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报告

《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报告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美国著名社会学者和作家曼纽尔·卡斯特的著作,是《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第一卷,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信息技术革命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为切入口,对技术决定论予以驳斥,详细阐释了技术在社会结构和组织制度的嵌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后者对技术的反作用,将网络社会的脉络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作者在开头先论述了技术、社会与历史变迁的关系,指出技术并未决定社会,社会通过国家的作用可以窒息技术的发展,然后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角度界定了信息主义与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得出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与信息化过程中人们自我认同感的变化。然后将主题内容分成了七大章,分别明确了信息技术的革命,强调信息技术革命成功的影响因素,并突出国家的作用,和信息技术范式的5个特征,处理信息、效果广泛、网络化逻辑、弹性、系统化;然后阐述了信息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总结出新经济的特点:出现在特定时间即20世纪xx年代,特定空间即美国,围绕特定产业即信息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以及生物科技产业。在随后的几章中,作者详细介了工业主义向信息主义转变的过程和原因,并强调大众媒体文化对信息选择的重要性;在最后,作者表述了全球资本市场、网络企业、生涯工作时间、生物与社会之节奏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生命周期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形成一种虚拟时间的文化是网络信息社会的内在表现。

在文章的结论处,卡斯特指出,我们对信息社会结构的探讨已经得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结论:时至今日,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主导性功能与进程正日益紧密地与网络结合起来。网络建构了崭新的社会形态,而在现实世界中,网络化逻辑的扩展已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和文化进程中的操作与结果。尽管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他时空形态之中,但新型的信息技术范式却为其无孔不入地渗入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除此之外,卡斯特还认为,这种网络化逻辑会导致重大的社会影响甚至特殊的社会利益,而这种利益恰恰是通过网络表现出来的:流动的权力优先于权力的流动。在网络中“出现”抑或“消失”,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性关系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信息社会中主导与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这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社会。

历史发展进程中,从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已经超越了社会关系领域和技术关系领域,这些发展进程也对文化和权力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历史演变与技术革新往往不谋而合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信息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反映社会互动和社会组织的纯文化模式。毋庸置疑,这就是信息已成为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动因、网络之间的信息流动已构成社会结构的重要环节的基本线索。

首先,卡斯特较为全面地从理论上触及了信息社会(或曰网络社会) 这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主题。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拓展、信息流动、网络经济的发展等等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卡斯特触及到了这个最现实、也是最迫切的问题,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一部具有原创力的著作,卡斯特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思想,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信息社会的演变过程,对于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网络化、媒体文化、社会组织等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了系统的信息社会理论。只要通读全书即可看出,这一结论并不为过。

再者,资料翔实、论据充分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书中的注释、图表、附录资料和参考文献占有很大篇幅,尤其是作者引述了众多名家的著述,其数量之多,资料之新颖,足以令人感到惊讶。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学风。

其四,卡斯特并不是从纯技术的角度,而是从社会人文科学的视角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来

考察整个网络社会的发展。全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不厌其烦地阐释信息时代的社会动因与经济动力。卡斯特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及时总结前人的学术成果,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最后,卡斯特尤为关注中国的网络化进程,在《网络社会的崛起》第三章中亦辟有专论。他多次来华讲学,旨在加强中西交流。卡斯特对中国的企业文化乃至东亚文化圈的影响评价甚高,并将其作为案例研究的重点。

在文章中提及中国的地方,作者写下这些话:“中国的国家主义,似乎成功地由国家主义转变为由国家所引导的资本主义,并整合进入全球经济网络之中,事实上这比较接近东亚资本主义的发展性国家模型。”这里有个“国家所引导的资本主义”。我不禁想起在上毛概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分析了国家的经济。何为资本主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投资的决定由私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而我国的社会则是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它与资本主义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又不是标准的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后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国家性质也即姓资姓社肯定有很多的争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一致对外的优势对中国来说依旧存在,比如举国办奥运、全国赈灾等,其所说的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优点的延伸即缺点——官僚主义、特权和腐败——也愈演愈烈,其所总结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社会生产计划性”、“主张为全社会福利而非资本利润的最大化而生产”却是让国人越来越迷惑的地方。我想,这也是许多人批判中国的资本主义倾向的主要参照标准。以我个人感受为标准,我也同意作者的“国家引导的资本主义”的说法。

