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老子》的感想

谈谈读《老子》的感想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 08级(5)班 李淑娟 080302289

摘要:主张重返自然,因而逃遁这个世界,并对孔家的礼法表示轻蔑;主张田野式的生活、文学、艺术,并崇尚原始自然的淳朴;代表奇异幻象的世界,加之以稚气的朴质的神话,这就是那个骑青牛的老子。《道德经》一书也缔结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不仅仅是哲学,也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珍果,并且在中国文化中重要特征之一的田野风情的生活与艺术及文学,采纳了道家思想的人占了不少的一部分,一种闲散自然的快乐之情,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到老子的回归自然,这才是自然的本性,人的本性。老子提倡我们本着一种自由、洒脱、逍遥的境界来度过我们人生的这场旅途,贫困和富有都不算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旅途的过程中,不要追求功名利禄,是你的就拥有它,不是你的就放弃它,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旅途中的种种事情,这样到最后,才能得到生命的升华,人生的升华,灵魂的超脱。

关键词:老子 道德经 道法自然 无为 虚静 恬淡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种崇尚自然之情调,差不多流露于中国所有的诗歌里头,成为中国传统精神的一个主要部分,这就是道家所提倡的自然,而被尊为道家始祖的老子就是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老子说:“言有宗,事有君。夫唯夫知,是以不我知。”老子对生命及宇宙的哲学观,四处散见于他的晶莹隽语中(老子的智慧》第8页)。老子的隽语是出现于现世见识的火花,老子像宝石,不需要装饰便可以自己闪闪发亮,然而,老子的智慧像谜一样,让许多人能为之痴狂。我通过选修了《诸子散文研究》,重点讲述了《老子》,让我更是感慨于他的智慧,为中国能拥有一颗这样璀璨的星星感到骄傲,为中国最先拥有《老子》这样一本经典之作感到激动。下面谈谈我个人通过目前的了解谈谈读《老子》的感想。

一、惟道是从,崇尚自然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认为道是天地

间之上至高无上的存在,天的万物的根本。道,本义:大路,,坦途。《说文解字》中曰:

“道,所行道也,从足,从色,一达谓之道。”段玉裁注曰:“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首者,行所达也。”道之所以难以命名,主要原因在于,道并非现象的存在,而是本真的存在,无象无形,不可以简单用语言来表达清楚。

在我国有“五行”成物论,万物以五行为根本,而五行自身亦更有其根本,老子认为,五行之本根是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而道作为万物之本原,其存在与其他任何事物都不相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恍惚”,似有若无,恍惚中有物,此物即是万物的起始,并周行不殆,长动而不息,化生天地万物。老子认为道化生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似有若无,不可闻不可见之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及缔造者,也并非有意而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根本。“自然”并非是作为物质性的存在,也不是事实性的存在,“自然”一词在古代并不具有自然界的意义,而是自以为然、自得其然、自己使自己成为自己现今这样的状态,而没有外力的强迫之义。(《虚静与逍遥》第56页)“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关键词语,以不治为治,为政以无为为之,民之处事,自己担当,事成后说:我自然。“自然”是对某一状态或结果的说明,“道法自然”,并不是说道之外有自然。“自宇宙本体言之,则为道,字演的程序言之,则以自然为极致。”(严灵峰 《老子达解》 第388页 台湾文艺印书馆 19xx年)王弼曰:“到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中华道藏》第九册 ,第200—201页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道法自然”即是道以自己为法。“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根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原因,可见‘自然’一词,并不是名词,而是状词,也就是说,并不是指具备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25页 19xx年)

道法自然之后就是做到无为,《老子》中出现“无为”字样的句子并不多,且没有一句是以“无为”作主语的,但“无为”的思想却贯穿全书。“无为”是个政治主张,教诲、吁求侯王君主们实行“无为而治”,以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想达到的目的。“夫唯不争,故

