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在本书中阐述了他的预言,描绘了一幅骇人的人类前景图,正像《娱乐至死》的封面一般,一家四口人坐在电视机前,没有脑袋,喻示着电视媒介让人失去了精神和思想。

在书中,波兹曼指出,一切的公共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教育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无声无息,毫无怨言,最后,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波兹曼以一个预言者的身份出现,否定了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预言,提出了将要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提出的预言。在波兹曼看来,奥威尔害怕的是人们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文化成为受制的文化;而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会渐渐的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波兹曼想要通过《娱乐至死》告诉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作者发现,近二三十年来看电视逐渐取代阅读纸质媒体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化生活,比起印刷机统治下提供的信息,人们更愿意选择电视时代所提供的肤浅而有趣味的内容,波兹曼对此深表忧虑,他毫不避讳的引用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并将其延续,在他看来,媒介决定他所表达的文化本质,因为技术从来不是中立的,媒介的形式偏好于某些内容,甚至能最终控制文化。和印刷术相比,电视媒介偏好娱乐,若在新闻,宗教,教育,政治等严肃主题上都受到电视的强势影响,并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那么在时间的积累下,人们既失去了传统又放弃了思考,最终人类会在娱乐下灭亡。应该说,波兹曼的警告颇有道理,想象一下,当“严肃”成为一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书报告 《娱乐至死》

北京印刷学院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我用了一星期的时间读完了《娱乐至死》这本书,起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实在是痛苦万分,但是渐渐地被作者的观点所吸引,有些观点我很赞同比如“图像的

【1】力量足以压倒文字并使人的思考短路”。但是,作者的有些观点和例证落后于

现在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并受其所在的地域限制,导致尼尔波兹曼的有些观点不免有些片面和狭隘,在后面我会详细表达我的观点。

纵观《娱乐至死》一书,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主要观点“一切公共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还有作者对“娱乐业时代”中躲猫猫的世界【】

的批判,对“阐释时代”的缅怀,而且,作者也明确承认这一点“我的观点是,

【3】400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以及作者对于电视这样一种

以娱乐为目的,将政治、宗教等娱乐化的表现形式的媒介被人们接受,无形中改变了人们话语结构的反思,并从认识论的角度解读了媒介等,这些理论和观点我也有同感。

一、意味深长的封面

该书的封面是一家四口悠闲的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节目,然而,这样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却由于四个人没有头脑而让人觉得后背发凉,这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最后,他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

…… …… 余下全文

篇三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人文学院08级文管 韩维娜 200805131035

《娱乐至死》这本书,好多专业课老师都和我们提起过,所以在老师推荐的十几本书目中,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而且,“娱乐至死”这个书名也强烈的吸引着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娱乐化的世界里,对于“娱乐”这样的字眼有着本能的亲近感,而且娱乐至“死”,则更增加了我对它的好奇心。

第一次在图书馆拿到这本书,看到了封面的那幅漫画——一家四口端坐在电视架前面,虽然他们衣着光鲜,其乐融融,但是他们已成为无头人。漫画中,我只能看到电视机的背影,是电视使得这一家四口没了头脑?电视真的能使人没有头脑吗?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甚至没有觉得这会是一个问题,对于像我们这样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来说,电视就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看电视是自然得不能再自然的事情,这有什么问题吗? 所以我抱着极大的兴趣翻开了《娱乐至死》的第一页。

本书以两部预言未来式的科幻小说引入,一是奥威尔的《1984》,一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1984已经过去了,而乔治?奥威尔关于19xx年的预言并没有成为现实,忧虑过后的美国人禁不住轻唱起了颂扬自己的赞歌。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还有一个同样可怕的预言,那就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而这本书是要告诉我们,“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语言,而不是奥威尔的语言。”

…… …… 余下全文

篇四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娱乐至死》一书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本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xx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xx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波兹曼出版过20余部著作。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合作者:查尔斯?韦恩加特纳)、《教学:一种保存性的活动》、《诚心诚意的反对》、《疯狂的谈话,愚蠢的谈话》、《如何看电视》、《建造通向18世纪的桥梁:过去怎样改变未来》。其中《娱乐至死》和《童年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 …… 余下全文

篇五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社会学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

在读此书之前,一直认为导致人类失去自由的是外来的压迫和奴役,但读完此书后,我发现人类的自由更有可能迷失在人类对娱乐的无止境追求中。正如书中所说: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的欲望。以下是对本书的概括:

本书第一章:媒介即隐喻。本章讲叙了一个主要的观点: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文化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属于那种媒介的独特的话语符号。意即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内容。现今我们的文化正处于由以铅字文字为主要媒介转向以电视形象为主要媒介的过程。这一转换,势必使得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它构成公共事物领域都要改变其内容,并且用最适用于电视形象为主要媒介的方式去重新定义。而这种转变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利弊,本章没有作过多的阐述,只是教给读者一个媒介即隐喻的传播学理论知识背景。

本书第二章:媒介即认识论。本章对媒介即隐喻这个概念做了延伸,但作者的焦点是放在认识论上,而不是放在美学和文学的批评上。作者想证明真理的证明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传递信息的媒介的性质。或者说,媒体在我们的认识论中充当了一个角色,并且有些角色能改变甚至支配我们的认识论。在观点上,作者认为电视创造出来的认识路不仅劣于以铅字为基础的认识论,而且是危险和荒诞的。但另一方面,作者在批评电视削弱了人们的理性话语的同时,并未完全否定电视的情感力量。本章结束时,作者提出了他的担忧: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 1 / 15

…… …… 余下全文

篇六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新媒介,新现象,新思考

——读《娱乐至死》有感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的一步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质量都面临着飞速的提高。在人类智慧的光辉下,许多支撑我们发展的精髓,却正在黯然退场。纸醉金迷的浮华之上,红尘的跌宕起伏里,不知如今,有多少生命依然陶醉在似梦似醒的现实,又有多少生命,被生活的大背景扼住咽喉,看着那些流走的精髓,黯然叹息。有这样一本书,用现象剖开了一种观点,给人们一种,相对清醒的呈现。《娱乐至死》,如今而言,不容错过。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这使得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教育和商业都避无可避地成为了娱乐的附庸产品。

本书讨论了电视为王的时代人们在娱乐中的迷失——人们不会因为“老大哥”的监控和信息的屏蔽而迷失,却是因为自己喜闻乐见的,各种娱乐而迷失。这种迷失主要体现在文化的日渐崩溃,而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这种文化的崩溃,可以有两种方式:让文化成为一座炼狱,或者让他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荒谬闹剧。显而易见,在我国的历史中,第一种已然让我们承受了惨痛的教训。然而如今,第二种文化的崩溃,似乎也在华夏的疆土剧烈地蔓延了开来。

依我看来,作者所持的观点,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重

…… …… 余下全文

篇七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作者:吴崇典

近来,反复读了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于19xx年出版的《娱乐至死》这本书。虽然不能全部理解其中的内涵,但还是感触颇多,引发自己深入的思考。这本书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印刷术时代渐渐被电视时代排挤)进行了探讨。当时,随着电视的出现而出现了新的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这种既包含画面又包含声音的媒介使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无形的增添了娱乐的氛围,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据此,波兹曼悲观地认为: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电视与印刷

既然电视与印刷所带来的公众话语截然不同,那么电视和印刷的区别在哪里?又是什么导致了这两种媒介引发了不同的时代?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它要求思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古龙是我国武侠小说创作的巨擘级作者,在他的《陆小凤传奇》中有这么一段景物描写:夜,深夜,狭长的小巷中没有一个人。小巷的尽头挂着暗红色的灯笼,门上挂着一只银钩。这短短的几句话就表现出了萧索阴冷的气氛,读者边读边想就会体会到一丝丝寒意,就会引发好奇想象门里的情形。而如果是电视呢,就会

…… …… 余下全文

篇八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由尼尔·波兹曼所著,他指出,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波兹曼指出,这是文化精神枯萎的两种典型方式。奥维尔所担心的是强制禁书的律令(观点见于《1984》),是极权主义统治中文化的窒息,是暴政下自由的丧失;而赫胥黎所忧虑的是我们失去禁书的理由,因为没有人还愿意去读书,是文化在欲望的放任中成为庸俗的垃圾,是人们因为娱乐而失去自由。前者恐惧于“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后者害怕“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波兹曼相信,奥维尔的预言已经落空,而赫胥黎的预言则可能成为现实,文化将成为一场滑稽戏,等待我们的可能是一个娱乐至死的“美丽新世界”,在那里“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波兹曼认为,媒体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其中媒体的形式极为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 这就是所谓“媒体即隐喻”的主要涵义。而20世纪的传媒技术发展,使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其中电视图像已经成为当代支配性的传媒形式,它改变了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的模式,引发出深刻的文化变迁。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