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陈独秀传

《陈独秀传》读后感

陈独秀先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在那个动乱与迷茫的上个世纪,仲甫先生立志于唤醒民众,立志救国救民,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我和先生是同乡,都是安徽安庆人,从小就被十分钦佩他,在脑海里把他神话了。一直想更深一步了解他的生平,于是我读了陈独秀传这本书,其实内心很有感触,我不想在从什么大的方面去夸赞先生的丰功伟绩或者犯的什么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那样的大话网上有很多,我想把我真真切切的感受说出来,我眼中的陈独秀,以及给我自己生活中的启示。

“万里长江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这是我没美丽的家乡安庆,或许你们不知道这个美丽的城市,但她孕育出安庆的优秀儿女陈独秀可谓是人人皆知的大名,陈独秀所处的那个年代我们是无法想象的,出生于一个饱受封建思想教育的家庭,母亲的期望,兄长的寄托,家人的祝愿都希望他能中举人,当大官。续写这个在安庆名门的辉煌。但在乡试的过程中他更深刻的认识到封建科举的落后,加重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失望。而此时他偷偷的接触到了维新思想,在当时,一个青年不去科举,而沉迷于维新思想在家族来说是多么的大逆不道的事啊,更能体会到独秀先生的少年时骨子里那种不去的傲性,想想自己,我真的很惭愧,觉得我太软弱了,我总是怕得罪别人,总是在乎别人的眼光,总是一味的迫使自己向别人屈服。

…… …… 余下全文

篇二 :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读后感

清朝闭关锁国末期,慈禧对天下的统治逐渐变的衰弱,民间出现了很多革命与变法,戊戌变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救国变法运动,尽管没有成功,但是它所推崇的很多思想还是十分先进并且很有活力,也为后续的革命做了很好的奠基。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了果实,还想恢复帝制,独裁天下,殊不知国内的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为推进新思想,新文化,推翻封建专制做好了准备。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敬告青年》作为其中的开篇宣言,体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们渴望科学与民主的进步思想,也表达了他对后代青年们的鼓励与期望。

陈独秀先生开篇便以一句“青年如青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描绘了青年生机活力有朝气的一面,青年时期是人最美好的时期,而此时的青年对于社会有着重大的责任,社会的变革与创新都离不开他们的力量,现在陈先生正需要这些力量,他为他们注入新的活力,让他们成为一把利剑,打破封建的牢笼,打败陈腐朽败的落后分子,以此给国家带来希望与未来。因此,他在宣言里面阐述了他对青年人的六点要求:

第一点是自主而非奴隶的,实质上是表达了民主平等的思想,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具备了这点,青年才能初步的从意识里面解放,但是实质上的脱离还需要自身的进步与时间,只有民主自由与平等,青年们才能吸取科学的思想与先进的文化。于是才有了第二点——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时间的改变,空间的改变,世界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着,所以青年的思想不能一直停留在一点,而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认知度,只有青年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知,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解放更多的人。但是有想解放人的,必然也有想使人更加封建的愚昧分子,青年想要和他们竞争,不仅需要一颗坚定的上进心,还要有不服输的精神,如果遇到些事就开始怀疑,开始逃避,或者总是为自己寻找借口,觉得今天做不了的明天可以继续做,那么他将立即掉入愚昧的怪圈,这就是陈独秀先生为了完善第二点提出的下一点的口号——进取而非归隐。

…… …… 余下全文

篇三 :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而谁又能完成这个壮举?陈独秀寄希望于广大的青年,但怎样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巨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呢?陈独秀继而提出了六项标准。在如今来看这六项标准也是非常适用的,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人理解并能做到。

一、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们都有自主的权利,并没有奴隶他人的权利更没有做他人奴隶的义务。我认为这第一条便是教我们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中国在经历了古代君主的暴政之后,很多人有了主奴之分的思想。有势力有金钱的人想要做穷人的主子,而弱势的人们也习惯了低声下气,但是人都是一个平等的个体,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陈独秀看到了这一点,他号召青年们自主,号召青年们做自己。而我们当代大学生也应该不畏权势,不做他们的奴隶,独立自主的做我们想做的,并且做到最好。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正如这句谚语所说,我们只有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创新,突破旧规则,才能够赶上形势,取得成功。如今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经济、科技、发展都快速的进步,为世界所瞩目。而青年人作为祖国的未来接班人,更应该做一个不断进步的人。我很高兴的看到如今的科研队伍青年主力越来越多,青年人挑起了创新的担子,更能利用他们先进的思想帮助我们的祖国更加快速的发展,创新才是发展进步的源泉。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后感

