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道的本质是寂灭,因此修道的人以不驻留于各种相为根本来进行修持。

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所以,经文中说:“寂灭是菩提,这个寂灭的“灭”就是指要灭掉各种相。”

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什么是佛?佛就是觉悟。人有了觉悟的心而得了菩提道,因而就叫做佛。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经文中说:“不驻留于一切各种相,就叫做各种佛”。

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

因此,对于觉悟者而言,即使是有相,也是无相的那个相。这个无相之相,不是用眼睛所见的那个相,而是只能通过智慧而感知的。

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

如果听闻这样的讲法,能够立刻明白,并在一念之间生起信心,这样的人就已经生发了大乘佛法之心,并因此而能够超越三界。

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三界,就是人心中的“贪”、“嗔”、“痴”。通过内心的返照,能够发现,与“贪”、“嗔”、“痴”对立的就是“戒”、“定”、“慧”,这个“戒、定、慧”就叫做超越三界。

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

…… …… 余下全文

篇二 :祖师语录:虚云禅师说参禅要想成功必先做到八字

祖师语录:虚云禅师说参禅要想成功必先做到八字

《参禅要旨》:“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所以,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注:虚云禅师(1840~1959),近代禅门巨擘,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以一身系五宗法脉。虚云禅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无数磨难,自云:“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历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虚云禅师弘法一生,随缘开示,引导无数众生皈依三宝,其影响遍及海内外。今天这段法语,摘自虚云禅师参禅开示。

…… …… 余下全文

篇三 :禅诗佛偈名言集锦

禅诗佛偈名言集锦

目 录

一、明师一指.自性本然

二、道体教用.万法归一

三、修心修念.道不离身

四、缘起缘灭.因果轮回

五、立愿了愿.受苦了苦

六、持斋受戒.清口茹素

七、因时处顺.道法自然

八、万般皆空.无常迅速

九、忏悔感恩.修己善群

十、天时道运.把握良机

一、明师一指.自性本然

一二三四五,二人守一土,解得其中意,便是西方祖。︵吕祖︶

一子入佛门,九祖超上品,十殿皆拱手,永不坠轮回。

一子得道,九玄七祖皆沾光;一子成道,九玄七祖尽超生。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坛经︶

一年又过一年忙,忙来忙去无下场,仙佛指开生死路,免受轮回乐洋洋。

一贯真传自古稀,有缘方得遇三期,为君直指性命理,但要心与性相依。

一点灵光道上来,只因迷惘坠尘埃,君今欲得还乡道,悟得心经道眼开。︵观世音菩萨︶ 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剔起眉毛观自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人不求人一般大,水不流时一样平。

人间一佛堂,天上一叶莲。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三际求心心不见,两眼看前眼不见;画波寻宝宝不见,风花雪月却常见。

…… …… 余下全文

篇四 :达摩的禅法

达摩的禅法

达摩的禅法(一)

资料来源:达摩禅法《二入四行论》” 作者: 杨曾文 本站

发表时间: 2009-07-09

这里所说的禅法不仅包括对坐禅修行方法的规定,而且也包括对禅学的见解及其所依据的佛教理论。下面主要根据柳田圣山所校编的《达摩的语录--二入四行论》(下简称《四行论》,凡引柳田校本用1、2等标出段落)并参照铃木大拙《校刊少室逸书及解说》中的《二入四行论》等,从四个方面概要地介绍达摩的禅法。

(一)“二入四行”--从禅观和实践两个方面使自己达到觉悟解脱

“二入四行”是达摩禅法的基本要求。二入是理入、行入;行有四行。理入是纲,行入是目,纲举目张,二者相辅相成。

何谓理入?《四行论》说: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若也舍伪归真,凝住壁观,自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四行论》2段)

是说达到觉悟解脱(入道)虽有多种途径,但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理入,即通过归信和修学佛教而体悟觉悟的要旨(宗),深信自性本心(真性、佛性),本来与佛、菩萨无别,只是由于被情欲烦恼(相对于本心,被称为客尘)污染,才使它不能显现;如果能够凝心坐禅壁观,在内心断除一切情欲烦恼和自他、凡圣等差别观念,不再执着于文字,便使自己的认识与真如佛性之理相契合,达到寂然无为的解脱境地。

…… …… 余下全文

篇五 :虚老语录整理随笔

虚老语录整理随记(P.1.)