莫能与之争。”。在老子看来“无为”是治国的根本原则和最高理念,而“无为”的理论依据是“道法自然”,也即是道,是顺应万物的自然而去做,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行事,也就是依道做事。“无为”作为“道法自然”的一种后期做法,也是最大的美德,无为而治则是最高的德政,以德治国。

惟道是从,崇尚自然。才会使人更富于自然化,更为纯净,生活也就更会平静安宁。

二、虚静、恬淡的处世,

命是决定人生贵贱福祸的,带有必然性和神秘色彩的某种异己力量,而作为一种人力无法左右的异己力量,命也就称作天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老百姓大部分都信命常说草根命、当官命什么的,有时候总感觉冥冥之中是上天早已注定了的,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我也会有这种感觉,而且现今社会还存在着很多迷信成分占大部分的算命。其实,说完全不信是不可能的,像《易经》当中其实还是有很多合理性的存在,也是有根据“自然”而来的,也就是“道法自然”中的“自然”。

老子对于“命”少有论述,只是顺便提到了“复命”: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此处之命,是性命之“命”,而不是命运之“命”,“复命”就是恢复性命之本来状态。(《虚静与逍遥》第243页)反而是儒家认为“命不可违”,强调“知命”。老子因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是周而不殆的,因此认为生命也是一种不断变迁、交互兴盛和腐败的现象。当一个人的生命达到巅峰时,也正是象征着要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了,犹如潮水退尽,接着又开始涨潮,这也是老子产生了强调柔弱的力量。(《老子的智慧》第13页)

命是人的基本,不管是生命还是命运之命,强调个体对于社会对于团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根本。要求成为一种束缚。(《虚静与逍遥》第203页)与儒家对于人的工具性形成强烈的反差,道家则大力高扬人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人的自主、自由和自尊。老子曰: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意思是,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自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如果人失去了本性,那是因为受到了物质世界的诱惑导致了分心,因此,一般宗教家认为,要使人类的精神得到解脱,只有采取无我的政策,也就是道家所提出的无为,不过无为超越于无我。自然、平静、欢乐是人的本性,无为而治,是天下人得到平静与欢乐。人本自身无为,不为物喜不为己悲,与“自然”随行。

水平静了,才可以召见一切显于它面前的事物,人的心神若是平静了,可以探索天地的奥秘,“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穿;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若是自满自夸,不如适时而止,因为水满则自溢,过于自满的人,必会跌倒。若常显露锋芒,这种锐势总不能长久保持,因为过于刚强则易折,必遭打击,持富而不骄傲,功成身退才合乎自然之道。如果一个人太过于自鸣得意,锋芒太路,太过于显富,很有可能会受到打击,因为有很多不平静的人已经虎视眈眈了,准备磨刀霍霍向“猪羊”,而功成了还不急流勇退的话,要么会被后辈超过,自然在心灵上一时接受不了,要么会倒在与年轻人争“功”的路上,说不定还会被人在背后说什么不好听的话。因此,要顺应自然,做到无为,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强硬的东西,从无形之中穿过。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要懂得无为的道理,才能使自己达到平静与欢乐。

老子同时还提倡人要做到无为,还应提高自身的修养,即虚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命常客,客乃公,公乃王,王乃大,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致虚、宁静的功夫达到极致,以去知去欲,那么万物的生长、活动,我们都不难看出他们由无到有,再由有到无,往复循环的规则。虚静的学说是由往复循环的理论而来,当“静”为道回返原始的形体时,动则为道暂时的表现。静默,可以养病,按摩,可以防衰老,心情平静可以缓解紧张情绪,这些只是叫人休息的方法,如果一个人本身自己就能平静无为的话,就不需要被人教导去做这些了。(《老子的智慧》第82/82页)致虚、宁静以观万物的变化,物虽千变万化,亦不会脱离其根本,其根本是静,因此要知常守静,自然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以以天地之本为精微,以外物为粗略,以有储为不足,心灵恬淡清静而无为。以柔和荏弱、谦虚的态度为外表,以常无、常有为内在的实体。遵从自然,无为处世。 参考文献:林语堂 《老子的智慧》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版

