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对特困生的帮教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习取得成功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因此在对待特困生时,我注意以下几点:

1、关心爱护,消除障碍

特困生同其他学生一样都有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爱怃的心理需要。但由于学习成绩差,很难达到家长和老师的期望要求,因而经常受到指责和批评,或由于家长长期溺爱而形成骄横傲慢,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反感。

为此,关心和爱护特困生,是最首要的前提条件。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爱护特困生是帮助其转化的感情基础。引起师生情感“共鸣”,使他恢复理智和自尊,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

2、深入了解,对症下药

要转化特困生,也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因此教育的关键是用疏导、迁徙的办法,促使他们把旺盛的精力、智力和情感用到学习上,用到为班集体做好事上。

3、捕捉亮点,正面教育

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做好特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特困生的闪光点常被大量的消极因素所掩盖。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像淘金工人那样,敏锐的发现他们身上有价值的矿藏。作为班主任要时时细心观察,真诚的表扬激励,是对学生巨大的鼓舞,使他们体验到受到爱怃和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快感。

4、善抓反复,确保转化

在教育特困生的过程中,会遇到他们经常发生动摇、反复的现象,这是符合认识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变化规律的。因为许多特困生因为意志薄弱,不能持之以恒;有的是受外界思想影响,坏习气已成了一种顽症。因此,特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次教育或辅导就能奏效的,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决不能因为他们出现动摇、反复,就放弃教育,更不能泼冷水,而应坚持不懈地工作,还应主动与社会和家庭取得联系,争取支持和配合,特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收以预期的效果。

教学案例

让 每 个 学 生 都 有 进 步

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大学习大讨论中,教师们逐步认识到,中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是平等教育,教好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校中得到素质的提高,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一、 针对实际,寻找对策,落实措施。

以前,在升学指挥棒的控制下,领导、教师对于学困生感到头痛,所以开始随班就读教学时,教师中出现错误的想法,认为反正我已经做到面向大多数了,随班生跟不上“我也没有办法”。结果把他们往旁边一扔,对他们的座位安排不是边座就是后座,教师坚持的原则是不让他们影响别人。在随班就读的方法上,显得轻而无力,个别学生成了“随班混读”。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及时组织教师学习、座谈,了解实际情况,总结骨干教师的有关经验,并在县局、教研室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了“寻找突破口,建立新关系,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的新要求。

二、明确方法、建立制度、师德保证。

1.首先,良好的师德是转化随班就读生的关键。帮助教师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调动教师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尊重、信任、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以优良的师德,取得随班就读生的信赖,成为每一个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解脱随班就读生的自卑心,树立学习自信心和成功感,是随班就读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2.课堂教学是素质教学的主渠道。离开课堂是无法随班就读的,也不现实。在课堂上对随班就读生,采取分层教学法、伙伴帮教、小组合作、教师个别辅导、指导等建立近距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学生的素质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

(1)分层教学:即目标分层、教学训练分层、练习作业分层、批改辅导分层的办法,让随班就读生目标可望又可及。在回答问题,完成练习或作业时感到有进步,有成功感,找到自信,变怕学、懒学为想学、喜学。

(2)在实施分层教学中贯穿“三个一点”,建立师生新关系。

(3)多一点爱心。备课时心中有随班就读生,要针对这些学生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信心不足的实际,多为他们设想学习上的坡度,实行倾斜政策,多给一些提问机会。总结评价时以发展的观点多给一点热情鼓励。

(4)多一点耐心。针对他们反应慢、胆小的特征,课堂提问时,多给一点思考的余地,多一点启发引导,要允许有差距,相信他们会慢慢赶上来的。

(5)多一点细心。对随班就读生的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的指导要细致入微,对他们的作业、发言要细心地批,静心地听,对思想情绪的变化更要仔细地摸清。从而以爱心、耐心、细心、一颗真诚的心打动他们,促其变化。

三、问题和思考

抓后进生的变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口,在提高合格率方面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在规范测试过程、健全档案资料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着矛盾,部分弱智生的家长不愿意测,无法建立档案,使规范难以实现。随班就读的师资培训,量大面广,基层学校又没有这个能力,特别是实际教学的辅导培训,跟不上实际需要。 评价中,由于对象的程度不同,工作量的出入很大,而学校很难定量,只能是模糊的,这势必有失公允。没有一定的经费来源,使随班就读工作的评价、考核及结果与奖励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