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

为什么会选择读老子这门课程呢?我喜欢中国文化?我喜欢老子?其实都对。不过说到底我是奔着清风老师去的,因为在上学期是清风老师教我语文,再也没有上过这么生动的语文课了,要说为什么喜欢呢?是喜欢有这种这么生动的课堂,不是书好,是老师好。“相遇是一种传奇”,而在这读老子的课堂上与清风老师再一次相遇,我早已是清风弟子,但是谁又能如此幸运再一次坐在课堂上听清风老师讲课,永远是我的清风老师,只因我是清风弟子!

老子文化博大精深,老子,姓李,名耳,道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其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哲学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现在“养生”一词可以说是异常火热,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于长寿,而长寿即需养生。“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生”,即生命、生存、生长。“养生”意义有二,一是如何延长生命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质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笔乘》有言:“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意即庄子的许多思想都是师出于老子的。所以,尽管庄子最先提出“养生”一词,但关于养生之论,我们还是应追溯到老子。

老子遗世之著作,仅有《老子》一书,也叫《道德经》。该书言仅五千,但字字珠玑,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 《老子》并不是一部养生书,但综观全书,其中闪耀着诸多老子鲜明而独特的养生智慧:像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否则,逆自然规律而动,必染疾折寿。是啊,哪一次不是自然带给我们惨痛的教训,如长江大洪水,各种自然灾害还有最近东北、华北地区的雾霾天气更是带来更严重的影响和印尼大海啸,这些都是我们不尊重大自然,不遵循客观规律的结果!

宽容无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人若像水一样虽然滋润万物而与万物不争,心胸宽阔,公而忘私,保持节操,便能健康长寿。这有点像老子的“无为而治”,就是今天清风老师讲的内容,虽说是无为,却不是真的“无为”,是“善为”。 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得而无所不得”,“无求而无所不求”,是一种高境界的处理良方。

网上有一种说法来这么解释老子的无为,老子的“无为,无所不为”理论,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最为贴切:有一种教育方法叫做放手;有一种养生方法叫做放怀;有一种用人方法叫做放心;有一种进攻方法叫做放弃;有一种心理疗法叫做放松;有一种比赛方法叫做放开;有一种治学方法叫做放达;有一种管理方法叫做放权。

恬淡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主张恬淡寡欲,清净为上。他告诫人们要淡泊名利,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平气和、致虚守静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延年益寿。现在很多人都为了仅有的利在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不是去使用利,而是被利牢牢控制在手中,实在可悲、可叹!有些人为了

追求利,每天顶着天大的压力,没时间陪家人,没时间和朋友吃顿饭,甚至没时间回家!

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他认为,养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养,才能净化心灵,从而使身体强健。所以,他的诸多养生思想都与修身养性联系在一起。

什么是养生呢?据养生概念,养生一要“养正性”,二要“顺自然”。所谓养正性,就是要人们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二要“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的环境。尤其在对待外界事物的影响方面,要有自我控制、调适情绪的能力。情志坦荡,随遇而安,这就是顺应自然的精华所在。而以上老子所说的恰恰涵盖了养生的内容,老子的养生哲学概括起来有清心寡欲、强调守中、静心养生这三个方面。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耗散,寿命自然长久。

为什么老子忠于道呢?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养生该静则静,该用则用,不能偏废,用而不失平衡就是养生最根本的“道”。 心胸宽广,开良豁达,以至形神合一,周身保持玩意儿而延年益寿。

那既然道能让人长寿,那应该怎样去学呢?要谦虚,首先不要傲慢,克服傲慢首先要“挫其锐”,就是把我们思想上过于执著,或者形象一点说,就是那个“冒尖尖”的东西“挫”掉,心态平衡了,也就容易吸收新鲜的观念。 一位医学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明代医学家江绮石的“六节制”:节嗜欲以养精,

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其实就是老子强调的无为,要无欲无求。这才是长寿之道吧!

其实人除了生命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为人顺应自然,无主观妄为之为,遵循道理,不造端生是非,以淡泊明志、美意延年长寿为趣味。其实,人除了生命以外有什么是最宝贵的呢?当然,人的一生中,利、害、福、祸之大小多少,皆是由因致果;如果用广慈博爱,至诚不移之德来答报嫌怨者,解决困难要从容易处着手,干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我们的人生也就变得单纯容易。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和事来,天下的难事,必定是从容易处开始;天下的大事,必定是从细微处开始。

从其他渠道得到的养生的理解,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

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扰其心。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自古养生空、道家和医家苦苦寻觅的长生之“药”:放下自我的个体欲求意识而平静无为。其实这些理论不是都是从老子那里得来的吗?很难想像一个几千年前的人的思想到现在依然还存在这么大的影响,而且是已经影响了几千年了!