在文中,作者还表明了一个观点:全球化只是再一次证明着马太效应而已。扩张是强者的本性,尤其是在个性泛滥的国度,而开放则是强者的要求。中国历史上只要逢遇盛世,疆域便空前扩张,汉朝、唐朝如此,元朝更是将铁蹄踏上了白种人的国土。十月革命成功,苏联崛起之后也广纳国土,光收臣民作为一种生物,虽然是有思想、有道德的生物,人类依然摆脱不了进化论的魔咒,依然走着弱肉强食的丛林之路。

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信息革命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冲击,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处于正在崛起的网络社会中,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我们只能努力的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新的浪潮中赢得胜利。

 

第二篇:《大国崛起》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近一个月的假期,既是休息放松的时光,更是阅读书籍、开阔眼见的好机会,这个假期自然也不例外,除了抽时间阅读了自己一直想看的《大国崛起》之外,还看了看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和《实践论》,真是大有收获啊!

《大国崛起》讲述了葡、西、荷、英、法、德、日、俄、美九个国家的崛起历史,并从中进行总结分析,论述了每个国家崛起与没落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读罢,受益匪浅。 事实上,每个国家的崛起都有其特色,而且也不全都是值得我们采纳的,但是经过对比,依然可以找到这些国家能够崛起的共性以及它们最后走向没落的普遍错误。

首先,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基本上这九个大国的崛起都伴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或者在某一领域有了新的突破。

葡萄牙、西班牙等是从航海方面得到突破并且开始了建立殖民帝国的道路,而日本则是在外来国家的冲击下,自上至下地开始维新和改革······这些国家的改革和突破让它们改变了国内发展所遇到的瓶颈,并且成为了它们迅速超过其他国家的凭借与资本,然后就这样一鼓作气的成功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了突破就一定能够崛起,这里就涉及国际环境的问题。一个国家即使再强大也无法与整个世界相提并论,因而,国家在某方面做出的突破和改变必须顺应国际的环境形势,这样才能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并且可以很快获得较多国家的认可,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向西方靠拢,再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外交手段寻求得到和西方同等的地位,从此走上了崛起的道路。

但是反观中国,却未必能适合这种方法。第一,中国的领土面积和人口基数实在太大了,改革成功就需要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例如:从清王朝开始的戊戌变法到后来的新中国建立就花了近百年的时间,这么缓慢的改革过程,等我们改革完后那其他国家早就跟上来了;第二,虽然国民都希望中国崛起,但是每个人所支持的崛起之路各不相同,甚至有很多人还支持资本主义呢,这也就造成了我国在进行改革和突破时会遭遇很大的阻力,而像葡萄牙、西班牙、德意志、日本等国家,他们那当年的突破和改革都是在全民积极支持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能够迅速取得先机也就在意料之中了。第三,我个人觉得,就我国的国际环境而言,其形势是不乐观的,在这样一种略显被动和被敌视的环境中,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是很困难的,所以我国崛起之路必然是非常艰辛的。

那么由此我们可以借鉴什么呢?很显然还是突破与改革,但是突破和改革的方面却不是政治体制和国家形态,而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各种方面的困境,比如说能源、经济模式等。如果我们能够在各个大国都面临困境的某一方面做出突破,那么我们就可以掌握一定的主动权,从而赢得发展的先机。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纸上谈兵,想要在我国现有科技技术下突破某方面是很困难的,而且突破之后如何在世界进行推广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其次,我发现这些国家的崛起都伴随着殖民或者侵略等手段,而且这些国家最强盛的时刻也是它们侵略或者殖民统治最严重的时刻。这让我很是疑惑,难道一个国家的崛起就一定要侵略吗?仔细一想,这也许和国家的体制有关,这九个国家无一例外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时期不算在内),而资本主义国家就必然需要市场来进行资本的运作,在当时的情况下,侵略的确是最快捷的开拓市场的方式,所以采取这种极端的措施也是情理之中了。