虚老语录整理随记

蔡日新

八年前,笔者整理了虚老(1840年~19xx年)在19xx年5月22日至至8月23日这段时间的开示,其文本系当时的湖南宁远蒋中和居士所记,且系目前所出版的虚老相关《开示录》中所未见者,因而文献价值弥足珍贵。尽管这个文本(系线装手写本)仅仅只是虚老一生开示中的点滴,然世所谓窥斑见豹,尝脔而知鼎羹,我们不但可以由此见出虚老的高风亮节,同时也可以从中见出虚老禅法之大略来。

由于蒋居士礼见虚老的时间处在抗日战争的转捩点,当时的日寇正在作垂死的挣扎,曾一度将战火燃及湘南粤北。处在这样一种艰难的历时时期,虚老之所以能够轻松地安住四众,并带领四众如法修行,乃因他老具有崇高的僧德,故而能做到“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习凿齿赞道安语)。今从虚老这一时期的开示录中拈出三个命题,略陈心得如下。

一、如藏本具,直悟顿超

禅宗发展至虚老时,已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代的传承,原本直悟顿超的禅法,在大慧宗杲的看话禅取胜默照禅之后,参话头便一直占有统治地位。直至明末清初,由于统治者对禅宗的有效管制逐渐减弱,禅门才又呈现短暂的生机,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复兴禅法的大德。然好景不长,到了清雍正统治时期(1723~1736),这位自命“作家”的君王竟然亲自出面整饬禅门,楷定禅门法系(其中还夹杂了不少道家人物),而他本人之所信奉乃章嘉国师,一切皆从章嘉那里得到印可,因而他对禅门的臧否,也完全是以章嘉的知见作为标准的。于是,自雍正之后,禅门原本显现出的一线生气也全被扼杀了,此后的禅宗便出现了江河日下的局面。到了虚老时期,各宗法脉气索,因而他老兼祧五宗,“于鼓山接传曹洞宗,兼嗣临济宗,中兴云门宗,扶持法眼宗,延续沩仰宗”①。虚老的出世,无疑给处在末法的禅门又到来了勃勃生机,他老的开示处处体现禅门的顿教思想,令人耳目清凉,法喜顿生。

…… …… 余下全文

篇六 :达摩

达摩"一苇渡江"典故出处 1500年定山寺将重建

新华报业网讯 位于南京浦口的定山古寺始建于公元503年,后佛教禅宗祖师达摩一苇渡江后驻锡于此,为禅宗发祥地。昨天记者了解到,这座千年古刹将重建,并在寺北的狮子山上修建长53.1米的玉石卧佛。

眼下,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正在对定山寺遗址所在地进行考古发掘,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了长约100米、宽约6米、深约1.5米的探方,里面有砖铺地面、砖砌墙基和砖砌水井的遗迹,其中水井深约10米处有井水,考古队从这口水井里发现了一个长约40厘米的砖质龙头构件,估计原来应该安放在建筑物的檐角。定山寺历史上规模庞大,有“跑马关山门”之称,且历代屡建屡毁又缺乏文字资料,因此目前很难确定这片遗迹的年代是宋代还是明代。