今天听了清风老师说的,清静才是正道,这也是老子的理论,当人的欲望过于强烈的时候,精水就会下降,当人发怒的时候,心火就会上升,精水下降,心火就越发上升,这样,水火不能相融合,身体就会产生疾病。我们不要敌视疾病,我们要把疾病当作学习知识的机会,柔弱的地方正好是我们发现“道”的地方。老子说:天下万物皆生之于有形质,有形质之原始却生于无形质。 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可是退一步海阔的话人人都会说,可真要到了节骨眼儿上,退下来的往往是身体,而悲痛欲绝的却是自己的心。谁不想把好的东西都据为己有呢?但过分贪爱,必造成更大的破费,贮藏得愈多,也必然损耗得愈多。这不是我的观点,这也是老子的观点,我没有这么好的文采! 养生的方法也不能过分,对于人体来说,保持一定温暖干燥能胜过冰冷苦寒,温度适中胜过酷热,只有达到温度的适中,躁极则生寒,万物将凋零;静极则生热,万物而得生;清心方能寡欲见性,宁静则可循道致远,清静中和乃是天下正道。

12信管2班 徐沛旭

 

第二篇:谈谈对《老子》的感想

谈谈读《老子》的感想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 08级(5)班 李淑娟 080302289

摘要:主张重返自然,因而逃遁这个世界,并对孔家的礼法表示轻蔑;主张田野式的生活、文学、艺术,并崇尚原始自然的淳朴;代表奇异幻象的世界,加之以稚气的朴质的神话,这就是那个骑青牛的老子。《道德经》一书也缔结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不仅仅是哲学,也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珍果,并且在中国文化中重要特征之一的田野风情的生活与艺术及文学,采纳了道家思想的人占了不少的一部分,一种闲散自然的快乐之情,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到老子的回归自然,这才是自然的本性,人的本性。老子提倡我们本着一种自由、洒脱、逍遥的境界来度过我们人生的这场旅途,贫困和富有都不算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旅途的过程中,不要追求功名利禄,是你的就拥有它,不是你的就放弃它,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旅途中的种种事情,这样到最后,才能得到生命的升华,人生的升华,灵魂的超脱。

关键词:老子 道德经 道法自然 无为 虚静 恬淡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种崇尚自然之情调,差不多流露于中国所有的诗歌里头,成为中国传统精神的一个主要部分,这就是道家所提倡的自然,而被尊为道家始祖的老子就是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老子说:“言有宗,事有君。夫唯夫知,是以不我知。”老子对生命及宇宙的哲学观,四处散见于他的晶莹隽语中(老子的智慧》第8页)。老子的隽语是出现于现世见识的火花,老子像宝石,不需要装饰便可以自己闪闪发亮,然而,老子的智慧像谜一样,让许多人能为之痴狂。我通过选修了《诸子散文研究》,重点讲述了《老子》,让我更是感慨于他的智慧,为中国能拥有一颗这样璀璨的星星感到骄傲,为中国最先拥有《老子》这样一本经典之作感到激动。下面谈谈我个人通过目前的了解谈谈读《老子》的感想。

一、惟道是从,崇尚自然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认为道是天地

间之上至高无上的存在,天的万物的根本。道,本义:大路,,坦途。《说文解字》中曰:

“道,所行道也,从足,从色,一达谓之道。”段玉裁注曰:“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首者,行所达也。”道之所以难以命名,主要原因在于,道并非现象的存在,而是本真的存在,无象无形,不可以简单用语言来表达清楚。

在我国有“五行”成物论,万物以五行为根本,而五行自身亦更有其根本,老子认为,五行之本根是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而道作为万物之本原,其存在与其他任何事物都不相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恍惚”,似有若无,恍惚中有物,此物即是万物的起始,并周行不殆,长动而不息,化生天地万物。老子认为道化生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似有若无,不可闻不可见之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及缔造者,也并非有意而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根本。“自然”并非是作为物质性的存在,也不是事实性的存在,“自然”一词在古代并不具有自然界的意义,而是自以为然、自得其然、自己使自己成为自己现今这样的状态,而没有外力的强迫之义。(《虚静与逍遥》第56页)“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关键词语,以不治为治,为政以无为为之,民之处事,自己担当,事成后说:我自然。“自然”是对某一状态或结果的说明,“道法自然”,并不是说道之外有自然。“自宇宙本体言之,则为道,字演的程序言之,则以自然为极致。”(严灵峰 《老子达解》 第388页 台湾文艺印书馆 19xx年)王弼曰:“到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中华道藏》第九册 ,第200—201页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道法自然”即是道以自己为法。“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根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原因,可见‘自然’一词,并不是名词,而是状词,也就是说,并不是指具备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25页 19xx年)