罗安宪 《虚静与逍遥》 人民出版社 20xx年版

赵又春 《我读<老子>》 岳麓书社

 

第二篇:太上老子传 十四 瞻仰道德与管窥圣教後的感想

瞻仰道德與管窺聖教後的感想

大江西派李涵虛真人作「老子真傳」,其中有云:「孔子見老子而語仁義,老子曰:播糠眯目,而四方易位;蚊虻眶膏,則通夕不寐;今仁義慘然,乃憤吾心志,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放風而動,總德而立,同歸自然可也。」

吾師吳君確(科學家、習礦冶,曾留學法國獲博士學位)著書云:「老子之學,世人類皆目之爲玄學或哲學,而不知此乃實實在在之一科學也。因其主要目的在修煉,使人壽促者可以長生,性之迷昧不靈者可以圓明,其所憑藉者爲精氣神,其入手方法亦無非神與氣相凝,此種修煉,有理論、有方法、有憑藉、有步驟、有結果,完全腳踏實地;按法煉去,工夫愈深,體內所生之變化即所謂法象者亦愈明顯,直至壽能長生,性能圓明,最後達到羽化登仙之一步,此豈非實實在在道道地地之生理衛生之科學乎,何玄之有哉!……此種可以長生不老與羽化登仙之學問,我中華民族於三四千年前業已成熟見效,惜乎後代子孫,未能將其發揚廣大,而常沉溺在若隱若現之間,豈不愧對古人乎?更有若干不肖子孫,既不加研究,亦不知保存,反妄自詆毀,目之爲荒誕不稽,不亦哀哉!」

基於上述文字二則,試作老子所提倡的道德二字及其身教、言教加以探討,這種探討,雖然屬於管窺蠡測,但筆者舉出數十年研修的一得之愚,希望能提供諸君子的觸類旁通之悟,同悟大道,咸證聖德,以符合老子濟人救世的心願。

尌道而言,吾人試看一個鐘錶,有了運動的能力及條件之後,它一秒一分一刻一時日夜不停、風雨無阻的運轉;如果運動的能力或運動的條件消失時,則立刻停擺,不再轉動!此一例也。吾人再看一棵樹木,根植土中,吸收土壤中的養分,枝葉樹幹高出地面,吸收陽光、空氣、雨露,日尌月將,此樹從根到葉,一個整體,其中脈胳聯運,無阻無滯,此樹才能欣欣向榮,如果遭受砍伐,則此樹立見枯萎!此一例也。至於有生命的動物,他的個體之內,氣血的運行,不可有絲毫停滯損傷,小則必病,大則必死,此一例也。至於地球,本體不停的自轉公轉,而地球周匝,風雲雨露隨著大氣不停的運作, 1

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澤通氣,此中命脈,皆是相關聯的一體運行,此一例也。擴而大之,所有星球之運轉,皆是隨著天體運轉而運轉,這種運轉之力,乃是大道道力的推動者也。由於上述各例,統合觀之,與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所說的道,不是一一相符嗎?此種大道的運作,無形中如風之入林撼木,入水揚波,此又豈非老子所說「放風而動」的涵義嗎?此乃老子所說可道之道也。(不可道之道,更精深難名)

至於「德」字的詮釋,德是大道之用,舉例言之,一個鐘錶、一棵樹、一個動物、一個地球,在它未成形之先,本無形相的,它所以能成爲各個美好的形相,乃是撮合大道所生不同的氣質變化而成(古仙云:天賦人以氣,地賦人以質),現成的單獨個體,必有其生生不息造福衆生的功能而發揮其效用,因此;古人說:「大德曰生」,又曰:「立德」,這與老子所說「總德而立」,豈不是若合符節嗎?