读后感

蓦然回首,艰难的抗争已成往事,从辛亥浪潮到北伐风云,从一·中华民族在血与火中获得新生。如今的中国以昂扬向上的姿态登上了世界舞台,历史真正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民族正姹紫嫣红生机盎然。黎明已悄然而至,照亮了前进的道路,饱经风霜的长城无声地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百年的传奇。 100年了,中国的容颜从未像现在这样绚丽灿烂。未来的道路更加变化莫测,崭新的蓝图在等待我们绘制。那些黑白影像里的震撼让我意识到,作为青年学子,正处在实现中国梦年富力强的时期。要实现梦想,让人生出彩,首先,必须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梦想的实现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通过大量的尝试与锤炼才能抵达梦想成功的彼岸。 其次,要有坚定的信念与明确的个人目标。要实现大梦,就必须实现小梦。中国梦是一种信念,坚信我们为之共同奋斗就能实现的信仰。就要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以持之以恒做事态度,努力学习和工作,为实现梦想而奋斗。 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梦”正引领当代中国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莘莘青年学子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做实事、做好事,我们的中国梦也终将会实现!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11历史 袁香妹 110200051

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19xx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以提倡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而成为与陈独秀齐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19xx年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以后又有《章实斋年谱》及大量历史考证文字发表,在学术界的影响逐渐扩大。 胡适在该书的《导言》中指出,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中的东方一支,与西方哲学处于对等的位置。从而打破了西方学者一向宣扬“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的谬见,确立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胡适还在《导言》中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系列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为后学者指了门径。该书是近代第一部用西方治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著作。该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必备图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特长有四:第一,

…… …… 余下全文

篇六 :日出东方读后感-观后感

《日出东方》观后感

陈超,学号2013173040123

剧情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传来北洋军阀政府丧权辱国的消息开始,经过“五四运动” 推广马克思主义、护法战争失败、共 产 党加入国民党、国共党内的合作、黄埔军校建立、湖南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在描述中国共 产 党艰难初创时期的历史,展现出众多早期共 产 党人光辉形象的同时,还表现了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面临时代转折点时不畏艰难险阻,苦苦探寻救民救国的道路时的高尚精神和英雄气概。

在探索途中也经历了不少的挫折,其中主要有陈独秀的投降主义,还好有积极人士和单位及时指示陈独秀停职,组成了临时中央常委,并举行南昌起义。后来,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这一会议使得共 产 党重现生机。最后,在19xx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胜利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xx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余部,顺利抵达井冈山,毛泽东与朱德两双大手如山峦一样连在了一起,筑成中国革命的一道坚固长城 。由此,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崭新篇章开始了。

…… …… 余下全文

篇七 :日出东方读后感-观后感

《日出东方》读后感

剧情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传来北洋军阀政府丧权辱国的消息开始,经过“五四运动” 推广马克思主义、护法战争失败、共 产 党加入国民党、国共党内的合作、黄埔军校建立、湖南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在描述中国共 产 党艰难初创时期的历史,展现出众多早期共 产 党人光辉形象的同时,还表现了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面临时代转折点时不畏艰难险阻,苦苦探寻救民救国的道路时的高尚精神和英雄气概。

在探索途中也经历了不少的挫折,其中主要有陈独秀的投降主义,还好有积极人士和单位及时指示陈独秀停职,组成了临时中央常委,并举行南昌起义。后来,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这一会议使得共 产 党重现生机。最后,在19xx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胜利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xx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余部,顺利抵达井冈山,毛泽东与朱德两双大手如山峦一样连在了一起,筑成中国革命的一道坚固长城 。由此,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崭新篇章开始了。

在相当的意义上,的确可以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不得不依附于权力阶层才有可能谋取生存的机会,很难像欧美的知识分子那样起到“民族灵魂和社会精神支柱”的作用。不过,以屈原“愤而投江”为代表的“忧患意识”,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他们总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 余下全文

篇八 :《药》读后感

《药》读后感

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不少文人和爱国志士在其发表文章,我们可以从中触摸到作者一颗关注华夏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其中鲁迅的白话作品给世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的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标志着《新青年》提倡的文学革命已经突破单纯理论的倡导。

《药》是鲁迅众多白话小说中的一篇,该文以辛亥革命味背景,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群众心态和解读只是分子灵魂的凝重而沉郁顿挫的杰作。

药是解除人类病痛之根本,上医医国,其次治人。饱蘸志士鲜血的“药”原本是解除民族危机的志士之血,却被误用去医治一个小百姓家中独苗的痨病,老栓花掉其一生的心血和寄予全部希望的“人血馒头”最终没能医治好小栓的病,“人血馒头”最终变为“丛冢馒头”,从而酿成国疾、人病两不治的悲剧,这不仅是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作者以药这一独特意向,令人难以忘怀的勾勒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与愚昧共存,麻木的人们处在愚昧混沌状态中,革命被愚昧无情扼杀,革命人士热血空掷的历史悲剧,同时也揭露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社会根源,引人深思。

不论道路有多么艰苦,革命仍会进行,历史不会因此止步,在一幕幕渗透着悲凉的场景中,小说结尾部分瑜儿坟头的花环让人看到了希望,坟头与花环生与死的强力冲击,把绝望、虚无、悲观与希望、乐观、信念糅合在一起,所以这不是一个结局,而因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旅程的开始。

…… …… 余下全文