据定山寺住持智光法师介绍,南朝梁武帝崇佛,于公元503年为一个名为法定的僧人修建了定山寺。公元526年,印度高僧达摩经过3年海上漂泊到达广东,梁武帝派使者将其迎至金陵(今南京),两人的对话成为有名的禅宗公案。达摩见梁武帝不能领悟,便深夜不辞而别,梁武帝闻讯骑骡星夜追赶,至幕府山时山壁突然闭合,夹住骡子,梁武帝叩头求天,山崖稍开,梁武帝勉强通过。后人把这条小道的两侧山峰称为“夹骡峰”,此岩壁上至今还留有“达摩洞”。梁武帝赶到江边时,天已大亮,达摩见有人追赶,便折苇渡江而去,这就是有名的“一苇渡江”。达摩渡江后便住在定山寺,至今定山狮子峰下有一处突出的崖石,被称为“达摩岩”,岩下“面壁处”留有达摩“宴坐石”,

…… …… 余下全文

篇七 :达摩洗髓易筋经

<篇名>达摩洗髓易筋经

书名:达摩洗髓易筋经

作者:项杨惠吴德华张鉴若曹江

朝代:

年份:

<目录>

<篇名>原叙一·张瑶序

属性:余方弱冠,患失血,体羸气微,医药罔效。清光绪乙未春,从周守儒夫子习训诂。夫子以所

得于静一空悟大师之正侧坐卧各图,根据次授之,数月病愈,旋即废弃。阅六年辛丑,疾复大作,夫子督

促复习,未百日病又愈。自是或作或辍,虽违师训,未尚日夜练习,然每因劳倦过甚,或肠胃积

滞,必凝神静气,择要行之。

迩来三十余年,虽年逾知非,其精力常足以应事,皆由于此。夫子于大师所授各图式外,又 复旁收博引,阐发奥义。名曰∶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分为十八卷,订为十册,亲书三部,藏

于其椟。丙辰冬,余自酉阳旋渝,夫子已归道山二岁矣。访其书尚存二部,今夏复访之,则仅存

其一。余深惧大道之没,而吾夫子推阐之苦衷,亦随之而靡,亟商鉴涵世弟,谋付石印,以广流传。

方今国术昌明,凡讲外壮者,多失内养,谈玄理者,罔识动作。兹编内外兼备,性命双修,诚

入道之正宗,由道而佛之快捷方式,岂区区却病延年所能尽其功效哉。

\x庚年岁秋九月门人张瑶艺耘敬述\x

…… …… 余下全文

篇八 :《菩提达摩四行论(天顺本)》-日本-椎名宏雄

天顺本《菩提达摩四行论》

(又名《达摩二入四行论》)

[日]椎名宏雄 程正译

整理:道德网

/rdbook/sutra/sxl.htm

(一)序

在此想要介绍的《菩提达摩四行论》一卷,是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由朝鲜国李朝的国家机关——刊经都监,于天顺八年甲申(1464)刊行的所谓官版禅籍。本书是收集禅门初祖菩提达摩与其门人弟子的语句而成的禅门最古层的语录,与在敦煌遗书中至今仍然被冠以《四行论长卷子》或是《二入四行论长卷子》拟题的卷子相比,有着相同的内容。

历来,除敦煌本以外的卷子,我们还知道有被收录于隆熙元年(1907)在朝鲜出版的《禅门撮要》上卷的《菩提达摩四行论》。可是,该书与敦煌本相比较,不仅仅是缺了序文与本文的后半部分,而且在整体上被加入了杜撰的分门等等。由于经过后人编、集的痕迹明显,因此该书作为底本卷子的价值,历来就没有受到很高的评价。

与此相对,这个天理图书馆所藏的天顺八年刊本(以下,略称为天顺本),原是东京积翠轩文库的旧藏书。尽管通过这两个机关的各自的善本解题,其存在虽然早已被知晓,可是根据实物调查而来的考察或是介绍,却始终无人问津。其原因就在于,以最初将本书的敦煌本介绍给学术界的铃木大拙为首的,对本书寄予关心的许多学者,都抱有天顺本应该与前述的《禅门撮要》本是同一内容的卷子的先入观。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学问研究上,绝对不能把前辈学者的研究视为金科玉律。 笔者从上述的两个解题中得知,天顺本与《禅门撮要》本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卷子。在进行实物调查之后发现,果然不出所料,天顺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