天地萬物,皆是一團氣包所化,這個氣包,産於無形無名的大自然之中,易言之,人類皆是從大自然中化生而來,大自然中有靈有氣,人之本性,即是大道之靈,人之氣質,即是大道之氣。人既然出現於這個世界,應當具有大道及天地人三才一體的觀念,遵守大道的道範及德範,素位而行,一任隱現,存圓融高明之德性,做太和博愛之行爲,先學天之無所不包,地之無所不載,利濟群生;最後不計功,不圖名,與大道組合爲一,再歸到大自然本體之內,使身心具安。如此,則小我自然融化而爲大我!假我自然煆煉成爲上真了!此即老子教人「無失其樸,同歸自然」者也。

至於老子的聖教,茲分身教及言教敘明如後:

身教——老子亦是從母胎而生,從人道中示範天下後世的——是人人皆可學道成聖成真者也。至於七十二相、八十一好,乃係顯示聖者得自先天大道所賦之精華,確與常人不同,人能修煉成聖,與道合真,亦可隨心所欲,顯現荘嚴尊崇之法像也。老子出生之後,接受慈母無上元君之教誨者,是顯示大道無盡,淵不可測,雖證聖位,亦應虛誠 2

學習;且母之教子,慈之顯也,子受母教,孝之徵也。小試徐甲者,教人不可背信,迷於色相,得道則生,失道則死,得失後果之可畏也。化及西域顯現神通者,因有道聖人,喻如廚師,萬物如同菜餚,可以任意烹調,以饗需者,此聖人不得已因救世而顯露者也。大唐時代,頻顯聖迹,並非無據之神話,乃是聖者,高居萬相之先,已爲神氣之主,它的組氣成形,和光爲體,乃是遊戲三昧;至於變化木石,亦是易如反掌,有如陶者可以任意調和水土製造諸器者也。

言教——西昇經、道德經、太上戒經、清靜經,以及對關尹子、孔子、西域諸國之教言,皆是教導人類勿爲物質私慾所困,而沉沒於名利、生死殺戮、災害、報對之中,應在塵出塵,使人間化爲清淨安樂國土,再返本還元,回昇於天地未形之初,同登覺岸而達真常永恒之地也。

天地生我,不能使我不死,父母育我,不能使我長年,唯有得道,方能超出塵劫之外而獲致永恒幸福,欲學道得道,必以老子爲宗師,以老子道法爲根本,而老子道法,流傳迄今之傳統支流,已如前述,有心人可以從流尋源,如能獲得任何一個支流之心傳,貫通老子經典毫無疑義,則今生在此世界,必可同流而不合汚,晉而水源木本,再作跳出化生地球的大氣包圈圈而努力奮鬥,以冀到達彼岸,便是羽化飛昇了!羽者,羽翼也,鳥之雙翅也,鳥賴翅以飛,人賴有形物質以生,亦因困於有形物質以死,人欲修人道,必須從修身的格致誠正做起,以求物質之翅的真誠無僞,方能妥適應用,無災無難;至於輔翼人類的物質之翅,其根深蒂固置於人心者,如欲飛昇上界,必須將此翅絲毫不留的化除淨盡,能如此,方能人欲不存;能做到人欲淨盡,自然天理流行,屆時順理而行,則入天入淵,必然「所欲不逾矩」了!此即羽化飛昇之義也。

筆者黍生於太上老子故里,畢生追尋老子道法,苦心參訪,到處求師,幸於三十八年前得遇吳翁修真,叨蒙師恩,始悉道德經旨,旋即入山試靜,茲後迭蒙高真加被,粗通三清經典,竊以爲大道是天地萬物之共同根源,人人皆應明道修道與道組合爲一,先求氣質之高尚,再求靈質之凝結,最後銷融靈質而合大道,百煉功成,重返元始,係人 3

類唯一上進上達之正路,爲求太上大道之昌明於天下,數年前曾將老子西昇、道德二經淺釋問世,茲應海內外友好敦促,齋戒沐浴,敬將太上老子事略爲文立傳,傳中所述事迹,係多年來廣蒐諸書滙集編撰而成,毫無個人杜撰之筆,良因學疏修淺,深恐違誤,尚祈前輩道長海內外高明有以正之。歲在丁卯合陽子馬炳文恭撰於臺灣省臺北市金華街三十二巷二弄四號二樓巢雲居。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