道法自然之后就是做到无为,《老子》中出现“无为”字样的句子并不多,且没有一句是以“无为”作主语的,但“无为”的思想却贯穿全书。“无为”是个政治主张,教诲、吁求侯王君主们实行“无为而治”,以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想达到的目的。“夫唯不争,故

莫能与之争。”。在老子看来“无为”是治国的根本原则和最高理念,而“无为”的理论依据是“道法自然”,也即是道,是顺应万物的自然而去做,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行事,也就是依道做事。“无为”作为“道法自然”的一种后期做法,也是最大的美德,无为而治则是最高的德政,以德治国。

惟道是从,崇尚自然。才会使人更富于自然化,更为纯净,生活也就更会平静安宁。

二、虚静、恬淡的处世,

命是决定人生贵贱福祸的,带有必然性和神秘色彩的某种异己力量,而作为一种人力无法左右的异己力量,命也就称作天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老百姓大部分都信命常说草根命、当官命什么的,有时候总感觉冥冥之中是上天早已注定了的,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我也会有这种感觉,而且现今社会还存在着很多迷信成分占大部分的算命。其实,说完全不信是不可能的,像《易经》当中其实还是有很多合理性的存在,也是有根据“自然”而来的,也就是“道法自然”中的“自然”。

老子对于“命”少有论述,只是顺便提到了“复命”: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此处之命,是性命之“命”,而不是命运之“命”,“复命”就是恢复性命之本来状态。(《虚静与逍遥》第243页)反而是儒家认为“命不可违”,强调“知命”。老子因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是周而不殆的,因此认为生命也是一种不断变迁、交互兴盛和腐败的现象。当一个人的生命达到巅峰时,也正是象征着要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了,犹如潮水退尽,接着又开始涨潮,这也是老子产生了强调柔弱的力量。(《老子的智慧》第13页)

命是人的基本,不管是生命还是命运之命,强调个体对于社会对于团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根本。要求成为一种束缚。(《虚静与逍遥》第203页)与儒家对于人的工具性形成强烈的反差,道家则大力高扬人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人的自主、自由和自尊。老子曰: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意思是,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自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如果人失去了本性,那是因为受到了物质世界的诱惑导致了分心,因此,一般宗教家认为,要使人类的精神得到解脱,只有采取无我的政策,也就是道家所提出的无为,不过无为超越于无我。自然、平静、欢乐是人的本性,无为而治,是天下人得到平静与欢乐。人本自身无为,不为物喜不为己悲,与“自然”随行。

水平静了,才可以召见一切显于它面前的事物,人的心神若是平静了,可以探索天地的奥秘,“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穿;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若是自满自夸,不如适时而止,因为水满则自溢,过于自满的人,必会跌倒。若常显露锋芒,这种锐势总不能长久保持,因为过于刚强则易折,必遭打击,持富而不骄傲,功成身退才合乎自然之道。如果一个人太过于自鸣得意,锋芒太路,太过于显富,很有可能会受到打击,因为有很多不平静的人已经虎视眈眈了,准备磨刀霍霍向“猪羊”,而功成了还不急流勇退的话,要么会被后辈超过,自然在心灵上一时接受不了,要么会倒在与年轻人争“功”的路上,说不定还会被人在背后说什么不好听的话。因此,要顺应自然,做到无为,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强硬的东西,从无形之中穿过。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要懂得无为的道理,才能使自己达到平静与欢乐。

老子同时还提倡人要做到无为,还应提高自身的修养,即虚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命常客,客乃公,公乃王,王乃大,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致虚、宁静的功夫达到极致,以去知去欲,那么万物的生长、活动,我们都不难看出他们由无到有,再由有到无,往复循环的规则。虚静的学说是由往复循环的理论而来,当“静”为道回返原始的形体时,动则为道暂时的表现。静默,可以养病,按摩,可以防衰老,心情平静可以缓解紧张情绪,这些只是叫人休息的方法,如果一个人本身自己就能平静无为的话,就不需要被人教导去做这些了。(《老子的智慧》第82/82页)致虚、宁静以观万物的变化,物虽千变万化,亦不会脱离其根本,其根本是静,因此要知常守静,自然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以以天地之本为精微,以外物为粗略,以有储为不足,心灵恬淡清静而无为。以柔和荏弱、谦虚的态度为外表,以常无、常有为内在的实体。遵从自然,无为处世。 参考文献:林语堂 《老子的智慧》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版

罗安宪 《虚静与逍遥》 人民出版社 20xx年版

赵又春 《我读<老子>》 岳麓书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