有些心浮气躁,再加上年轻气盛,刚来的一段时间,不可避免的产生大大小小的摩擦。曾经有一段时间极为苦恼。闲来无事和几位老友闲聊时,一位朋友向我推荐老子,并说:“老子是一部奇书,内含人生大智慧、大学问,读老子可以解惑、明哲保身”。当时我还嘲笑:“不就是为无为,道可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之类玄之又玄,妙之以妙让人艰涩难懂的话了吧。”同学当时也没多说什么,我也没当什么事。过了几天,我的这位朋友到我家做客,送了我一本《道德经》说,心中郁闷时读读。当晚我信手翻书,看了几句,便被老子的大智大慧所折服。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几句话触到了我的心境,联想到先前所作所为,心中感到一阵阵悔意:人生在世,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各样麻烦、矛盾、争吵,看你是如何处理:在工作中你若得理不饶人,一味用强权、口舌之利来压服人,他人可能一时迫于形势暂时屈服,可他的心里会怎样想。你若是采用另一种温和礼貌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导之以情,晓之以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在对老子话的品味中,我也开始了对老子的思想深深迷恋。由于老子一书是先秦文化经典,古今字义悬殊,文义玄妙难懂。不要说弄懂、弄通老子,初窥门径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老子感悟

读老子感悟

上了接近半个学期的清风老师的读老子课程,我感觉我这个清风弟子,在这李耳老子的《道德经》这五千多字的书上上学到了很多精辟道理,更在清风老子的精心讲解中学到了身为大学生应该能做到的事情。清风弟子在此甚是感激! 如果直接给我一本《道德经》去阅读的话,我会囫囵吞枣地读过一篇就扔到一边自以为学到了老子的思想,但现在我觉得如果这样做的话,绝对是下士之所为。从第一节课开始,从那不加标点的第一章节开始,我们学到了有和无,学到了很多在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东西原本都是隐藏在无当中,因为?无名天地之母,有名天地之始?,无和有本来就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东西,但是两者又是离不开对方,这样我想起了当年诸葛亮的空城之计巧妙击退司马懿的大军,城中越是没有人,越是让敌军觉得里面机关重重,不敢随意前进半步,在诸葛亮这边是确确实实的无,在司马懿这边却时常存在这有。这不正是无和有之间的体现么?现实生活中的有和无也是普遍存在的,生与死,真与假,善与恶,好与坏,对与错……也就是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之说。正所谓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这也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要太过于极端。物极必反的道理还是要了然于胸。这些道理在后面的章节也有体现。 在现在生活中,有些时候我们不能为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太过执着于追求,?曲则全,枉则直?,如老师讲解的大树与小草在面对狂风时,能卑躬屈膝的小草安然无恙,而直躯挺拔的大树却败倒在狂风下。有些时候,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你不去追逐这些东西,反而显出了你的大道,让你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 …… 余下全文

篇四 :老子感悟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与依道治国

道是最高的实体,而“自然”则是最高的实体所体现的最高的价值或原则。道不依赖于任何外力,也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左右它,完全是自己成就自己的。这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自然”和“无为”在老子哲学中是仅次于道和德的重要范畴。“自然”是老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最高价值,“无为”是这种价值得以实现的行为原则和行为方式。在自然无为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和依道治国的治国方略。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也是一种治国方略。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以正治国”,要“执大象”,要“执‘一’以为天下式”;二是要以人为本:“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对人要

一视同仁,“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要“有余以奉天下”;四是要保持国家法规的稳定性,“治大国,若烹小鲜”;五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几个要点集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涵义:一是违逆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此句是说,只能依据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及愿望要求加以引导和辅助,不能横加干涉或越俎代庖。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

为什么会选择读老子这门课程呢?我喜欢中国文化?我喜欢老子?其实都对。不过说到底我是奔着清风老师去的,因为在上学期是清风老师教我语文,再也没有上过这么生动的语文课了,要说为什么喜欢呢?是喜欢有这种这么生动的课堂,不是书好,是老师好。“相遇是一种传奇”,而在这读老子的课堂上与清风老师再一次相遇,我早已是清风弟子,但是谁又能如此幸运再一次坐在课堂上听清风老师讲课,永远是我的清风老师,只因我是清风弟子!

老子文化博大精深,老子,姓李,名耳,道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其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哲学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现在“养生”一词可以说是异常火热,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于长寿,而长寿即需养生。“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生”,即生命、生存、生长。“养生”意义有二,一是如何延长生命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质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笔乘》有言:“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意即庄子的许多思想都是师出于老子的。所以,尽管庄子最先提出“养生”一词,但关于养生之论,我们还是应追溯到老子。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老子有感

做人当如水—读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有所感

很喜欢老子《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那种平静中蕴含的强大。

所谓“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也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柔,能变化于无穷,并包容一切;水刚,故可滴水而致石穿。水集“善、柔、刚”于一身,治人也是如此,要善、柔、刚三者并重。

善,并不仅仅只是善良之意,还要与人为善。如果人人都信善,整个社会就将会呈现出一派祥和之气。人人不生恶念,太平盛世将唾手可得。柔,然而不弱,能使心平气和,与“善”所产生的效果不相伯仲。而刚,则是要坚强,持之以恒。只要有恒心与坚强的意志,铁杵难道不能磨成针么?只要能做到“善、柔、刚”,就可以变得信、美、辩、智、博,虽不能成为圣人,也将不远矣。

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 …… 余下全文

篇七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 …… 余下全文

篇八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韦朋飞 S31314026

《老子》又称《道德经》,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道经与德经。道与德的关系在生命缔造过程中有很显著的体现,“道生之,德畜之。”大道缔造了万物,即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缔造万物的自然是道了。德性养育了万物,承担了后天养育呵护的一切工作: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盖之覆之。本书的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为人处世、为政、养生等方面的思想。同时,书中举例的各种事物,比如水等意象也给人很大的启示。作为体现老子的哲学思想的著作,《老子》一书确实很难读懂,“道”的虚无缥缈,没有具体的指向性,使人很难把握它的具体含义。但是,本书的让我们对人生有了不同方面的思考。

1、“道”的概念及意义。关于“道”,本书开章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解释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理,就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用文章描述的概念,就不是永恒的概念。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原始状态,那是鸿濛宇宙的本来面貌;已经用言词确定的概念,那就是自然万物的生身母亲。这就说明了“道”是虚无缥缈的,无法用语言具体的表述出来,但是“道”却蕴藏于宇宙,包含于万物之中。它是处于玄秘的最高玄秘,那就是一切奥妙产生的根源。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