但是很显然,我们国家是不可能去侵略和殖民的,而现在的国际环境也不可能容许侵略和殖民的手段存在(当然某些国家暗中打着某些口号进行侵略活动也是存在的),所以我们的崛起之路只能是和平崛起,战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军事、经济和科技是很重要的,只有这些方面都发展起来了,才能抵御来自其他国家的各种侵略,同时也才能通过实力威慑其他国家,从而获得一个较为稳定和安全的周边国际环境。

第三,除了美国,现在这几个大国都基本走向了没落,而美国现在整个国家的情况也不算很乐观,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古人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是每个国家的没落都有其内在原因,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原因不仅导致了它们的没落更是导致了其中的大部分国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有崛起的机会。而总结起来会发现其中一些原因是如此的相似。第一是经济的衰退。从葡萄牙到西班牙再到荷兰再到英格兰,每一个国家的衰落必先始于经济的衰弱,没有了强大的经济力量,这些国家就再也无法维持国内的生产关系,也无法支持与其他国家的经济竞争,最后在各种经济危机和由此引发的民众恐慌中无奈地走向衰落。第二是过分地扩张而忽略了本国的真实能力和短板。葡萄牙和日本没有考虑自己国家人口稀少的短板,大肆地扩张殖民使其最后根本无法控制已经到手的土地;法兰西和德意志一味地想称霸世界,在欧洲各地征战,最后在战争中一败涂地,自取灭亡;争强好霸的俄罗斯更是不顾国内民生凋敝,极力东征西讨,真正的伤害了国家的根本。征战天下固然能打下一片帝国,可是对内耗费国力,对外树立敌人,最终只能在内忧外患中饮恨。当然除了这两点还有一些各自的失败原因,比如英格兰孤立的传统和传统的孤立,西班牙的黄金漏斗等等,这些属于特例就不一一赘述了。

那么从中的借鉴就很多了,首先,经济的发展不可松懈,而且要力求平衡(贫富差距过大可不是一个好兆头),目前国际经济普遍衰颓,这既是我们的危机也是一个机遇,如果有较好的振兴经济的方法,那么就可以弥补之前落后西方国家的步伐;其次要在国家各方面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发展,一旦发展中有某一方面出现失衡,那么它将成为我国日后崛起的最大障碍,而且,正所谓均衡发展虽慢,但越到后面越有优势,也越发平稳,但如果跛着脚前进,那么就会步上像俄罗斯这样的道路——虽然是大国,却很难再真正崛起。第三要注意避免自己优势在国际环境的变化中转换为了劣势,荷兰和英格兰就遭遇了这样的问题,自己国家某方面的特色成就了它们,但也是这种特色无法适应之后的国际环境而成了它们的滑铁卢。最后还要注意跟上国际环境的变化,这几个大国失败的原因中还有就是无法及时改变自己的一些政策来适应变化的国际形势,所以最后被其他国家超越了。

最后,当我写到这里,再回顾之前写的总结和感悟,总觉得有些浅薄了,而且也觉得自己犯了很多失误。实际上,我的这些感悟只能算是从书中得到了对这些国家的一个认识,然后据此得出了一些结论,但是这些结论又并没有经过实践来验证,也没有去寻找一些证据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所以只能称之为纸上谈兵。加之,后来又读了《矛盾论》,更觉得自己还没有深刻地去认识各个国家自身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也是我以后需要特别注意的。

不过,正如《实践论》中所说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现在我对这些感悟和思考是不全面的,但是当我日后再阅读大量的书籍,并亲身去这些国家走走的时候,这些认识就会逐渐改变和被纠正,最终达到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